首页 百科知识 劝农守边的军事思想

劝农守边的军事思想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形势下,晁错于文帝十一年连续三次上疏,即《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复言募民徙塞下》,论述了他的抗击匈奴的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于中凸显了他的劝农守边的军事思想。吕后执政以来,陇西三次遭到匈奴大的侵掠困扰,军民的士气受到严重的挫伤,丧失了胜利的信心。针对西汉的主要敌人匈奴,晁错对其主要地形、战势、战技等与中国的不同,作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作战原则、胜敌战术。

第二节 劝农守边的军事思想

汉朝初年,北方匈奴奴隶主集团掠夺成性,屡犯边境,侵略骚扰,对西汉王朝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给边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在这种形势下,晁错于文帝十一年(前169年)连续三次上疏,即《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复言募民徙塞下》,论述了他的抗击匈奴的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于中凸显了他的劝农守边的军事思想。

晁错认为,抗敌保国,安定边境,要在选人任将。他以陇西军民大败匈奴的历史事实,说明了抗敌胜敌的道理,力主选择任用良将抗敌,激励军民的士气,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安定边境,保民固国。他说:

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邑,驱略畜产;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寇盗。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亡有胜意。今兹陇西之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和辑士卒,底厉其节,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大有利。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11]

晁错明确指出,自汉朝以来,匈奴多次侵扰掠夺边境,小规模侵扰掠夺则得小利,大规模侵扰掠夺则得大利。特别是吕后执政初期,匈奴再次侵扰掠夺陇西之地,攻破城镇,屠杀百姓,抢夺牲畜和财物。其后又再次入侵,杀死吏卒,大肆掠夺,边祸甚巨。打了胜仗,军民斗志高昂,信心百倍;打了败仗,士气长时间不能恢复。吕后执政以来,陇西三次遭到匈奴大的侵掠困扰,军民的士气受到严重的挫伤,丧失了胜利的信心。现在陇西的将吏,正在团结军民,激励斗志,鼓舞士气,以少击多,战胜敌人,杀死匈奴的一个首领,打败他们的军队,对于振奋士气大为有利。事实证明,不是陇西军队有勇敢和胆怯的差别,而是将领的指挥水平有高明和低劣的不同。兵书上说:“有必胜的将领,无必胜的民众。”由此看来,安定边境,杀敌立功,就在于有优良的将领,所以必须认真地选择任用良将。如果“君不择将,以其国予敌也。”[12]国君不选择良将,就等于把国家送给敌人。所以选择任用优秀的将领,是建军用兵击敌的一个要务。

晁错在论述了选择任用良将的必要性、重要性之后,紧接着分析了战争中地形、武器和军队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敌我双方的长短、优劣情势,强调根据不同的条件、因素,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以我之长、之优,击敌之短、之劣,集中兵力,以众击寡,打败敌人。

晁错明确地指出,指挥军队,临敌作战,最重要的事情有三:“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习,三曰器用利。”[13]就是说,与敌人交战,要想战胜敌人,取得胜利,就必须选择有利地形,士兵训练有素,武器装备精良。

晁错从这种认识出发,对如何做好这三件急要之事,作了具体的论述,以证明此三事对用兵胜敌的重要作用。他说:

兵法曰:“丈五之沟,渐车之水,山林积石,经川丘阜,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车骑二不当一。土山丘陵,曼衍相属,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平陵相远,川谷居间,仰高临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百不当一。两陈相近,平地浅草,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也,剑楯三不当一。雈苇竹萧,草木蒙茏,枝叶茂接,此矛img26之地也,长戟二不当一。曲道相伏,险厄相薄,此剑楯之地也,弓弩三不当一。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趋利弗及,避难不毕,前击后解,与金鼓之指相失,此不习勒卒之过也,百不当十。兵不完利,与空手同;甲不坚密,与袒裼同;弩不可以及远,与短兵同;射不能中,与亡矢同;中不能入,与亡镞同:此将不省兵之祸也,五不当一。”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卒不可用,以其将予敌也;将不知兵,以其主予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予敌也。”四者,兵之至要也。[14]

用兵至要有三:一是选择有利地形,地形分为步兵之地、车骑之地、弓弩之地、长戟之地、矛img27之地、剑楯之地等,占据有利地形,充分发挥士卒和各种兵器的作用,便可以一当十,十当百。反之,则十不当一,百不当十。所以在与敌人交战时必须选择并占据有利地形。二是选练教习士卒,教练士卒习战,就可以攻取战胜。反之,士卒不经过教习练战,作风拖拉,行动不齐,军纪松弛,丧失战机,指挥不灵,这样的军队百不当十,必打败仗。三是武器装备精良,武器装备粗劣,却要士兵与敌人交战,就等于把士兵断送给敌人;士兵不会作战,等于把将领断送给敌人;将领不知用兵之略,等于把君主断送给敌人;君主不善选任将领,等于把国家断送给敌人。要做到这三件用兵的急要之事,关键在于“知”。“知”包括知天、知地、知人,以及知国家的大小、强弱、战势、守备等。

针对西汉的主要敌人匈奴,晁错对其主要地形、战势、战技等与中国的不同,作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作战原则、胜敌战术。他说:

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今匈奴地形技术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笱术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敛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一击十之术也。[15]

国家的大小不同,它们的处境也不同,强弱不同,它们的形势也相异,地形的险易不同,其守备也有别。匈奴的地形与作战技术,都与中国不同。上下山坡,跨越溪涧,中国的马不如匈奴的马;在狭窄倾斜的险路边驰骋边射箭,中国的骑兵不如匈奴的骑兵;经受风雨,忍耐疲劳,忍受饥渴,中国的士兵不如匈奴的士兵,这是匈奴的长处。然而,在平原作战,轻车、锐兵迅速冲击,匈奴军队就容易混乱而被打败;劲弩远射,长戟远刺,匈奴的弓箭是不能抵挡的;坚甲利兵,长短兵器配合使用,弓箭手灵活机动,往来发射,队伍齐冲,匈奴军队就无法抵挡了;弓箭手万箭齐发,射向一个目标,箭箭中的,匈奴军队的铠甲、盾牌也无法招架了;下马作战,剑戟相击,短兵相接,匈奴军队的步法就不能应付了,这是中国的长处。中国军队有五个长处,匈奴军队有三个长处,以中国的五个长技对付匈奴的三个长技,就可以“以十击一”而战胜匈奴了。晁错经过详细而具体的分析,找出中国之优长多于匈奴,从而为抗击、战胜匈奴提供了作战原则和胜利依据,并大大地鼓舞和坚定了抗击匈奴、战胜匈奴的必胜信心。

晁错进一步指出,兵为凶险之器,战争是危险之事,而且变化多端,瞬息万变,以死伤众人去夺取胜利是不可取的。但是,为了保卫国家,保护民众,就必须采取万全之计、万全之术。他说:

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帝王之道,出于万全。……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16]

因为战争为凶险之器、危险之事,敌对双方两军交战,可以使国家的大与小、强与弱的转化,在顷刻之间发生变化。以死伤很多人、消耗很多物去夺取胜利,如果战败了就一蹶不振,那就后悔也来不及了。为了巩固国家政权的大计,必须从万无一失的策略来考虑计策。国家可以选派了解边境民族风俗习惯、能团结爱护他们的高明将领,并用汉王朝的政策法令去约束他们,使他们服从政令。遇到战争,再用军队抵挡。一般情况下,不必动用军队去发动战争。这种利用与匈奴习性、战技相近的部族,与汉军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特长,内外夹击匈奴,这才是战胜匈奴的万全之策、万全之术,而不是以牺牲众人为代价去夺取胜利。

晁错根据汉朝受到匈奴屡次大规模侵掠的现实,总结了秦朝戍边政策的历史教训,分析了匈奴军队游荡不定的特点,提出了“徙民实边”、“募民徙塞下”,筑塞守备、抗击匈奴的主张,以此巩固边防,解除边患。他在《守边劝农疏》中说:

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步。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周虎落。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廩食,能自给而止。郡县之民得买其爵,以自增至卿。其亡夫若妻者,县官买予之。人情非有匹敌,不能久安其处。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此与东方之戍卒不习地势而心畏胡者,功相万也。

晁错针对匈奴人吃穿用不依靠耕织,过游牧生活,且容易骚扰、掠夺边境,因而连年不断侵掠造成“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的严酷现实,提出了治理边疆、巩固边防、抗击匈奴的具体措施。

晁错指出,与其从远方调来士卒守卫边疆,一年更换一次,不了解匈奴的作战特点,不能有效地对付敌人,不如挑选百姓长期住下去,安家务农,发展生产,同时用来防备匈奴入侵。他主张依据有利的地形,构建城池,备好播石,置好蒺藜,防备敌人。规划建立以城堡为中心的村落、城镇,用竹篱笆环绕,防备敌人。建造房屋,备好农具,再招募罪犯和免去徒刑在官府服役的人,以及奴婢等,令他们到那里定居。这样既可以增强边疆的防御力量,又可以促进这里的经济发展。

为了切实做好移民的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安置工作,晁错在上《守边劝农疏》之后,又奏《复言募民徙塞下》,进一步提出了一些鼓励百姓迁徙边塞的具体措施,以此使“民乐其处,有长居之心”,而巩固边防。

首先,要求各级官吏认真执行朝廷的政策。“奉明法,存恤所徙之老弱,善遇其壮士,和辑其心而勿侵刻,使先至者安乐而不思故乡,则贫民相募而劝往矣。”[17]各级官吏,执行严明的法令,厚待移民,关怀体恤移民中的老弱之人,优待壮士,团结百姓,不要刻薄他们,使先去的移民安居乐业而不思念故乡,这样贫苦的百姓就会羡慕他们而相互鼓励到边疆去了。

其次,要采取具体措施使移民长住下去。“古之徙远方以实广虚也,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门户之闭,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轻去故乡而劝之新邑也。为置医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男女有婚,生死相恤,坟墓相从,种树畜长,室屋安完,此所以使民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也。”[18]为了使移居边塞之民能够乐其处而有长久居住之心,就在移民之前考察各种自然条件是否适宜居住、生活、生产,同时要修好道路、建立城镇、划分宅区、整理田界,并建好房屋、置放农具、安好家具,使移民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还要配好医生,为民治病,使男婚女嫁、生老病死等,都有安置、着落,这样百姓就会相互鼓励到边疆新城安家落户,长久居位,这样既可以保卫边疆,又能够发展生产。

再次,对边疆百姓实行军事编制,进行军事训练,使之劳武结合。“古之制边县以备敌也,使五家为伍,伍有长;十长一里,里有假士;四里一连,连有假五百;十连一邑,邑有假侯:皆择其邑之贤材有护,习地形知民心者。居则习民于射法,出则教民于应敌。故卒伍成于内,则军正定于外。服习以成,勿令迁徙,幼则同游,长则共事。夜战声相知,则足以相救;昼战目相见,则足以相识;欢爱之心,足以相死。如此而劝以厚赏,威以重罚,则前死不还踵矣。所徙之民非壮有材力,但费衣粮,不可用也;虽有材力,不得良吏,犹亡功也。”[19]在边疆建立郡县以防备敌人,同时把居民组织起来,实行军事编制,进行军事训练。选择有才能、有智略、熟悉地形、了解民心的人担任长官。平时大家生活在一起,相互熟悉,共同操练军事技术,战时共同抗击敌人,彼此友爱,相互援救,再加上厚赏、重奖有功人员,严惩、重罚有过之人,这样广大士兵就会拼死向前,奋勇杀敌,绝不后退。

晁错认为,采取了上述三项安边固疆的措施,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加强了巩固边疆的防范,就不必与匈奴妥协、和亲,如果匈奴来犯,就狠狠地打击它、重伤它,使之终身都记住这个教训,不敢再来侵掠。否则,匈奴来犯,不能打败他们,他们趾高气扬掠夺而去,就会越来越猖狂。所以说:“陛下绝匈奴不与和亲,臣窃意其冬来南也,壹大治,则终身创矣。欲立威者,始于折胶,来不能困,使得气去,后未易服也。”[20]晁错以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战略思想,建设边防,固守边疆,抗击匈奴,这在当时起了积极的作用。

晁错的军事思想与治国安民方略是紧密相联的,他把治军与治国、治国与安民、固国与保民,即政治与军事融为一体加以考虑、论述,这些思想主张无疑是合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