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安疆固国的军事思想
王符以民本思想为基础,阐发了他的军事思想主张。他明确地认识到,用兵作战,不是为了“好武”而穷兵黩武,而是为了“安疆宇”、“固国土”、“救民祸”以讨伐侵略者、无道者的暴行。他说:
王符的“救边”、“实边”、“安疆”的军事思想主张,正是以民为国之基、国之本的思想为基础的。他吸取了先秦以来儒家的民本思想、仁德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非攻思想,兵家的仁智用兵,爱兵如子思想等,构建了自己的军事思想。
王符针对当时异族侵扰,西羌坐大,边疆不固,边民受祸,朝政荒乱,军力不振,士大夫唯图苟安,欲弃边委寇的现实,力排众议,力主实边、救边、安疆。因此,他反复议边,陈述救民于水火的道理、政策,痛斥当权者的无理、非策。
王符指出,由于当权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安危,只顾自己“端坐”京畿,和乐陶陶,忘却边民之祸、之灾,而不救边民之苦、之难,结果使敌人往来横行,深入境内劫掠,造成边民巨祸。对于这种不救边民于水火的苟安行径,王符揭露道:
今苟以己无惨怛冤痛,故端坐相仍,又不明修守御之备,陶陶闲澹,卧委天[职]。羌独往来,深入多杀,己乃陆陆,相将诣阙,谐辞礼射,退云(无)状,会坐朝堂,则无忧国哀民恳恻之诚,苟转相顾望,莫肯违止,日晏时移,议无所定,己且须后。后得小安,则恬然弃忘。旬时之闲,虏复为害,军书交驰,羽檄狎至,乃复怔忪如前。若此以来,出入九载,庶曰式臧,覆出为恶,佪佪溃溃,当何终极!《春秋》讥“郑弃其师”,况弃人乎?一人吁嗟,王道为亏,况百万之众,叫号哭泣,感天心乎?[81]
王符在这里具体地描述了羌虏之害,边民之苦和当政者之状。由于“羌虏”的大肆侵掠,造成了“边害震如雷霆,赫如日月,而谈者皆讳之”。可是当权的统治者却不管广大边民的生命安危,相互推诿,不想除掉边害,其原因就在他们无爱国之心,无忧民之意,所以就无伐敌之行,无救民之举,无应敌之策。事不关己,见死不救。王符批判说:“谚曰:‘痛不著身言忍之,钱不出家言与之。’假使公卿子弟有被羌祸,朝夕切急如边民者,则竞言当诛羌矣。”[82]真是打中了当权者的要害之处了。
王符极为痛恨那些不备边守御,不兴兵诛虏,而任敌侵掠,主张媾和的投降派。他在《潜夫论·救边》篇中讽刺道:
前羌始反,公卿师尹咸欲捐弃凉州,却保三辅,朝廷不听。后羌遂侵,而论者多恨不从惑议。余窃笑之,所谓媾亦悔,不媾亦有悔者尔,未始识变之理,地[不可]无边,无边亡国。是故失凉州,则三辅为边;三辅内入,则弘农为边;弘农内入,则洛阳为边。推此以相况,虽尽东海犹有边也。今不厉武以诛虏,选材以全境,而云边不可守,欲先自割,示偄寇敌,不亦惑乎?
当政的统治者不修边振武,为民伐敌除患,却去求和,一再退让,任敌侵扰,不断深入境内,这才是货真价实的惑者、愚者。
王符明确地指出,这种不修边振武,不御敌击羌的做法,其实就是不思民、不爱民。他以古圣王之政兼爱万民的事实,反讥苟安和议之非策,故在《救边》篇中开宗明义就说:
圣王之政,普覆兼爱,不私近密,不忽疏远。吉凶祸福,与民共之,哀乐之情,恕以及人,视民如赤子,救祸如引手烂。是以四海欢悦,俱相得用。
圣王爱民如赤子,吉凶祸福,安乐冷暖,与民共之,关心民生,解民痛苦,故使万民欢悦,安居乐业。王符深知边民之苦,故力主救边抗敌保民。因为边不救则国不保,这如同“唇亡齿寒,体伤心痛”一样。为了救边保民,安疆固国,就必须尽早制定合理的军事策略,明确打击敌人的主要战法。因为“危者易倾,疑者易化。今虏新擅边地,未敢自安,易震荡也”。如果时日既久,敌人“蓄积富贵,各怀安固之后,则难动矣”,所以“战守之策,不可不早定也”。[83]只要战略策略正确,攻守战法合理,趁羌敌立足未稳之机,适时攻守,就能取得胜利。
王符的“救边”之策,是与“实边”之策密切相联的。所谓“实边”,就是加强边防、边疆建设,发展生产,加强兵力,群策群力,保卫家邦。王符在《潜夫论·实边》篇中开宗明义就说:
夫制国者,必照察远近之情伪,预祸福之所从来,乃能尽群臣之筋力,而保兴其邦家。
找出战争祸乱的根源和表现,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战守之策,做到攻则取,守则固。王符指出,当时西羌是战争祸乱的根源,表现为西羌的侵掠。西羌之所以屡屡入侵,为祸不断,实质是因汉朝君主之惑邪说,君臣之欲苟安,将帅不知兵,致使边疆虚而不实,欲弃而不救,羌敌乘虚而入,独往独来,烧杀劫掠。据此,他力主“实边”。他在《潜夫论·实边》篇中这样论述道:
百工制器,咸填其边,散之兼倍,岂有私哉?乃所以固其内尔。先圣制法,亦务实边,盖以安中国也。譬犹家人遇寇贼者,必使老小羸软居其中央,丁强武猛卫其外。内人奉其养,外人御其难,蛩蛩距虚,更相恃仰,乃俱安存。
王符在这里阐发了一个重要思想,即“实边”与“固内”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只有加强边防、边疆建设,才能巩固内地的安全,即只有“实边”,方可“固内”。他以制器修其边,遇寇护老幼为喻,来说明固国要实边的道理。王符的这些思想,既深刻,又辩证,实在是智者之论。
王符的“实边”思想,既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础的,又是针对当时执政者的非策有感而发,是有的放矢的确论。由于羌敌骚扰,为害国家,殃祸百姓,而“今公卿内不伤士民灭没之痛,外不虑久兵之祸,各怀一切,所脱避前,苟云不当动兵,而不复知引帝王之纲维,原祸变之所终也”。“今公卿苟以己不被伤,故竞割国家之地以与敌,杀主上之民以喂羌。”[84]“而将帅皆怯劣软弱,不敢讨击,但坐调文书,以欺朝廷。实杀民百则言一,杀虏一则言百;或虏实多而谓之少,或实少而谓之多。倾侧巧文,要取便身利己,而非独忧国之大计,哀民之死亡也。”“太守令长,畏恶军事,皆以素非此土之人,痛不著身,祸不及我家,故争郡县以内迁。”[85]文臣武将,各级官吏,不思治国,不务除患,不关心边民之苦、之患,只为自己的私利着想,欺上瞒下、欺骗朝廷,假报军情,不顾国家安危,不管边民死活,任凭羌敌为殃祸。结果造成羌敌坐大,为祸日甚。为了消除当时的弊政、鄙风,为民兴利除害,解除边民之祸,王符主张开荒固土,充实边境,固结民心,加强战备,抵抗虏寇。他指斥当时边策之弊是:
夫土地者,民之本也,诚不可久荒以开敌心。且扁鹊之治病也,审闭结而通郁滞,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故病愈而名显。伊尹之佐汤也,设轻重而通有无,损积余以补不足,故殷治而君尊。贾谊痛于偏枯躄痱之疾。今边郡千里,地各有两县,户财置数百,而太守周回万里,空无人民,美田弃而莫垦发;中州内郡,规地拓境,不能半边,而口户百万,田亩一全,人众地荒,无所容足,此亦偏枯躄痱之类也。[86]
为了解救当时边民之祸、之苦,就要找出病根、病因,制定适宜的救边之策,这就是以“实边”而防御羌患。充实边防、边备,是“安中国之要术也”。所以王符把治边与富民、救边与治政,实边与用兵,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个军事思想主张是合理的。
为了备边、国疆,用兵对敌,王符对战争的起源、用兵的目的等一系列军事问题作了探讨、论证。
王符指出,初民时期,民风古朴,没有争夺,没有战争,圣人行无为之治,而民则自化。后来,由于生产力发展,有了剩余财产,贫富之分,上下之别,人们便有了私欲、邪心,于是发生了争夺、侵掠,而产生了战争。圣人为了以威止杀,制定了礼法,设立了兵备。于此说来,战争由来已久,并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他说:
太古之民,淳厚敦朴,上圣抚之,恬澹无为,体道履德,简刑薄威,不杀不诛,而民自化,此德之上也。德稍弊薄,邪心孳生,次圣继之,观民设教,作为诛赏,以威劝之,既作五兵,又为之宪,以正厉之。《诗》云:“修尔舆马,弓矢戈兵,用戒作则,用逖蛮方。”故曰:兵之设也久矣。涉历五代,以迄于今,国未尝不以德昌而以兵强也。[87]
太古时代,人类社会没有阶级、上下、争夺,民风古朴,恬淡无为,践履道德,没有刑威,没有兵戈,人民自化。由于历史发展,社会前进,道德弊薄,而发生了争夺、杀戮,圣王为了诛暴禁乱,除害利民,而设立兵备,制造兵器,消灭祸乱。这是说,战争由来已久,设兵由来已久,兴兵意在诛暴禁乱。没有兵备不行,专事武力也不行,故要“以德昌而以兵强也”。这才是为国者之大务也。
既然战争由来已久,设兵由来已久,自古以来就有战争,有战争就有兵,所以不能偃兵、息兵、去兵,而要有兵、备兵、强兵。王符说:
《易》制御寇,《诗》美薄伐,自古有战,非乃今也。《传》曰:“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圣人所以兴,乱人所以废。”……《书》曰:“天子作民父母。”父母之于子也,岂可坐观其为寇贼之所屠剥,立视其为狗豕之所啖食乎?[88]
战争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用兵旨在诛暴乱,昭文德,保国家,安万民,所以兵不可废,亦不能废,而要树兵,强威。尤其是汉朝面对羌敌大患,不可坐观其为寇贼而屠剥,立视万民为狗豕而噉食,所以要兴兵、强兵。如此才能固国保民。王符认为,要想兴兵、强兵,就要从实际出发,修己备兵,恃己兵之强而使敌不敢侵犯,不侥幸求敌之不来侵犯。因此,要实己备兵,以实力,求必胜。他说:
明于祸福之实者,不可以虚论惑也;察于治乱之情者,不可以华饰移也。是故不疑之事,圣人不谋;浮游之说,圣人不听。何者?计不背见实而更争言也。是以明君先尽人情,不独委夫良将,修己之备,无恃于人,故能攻必胜敌,而守必自全也。[89]
战争是敌我双方的实力较量,只有修己备战,增强实力,以实击虚,方能攻必取,守必固。如果不能充实自己的实际作战能力,而惑于虚说,崇尚华饰,轻信游说,必然上当受骗,而不能自保。因此,王符极为重视实备、实强的问题,反对浮华虚说误国害民。
王符指出,实备、实强是为了保卫国家,防御外患,打败羌虏,不是为了穷兵黩武,扩充领土,侵略别国。兴兵作战,意在除暴击乱,除弊兴利,固国安民。他说:
除其仁恩,且以计利言之。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愿察开辟以来,民危而国安者谁也?下贫而上富者谁也?故曰:“夫君国将民之以,民实瘠,而君安得肥?”夫以小民受天永命,窃愿圣主深惟国基之伤病,远虑祸福之所生。……今边陲骚扰,日放族祸,百姓昼夜望朝廷救己,而公卿以为费烦不可。……今但知爱见薄之钱谷,而不知未见之待民先也;知徭役之难动,而不知中国之待边宁也。[90]
羌敌屡次侵掠给西北广大边民造成祸患,制造生业被毁,财货亡失,生灵被戮的惨状,而当政者却熟视无睹,安坐虚论,徒守仓蓄,不肯救边。因此,王符力主兴兵,讨伐羌虏,为民除害。
在王符看来,这种以有道之兵,讨伐不义之贼,就是贤人君子的仁义之举,正义之行。“贤人君子,推其仁义之心……爱居世之民犹子弟也。……是故贤人君子,既忧民,亦为身作。夫盖满于上,沾溥在下,栋折榱崩,惧有厥患。故大屋移倾,则下之人不待告令,各争其柱之。仁者兼护人家者,且自为也。……仁惠之恩,忠爱之情,固能己乎?”[91]安疆域,固国土,伐不道,除祸乱,除民害,兴民利。这种举义兵讨逆贼的战争,是为民,亦为己的行动,是贤人君子爱国爱民的正义行动。因为仁者爱人,义者聚人,智者知人,勇者救人,所以才有救民于水火的战斗精神。
王符进一步指出,西羌之祸,与东汉相始终,而在安、顺之时,更为巨祸。其所以如此,就在于士无死敌之勇,将无会变之奇,故不能神智用兵,审时度势,乘机击敌,乘势取胜。有见于此,王符对选兵择将,变势出奇,克敌制胜的问题,极为关注,并作了具体的论证。内中不乏精辟之见。
王符在对敌我双方军力、军备等作了分析比较之后,指出东汉王朝虽然兵械盈库,将帅喜论“孙、吴之言”,“然诸将用之,进战则兵败,退守则城亡”,究其原因则是“彼此之情,不闻乎主上,胜负之数,不明乎将心,士卒进无利而自退无畏,此所以然也”。[92]就是说,要克敌制胜,就要熟知胜负之数,深明敌我之势,君主有道,了解将心,奖励有功,责罚有过,赏罚严明;将帅有智,明于战势,指挥适当,因势胜敌;士卒勇敢,赴死不畏,勇往直前,拼命杀敌,具备这些条件,便能战无不胜。
王符在分析东汉军队当时战况后,明确指出:
军起以来,暴师五年,典兵之吏,将以千数,大小之战,岁十百合,而希有功。历察其败,无他故焉,皆将不明于变势,而士不劝于死敌也。其士之不能死也,乃其将不能效也,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士进有独死之祸,退蒙众生之福。此其所以临阵亡战,而竞思奔北者也。[93]
王符深知,战争中敌我态势是千变万化、瞬息万变的,要想克敌制胜,就必须明察敌我双方的动态变化。只有“明于变势”,才能陷敌于死地。东汉军队之所以在与羌敌的战争中屡战屡败,而很少胜敌立功,“无他故焉,皆将不明于变势,而士不劝于死敌也”。将帅不深明战争多变的战势,士卒不肯冒死而英勇杀敌。针对这种情况,王符继承古代兵家的重势、任势思想,主张用兵明势、任势、因势而胜。他不仅强调“势”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而且提出了“明于变势”的思想,肯定了军无常势,择人而任势,因势而求胜的克敌制胜之道。
王符在说明战争形势的多变性,将帅要“明于变势”的同时,极为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主导作用。他在《潜夫论·劝将》篇中,对将帅的问题作了全面的论证、规定。因为他深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道理。
关于将帅的重要性,王符说:
孙子曰:“将者,民之司命,而国家安危之主也。”是故诸有寇之郡,太守令长不可以不晓兵。今观诸将,既无断敌合变之奇,复无明赏必罚之信,然其士民又甚贫困,器械不简习,将恩不素结,卒然有急,则吏以暴发虐其士,士以所拙遇敌巧。此为将吏驱怨以御仇,士卒缚手以待寇也。[94]
将帅是国君之辅弼,人民之司命,主宰着国家的安危。担当如此重任的将帅,一定要熟知战略战术,运用奇正相生、变化无穷的战法,做到料敌合变,出奇制胜。
王符认为,只有能“料敌合变之奇”的将帅,才能出奇无穷,应敌无穷,以奇取胜。这正是对《孙子·势篇》的“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等思想的引申。在王符看来,战争是非常之事,将帅是非常之人,只有用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方可建立非常之功。他说:
夫世有非常之人,然后定非常之事,必道非常之失,然后见[非常之功]。是故选诸有兵之长吏,宜踔跞豪厚,越取幽奇,材明权变,任将帅者。不可苟惟基序,或阿亲戚,使典兵官。此所谓以其国与敌者也。[95]
由于将帅在战争中起着决定、主导作用,掌握人之生死,国之存亡的大权,所以要选择才德非常之人担任将帅,指挥军队,与敌人决战,这样才能在战争这个非常之事中,建立非常之功。如果选择平庸听话的人或亲戚兄弟为将帅,就等于把国家送给敌人。因此,王符力主选贤任智,反对“阿亲戚”,使庸才。他发挥了孙武的将帅素质论,而对将帅的品质、条件作了明确的规定。他说:
孙子曰:“将者,智也,仁也,敬也,信也,勇也,严也。”是故智以折敌,仁以附众,敬以招贤,信以必赏,勇以益气,严以一令。故折敌则能合变,众附爱则思力战,贤智集则英谋得,赏罚必则士尽力,勇气益则兵势自倍,威令一则惟将所使。必有此六者,乃可折冲擒敌,辅主安民。[96]
王符在这里引申了《孙子·计篇》的“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思想,又加上了“敬”,并作了具体的规定,说明将帅应当具备这些品质、条件。只有具备这些品质、条件的将帅,才能统兵御敌,攻取战胜,辅主安民,所以必须坚持条件,严格、认真地选择将帅。
王符进一步指出,将不能统兵,兵不能战斗,则如同无兵,这种无兵之兵,是为将之过也,所以说:
夫将不能劝其士,士不能用其兵,此二者与无兵等。无士无兵,而欲合战,其败负也,理数也然。故曰:其败者,非天之所灾,将之过也。[97]
无智无能的将帅,不能治军,不知合变,不会用奇,用这种将帅统兵作战,必然失败。这是人事所致,将帅之过,不是天之灾。王符把唯物论与战争观结合起来,这是十分可贵的思想。
王符认为,既然按标准、条件,严格、认真地选任了将帅,令他们统兵与敌人作战,就要充分信任,授予全权,实行孙武的“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使他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智略,战胜敌人。所以说:“夫国不可从外治,兵不可从中御。”[98]如果任命了将帅而不信任,不授予全权,而限制将帅的指挥权,干预军中之事,使将帅不能发挥才能、智略,同样会打败仗的。
王符指出,治军劝士,要使士卒勇猛杀敌,还要靠威令、赏罚,即要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士兵冒死杀敌不得赏,退却蒙生而不得罚,这样的军队只能是失败的。
王符还从人的本质属性来阐发这种思想主张的理论根据。因为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所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他说:
先登陷阵,赴死严敌,民之祸也。然节士乐之者,以明君可为效死也。凡人所以肯赴死亡而不辞者,非为趋利,则因以避害也。无贤鄙愚智皆然,顾其所利害有异尔。不利显名,则利厚赏也;不避耻辱,则避祸乱也。非此四者,虽圣王不能以要其臣,慈父不能以必其子。明主深知之,故崇利显害以与下市,使亲疏贵贱贤鄙愚智,皆必顺我令乃得其欲,是以一旦军鼓雷震,旌旗并发,士皆奋激,竞死于敌者,岂其情厌久生,而乐害死哉?乃义士且以缴其名,贪夫且以求其赏尔。[99]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显名避耻的,依据人的本性,赏其功,罚其过,便会使其为求名、贪赏、邀功而舍生忘死,奋勇杀敌,所以要明赏罪而赏信罚必,令行禁止。只有这样,军队才会有战斗力。王符的这些思想主张是针对东汉军队的实际情况而提出来的,因而不乏合理之处。
【注释】
[1]《后汉书·王符传》。
[2]《潜夫论·本训》。
[3]《潜夫论·本训》。
[4]《潜夫论·德化》。
[5]《潜夫论·本训》。
[6]《潜夫论·德化》。
[7]《潜夫论·慎微》。
[8]《潜夫论·赞学》。
[9]《潜夫论·赞学》。
[10]《潜夫论·贤难》。
[11]《潜夫论·务本》。
[12]《潜夫论·务本》。
[13]《潜夫论·赞学》。
[14]《论语·卫灵公》。
[15]《潜夫论·赞学》。
[16]《潜夫论·赞学》。
[17]《潜夫论·赞学》。
[18]《潜夫论·叙录》。
[19]《潜夫论·遏利》。
[20]《潜夫论·班禄》。
[21]《潜夫论·本政》。
[22]《潜夫论·本政》。
[23]《潜夫论·爱日》。
[24]《潜夫论·救边》。
[25]《潜夫论·务本》。
[26]《后汉书·王符传》引《忠贵》。
[27]《潜夫论·浮侈》。
[28]《潜夫论·爱日》。
[29]《潜夫论·务本》。
[30]《潜夫论·务本》。
[31]《潜夫论·浮侈》。
[32]《潜夫论·浮侈》。
[33]《潜夫论·明忠》。
[34]《潜夫论·明暗》。
[35]《潜夫论·明忠》。
[36]《潜夫论·明忠》。
[37]《潜夫论·实贡》。
[38]《潜夫论·考绩》。
[39]《潜夫论·本政》。
[40]《潜夫论·思贤》。
[41]《老子》第七十章。
[42]《周易·否九五》。
[43]《潜夫论·思贤》。
[44]《潜夫论·考绩》。
[45]《潜夫论·贤难》。
[46]《潜夫论·贤难》。
[47]《潜夫论·考绩》。
[48]《潜夫论·德化》。
[49]《潜夫论·德化》。
[50]《潜夫论·德化》。
[51]《潜夫论·德化》。
[52]《潜夫论·德化》。
[53]《潜夫论·浮侈》。
[54]《潜夫论·叙录》。
[55]《潜夫论·交际》。
[56]《潜夫论·交际》。
[57]《潜夫论·交际》。
[58]《潜夫论·交际》。
[59]《潜夫论·交际》。
[60]《潜夫论·叙录》。
[61]《潜夫论·断讼》。
[62]《潜夫论·救边》。
[63]《潜夫论·衰制》。
[64]《潜夫论·三式》。
[65]《潜夫论·衰制》。
[66]《潜夫论·衰制》。
[67]《潜夫论·衰制》。
[68]《潜夫论·衰制》。
[69]《潜夫论·明忠》。
[70]《潜夫论·本政》。
[71]《潜夫论·救边》。
[72]《潜夫论·潜叹》。
[73]《潜夫论·断讼》。
[74]《潜夫论·三式》。
[75]《潜夫论·班禄》。
[76]《潜夫论·救边》。
[77]《潜夫论·救边》。
[78]《潜夫论·救边》。
[79]《潜夫论·救边》。
[80]《潜夫论·救边》。
[81]《潜夫论·救边》。
[82]《潜夫论·救边》。
[83]《潜夫论·救边》。
[84]《潜夫论·边议》。
[85]《潜夫论·实边》。
[86]《潜夫论·实边》。
[87]《潜夫论·劝将》。
[88]《潜夫论·边议》。
[89]《潜夫论·边议》。
[90]《潜夫论·边议》。
[91]《潜夫论·释难》。
[92]《潜夫论·劝将》。
[93]《潜夫论·劝将》。
[94]《潜夫论·劝将》。
[95]《潜夫论·劝将》。
[96]《潜夫论·劝将》。
[97]《潜夫论·劝将》。
[98]《潜夫论·劝将》。
[99]《潜夫论·劝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