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虚静”说揭示了审美体验的极致状态

“虚静”说揭示了审美体验的极致状态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虚静”说揭示了审美体验的极致状态“虚静”的心灵,消解了物我界限,融化了主客对立,达到了物我两忘的极致,这是由“心斋”、“坐忘”到“见独”而必然呈现出的境界,也是审美体验的最高状态。这种“天乐”与审美体验的极致状态是一致的。在第二乐章中,进一步说明音乐之美来自于大自然的和谐。

三、“虚静”说揭示了审美体验的极致状态

“虚静”的心灵,消解了物我界限,融化了主客对立,达到了物我两忘的极致,这是由“心斋”、“坐忘”到“见独”而必然呈现出的境界,也是审美体验的最高状态。郭象用“一”、“冥”来描绘这一境界。所谓“冥”,是指物我相合而又无相合之迹,如:

无所藏而都任之,则与物无不冥,与化无不一。(《大宗师注》)

所谓“一”是指物我一体,化而为一。这是心灵完全合于道的状态,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彼此不分,相互贯通,亦可谓“道通为一”。能进入“一”,进入“冥”,便意味着达到了“逍遥游”的理想状态,亦是体道的最高境界。

“物我两忘”使人获得了极大的自由感,也获得了否定小情后而出现的“大情”。我与世界融为一体,无待逍遥,自适其适,这就是“天乐”、“至乐”。庄子写道:

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此谓照旷。致命尽情,无地乐而万事销亡。万物复情,此之谓混冥。(《天地》)

与天地同乐,性情达到了极致,所谓“混冥”,是指心与物相合而又无相合之迹,彼此没有明晰的界限。郭象注曰:

夫神全形具,而体与物冥者,虽涉至变而未始非我。(《齐物论注》)

夫与物冥者,物萦亦萦,而未始不宁也。(《大宗师注》)

在此混冥之中,不知有我,也不知有物,心是审美观照之心,物是审美对象之物,先秦以前的原始观念就带有“混”的特征,《缮性》曰:“古之人,在混茫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古代先人将世界看做是一个混乱的却又不可分割的整体,人是这个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与世界能够相混,是因为有神灵的存在,一切都在神灵化中混成一团,从而决定了古人以“混”为特征的原始思维方式。在庄子的思想中,“混”与“和”是相联的,只有在“混冥”中才能体验到和谐,也只有在“混冥”中,才能达到物我不分。与物同乐,与天地共乐而不受万事牵累,让人和万物回到真实。

与天地共乐是“天乐”、“至乐”,《天道》云: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合者;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关于“天乐”,庄子还有许多议论,如:

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谓天乐。(《知北游》)

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圣人。(《田子方》)

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天道》)

圣人能体会到“天乐”、“至乐”,因为圣人能与天冥合,活着时能顺其自然而行,死亡时便融入万物之中,动时如天空一样运转,静时同大地一样寂然,心神安定,合以阴阳,从不怨天尤人,所以既没有外物的牵累,也不会遭到鬼神的责罚。“天乐”是自然无为的状态,是对日常之乐的否定,是“大乐”而不是“小乐”,“天乐”的极致,实际上是“无乐”。

可见,“天乐”、“至乐”是“游”的极致状态,是最高的审美享受。在此情态下,“游”、“乐”、“美”的体验是同步的。请看《天运》中庄子对《咸池》音乐的精彩分析:

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汝故惧也。”

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涂 守神,以物为量。其声挥绰,其名文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子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遂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心穷乎所欲知,目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

吾又奏亡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无言而心说,此之谓天乐。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或也。

庄子认为,《咸池》乐章的美是“天乐”之美。整段文字把“天乐”之美描绘的惟妙惟肖。虽然庄子讲的是音乐,但目的是讲述体道的“天乐”境界。这种“天乐”与审美体验的极致状态是一致的。在第一乐章中,《咸池》之所以能使北门成神魂颠倒,“荡荡默默”,就在于音乐的旋律与大自然的节奏完全合拍,是自然的声音,是自然的艺术显现。正如黄帝所说,他是以天理来伴演,以仁义来运用,以自然元气相应合。音乐的旋律体现着天地自然的生命律动。在第二乐章中,进一步说明音乐之美来自于大自然的和谐。用阴阳的和谐来演奏,用日月的光明来烛照,也就是以和谐的音乐表现自然的和谐变化。第三乐章,更进一步强化自然和谐的主题,演奏由此进入到高潮。众乐齐奏而不见形迹,乐声播散又不留余音。如此高超的演奏技巧,来自于对自然的深刻领悟。这是从有声之自然进入无声之道的境界。“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无言而心说”,这正是“天乐”,亦是艺术体验的极致美感状态。听不到声音,看不见形象,却充满了天地,包藏着六极。在此状态下,演奏者和观赏者共同进入道的神圣境地,共同分享着“天乐”之大美,一切都不复存在,惟有心灵对自然声音的倾听。

【注释】

[1]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51页。

[2]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1页。

[3]《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22页。

[4]恩斯特·贝勒尔:《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5]陈鼓应:《悲剧哲学家尼采》,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10页。

[6]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40页。

[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72~73页。

[8]陈鼓应:《庄子今注今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5页。

[9]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48页。

[10]陈鼓应:《庄子今注今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6页。

[11][清]王先谦:《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6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