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虚壹而静与明分在悟

虚壹而静与明分在悟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说‘虚壹而静’,又必须先说荀子的‘解蔽’。”“昆仑山也从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意象,在很多古诗词中都会出现。”郑老师赞美了一句,“荀子‘天道自然’与老庄的不同在于,他不是从此走向自然主义,而在于凸显‘天行有常’与‘天人相分’,然后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建构了自己的‘人道’学说。”王迪也学老师进行启发教学。

“我们现在看到的第一座牌坊名叫什么?”王迪开始导游。

大家抬头看眼前这个高大而色彩鲜艳的歇山顶的三门牌坊,只见中间“博雅”二字赫然在目。

荀子认为培育大儒需要用‘博雅’的教育方式。大家都熟悉的荀子的《劝学》其实就是劝大家广博地学习,是‘博雅’的另一种说法。”王迪引导道,“这个内容大家都能理解,就不多说了,我们继续往前。”

大家跟着王迪从“博雅”牌坊下穿过,沿着两侧栽着常青柏树的青石甬道往前走,路过一座石桥后,抬头看,前方赫然在石阶上立着第二座牌坊。

“这叫‘知明坊’。”王迪导游道,“说到‘知明’两字,你们想到了什么?”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张翔反应还是一流的。

“背得挺好的!”姚老师眼角带笑表扬了一句。

“语文老师在这里,我能背得不好吗?”张翔笑着回答。

“‘知明’也是一种境界,就是智慧明达。”王迪解释道。

“也即‘行无过’。”语文课代表从文气上来解释。

“那怎么样才能达到‘知明’的境界呢?”张翔诚恳地问道。

“答案就在——”王迪一指牌坊楹联,大声念道,

“虚壹而静不以此壹害彼壹,明分在悟莫从先分代后分。”

“虚,壹,而,静。”张翔一字一顿地读着,“什么是‘虚壹而静’啊?”

“要说‘虚壹而静’,又必须先说荀子的‘解蔽’。”王迪清了清嗓子,“荀子认为,古往今来,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主观武断,这个错误的产生是由人认识上的片面性产生的,即所谓‘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那‘虚壹而静’在‘解蔽’中起什么作用呢?”刘晨追问。

“‘虚壹而静’是‘解蔽’的方法。‘虚’是虚心,就是不让已有的知识妨碍即将接受的新知。‘壹’就是指专一,是不因对这一事物的认识而妨碍对另一事物的认识。他认为,心能同时兼知两物,如果能做到使两物不互相妨碍以影响认识,谓之‘不以此壹害彼壹’了。 不以混乱的胡思乱想混淆正常的认识就是‘静’。荀子认为,对于不认识道而求道的人,就告诉他虚、壹、静三德。想求道的人,能虚心就可以接受道;想致力于道的人,能专一就能全面认识道,不会‘以此壹害彼壹’;想研究道的人,能静就可以明察道。虚心、专一、安静,才能达到认识上极其透彻、没有遮蔽的境界,从而‘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进入这种境界,世界万物没有不显现出来的,显现出来的都能加以归类,排列次序,能排列次序的都会让其各得其位。”王迪侃侃而论。

“那下联的‘明分在悟莫从先分代后分’又是什么意思呢?”张翔把头转向下联。

“这涉及荀子的天命观了。”王迪详细解说,“‘明分’有两层意思。我们先讨论第一层含义,即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

“天人之分?”赵蕾有些疑问,“我们之前不是一直在强调‘天人合一’吗?为什么荀子要说‘天人之分’呢?难道荀子与中国从远古以来的‘天—人’观念有什么不同吗?”

“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讨论。”郑老师感觉这个问题比较繁难,于是亲自来解说,“我们在谈论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时,说它蕴含了中国哲学的母命题,其中就有‘天人合一’。从神话时代到传说时代,人们认为天和地是相通连接的,天上的神仙可以随便到人间来,地上的凡人也可以通过天梯到神仙居住的地方去。到了五帝时代的颛顼,认为人神秩序太混乱了,于是决定彻底整顿天庭和人间的秩序,首要的就是必须断绝天地之间的通道。他派大臣把所有能上下天庭的高山大树都砍倒,不到十年的工夫,除了昆仑山之外所有的天梯都绝断了。昆仑山虽然没有绝断,但有几位天庭力士在那里把守着,昆仑山本来就遥远偏僻艰险,人们也很难上去了……”

“昆仑山也从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意象,在很多古诗词中都会出现。”语文老师无缝也插针地普及了一下文学知识。

“这叫‘绝地天通’!”郑老师笑着顿了一顿,继续说,“‘绝地天通’是中国思想观念发展史上的一次极其重大的事件,从此天地隔绝、人神分离,于是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孔子不言怪力乱神。”导游孔庙的刘晨立即联想起来。

“是的,在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到了孔子,它的人格神色彩被淡化了,孔子主要是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郑老师辨析道。

“也就是说,‘绝地天通’使人们把目光从天庭看到人间,开始思考人间应该按照什么来安排自己的秩序,而不是什么都等着天神来安排。在这种观念蜕变的基础上,人类的礼制秩序才能得以建立。”姚老师也不是什么都语文化,见缝插针地帮助讲解。

“孔子之后,其弟子和后学力图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贯通,这一方面是要使‘仁德’‘心性’的追求获得存在论的支撑,另一方面又将‘天’‘天命’‘天道’义理化、价值化。”郑老师按照自己的思路继续说,“荀子有取于道家在‘天’‘天道’‘天命’上的自然观的成果,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作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作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这就是荀子‘天道自然’的思想。”

“荀子‘天道自然’的思想与老庄‘天道自然’的思想有什么不同吗?”导游“老子故里”的赵蕾当然有此疑问。

“比较得很好!”郑老师赞美了一句,“荀子‘天道自然’与老庄的不同在于,他不是从此走向自然主义,而在于凸显‘天行有常’与‘天人相分’,然后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建构了自己的‘人道’学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王迪援引《荀子》的原句接了一句。

“对!这是关于荀子的思想,这是导游的责任了。”郑老师做了一个交棒的手势给王迪。

“‘天行有常’,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的,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的,它不会因为尧是个圣君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桀是个暴君而消亡,那些日月星辰、春种秋收、大地生物等自然规律,不论是大禹之时,还是夏桀之时,都是相同的,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些自然的必然性,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这就把‘天’与‘人’区分开来了。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所以说‘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乱吉凶,在人不在天,并且天人各有不同的职能。人若‘强本而节用’,即搞好农业并勤俭节约,天就不能使人贫穷;人若‘本荒而用侈’,即如果农业荒废而又奢侈浪费,天就不能使人富裕。人若‘循道而不贰’,即如果人能按客观规律办事,天就不会让人遭到灾祸。荀子明确指出天(自然)与人的关系如何,主要是人的行为正确与否决定的,在天人关系中人处于主动地位。荀子因此得出结论说‘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只有明白了天人之分的道理,才可以成为高明的人。”

王迪又是滔滔而论,证明他的功课做得确实扎实,再次让人刮目相看。

“‘明分在悟’重在‘悟’,大家能从‘明于天人之分’中悟出什么吗?”郑老师帮助导游把问题引向深处。

“嗯,我想想啊!”张翔用手指敲着脑袋,边想边说,“既然明白天与人的区别,而‘天行’又‘有常’,那人就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应违背自然运行的规律。人类社会则按照人类社会的规律运行。”

“你说对了一部分!荀子确实认为人应该‘不与天争职’‘不慕其在天者’,而要‘敬其在己者’,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从而与天相参: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叁。也就是‘天—地—人’三权分立。不过,除此之外,你还能往前推想一步吗?”王迪也学老师进行启发教学。

“你家附近的公园叫作什么?”姚老师看张翔抓耳挠腮的痛苦样,剧透了一下。

“我家附近的公园是人定湖公园哪!”他忽然反应过来,“对,是‘人定胜天’!”

张翔的家在西城区人定湖公园附近,知道“人定湖”名称的由来。

“荀子认为与其推崇上天还不如控制它:‘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与其顺从上天还不如掌握它的规律而利用它:‘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与其盼望上天的恩赐还不如不失时机地使用它:‘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与其听任万物自然增长还不如使它按人的需要变化它:‘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与其希望万物为自己使用还不如合理利用万物而不失去它:‘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与其希望了解万物产生的原因还不如把握万物促进它更好地成长:‘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王迪半文半白的整齐而有气势的排比句震得大家一愣一愣的。

“总之,荀子认为人在自然面前不应该顺其自然地、消极地等待大自然的恩赐,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发挥人的智慧,掌握自然的发展规律,改造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提供更多的人类需要的物质。荀子明确地宣称,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制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王迪的演说简直达到了掷地有声的境界了。

“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是在批判孔子‘畏天命’、老子‘无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郑老师及时从历史渊源上帮助大家提高认识,“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是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的。首先,‘人定胜天’思想把人们从‘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迷信‘天命’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不敢为天下先’的消极思想中解放出来,提高了人们改造自然的信心,把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向前推进了一步。其次,‘人定胜天’思想告诉人们要把握自然法则规律,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经济为人民造福。最后,‘人定胜天’思想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从古至今,人类不断改造自然,被改造过的人化自然已占据了人类生存环境的绝大部分,使自然界更适应人类生存。”

“在处理天人关系问题上,荀子代表先秦思想的一个高峰。他比同时代的思想家站得都高。”姚老师也锦上添花地点评了一句。

“当然,需要提醒的是,‘制天命而用之’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一定要取法天地,在顺应、利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改造自然,为人类谋福利。否则,‘真理向前一步就是谬误’,无限放大‘人定胜天’的概念,就会发展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荒谬。大家一定不要忘记了这个沉痛的历史教训。”郑老师的富有历史沉重感的点醒非常有必要。

“这其实也是回答了赵蕾刚才提出的问题。赵蕾,你明白了吗?”姚老师没有忘记这个问题的提出者。

“嗯,我想想。”赵蕾又仰头看了看“明分在悟”四字,整理着头脑中的思路,“起初的‘天人合一’处于混沌状态,比较模糊,有人神杂糅之感,通过‘绝地天通’,使‘天人分裂’,直到荀子的‘天人相分’;而‘天人相分’其实又是更高一级的‘天人合一’,因为‘天人相分’是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取法天地,顺应并利用客观规律,使人与自然更好地和谐相处。”

“你们在‘知明’的层级上又进了一步!”郑老师为学生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

“要想在‘知明’的层级上再往前走,就还得领悟明白下联的‘莫从先分代后分’的思想吧!”刘晨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这与‘明分在悟’的第二层意思,即荀子的‘明分使群’的社会(礼仪)起源说、隆礼重法的思想,以及厚今薄古的‘法后王’的观念相联系的。这个论题我们将放在参观‘隆礼门’和‘尚法门’时一起来讨论。现在就算是埋下一个伏笔吧!”王迪在导游中对作文的谋篇布局的许多技巧也很有感悟了。

“看来我们现在还无法达到‘知明’的境界,只有完全理解了荀子的思想,才能真正地‘知明而行无过矣’。”刘晨感慨了一句,然后期待着说,“那我们赶紧继续参观吧!”

大家仰望着“知明”的牌坊,一步步登上台阶,又从“知明”二字之下穿过,仿佛感受了荀子的部分思想而变得部分“知明”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