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逍遥游的考证

逍遥游的考证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逍遥游的考证“游”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鉴于“逍遥游”在《庄子》一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历代学者对其含义进行了大量精当细微的训诂和诠释,众说纷纭,各有其见。据笔者初步考证,“逍遥”一词,并非庄生所创。以纯粹之心意言逍遥,这是庄子所使用逍遥的独特之处,庄子之逍遥即有今日精神自由的含义。

一、逍遥游的考证

“游”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开篇,列内七篇之冠,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美学问题的主线。鉴于“逍遥游”在《庄子》一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历代学者对其含义进行了大量精当细微的训诂和诠释,众说纷纭,各有其见。

“逍遥”一词,在《庄子》中先后出现36次,基本意思是闲放不拘,怡适自得,优游自在,无挂无碍。例如:

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

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

以游逍遥之虚。(《天运》)

逍遥无为也。(《天运》)

逍遥乎无业之业。(《达生》)

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让王》)

关于“逍遥游”的解释,颇为繁多。顾桐柏云:“逍者,销也;遥者,远也。销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以斯而 ,故曰逍遥。”

支道林云:“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然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遥然靡所不为。以斯而 天下,故曰逍遥 。”

穆夜云:“逍遥者,盖是放狂自得之名也。至德内充,不时不适;忘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 天下,故曰逍遥 。”

刘孝标注云:向子期、郭子玄《逍遥义》曰:“夫大鹏之上九万,尺 之起榆枋,大小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然物之芸芸。同资有待,得其所待,然后逍遥耳。唯圣人与物冥而循大变,为能无待而常通。岂独自通而已!又从有待者不失其所待,不失则同于大通矣。”

郭庆藩引支氏曰:“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鹏 。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于体外; 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至人乘天正而高兴, 天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老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尤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忘丞当于糗粮,绝觞爵于醪礼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

唐释湛然《上观辅行传》弘 引王瞀夜云:“消摇者,调.逸之意。夫至理内足,天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 天下,故曰逍遥。”又曰:“理无幽隐,消然而当,形无钜细,摇然而通,故曰消摇。解消摇义,视诸儒为长。‘ ’如宇。亦作游。《逍遥游》者,篇名,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

郭庆藩云:“所以逍遥建初者,言达道之士,智德明敏,所造者适,遇物逍遥,故以逍遥命物。”

陈鼓应认为:“逍遥 篇,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

王夫之解说为:“逍者,同于消也,过而忘也。遥者,引而远也,不局于心知之灵也。”

以上各家解释各有千秋,但根本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逍遥”的解释都含有自由自在的意思。虽有些差异,但基本上是符合《庄子》本文意思的,可相互进行补充。但其中顾桐柏和王夫之的解说较为简明精当,与庄子思想更为贴近。

据笔者初步考证,“逍遥”一词,并非庄生所创。《诗经·郑风·清人》已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与“河上乎翱翔”之句,“翱翔”系复沓章法,是“逍遥”与“翱翔”义近之证。《礼记·檀弓上》有“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遥于门”。“逍遥”一词尤于《楚辞》多见,如“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离骚》)“聊仿佯而逍遥兮,永历年而无成”;(《远游》)“聊逍遥以容与”;(《九歌·湘君》)“超逍遥兮今焉薄”。(《九辩》)从一般的词义上讲,《庄子》中的“消遥”与《诗经》、《礼记》、《楚辞》中的“逍遥”基本相同。洪兴祖《楚辞补注》亦释“逍遥”曰:“犹翱翔也。”“逍”音销,亦作“消”;“遥”如字,亦作“摇”;“ ”如字,亦作“游”。“逍”、“遥”、“ ”三字,《说文》不收,古本尽作“消”、“摇”、“游”。“逍遥”有闲放不拘、怡适自得之意。《诗经》、《礼记》、《楚辞》中的“逍遥”多与形体之彷徨徘徊相关,但《庄子》中的“逍遥”却不是拘泥于形体之逍遥彷徨,而主要是喻心意之逍遥自得。《逍遥游》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于无何有之乡,就不是形体的逍遥,而是心意中的逍遥。《大宗师》云:“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逍遥乎无为之业,也是指心意的逍遥。《让王》曰:“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更足以说明心意逍遥之意。以纯粹之心意言逍遥,这是庄子所使用逍遥的独特之处,庄子之逍遥即有今日精神自由的含义。

“游”字与“逍遥”意义相当,使用更为频繁。《论语·里仁》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孟子·离娄下》云:“夫子与之游。”《孟子·梁惠王下》云:“吾王不游,吾和以休。”《荀子·王霸》云:“若夫贯日而持详,一日而曲列之,是所使夫百吏官人为也,不足以是伤游玩安燕之乐也。”这里的“游”指的是交游、游历。

“逍遥游”与《楚辞》中的“远游”既有相类似之处,也有较大的差异。《楚辞·远游》云:“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这里的轻举而远游是身游而不是心游。“质菲薄而无因兮,焉托乘而上浮”,指的是经过修炼后的菲薄之质可以托乘而飞升。要想远游必定有所托乘,托乘什么呢?下边说:“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正气指的是精气,人的心灵要是能够聚集大量的精气,就能够脱离形体,上升远游。接下来说:“奇傅说之托辰星兮,羡韩众之得一,形穆穆以浸远兮,离人群而遁逸。因气变而遂曾举兮,忽神奔而鬼怪,时仿佛以遥见兮,精皎皎以往来。”根据《远游》这一段的描述,傅说之所以能够上升远游,是因为他能做到“托辰星”。《管子·内业篇》曰:“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韩众之所以能上升远游,因为他得了“一”,“一”也就是“精气”。聚集了大量“精气”的人,就能够上升远游。在远游的时候,也可以碰见更多的“精气”,“精皎皎以往来”,因此,他还可以一边游一边进行补充,不停地吸收更充足的“精气”。虽然这是一些主观的想象,可那些相信精气说的人认为,这是可以实现的。

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 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这里所讲的“天地之正”类似于《远游篇》所讲的“正气”。这里所讲的“六气之辩”类似于《远游篇》所讲的“气变”。这里所说的“以 无穷”,也类似于《远游篇》所说的“远游”。《远游篇》认为那样的“远游”是可能实现的,而庄子的“逍遥游”则是一种幻想。因此,“以 无穷”与“远游”有很大的不同。

《远游篇》也谈到“远游”最后的目的是,“与泰初而为邻”,庄子也谈到“物之初”和“万物之祖”,它们的目的是相同的。但是屈原的“泰初”和庄子所说的“物之初”内容不同,屈原说的“泰初”是世界之初,指的是物;庄子说的“物之初”指的是道。另外,双方达到目的的方法也不同,《远游篇》所说的方法,是靠聚集精气,使“灵魂”能够上升,“逍遥游”所用的方法,是通过对自身心灵的否定,达到心灵上的宁静状态。在庄子看来,这种宁静的状态与“物之初”的状态是一致的。“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说明“远游”为登仙之游,而“逍遥游”则是体道之游。无论是交游、游历,还是登仙之游,都只是一般的通义,与庄子讲的“游”有较大差异。

与庄子讲的“游”最相近的是孔子讲的“游”。孔子认为通向理想人格的道路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讲的“游”是指一种富于自由感的人生体验和审美境界,也正如《礼记·学记》所解释的:“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藏,谓怀抱之;修,习也;息,作劳休止之为息;游,谓闲暇无事之为游。从君子修养的角度讲,藏、修、息、游是必经的步骤,也是审美人生的四个环节,其中的“游”表现出人的一种高度自由的快乐状态。然而,庄子讲的“游”远比孔子讲的“游”更丰富,更富于哲学和美学意味。

按《说文》“游,旌旗之流也”。“游”同“ ”,亦通“ ”,指古代旌旗下垂的饰物,《周礼·春官·中车》:“见大常,十有二 。”《段注》:“又引申为出游,嬉游。俗作游。”《广雅释诂三》:“游,戏也。”旌旗所垂之旒,随风飘荡而无所系缚,故引申为游戏之游,此为庄子所用“游”之基本词义。但庄子之“游”并不是指具体的游戏,而是有取于具体游戏中所呈现出的自由活动,并由此升华为精神的自由解放状态(后详析)。

《齐物论》云:“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应帝王》云:“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这里的“游”所表达的都是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

无论是屈原的“游”还是庄子的“游”,也包括孔子讲的“游”,都给中国美学和艺术以深远的影响,庄子之后,谈“游”的很多。如《淮南子》讲:“逍遥仿佯于尘埃之外,超然独立,卓然离世,此圣之所以游心也。”王粲《游海赋》中讲:“游余心以广观兮,且仿佯乎四裔。”嵇康《赠秀才参军》中讲:“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华谭《新论》中讲:“夫道体者圣,游神者哲,体道而后寄形骸之外,游神然后穷变化之端。故寂然不动,而万物为我用,块然之默,而众机为我运。”简而言之,一个“游”字生动道出了中国文人的深层美感心态。

从以上对“逍遥”和“游”的考证与分析,可以看出,“逍遥”和“游”在庄子时代已广为流行,使用频率也比较高。庄子在使用“逍遥”和“游”时,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不仅如此,庄子首次把“逍遥”与“游”合成一词使用,创造了一个极为鲜活灵动的新词——“逍遥游”,并以其冠名开篇,列内七篇乃至《庄子》全书之首。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的原创,“逍遥游”是庄子美学思想的形象概括。“逍遥游”内涵丰富,寓意深远,不仅是对“逍遥”的丰富,也是对“游”的提升。“逍遥游”一词,最能体现庄子本人的风格和他所追求的精神自由的境界。“逍遥游”极具中国特色,一部中华古典美学史,完全可以称之为“逍遥游”的审美历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