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物两体”的辩证法

“一物两体”的辩证法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张载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认识到事物对立二端矛盾斗争促使事物变化无穷,因而提出并论证了“一物两体”的思想,对中国古代辩证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三节 “一物两体”的辩证法

张载总结和吸取了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对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发展观,作了具体、深刻的说明,在说明中确实有其精辟的智慧闪光,但有时也显示出形而上学的见解。他一方面提出了“一物两体”、“动非自外”的事物自己运动的光辉辩证法思想;另一面又提出“仇必和而解”、“神鼓万物”而动的形而上学调和论、外因论。

张载明确肯定物质的特性是自己运动。他认为,气的本然状态是无形的太虚,气的基本特性是运动和静止,充满宇宙的太虚之气,就是在不停地进行着“郁蒸凝聚”,“健顺动止”等不同形式的变化,事物形象的改变,万事万物的生灭,都是气的万殊变化的表现。他说:

有形有象,然后知变化之验。[43]

太虚之气,阴阳一物也,然而有两体,健顺而已。……有变则有象,如乾健坤顺,有此气则有此象可得而言;若无则直无而巳,谓之何而可?是无可得名。故形而上者,得辞斯得象。……有气方有象:虽未形,不害象在其中。[44]

张载指出,由于太虚之气的不断变化、运动、发展而形成了宇宙万物。那么,气为什么能够像野马奔腾一样不停地运动变化呢?张载提出了“参两”学说。就是说,事物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运动变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促使的,因为事物内部存在着对立面的矛盾斗争,即太虚之气中阴阳二气存在着“欲一之而不能”的两种对立趋势的相互作用,彼此斗争,因而促使事物运动不息,变化不止。张载以自然界的风雨霜雪,寒暑往来,山川融结等不同的现象,说明太虚之气含有阴阳、正反两个矛盾的方面,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斗争,彼此消长,使气不断地上升下降,有聚有散,变化万千,未尝止息。张载把阴阳二气相统一的气称为“太和”之气,“太和”之气的本性就是运动变化,像野马奔腾一样地运动着。他在《正蒙·太和篇》中反复阐发了这个思想。他说:

太和所谓道,中涵浮现、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img8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起知于易者乾乎!效法于简者坤乎!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不如野马、img9缊,不足谓之太和。

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img10缊”,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与!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之浊,其感遇、聚散,为风雨,为雪霜,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无非教也。

张载在这里引述《庄子·逍遥游》篇中关于“游气”像野马奔腾运动的思想,说明“太和”之气的运动特征。庄子说:“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一息相吹也。”“野马”是指“田间游气”。“野马”、“尘埃”以及人们呼吸到的气,都是指细微的物质。张载以此说明“太和”之气中存在着矛盾斗争,因而促使宇宙万物不断产生、发展、运动、变化。张载所说的“太和”是指阴阳二气结合的和合统一体。

张载认为,“太和”作为阴阳二气的结合体,本身包含着正反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矛盾斗争。正面阳气的特性是浮、升、动;反面阴气的特性是沉、降、静,矛盾双方在统一体中,相互对立、斗争、激荡,又相互渗透、联结、依赖,彼此胜负,或伸或屈,或分或合,因而使事物不断地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张载肯定这些特性是气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人或神所外加的。所以说:

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img11缊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不曰性命之理,谓之何哉?

凡圜转之物,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太虚无体,则无以验其迁动于外也。[45]

所谓“圜转之物”是指日月五星等天体运动而言。张载运用天文学的科学知识来说明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和动力。这里说的“莫或使之”、“动非自外”,都是说事物因内部存在着矛盾,而有其自己运动的机制,所以能不停地运动旋转,既不需要外力的推动,也不需人或神的操纵。张载的内因自动说是可贵的。

张载进一步指出,正因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推动事物自己运动,而事物及其矛盾是永恒不减的,所以事物的运动也是永远不息、变化无穷的。他说:

天行何尝有息?正以静,有何期程?此动是静中之动,静中之动,动而不穷,又有甚首尾起灭?自有天地以来以迄于今,盖为静而动。天则无心无为,无所主宰,恒然如此,有何休歇![46]

天道不穷,寒暑也;众动不穷,屈伸也;鬼神之实,不越二端而已矣。[47]

张载认为,“气”的特性就是运动变化,没有运动就不会有物,没有运动就不会有时,没有运动也就无法理解气。就是说,物质、运动、时空是三位一体的。真是精彩的智者之见。

物质“气”就是在不停地运动着,时刻都在进行着健顺、动静、屈伸、聚散、分合等无穷变化,事物的这些自然属性,不能人为地加以阻止,如果硬要加以阻止,就必然引起混乱,“止则乱也”,人们只有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才能使万物日新月异、朝气蓬勃。

张载深刻地认识到,由于事物的矛盾运动,促使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不断产生,万物就是在新陈代谢中发展变化着,据此他提出了变化日新的思想。人们要去掉不切实际的静止的幻想,而要向变化日新的世界寻求。他在《横渠易说·系辞上》中说:

富有,广大不御之盛与!日新,悠久无疆之道与!富有者,大而无外也;日新者,久而无穷也。……惟日新,是谓盛德。义理一贯,然后日新。

只有变化日新,事物才能盛大无穷,所以人要面向“日新”的世界,不能守旧向回看。

张载的辩证法思想,尤为精彩的见解是他提出的“一物两体”的矛盾学说。

张载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认识到事物对立二端矛盾斗争促使事物变化无穷,因而提出并论证了“一物两体”的思想,对中国古代辩证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载认为,事物虽然存在着矛盾的对立双方“两”,但是,却不能就此说事物是绝对割裂开来,而是不可分割地存在于同一体中即“一”。任何事物都是“两”与“一”的矛盾统一体。“两”是天道原则,亦叫“二端”。没有两体对立,就没有事物变化。所以说:

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阴阳天道,象之成也;刚柔地道,法之效也:仁义人道,性之立也。三才两之,莫不有乾坤之道。[48]

先分天地之位,乾坤立则方见《易》,故其事则莫非易也。所以先言天地,乾坤《易》之门户也。……不见两则不见《易》。物物象天地。[49]

由于阴阳二气的两体对立,矛盾斗争,推动事物运动变化。事物的这种运动变化是由事物自身的矛盾斗争促使其“不得已而然”的结果。事物的对立两端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结、相反相成,斗争分为“二”,联合形成“一”,世界万物就是在“一”与“二”、“合”与“分”的矛盾运动中,运动不已、变化无穷。张载说:

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万殊;其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50]

以万物本一,故一能合异;以其能合异,故谓之感;若非有异则无合。天性,乾坤、阴阳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51]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所聚合而形成的,因此事物内部都有阴阳二端对立,正是由于这种阴阳二端的对立、结合,才使事物变化不已、神妙莫测。所以张载在《正蒙·参两篇》开宗明义就说:

地所以两,分刚柔男女而效之,法也;天所以参,一太极两仪而象之,性也。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

张载在“太虚即气”的宇宙观的基础上,阐发了辩证法,并把“一”与“两”作为一对哲学范畴加以规定。所谓“一”是指物质本体的气是一个统一体;所谓“两”是指阴阳两个方面又成为对立物。“一”包含着“两”,故能神妙变化莫测;“两”复归于“一”,故能发展变化无穷。所以在《正蒙·太和篇》中又说: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感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故圣人以刚柔立本,乾坤毁则无以见易。

就是说,事物既有矛盾着的两个对立方面的“两”,又是矛盾双方共居于一个统一体的“一”。“两”与“一”既彼此对立,又相互统一。没有对立两端的相感,就没有统一体“一”的相合,这就是“二端,故有感”;同样,没有统一体中“一”的相合,对立的两端相互作用也就不可能存在。因为互不相关者,永远不会结合成为一个统一体,这就是“本一,故能合”。因此说:“感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

张载关于“两”与“一”、“分”与“合”的“一物两体”的辩证法思想,不仅是对辩证法思想的极好说明,而且是对中国古代辩证法的突出贡献。中国古代许多哲学家对此都给予很高评价,并加以推崇。朱熹就曾多次称赞这个思想“极精”。这种赞誉是有道理的。

张载抽象概括出“两”与“一”,“分”与“合”的矛盾辩证法,说的是事物统一体和对立面之间的一种依存关系。他指出,阴阳之气存在着“欲一之而不能”的对立趋势,促使事物运动发展。他把这种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归结为相遇、相感的作用,并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遇”是指同一事物的不同作用;“感”是指不同事物的相互作用。正因为事物都有“遇”、有“感”的作用,所以世界上的事物才有万千的不同变化。所以张载说:

无所不感者虚也,感即合也,咸也。以万物本一,故一能合异;以其能合异,故谓之感;若非有异则无合。天性,乾坤、阴阳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天地生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感,所谓性即天道也。[52]

由于阴阳二气的“感遇”、“聚散”的矛盾作用,而产生了宇宙万千事物及其变化。这就是张载所说的“其感遇、聚散,为风雨,为雪霜,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无非教也”。就是说,对立物相感,产生矛盾运动;同类物相遇,产生事物形象。万事万物的产生及其形象,都是“感遇”的结果。

张载还指出,事物的这种相互“感遇”作用,是由事物自身具有的矛盾特性决定的,是自然而然的作用。“有两则须有感,然天之感有何思虑?莫非自然。”[53]自然万物有感的作用,社会事物同样如此。“感”的内容是广泛的,“感”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他说:

咸,感也,其爻虽相应而词多不吉,顾其时如何耳。说者多以或恒配天地,殊不知咸自可配天地,故于《序卦》独不言咸。咸既可以配天地,则恒亦可以配天地,皆夫妇之道也。咸之为言皆也,故语咸则非事。“咸感也”,不可止以夫妇之道谓之成,此一事耳,男女相配,故为咸也。感之道不一:或以同而感,圣人感人心以道,此是以同也;或以异而应,男女是也,二女同居则无感也;或以相悦而感,或以相畏而感,如虎先见犬,犬自不能去,犬若见虎则能避之;又如磁石引针,相应而感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是风动之也;圣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而人欲老其老,此是以事相感也。感如影响,无复先后,有动必感,咸感而应,故曰感速也。[54]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万事万物都可以相“感”。由于事物有感的作用,才使事物不断发展,畅通运行。顺应了这种自然之理则为利,违背了这种自然之理就为害。人们正是利用这种自然之理而求利避害。

“感”是事物运动的主动方面的作用,有“感”必有“应”,“应”是受动后的反应。由于“感”之无穷,所以“应”之也无穷。所以张载在《正蒙·乾称篇》说:“太虚者,气之体。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故神之应也无穷;其散无数,故神之应也无数。”总之,“感应”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形式和变化的动力。

张载在论述宇宙万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矛盾斗争及其根源的同时,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形式和规律,也作了说明。

张载认为,宇宙中千差万别的事物,其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紊乱无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其运动变化的形式上则表现为“渐化”和“著变”两种。这就是:“变,言其著;化,言其渐。”[55]“渐化”和“著变”是事物两种不同的变化形式,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彼此交错进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著变引起渐化,这是由粗到精的发展,渐化积成著变,这又是由微到显的变化。张载说:

变则化,由粗入精也;化而载之谓之变,以著显微也。[56]

阴阳二气及其所形成的万事万物,就是在进行着“渐”和“著”的运动,“著”以“渐”为基础,在渐化的过程中,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没有破裂,是合一的神妙莫测的。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由“渐”转化为“著”,由缓转变为暴。如雷霆虽暴,但是却由“渐”化而来,没有渐之化,就不能有暴之速。渐化和著变是事物发展的两个不可缺少的不同阶段、运动形式。

张载讲神妙万物、渐化著变,是说事物变化的丰富多样性,与此同时,他又指出事物变化的固有规律性。他认为,事物虽然千变万化,但是却按其固有的规律而运动、发展。他肯定一切事都有“理”,正是有“理”在其中,而使事变而不乱。物之产生有秩序,物之变化有规律。他在《正蒙·动物篇》中说:

生有先后,所以为天序;小大、高下相并而相形焉,是谓天秩。天之生物也有序,物之既形也有秩。知序然后经正,知秩然后礼行。

事物的产生有秩序,发展有规律,所以阴阳二气、天地万物才变而不乱,有条不紊。这就是:“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57]万物皆有理,故有秩序、有规律地运动发展,这个思想当然是科学的见解。

在张载的辩证法思想中,也有其缺憾。这就是:由于他强调“神”的作用,而提出神鼓万物而动的外因论。他说:“鼓天下之动者存乎神。天下之动,神鼓之也,神则主乎动,故天下之动,皆神之为也。”[58]“神”鼓动、推动天下万物而动,无神则无动。由于张载强调“静止”的作用,而提出运动是静止中的运动,这种“静中之动”,虽然“众动不穷”,但却是“循环不已者”,事物运动变化只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而不发生质的变化。结果得出:“日月之形,万古不变”[59]的形而上学结论。由于张载强调“中和”的作用,而提出“仇必和而解”的观点。他在《正蒙·太和篇》中说:“气本之虚,则湛一无形,感而生则聚而有象。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解。”在这里张载陷入了矛盾调和论。张载的这些思想缺憾,是其历史时代所不可避免的,对此我们不必厚责于他,而他的“一物两体”的思想是其辩证法思想的主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