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财经大学伦理研究所简介

浙江财经大学伦理研究所简介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财经大学伦理学学科建设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起步并实现了较快发展。图4 唐凯麟教授(左)受聘我校特聘教授图5 万俊人教授(中)受聘我校特聘教授三、学科积累在学术交流方面,浙江财经大学伦理研究所曾在杭州承办过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学科目前是浙江省唯一的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单位。

一、学科沿革

图1 2013年浙江财经大学伦理学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会议

近20年来,适应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伦理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空前全面、繁荣而深入,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都致力于开拓和加强伦理学学科的专业建设,视其为发展和充实人文学科和人文专业建设的一个新的重要生长点。浙江财经大学伦理学学科建设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起步并实现了较快发展。浙江财经大学伦理学学科已在顺利完成校级一类学科建设、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于2009年成功申报浙江省级重点学科A类,2012年成功申报浙江省省级重点学科。本学科已逐步发展成为省内先进,在国内伦理学界也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力量。浙江财经大学伦理学自2005成功申报伦理学硕士学位点,2007年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以来,7年间共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79人,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29人。

图2 2008级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报告会

二、团队构成

图3 陈瑛研究员(左)受聘我校特聘教授

浙江财经大学伦理研究所现有教师20人,其中教授8人:陈寿灿教授、韩翼祥教授、王宇航教授、高湘泽教授、秦越存教授、郑根成教授、何历宇教授、朱巧香教授;副教授5人:彭传华副教授、亓奎言副教授、李秋华副教授、白羽副教授、李曦副教授;讲师4人:王洪霞、邢雁欣、李金鑫、于江霞。17人中,博士后出站人员3人,博士11人。校内跨学科兼职教授2人:姜岳斌教授、周保欣教授;省内跨学科兼职研究员1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任宜敏研究员;国内特聘兼职教授4人:陈瑛研究员、唐凯麟教授、万俊人教授、孙春晨研究员。学术团队中有浙江省“五个一批”人才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省“151人才工程”入选4人。

图4 唐凯麟教授(左)受聘我校特聘教授

图5 万俊人教授(中)受聘我校特聘教授

三、学科积累

在学术交流方面,浙江财经大学伦理研究所曾在杭州承办过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2009),学科目前是浙江省唯一的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单位。近年来,浙江财经大学伦理研究所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也与省内、国内伦理学界保持着良好的交流态势,并得到了陈瑛、唐凯麟、万俊人、樊和平、余涌、高兆明、王泽应、孙春晨、吴根友、龚群、杨义芹、田海平、钱广荣等国内伦理学名家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图6 2009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在我校召开

研究所成员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社科规划课题5项,司法部课题、教育部课题、省社科规划重大课题等省部级课题26项;获省部级等各类奖励共20余项。在《哲学研究》《新华文摘》《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等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20余部。

7 唐凯麟教授(前排中)与社科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专家来我校调研

四、研究方向、特色与优势

在近年来的学科成长与积累中,浙江财经大学伦理学学科在中西伦理思想、公共伦理、经济伦理、传媒伦理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同时,这一特色也体现在学术前沿与现实重大问题研究、伦理学与经济学的学科交叉与整合研究、中西伦理思想的现代化与本土化研究等方面。

1.中西伦理思想研究主要考察中西传统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当代价值及传统伦理资源的创造性转换。该方向确立了实践哲学和语言哲学多学科融合的研究范式,在透视西方社会结构和人的生存状况问题上运用了最新的哲学方法,在传统伦理思想挖掘上注重现实意义,在伦理学研究上取得了突破。秦越存教授的美德伦理思想研究注重从西方伦理学史的整体背景和当代视野出发,对现代西方美德伦理进行研究,在学理上挖掘和澄清现代西方美德伦理对传统伦理学主题的拓展与深化;彭传华副教授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方面有所建树,他深入发掘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精髓,探求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创造性转换,探究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于当代中国道德哲学的构建及道德教化的有益启示。

2.公共伦理致力于研究与公共事务有关的制度、政策及其主体的伦理属性、伦理价值与伦理功能,其主要内容包括制度伦理、政策伦理、公务人员的职业伦理以及公民的政治美德等。西方公共伦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行政伦理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中走向高潮。而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对此才有系统学术研究,近几年才逐步呈现为显学。本学科学者站在学术前沿,在关注理论创新的同时,积极关注国内、省内现实问题的研究,既注重伦理学的问题研究,又注重问题的伦理学研究。学科带头人陈寿灿教授对“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统一的历史演进过程与内在逻辑机理的研究、法治的道德基础与伦理价值研究在国内有较大的学术影响;何历宇教授对现代政治文明的价值内涵、现代政治走向的伦理依据与内在机理、民主化进程与公民美德成长的良性互动机制的研究有较好的学术反响。

3.经济伦理学主要研究经济的伦理内涵与伦理的经济意义,并在这种研究中寻求经济活动的规范运作及社会总体价值的根本实现。本学科点经济伦理的研究强调理论的创新性,同时,也强调理论研究的现实价值,关注理论研究对推动政策制定、改善与指导人们生活的作用。此外,本学科点经济伦理研究还拟充分整合我校财经类学科与哲学·伦理学的相关资源,促进学科发展的良好态势。高湘泽教授的责任伦理研究,李秋华副教授关于企业伦理的研究是其中的代表。

4.传媒伦理系统地研究“道德善”的大众传媒当如何履行其职责,大众传媒是否符合它的应当以及媒介从业人员在其媒介行为中对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的认识与抉择等问题。本学科方向从传媒视界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问题,既强调大众传媒对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引导与提升,也强调通过大众传媒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价值互动提升传媒自身的素养与导向水平。郑根成教授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媒介化态势下的道德风险研究开辟从传媒伦理的角度考察当代中国的社会道德重建问题的全新视角;亓奎言副教授的神经伦理研究则开辟了全新的媒介元素探究,在国内学界有填补空白之学术创构意义。

整体地看,浙江财经大学伦理学科的学科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科基础建设扎实,优势明显。作为浙江唯一的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本学科已形成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构建了一支以中青年学者为主、学历职称高、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潜力大的学术梯队。

第二,学术成果整体水平居省内前列。本学科近年来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数量,在省内3个伦理学硕士点中居领先地位。

第三,学科发展的社会环境优越。本学科与中国伦理学会、省市党政部门、研究机构、文化系统及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五、学术骨干

陈寿灿教授,武汉大学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法治伦理研究。

韩翼祥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王宇航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尤擅大学生德育研究。

高湘泽教授,硕士生导师,在人学研究中有较大影响,近年来主要从事责任伦理研究。

秦越存教授,黑龙江大学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德伦理研究。

郑根成教授,东南大学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传媒伦理研究。

何历宇教授,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行政伦理研究。

朱巧香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家庭伦理、经济伦理研究。

彭传华副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

亓奎言副教授,浙江大学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神经伦理研究。

李秋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企业伦理研究。

白羽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道德心理学研究。

李曦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伦理思想研究。

王洪霞,山东大学哲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易学研究。

邢雁欣,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经济伦理研究。

李金鑫,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讲师,主要从事康德伦理思想研究。

于江霞,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博士后,讲师,主要从事古希腊哲学研究。

任宜敏研究员,本所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佛教伦理思想研究。

姜岳斌教授,本所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伦理研究。

周保欣教授,本所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伦理研究。

六、学科带头人

图8 学科带头人陈寿灿教授

陈寿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浙江财经大学伦理学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道德建设与价值培育研究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入选浙江“五个一批”人才。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伦理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哲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伦理学会副会长等。陈寿灿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传统德治思想与现代道德建设、法治伦理、民族伦理的研究,他对“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统一的历史演进过程与内在逻辑机理的研究、法治的道德基础与伦理价值研究在国内学术界有较大的学术影响。近年来,共主持国家社会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会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教育部、司法部课题各1项,浙江省人文社科研究重大项目1项;主持省级一般哲学社会科学项目4项。出版专著5部、教材2部。在《哲学研究》《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其他各级科研成果奖5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