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生经历三种境界的经典语录

人生经历三种境界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温故而知新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温故而知新,是孔子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一种知识修为,更是一种人生的体悟与境界。“温故而知新”,是一种有创新的学习方式。孔子一生的经历也可以做温故知新的注脚。

温故而知新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这一学习方法影响了几千年,也由于它的魅力所在,至今我们仍在受用。我们从小就从书本和老师口中熟悉这句话,虽然当时并不一定能真正了解它的内涵和精神境界。温故而知新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一种知识修为,更是一种人生的体悟与境界。

朱熹在《论语集注》里面这么解释温故而知新:“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温故而知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温故,就是回首,而旧学旧闻和旧事又构成人的旧历和人生;一是知新,就是对旧学、旧闻和旧事进行不断的回顾并且不断有所感悟,最终豁然圆通,达到更高的知识境界与人生境界!这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直到能达到大彻大悟、了无宇宙与生死奥秘为止!

温故,首先要明了什么是“故”然后才能知道怎样去“温”。“故”的范围很广,所有过去的东西和发生的的事情都可以叫做“故”,而不仅仅局限在过去所学过的知识,这太狭隘了,就是知识也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自古就有“有字书”和“无字书”两种知识,而“无字书”是要求多数人用一辈子去读的。因此“故”就包括一个人的旧学、旧闻、旧事,“温故而知新”在《中庸·大哉章》中是与“君子遵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而崇礼” 并列出现的,将其提升到另一高度,这里的温故知新就有更的大的解释余地,有鉴古知今,见前辙而知兴替,甚至能了悟大道的感觉了!知道得了“故”的范围,就应该探索怎样去“温”了!要“温”首先要有温的内容,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是“温”不起来的,因为没有可以拿来去“温”的东西,同时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恐怕连温的“火种”都没有!至于如何“温”对于书本知识就需要多读,特别是经典要翻来覆去的读,过上一段时间就要读上一遍,真正的经典是可以读一辈子的!这很容易理解,一份报纸是很难让我们提起兴趣读第二遍的,很多小说也是,但对于经典文学则可以让你读很多遍,像我国的四大名著就可以读几十遍,而能让我们读上一辈子的就是真正的经典了,像《论语》,你读一万遍都会有新收获!

知新,温故最重要的是要获取心得,就是说要在回顾旧学和历史的经验的时候,能有所领悟,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悦在哪里? 就在“温故而知新”。 “温故而知新”,是一种有创新的学习方式。对旧知识能知新,能有新的体会,才能深刻理解了,才能让这个知识真正成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才能对此加以运用。“温故”决不是仅仅抱着旧学不放,“温故”的目的是要能“知新”,有新的知识进境,达到新的人生境界。

知新有两个层次和境界,第一个是知识层次的有形境界,第二个是智慧层次的人生境界。第一个层次表现为知识的增加与积累,人生阅历的丰富与个人见识的增长,只是知识数量上的增加,这些可以说是有形的。第二个境界是一种更高的层次,它已经上升为人生的境界,它是一种超越,一种生命感悟!这个境界很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的人生、治学三境界中的最高境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的是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必须有勇于攀登高峰的精神,要想尽一切办法,去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望尽天涯路”,开阔自己的视野,寻求知识的宝藏。他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他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借用辛弃疾的词,说的是只要博览广识,坚持反复深入地有毅力的进行钻研,做到熟读精思,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豁然开朗,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返璞归真,了悟大道,明白生死,究竟涅盘,既有儒家天人合一之境、又有佛家气象!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圣的自我剖析,总结了自已一生艰苦奋斗的历程,五十岁时已经穷尽知识领域达到知天命,但还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到了七十岁达到从心所欲的最高人生境界,彻底领悟天地间的大道,成为被人万世景仰圣人。孔子一生的经历也可以做温故知新的注脚。他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人生学问的研究,经过十五年的磨炼,到三十岁时,立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和作人做事的原则,但对自已的选择也曾有过怀疑和动摇。到四十岁的时候,才坚定了信念没有了疑惑。经过十年的实践和修养,到五十岁的时候,领悟了天地宇宙和人生的真谛。六十岁的时候,达到了处波澜而不惊的境界,社会上对我的毁誉丝毫都扰乱不了我的信念和内心的平静。到七十岁的时候,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做自已想做的事而不着痕迹,一草一木无不是道,万法归真而平常心即为大道,万物圆融,天人合一,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崇高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