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必以阴阳明大义”的辩证法思想

“必以阴阳明大义”的辩证法思想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必以阴阳明大义”的辩证法思想在古代朴素的辩证法领域,在《黄老帛书》中也有许多不俗的表现,尤其是在事物的对立统一方面。它不仅坚持了“凡论必以阴阳明大义”为纲的矛盾观,而且特别强调了要根据不同情况讲究具体的策略性。显而易见,《黄老帛书》中这一“阴阳备物”的思想相当深刻。

第三节 “必以阴阳明大义”的辩证法思想

在古代朴素的辩证法领域,在《黄老帛书》中也有许多不俗的表现,尤其是在事物的对立统一方面。它不仅坚持了“凡论必以阴阳明大义”为纲的矛盾观,而且特别强调了要根据不同情况讲究具体的策略性。在《黄老帛书》看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事物都由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所构成。因此,要想正确地分析问题并且真正地解决矛盾,就应该仔细考察构成事物的各个方面,并且注意“重柔则吉,重刚则灭”的策略性。

一、事物无一不由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

关于事物及其内部的构成问题,《黄老帛书》一直坚持以阴阳矛盾观念作为自己观察世界、分析和论述问题的大纲,并且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无一不具有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对于这一问题,《黄老帛书》阐述说:“观天于上,视地于下,而稽之男女。夫天有(恒)榦,地有恒常,合□□(疑似‘两’和‘曰’)常,是以有晦有明,有阴有阳。夫地有山有泽,有黑有白,有美有亚(恶)。地俗(育)德以静,而天正名以作。静作相养,德疟(虐)相成,两若有名,相与则成,阴阳备物,化变乃生。”(《十大经·果童》)这就是说,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无论是观天察地,或者分析和讨论问题,还是人世间的分男别女,我们都必须明确这样一个既非常简单又非常现实的普通道理,这就是无论在什么时候和在什么地方,客观的物质世界都一定要表现为“天有恒数,地有恒常”,一切事物都无一不是由阴阳两个对立的方面构成。也就是说,光有暗有明,物有阴有阳,地有山有泽,颜色有黑有白,人和事有美有丑。

从土地中生长出万物,也以静为德,上天化生万物以作正名。而“静”与“动”作为对立的两个方面,也同样是“两相养,时相分”,亦即动静作为对立面,双方都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两者相辅相成。正是由于有阴阳作为事物及其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才造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这就是事物之所以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客观依据。也可以这样说,这正是《黄老帛书》用“静”与“动”来说明一阴一阳,一静一动是造成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显而易见,《黄老帛书》中这一“阴阳备物”的思想相当深刻。特别是《黄老帛书》对待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采取了积极态度,不像老子那样消极地对待事物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黄老帛书》还说:“不臧(藏)故,不挟陈。乡(响)者已去,至者用新,新故不翏(同戮),我有所周。”(《十大经·结语》)这就是说,对于新旧事物的任何相互交替,我们都应该坦然对待。不应当刻意地保留旧事物,因为,旧东西已经成为过去,新事物一定会出现,旧东西和新事物不会老是纠缠在一起。我们应当舍故趋新,也只有如此,客观世界的发展才会周流不息。

二、“重柔则吉,重刚则灭”的策略性

由上述可见,《黄老帛书》已经清楚地看到新旧事物的转化是必然的,因而在阐述自己观察自然界和考察人类社会的矛盾时,也比较冷静和更具有理性,作出的判断和得出的结论也要比韩非更加全面和准确。

第一,在其原则性上,《黄老帛书》特别强调了事物的矛盾斗争性是“天制固然”,“敌者生争,不谌(戡)不定”。《黄老帛书》还叙述说:“天地已定,规(蚑)侥(蛲)毕挣(争)。作争者凶,不争亦毋(无)以成功。”(《十大经·姓争》)显而易见,《黄老帛书》的这一观点是针对自然界的生存竞争而言的。对于人类社会,《黄老帛书》说:“天地已成,黔首乃生。胜(姓)生已定,敌者生争,不谌(戡)不定。”(《十大经·姓争》)这就是说,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同样充满着“谋相覆倾”的斗争,这也同样是“天制固然”,因而没有必要感到恐惧和着急,而是应该处变不惊。在《黄老帛书》看来,在自然界“谋相覆倾”的斗争中,“作争者凶,不争亦毋(无)以成功”。在这里,《黄老帛书》显然已经看到了事物的矛盾及其斗争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主张通过斗争解决问题,尤其是提出要主动地创造条件解决矛盾。然而要斗争就会有风险,如果只看到矛盾的斗争性,仍然有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但是,如果不去斗争,虽然没有风险,也不会有丝毫失误,却不可能获得任何成功。因为,正如同前面所述,矛盾与斗争是客观存在的,即“天地已成,黔首已生,胜(姓)生已定,敌者生争,不谌(戡)不定”。这就是说,有对立面就有斗争(“敌者生争”),不通过斗争就不可能解决矛盾(“不谌不定”)。由此可见,《黄老帛书》表达的这一思想不仅很有启发意义,而且其积极上进的思想和态度也值得赞颂。

第二,《黄老帛书》还改造了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并提出以“雌节”为主的策略观点。《黄老帛书》之所以要提出“雄节”和“雌节”这对范畴,其目的就在于用以表示不同的斗争方式和斗争策略。《黄老帛书》认为,大凡盛气凌人,骄横自恃的人或事皆可称之为“雄节”;大凡外示柔弱,谦慎自恃的人或事则可称之为“雌节”。《黄老帛书》叙述说:“夫雄节者,浧(读颖)之徒也;雌节者,兼(谦)之徒也。”(《十大经·雌雄节》)其意思就是说,凡是自认为凭借强大实力可以取胜的人,即赢之徒,满之徒,并非是福。相反地,取胜的次数愈多,招致的祸殃就愈大,这就是所谓的“凶忧重至,几于死亡”;反过来,如果居“雌节”的暂时失败,必然要受到奖赏。因为,失败的次数愈多,能够积蓄的力量也就越大,当然也就越有可能“大禄将极”。《黄老帛书》又叙述说:“凡人好用雄节,是胃(谓)方(妨)生”,因此,“雄节”实在是“凶节”;《黄老帛书》还阐述说:“凡人好用雌节,是胃(谓)承禄”,所以,也可以这样说,“雌节”其实就是“吉节”(《十大经·雌雄节》)。例如,“大□(庭)之有天下也,安徐正静,柔节先定”,结果自然是“单(战)朕(胜)于外,福生于内,用力甚少,名殸(声)章明,顺之至也”(《十大经·顺道》)。因此,《黄老帛书》认为,能够恰当地分“辩(辨)雌雄之节,乃分祸福之乡(向)”(《十大经·雌雄节》)。“以刚为柔者栝(活),以柔为刚者伐。重柔者吉,重刚者灭。”(《经法·名理》)这就是说,《黄老帛书》实际上是运用自己的朴素辩证法阐明了“以柔克刚”的策略思想,说明“雌节”不仅能“安徐定静,战胜于外,福生于内”,而且还能分辨祸福,进而主动地运用“以柔克刚”的原理为自己服务。这就是所谓“用力甚少,名声章明,顺之至也”。

通过对上述两个方面辩证的分析可以看出,《黄老帛书》中的矛盾斗争及其转化的思想虽然源于韩非而又比韩非更全面;以柔克刚的思想虽然源于老子,却又高于老子。尤其是把“雌节”与“雄节”和“柔刚辨”的策略思想同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结合起来,并且以历史为借鉴,已经触及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问题,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黄老帛书》说:“卑弱主柔,常后而不失(先)。”(《十大经·顺道》)“圣人不为始”,“短者长,弱者强,赢绌变化,后将反(施)”(《十大经·称》)。这就是说,人们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不应当主动地率先干什么,或者不干什么,或者首创什么,而应该自觉地运用强弱转化的客观法则为自己服务。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人们一般都采取后发制人的方法,既可以获得支持,也能够迎得人心,其成果也最佳。还是以军事斗争为例,《黄老帛书》叙述说:“以有余守,不可拔也;以不足功(攻),反自伐也。”(《经法·君正》)这就是说,在战争的策略上,更要“立于不敢,行于不能,单(战)视(示)不敢,明势不能。守弱节而坚之,胥雄节之穷而因之”(《十大经·顺道》)。这里说的所谓“不敢”、“不能”,一方面要使自己永远处于不自满状态,坚持“雌节”,谦虚谨慎,留有余地;另一方面却要求向敌人示弱,以助长敌人的骄横自满,使之由强变弱,自取灭亡。

总而言之,《黄老帛书》把朴素辩证法的矛盾转化运用于对现实的观察及其实践活动之中,既肯定了“今天下大争”,“不争亦无以成功”,因而要当机立断,敢于斗争;又强调了要坚守“雌节”,“弗敢以先人”,留有余地,后发制人,即善于斗争,又注意策略。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就其理论思维来说,已经融入了先秦道法各学派,也超越了道法各学派;就其现实意义说来,这种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想已经在实际上指导着西汉初中期几十年“清静无为”的政治方略,因而发挥了巩固新兴封建政权的历史作用,无可争议地成为当时“时代精神的精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