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哲学曾经包罗万象

哲学曾经包罗万象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哲学曾经包罗万象欧洲早期的哲学没有独立身份在欧洲,人类早期的哲学研究的基础问题可归纳为三类,即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以及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万般学问,皆称哲学。哲学需要瘦身,一切不属于哲学的知识学问都应摈除于哲学门外。由于哲学发展的中道转向,真正的哲学对象至今仍未独立出来。

1.哲学曾经包罗万象

(1)欧洲早期的哲学没有独立身份

在欧洲,人类早期的哲学研究的基础问题可归纳为三类,即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以及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这三类问题分别形成了三大哲学基础学科,即形而上学(MetaPhysics)、知识论(EPistemo1ogy)和伦理学(Ethics)。古希腊时期的“三哲”,即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这三类问题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在哲学史上影响深远,以至于某些现代哲学家还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这些哲学家的理论作注脚,依旧只是在尝试着不断地回答这些哲学家于两千多年前所提出的问题。

虽然,这三类问题的涵盖面是相当广的,甚至犬儒派、怀疑论、不可知论等哲学分支所探讨的主要问题也在其范围之内,但事实上,人类早期的哲学并不局限于这三类问题,而是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知识层面,哲学研究的对象异常庞杂、包罗万象。古希腊哲学是这方面的典型。那时的哲学是学问的学问,是最高的学问,超然凌驾于任何学问之上。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精神科学的各类学问皆归之于哲学麾下,受哲学统御,同时成为哲学本身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万般学问,皆称哲学。

而早期的哲学家则几乎什么都研究,其学问囊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精神科学的一切领域。哲学家往往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博物学家,甚至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德谟克利特等。因此,凡是有学问的人首先都被称做哲学家,然后才被看成是其他学科的专门学者。这种观念甚至一直影响到了近代,如笛卡儿认为,全部哲学犹如一棵树,其中形而上学是树根,物理学是树干,别的科学就是树干上生出来的树枝,这些枝条可以分为医学、机械学、伦理学等学科,这差不多将当时主要的科学学科都纳入了哲学;而黑格尔则被称为像亚里士多德一样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哲学把一切都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就等于没有对象,就等于没有独立的身份。真正的哲学对象——人类最抽象最高级的概念即哲学本体X概念,以及哲学应该具有的独立身份,却在庞杂万象的学问体系中湮没了、迷失了。虽然,哲学是人类文化的核心,但哲学有自己的学理,应该而且必须从文化中独立出来,形成属于自己的专门体系。

(2)真正的哲学对象并未独立出来

凡学问皆哲学,这是哲学发展早期所特有的现象,这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哲学需要瘦身,一切不属于哲学的知识学问都应摈除于哲学门外。

事实上,哲学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然瘦身不少。发展到康德和黑格尔,虽然哲学仍然和诸多其他学科混杂搅和在一起,但哲学的对象——哲学本体X却更为凸显、更为明确了。例如,哲学本体X这一哲学对象在康德哲学中表现为“自在之物”(或“物自体”),在黑格尔哲学中表现为“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

令人遗憾的是,哲学本体X刚崭露头角、正沐春风,却遭遇了人类哲学研究向认识论的整体转向,从此被锁入冷宫,乏人问津。“自在之物”在康德哲学中被束之高阁了,或者说被驱之彼岸了。康德研究生涯的前批评时期的科学问题和后批评时期的伦理、美学问题才是康德哲学的基本的和主要的内容,事实上康德也是以认识论先驱而称于世的。而“绝对精神”在黑格尔哲学中只扮演了龙套角色,在哲学舞台上一跑而过,甫一亮相,便消失了,马上让位给了闪亮登场、演唱大戏的主角——辩证法。辩证法才是黑格尔哲学的基本的和主要的内容,事实上黑格尔也是以辩证法大师头衔而盛其名的。

学界将康德哲学视为本体论向认识论演变的重要的转捩点之一,康德哲学也确实具有规避摆脱本体、无限等概念的纠缠烦扰,而经由纯粹理性到实践理性再到判断理性,实现了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化的主观意向。具体一点来说,康德的三批判书中的第二部著作《实践理性批判》和第三部著作《判断力批判》,事实上已离开本体论,分别探讨的是伦理学和美学的问题。而作为康德第一批判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虽然还在讨论哲学本体论问题,但在康德提出本体、无限等哲学基本问题的两难悖论后,已是一脸的勉强无奈,对本体问题显露了疲态和去意,人们从其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康德意欲规避、逃遁的心迹。

康德自己也承认,“自在之物”超越感性和知性,处于世界的彼岸,是不可认识的,只可以作为理性思考的对象而存在,是理性的理念,是信仰的本体,是敬畏的对象。康德的敬畏繁星和道德的语录箴言是很著名的,但是倘若追问一下,繁星和道德本身真的有可敬畏之处吗?康德又如何作答呢?

其实,康德对于身外天空繁星和心内道德律令的敬畏,实际是对本体X(康德称之为“自在之物”)的敬畏。康德如有回答,亦应无出其外。因为“自在之物”虽然被驱赶放逐到了“彼岸”,但“自在之物”并没有陨落,更没有陨灭,而是始终存在着,像宇宙天体一样高悬苍穹。所以康德只是终结了知性本体论,而并未从理性上根本抛弃、消灭哲学本体X。这个哲学本体X也是根本无法抛弃和消灭的,不但康德无法抛弃和消灭,任何哲学家都无法抛弃和消灭。因此,对于“自在之物”本体X(漫天繁星和道德律令是其表现和反映)的敬畏景仰仍深植康德心灵,溢于康德言表。

由于哲学发展的中道转向,真正的哲学对象至今仍未独立出来。不可理喻的是,自近代哲学发生了认识论转向之后,有的学者认为,当代哲学正发生着“生存论转向”。如果真的是如此,那么这种贫困的或困惑的所谓“哲学”,则更远离了哲学的本真对象,是对哲学的深度逃避,是人类思维无能的表现,是从最高概念下降到层次较低的概念,是从纯粹抽象下降到层次较低的抽象,是由抽象概念向具象概念的过渡,是由学术向功利的转变。这其实已经不是哲学,至多是第二哲学,或是哲学的应用。这种贫困的或困惑的“哲学”必然引起哲学的贫困、困惑乃至恐慌。但是,笔者相信,只要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高概念存在,真正的哲学就永远不会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