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曾经的老坟岗

曾经的老坟岗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郑州”没有不知道、没有没到过老坟岗那块地儿的,因为老坟岗是郑州的文化中心。反正那热闹繁华了近百年的老坟岗已在地面上消失得无影无踪。赵富海送来他的近作《老郑州:民俗圣地老坟岗》。我去过老坟岗,不止一次去过。赵富海才是对郑州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并勇于承担起传承责任的“老郑州”。窃以为,为此,郑州的某机构应当给富海颁发个奖章奖状什么的,用以表彰他的贡献。

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省文联是1955年随第二批迁郑的省直单位迁来郑州的。如此算来,我已在郑州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当然也算是“老郑州”了。“老郑州”没有不知道、没有没到过老坟岗那块地儿的,因为老坟岗是郑州的文化中心。文化中心!这个词用得大约没什么不妥。前些时,曾去那一带转悠,曾经听过坠子书的曲艺厅,曾经看过电影的八一八立体影院,连同那种特别有郑州味儿的热闹繁华,都已荡然无存、了无痕迹。心中不由得升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喟叹。或许是不健康的怀旧情绪?其实,那一带已成为“二七商业圈”的主要组成部位,比之从前,不知繁华热闹了多少倍。但此繁华热闹非彼热闹繁华,彼热闹繁华是充溢着草根文化意味的,乃至接通了陇海平汉两条铁路,郑州成了十字交叉的商埠,那么,进一步的现代化就要将这种热闹繁华送走吗?城市就如此地不能兼容草根文化吗?如果城市规划者多一种文化的胸怀,会如何呢?没有如果。反正那热闹繁华了近百年的老坟岗已在地面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不解?就先自己思忖着。

赵富海送来他的近作《老郑州:民俗圣地老坟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由于我对老坟岗也多少有些印象和情结,就也有兴趣进入阅读,不想,一进入,还被它粘住了,兴趣变浓,变成了饶有兴味,读了前面总还惦记着后面,就是说我被它吸引住了。读完了共分十二章、还附有老坟岗当年的许多幅老照片、十五万字的这本书,如同喝了杯又苦涩又香浓的茶,有后味,耐回味。

老坟岗兴起的缘由,艺人们在此娱悦了民众也唱红了自己,越调、曲剧、豫剧三大剧种在此汇合,说书的,唱坠子的,“骂大诨”(说相声)的,玩魔术的,耍把戏(功夫)的,在此集聚,一派狂欢景象,观众当年的趋之若鹜,人们如今的无奈怀想……娓娓道来,跟你聊天说话,就将老坟岗的前世今生说得叫你看得见摸得着。这就叫功夫,这就叫艺术。富海的这本书,作为长篇叙事散文,我以为是挺上档次挺够品位的。

说自己也算“老郑州”,面对富海的这本书,就真不好意思了。我去过老坟岗,不止一次去过。但我不认识它,说不出一二三四子丑寅卯东西南北,认识老坟岗是自读了富海的这本书开始。赵富海才是对郑州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并勇于承担起传承责任的“老郑州”。我知道富海做老郑州这个大项目已有些年月,连著带编已出了十多本书,这一本只是他的最新成果。据他说,还要做下去,下一本已有了具体设想。窃以为,为此,郑州的某机构应当给富海颁发个奖章奖状什么的,用以表彰他的贡献。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夏挽群为赵富海此书写了代序言,题为《对失落的文化记忆的追寻》,写得相当精彩,看这题目就感到多么文化!对富海这本书的意义,挽群作了诗意的肯定。我赞同挽群对富海这本书的评价。

2010年8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