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昭示着农民创业教育的巨大潜能

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昭示着农民创业教育的巨大潜能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昭示着农民创业教育的巨大潜能由于体制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现阶段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1.产业结构不均衡,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明显偏离。按照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三、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昭示着农民创业教育的巨大潜能

由于体制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现阶段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产业结构不均衡,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明显偏离。

第一产业就业份额偏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逐年扩大,第一产业的结构偏差值最大,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一直远远高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而且近年来差值不断扩大,这是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目前中国第三产业产值占GNP的比重约为1/3,而1989年世界上40个人均GNP低于280美元的低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NP的平均比重就已达到39%,58个中等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NP的平均比重已经达到50%。相比较而言,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占GNP的比重明显偏低。如果考虑到当前我国的人均GNP水平可能正逐步接近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这一因素,那么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的矛盾将更显突出(郭克莎等,1999)。

从内部结构看,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发展不足,是造成我国第三产业滞后的主要因素。据有关研究,1993年15个人均收入在250~3000美元、资源条件与我国相近的国家,商业、酒店、旅馆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为16.5%,交通、仓储、通讯业的平均比重为7.6%。而我国2003年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9.8%,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比重只有5.4%。

2.城市化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转移滞缓。

按照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随着农业部门的缩小和非农业部门的扩大,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当今世界工业化水平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也相应较高;而工业化水平低的国家,城市化水平也一般较低。

城市化一般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指标。20多年来,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80年的19.9%提高到2002年的39.1%,城市化率提高了19.7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2003)。但总的来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明显落后于我国的工业化水平,2002年我国的工业化率为44.9%,与之相比,城市化率低5.8个百分点(费平,2003)。与世界基本水平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仅落后于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而且落后于许多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国家。世界公认的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的合理范围在1.4~2.5之间。1980—2002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由0.49增加到0.87,尽管比值在不断提高,但还远远没有进入合理的区间(中国统计摘要,2003)。如果再考虑到按现行口径统计的城镇人口,实际包括大量的非城镇人口这一因素,那么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要更低一些。

国际经济经验和我国的实践都表明,城镇化发展滞后,不利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更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我国当前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偏差扩大等问题,都与城市化发展滞后密切相关。

3.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农民收入的总体增长速度快于城市居民。1980—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实际增长速度为9.1%,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实际增长速度高3.8个百分点。但由于起点不同,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仍远远低于城市居民。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放慢,特别是1997—2000年,农民收入增速连续4年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1990—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从1990年的2.20∶1扩大到2002年的3.11∶1(陈祥生,2003)。

农民收入较低,加剧了社会矛盾,农民被迫弃农离乡,盲目向城市流动,而受知识、技能以及社会服务体系的制约,农民从事其他职业缺乏应有的准备,必然造成很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实施现代农民创业教育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