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用阅读不断充实自己

用阅读不断充实自己

时间:2022-08-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凡真正的读书人,都是好学的,他们视阅读为人生一大乐趣。读书人与不读书人有时就是不一样,这从气质上便可看出。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轩先生认为,阅读是一种宗教。曹先生说,文学为人类提供人性基础。在北大听课时,当我听到曹先生说到这话时,当时很想鼓掌。而我,确实是从文学的阅读中获得了营养。营造完美的生活,难说可以忽略阅读这一环节。

但凡真正的读书人,都是好学的,他们视阅读为人生一大乐趣。

读书养性。读书无疑是疗救浮躁病的最好方法。读书人与不读书人有时就是不一样,这从气质上便可看出。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轩先生认为,阅读是一种宗教。从长知识、增智慧、养精神诸方面讲,不是单纯的读书就能达到完满境界的,还得有人生的经验垫底,才能将书读好。

这话甚合我心。我在S城工作的几年时间,每天处于精神的荒漠之中,接触的人多有流氓气和市井气,就需要“书卷气”消消毒,而在北大学习,无疑提供了良机。

曹先生说,文学为人类提供人性基础。这个所谓的良好的人性基础肯定有这么一个东西,就是道义感。文学之所以被人类选择,作为一种精神形式,当初就是因为人们发现它能够有利于人性的改造与净化。因为文学从开始到现在,对人性的改造与净化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但是文学的这种神圣性,在当下的语境里受到严重的挑战和质疑。曹先生坚持认为,若干世纪过去之后,这个道义所含的意义,也不断地变化与演进,但是它慢慢地沉淀下来一些基本的、恒定的东西,比如说无私、真挚、同情、扶危济困、反对强权、抵制霸道、追求平等、向往自由、呵护仁爱之心等。

在北大听课时,当我听到曹先生说到这话时,当时很想鼓掌。他从内心深处感动了我。一代一代优秀的文学家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泰戈尔、海明威、屠格涅夫、鲁迅、沈从文、川端康成等,用他们格调高贵的文字滋养着我们的心灵。而我,确实是从文学的阅读中获得了营养。而在北大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一泡就是一天,我计划在五年时间里,读完500本书。从20世纪外国文学大师、文学理论书籍再到国学经典,我一本接着一本往下读,如饥似渴。

初中二年级时,我认识了同村一位文学青年。他也姓于,三十多岁,是镇上的民办教师,酷爱文学,经常写些小说、诗歌和散文。他的一些作品发表在《阜阳日报》《大时代文学》上,虽然更高级的刊物没有刊发,我还是十分景仰。

20世纪80年代,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即便我们这样封闭的县城,也活跃着不少“文学社”。那些文学爱好者,有的将文学当成改变命运或困境的救命稻草,只不过等到后来,由于生存的艰难,有很多人不得不放弃了这种追求。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我和同班同学也组织了一个“文学社”。那个时候,我刚16岁,就开始接触“朦胧诗”了,奇特的意象,丰富的含义,精巧的语言,一下子吸引住了我。

1992年至1995年,我在安徽芜湖读书。将近三年时间里,我陆续阅读了曹雪芹、川端康成、卡夫卡、顾城、狄金森、沈从文、汪曾祺、贾平凹的书。仔细留意这些作家,不难发现,他们都具有那种孤独、诗化、冥想、内倾、幽僻的精神特质,这多少契合了当时我冷寂荒芜的内心世界。除了贾平凹以外,对我影响较大的就是川端康成、卡夫卡、顾城了。

那时,我很喜欢贾平凹的小说。贾氏散文妙微精深,至情至性,爱写月亮,写得拙厚、古朴、旷远……我购得《贾平凹小说精选》《贾平凹游品精选》《贾平凹散文自选集》和《贾平凹之谜》等,细细揣摩贾氏的写法用意,留神细微的东西,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开始讲究语言,同时向大师借鉴,觅精吸髓,花力气去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找那些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相通的方法。

当时,《废都》出版,轰动一时,我曾写了一篇5000字的评论。受贾氏影响,我读中国的老庄、太白、东坡诗文,读《古文观止》。等到在S城工作后,开始喜欢鲁迅,我就渐渐把贾平凹放在一边了,深究其中的原因,乃是自我人格的觉醒,让我再也不满足于铁屋中的昏睡,尝试打破沉闷的生活——我要站起来。总的来说,贾氏对我的影响主要是审美意义上的,鲁迅对我的影响则是思想上的,而在我看来,相对于个体的生存与独立,审美的作用远没有那么重要。

1996年9月到1998年7月,我考到安徽芜湖一所院校读中文系。在这期间里,我系统阅读了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鲁迅、周作人、郁达夫、沈从文、萧红、张爱玲、石评梅、瞿秋白等和古代作家苏轼、王维、李白、嵇康、阮籍等人的书。

那时,我还是一个校园诗人,每到深夜,备感孤独,没有归属,无法入眠,孤魂野鬼一般,迷迷茫茫,漫无目的,就诵里尔克的诗,《里尔克诗选》和《卡夫卡全集》一直是我常枕边读的书。现代著名作家中,鲁迅冥思痛苦灵魂如旋涡,郁达夫忧郁感伤,周作人内心枯燥如沙漠,沈从文牧歌田园,钱钟书人间智者,萧红是苦难悲悯,瞿秋白书生本色,我多少都喜欢一些,只不过各有侧重而已。那时,我真正喜欢的现代作家还不是鲁迅,而对郁达夫情有独钟。真正喜欢鲁迅,是在S城工作接触社会以后,其间的彷徨、痛苦与战栗一下子就与鲁迅的距离拉近了。自自2003年接触网络以来,关注的知识分子更多了,还结识一批“民间知识分子”,那时对于具有基督教信仰背景的知识分子也开始关注,并认真读起《圣经》来。

营造完美的生活,难说可以忽略阅读这一环节。为什么一些人的精神越发粗鄙化呢?一个盛产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红楼”的民族,一个出现过孔子、老子、庄子、慧能、苏轼等文学家和哲学家的民族,假若不阅读一些文学、哲学和宗教方面的书,他的精神能健全丰富吗?

告别灵魂的粗鄙,走向高贵和典雅,或许就是我们精神努力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