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轼升官与皇权更迭

苏轼升官与皇权更迭

时间:2022-07-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苏轼升官与皇权更迭人们熟知的北宋大文豪苏轼,不单多才多艺,词风豪放跌宕,他在政坛上也是罕有的人才,却也如词风一样大起大落。他和他的弟弟苏辙,以其出色的文章轰动了首都汴京。苏轼在归途中死去。像苏轼这种人,对自己的事业执著追求,不因皇权的更迭、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主张,所以他历经坎坷,只能等待幸运的降临。

苏轼升官与皇权更迭

人们熟知的北宋大文豪苏轼,不单多才多艺,词风豪放跌宕,他在政坛上也是罕有的人才,却也如词风一样大起大落。公元1085年,苏轼自奉召入都,不过十个月,三迁清要,不久又兼侍读,即皇帝的老师,每入值经筵,必反复讲解。一次值宿禁中,有旨召见。太皇太后与他谈了几句政务,便问道:“卿前年为何官?”

苏轼对道:“常州团练副使。”

太皇太后又道:“今为何官?”

苏轼道:“翰林学士。”

太皇太后道:“为何忽升此阙?”

苏轼答道:“皆太皇太后及皇帝陛下隆恩。”

太皇太后道:“并不为此。”

苏轼又道:“莫非有大臣推荐?”

太皇太后又复摇首。

苏轼惊愕道:“臣虽然说不上志行高洁,但也绝不敢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官职。”

太皇太后道:“这乃是皇帝遗意,皇帝每读卿文,必称为奇才!奇才!不过未及用卿,即便升遐了。”

苏轼听罢,不禁感激涕零,几欲失声,太皇太后也为之泣下,哲宗见他们对哭,也忍不住呜咽起来。那些左右内侍,也不禁下泪,反觉得宫廷岑寂,良夜凄清。太皇太后见此情景,觉得不雅,遂停泪道:“这不是临朝时候,卿可不必拘礼,且在旁坐下,我当询问一切。”

说着,命内侍移过锦凳,令轼旁坐,苏轼谢恩坐下。太皇太后垂询了一番要政,苏轼随问随答,颇合慈意,特赐茶一盏。苏轼饮毕。太皇太后命令撤掉御前金莲烛,掌亮送苏轼回到翰林院

一个大臣,能受到太皇太后这般礼遇,真个是旷典隆恩,千古稀逢,这遭际也光荣极了。然而,几年以前,苏轼还是一个死囚犯,且险些丢掉了性命。

苏轼不只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当时文坛领袖之一,他还是当时一位极为重要的政治人物。他一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个皇帝,政治生涯几起几伏,大起大落,走过了一条十分曲折的人生道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几个皇帝都在不断地、反反复复地否定着前任。

苏轼是在宋仁宗时代通过科举考试走上政治舞台的。他和他的弟弟苏辙,以其出色的文章轰动了首都汴京。宋仁宗亲自主持了最后一场考试,对苏家兄弟大为赞赏,他曾兴奋地对皇后说:“我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两个贤宰相。”

宋英宗在位时间很短。宋神宗继位以后,并没有起用苏轼做宰相。他觉得宋仁宗保守,他自己要锐意改革,因此,对仁宗留下的那些元老重臣几乎都弃而不用,著名的司马光便是在此时被迫离开朝廷的。宋神宗起用了一套新的班子,宰相是改革家王安石。苏轼由于和王安石政见不同,不仅当不了宰相,连朝廷也待不住,只好申请到外地做官。到后来,更由于遭到政敌的诬陷,被捕入狱,政敌们一心要将他置于死地,只是由于他名声太大,救援的人众多,才幸免于难。

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逝,年幼的宋哲宗继位,由其祖母高老太后执政。这位太皇太后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她一接手朝政,便迎回坚决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为宰相,将新法全部废除。苏轼也是在此时被召回朝廷的,他这一次回朝可算是风光极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从一个被贬的低级官吏,而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真正是连升三级,青云直上。翰林学士负责代皇帝起草圣旨,是皇帝的顾问兼秘书,经常留宿内廷,权力很大,与宰相也只是半步之差了。不久,他又被升为侍读,属于高级翰林。本文开篇所写那一幕,便是这时候所发生的。

公元1093年,太皇太后病危,这个对官场有着深刻了解的老妇人,临终前召来她所重用的一些大臣说:“我死以后,你们皇帝必然另用一批大臣,你们应该趁早抽身退去。”

果然,年轻的宋哲宗一改祖母的主张,恢复了王安石的新法,重新起用了宋神宗时的一批人,而将祖母所重用的一批人尽行贬斥。就在太皇太后死去十天以后,宋哲宗将老师苏轼赶出朝廷,最后一直将他放逐到遥远的海南岛

公元1100年,宋哲宗去世,宋徽宗继位,他又对宋哲宗进行了否定,罢黜了宋哲宗时代的权臣蔡京等人,为司马光恢复了名誉,将滞留在海南岛多年的苏轼又召回内地。苏轼在归途中死去。

北宋皇帝不断相互否定,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有所不同,其实他们也有借此来树立自己的权威之意。如宋哲宗之恢复新法,起用宋神宗时的一批人,而将祖母所重用的一批人尽行贬斥,其实他在政治主张上并无定,只是对祖母长期专权心怀不满,所以以执行新法的名义,拉拢一批祖母的反对者作为自己的支持者。而这些人多是一些政治上的投机者,他们对新法、旧法并无太大的兴趣,所热衷的只是权势。

宋徽宗也是。在对变法的态度上,他与宋哲宗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由于宋哲宗所重用的那些人名声太臭,而司马光、苏轼又太得人心,他才在组织路线上对宋哲宗加以否定,以此来迎合民心。

像苏轼这种人,对自己的事业执著追求,不因皇权的更迭、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主张,所以他历经坎坷,只能等待幸运的降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