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穷人经常“找工作”,温州人只为自己“找生意做”

穷人经常“找工作”,温州人只为自己“找生意做”

时间:2022-07-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穷人经常“找工作”,温州人只为自己“找生意做”_不一样的温州人 揭秘温州人的创富秘密第一章 穷人经常“找工作”,温州人只为自己“找生意做”温州人认为:自己为自己干,哪怕再小,它也是自己的,干起来才有兴趣,才有干劲儿。因此,温州人没有“找工作”的观念,只有“找生意做”的念头。失败也是一种人生经历,不想做老板的人肯定不是温州人。

第一章 穷人经常“找工作”,温州人只为自己“找生意做”

温州人认为:自己为自己干,哪怕再小,它也是自己的,干起来才有兴趣,才有干劲儿。因此,温州人没有“找工作”的观念,只有“找生意做”的念头。

1.人人都想当老板

不一样的思维:

穷人:我也想创业,但是创业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创业中会有许多风险,不如打工来得安稳些。

温州人:我为什么要给别人打工?资金再少也要创业,给自己打工,做自己的老板才是人生的追求。失败也是一种人生经历,不想做老板的人肯定不是温州人。

俗话说:“工字不出头。”一辈子打工,很难有大成功。司马迁说过:“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文不如倚市门。”香港富豪庄永竞则说,即使当个小老板,资本再少也总是为自己干,总会有发财的希望。可见,给别人打工,总是没有自己做老板更有发展。而温州人的想法正是如此。

前些年,有一个很有名的俗谚: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深圳不知道钱少。后面还有,但没有涉及到温州的。在这里还要加上一句:不到温州不知道老板少。在温州,老板比较多,每个企业就算只有一个老板,在温州就有10万个老板。一个打火机、一双皮鞋、一个低压电器产品,都是由众多老板生产出来的。

温州有一句名言:家家有项目,家家有老板。虽然像广告语,但并不夸张。“宁为鸡首,不做凤尾”渗透到温州人骨子里,就是人人想当老板,这是温州人取得成功的巨大动力。

温州年轻人的理想不是到国有企业上班或坐机关,而是自己去创业,办厂或开店。经验不足的,先到一些民企去打工见习,等学得差不多了,出来自己干。连一些偏僻农村的青年也是如此,他们外出都是立足于自己干,不满足于做打工仔、打工妹。即使在机关上班的人,一般家里还有人办企业或开店,在机关下班了,马上赶回家里上班。无论是干部还是普通员工,投资意识都很强,大多把闲钱用于入股办企业,或用于借贷,或购置房地产,所以温州人一般都有两三套房子,用于出租或升值。

“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好士兵。”在这里套用这句话就是“不想当老板的温州人不是真正的温州人”。正是这种强烈的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愿望,让成千上万的温州人背起行囊,天南地北四处闯荡,寻找当老板的机会。

1980年年底,薛林华从部队退役,被分配到温州老家的市检察院,当上了一名检察官。

检察官的工作可是个实打实的铁饭碗。就是放在今天,有多少人挤破脑袋去争这个位置都争不上。所以,薛林华战友来看他的时候,都不无羡慕地说薛林华谋得了一个好差事。但是,薛林华却不这么想。

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薛林华翻来覆去睡不着,心里就想:“检察官这饭碗,稳当是稳当,可是这碗里能盛多少饭、盛什么饭,我可说了不算。单位今天给我肉吃,我就吃肉,明天给萝卜吃,就只能吃萝卜,这可不行。要是这样混下去,这一辈子只能这样了。”

结果,薛林华把到手的铁饭碗往地上一丢,背上行李卷下海了。

薛林华的第一站是深圳。

几经奔波,薛林华找到一家广告公司,做起了业务员。但是,一无经验、二无关系,干了两个月,薛林华没有做成一笔业务。他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一行,再熬下去也是白费时间,不如转行,于是就离开了广告公司。

后来,薛林华相中了一家贸易公司。他筹措了5万元以承包的形式成了这家公司的一个部门经理。在当时,5万元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薛林华也是咬着牙,顶着压力豁出去了。

但是,这一次薛林华又失败了。他在做第一笔生意时就被骗了30万元。尽管贸易公司帮他承担了一定的损失,但是薛林华仍然受到很大打击。不过,这次的失败,让他意识到,这条路自己还是走不通。没过一年,薛林华从贸易公司退出了。

朋友们还有以前的战友知道消息后,都埋怨薛林华,原本有着好好的铁饭碗,不捧住了、把牢了,还把它给丢了,然后跑出来找罪受。这些话并非全无道理,薛林华每每想起来,心里也不是滋味。不过,他不后悔。因为薛林华知道自己想要的不是盛饭的器皿,而是要做那个决定自己“吃什么饭”的人。

接下来,薛林华陆续在音像业、房产业进行尝试。尽管同样没有取得成功,但是他在这中间学到了很多,比如如何与客户洽谈起草协议、如何协调各方关系等。最重要的是,薛林华接触到很多海外投资商。这为薛林华事业的崛起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992年,邓小平南巡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呼吁经济改革。此时的薛林华已经今非昔比,头脑里已有了捕捉机会的意识,他敏锐地觉察到深圳地产业所具有的潜力。于是,薛林华决定在地产业干出一番作为。薛林华通过之前积累下来的人脉关系,在短时间内聚集资本,投资地产。

这一次,薛林华成功了。邓小平南巡后,深圳的地产业大振,薛林华的投资也带来了成倍的利润。紧接着,薛林华收购了粤海集团下属太阳能开发公司80%的股份,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注册资金也从原始的100万元追加至1000万元。因为有了前期的积累,薛林华办起了投资咨询公司,真正的成为一个决定自己饭碗盛什么饭的人。

对于薛林华来说,如果死守着检察官的职务,衣食无忧确实可以做到,可是也许一辈子就被拴死在小职员这个位置上了。而对于所有温州人来说,如果抱着铁饭碗不放,那么整个温州就被拴死在不上不下的境地上了。

当上天没有给你得天独厚的资源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暗示你换一种方式去取得成功。这就是温州人的思维,这就是温州这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小城市能成为全国最富裕的地方的原因。

时至今日,温州人“当老板”的意识已沿袭了下来,砸不砸碎铁饭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去闯荡,去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让自己成为命运的主人。正所谓“不要乌纱要铜板”,与其守着铁饭碗,不如自己为自己挣饭碗,这就是温州人的核心思维。“当老板”的观念已经在温州人的思维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而对于温州的年轻人而言,这种自主创业的思想更为强烈。

1983年,在西北大学的校门口,出现了一位补鞋的温州姑娘。她的生意出奇的好,大学生们都很愿意找她补鞋。一些接受正统教育的大学生们对这位补鞋姑娘一半是不理解,一半是同情。

有一天,一位大学生来到她的摊前补鞋,有点可惜地说:“姑娘,你这么年轻,怎么不去找份工作,在大庭广众之下给人家补鞋,不觉得难堪吗?”

温州姑娘只是细心地补着鞋,并没有抬头:“自己挣饭吃,这有什么难堪的?一个大学生穿着破鞋,这才叫难堪呢!”

大学生有些语塞:“那你以后打算干什么?”

“当老板啊,将来我要有自己的鞋店”,姑娘边说边把鞋给大学生试穿,试穿后,觉得合适,这让姑娘开心地说道,“实话告诉你吧,我毕业后也干过许多工作,但都觉得没有自己为自己干实在。这些年补鞋我走过了很多地方,但还是大学校园生意最好,今后我要是开公司也要在大学边上!”

大学生感到非常惊讶,仔细打量着这个补鞋姑娘,根本无法想象,在她的内心世界会有一个这么远大的梦想。

这就是温州的年轻人,“创业当老板”的意识已经融进了他们的血脉。现在,其他城市的人在提起温州人时,就会有这样的说法,温州人骨子里就有一根创业的神经,而且这根神经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们,只有创业,才会有出路。

创业基因是温州人致富的基础,只要你的血液里流淌着致富的思想,你的行动就会朝着致富而努力,财富也就在不远处等着你。要想实现理想,首先要有不做打工仔的想法,要有当元帅的志向,想想别人能当老板我为什么不能?这样,你就会有激情与动力去开创自己的事业了。

当然,创业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清楚,结合自身情况做出选择。

创业的好处有:自主性强,没有人管你,自己就是自己的老板;想工作时就工作,不想工作时就休息,全凭你对财富的态度;能够吸收亲朋好友加入,与他们一起奋斗;具有极强的挑战性,能够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潜能;等等。

创业的坏处有:风险高,收入不稳定,有时候一个月好几万,有时候可能会赔上许多钱;身心疲惫,一个人得干许多人的活,你既是老板,也是打工仔,还是推销员、财务人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等等;工作时间不固定,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需要,你就得干活,没有下班的概念;在财物投入方面比较庞大,往往是全部积蓄压在上面,损失一点财物都会心疼得不得了;可能会走入法律法规的误区,从而遭遇失败等等。

因此,你要认真思考好创业的优缺点,如果你认为自己喜欢干,而且能够干好,与原来从事的工作相比更有诱惑力,社会条件又允许,那么就不要徘徊,不要过多考虑得失!希望本身就是一种原动力。

2.明确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不一样的思维:

穷人:我根本不知道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在商场上,强手如林,我还没开始就已经失败了一半。

温州人:商场如战场,一定要清楚自己做什么,判断好当前的形势,才能运用正确的方法,取得最终的成功。

温州人的经济头脑表现在,从创业的一开始,就明确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正如飞出的箭要瞄准箭靶的位置一样,定好方向一路干下去。

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你就会谨小慎微,裹足不前。不少人终生都像梦游者一样,漫无目标地游荡。他们每天都按熟悉的“老一套”生活,从来不问自己:“我这一生要干什么?”他们对自己的作为不甚了了,因为他们缺少目标。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差别,并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人生目标!

提起钱金耐,相信温州人和新疆人对他都不会陌生,他现在为新疆德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多年来,在钱金耐的倡导下,公司确立了“德载重任,汇铸永恒”的企业理念和“源于新疆、扎根新疆、回馈新疆”的经营宗旨。

钱金耐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生活的磨难造就了他努力拼搏的坚强意志,从很小起他就明白,要想摆脱贫穷,只有依靠自己加倍的努力。因此,他从小就勤奋好学,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重点中学温州乐清一中高中部,然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师范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家乡中学任教。在当时许多人看来,钱金耐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他所走的路正是当时无数人的梦想,但是钱金耐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

钱金耐所处的时代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代,一大批校园的教坛新秀纷纷下海经商,成为当时一股奇特的经济潮流,他们的文化素质比当时浙江一带的商家高出一筹,钱金耐就是其中弃教从商中比较优秀的一个。比起其他人来,他显得更为“有勇有谋”。因为他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遥远的经济欠发达的新疆。这在当时许多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但是钱金耐坚信自己所走的路是正确的。1985年,钱金耐带着仅有的300元孤身一人踏上了未知的路。

他坐在开往乌鲁木齐的火车硬座上,饿了,就啃自带的一点干粮,渴了就喝点白开水,就这样,忍受了6天6夜的疲劳、困顿、腰疼腿酸和饥饿,钱金耐终于来到了新疆。

钱金耐并不是一个盲目蛮干的小伙子,来新疆之前他就为自己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按照既定方针,把创业的目光投向钢铁行业,地点定位在靠近石油基地的塔里木盆地边缘。在那里,他开起了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店,开始经销机电产品。经过考察,他锁定的第一市场就是和静钢铁厂。和静钢铁厂是一个具有大家风范的国有企业,这是当年“三线”建设的成果之一。因此,在当时,和静钢铁厂供销科的门口每天前来推销产品的人络绎不绝,钱金耐加入了这个行列,但有趣的是,他的方式别出一格。每天钱金耐总是第一个来到和静钢铁厂供销科的办公室,不声不响地扫地擦桌子,干完活就走人。渐渐地,供销科长对这个闷头闷脑的小伙子有了些好感,到了第三天,科长终于忍不住问道:“小伙子,你来这里到底想干什么?”钱金耐这时才说:“我是来推销机电产品的”。说着拿出了产品目录,供销科长详细看了目录及产品介绍,最后在目录上划了几个勾。约定时间是一个月。也许科长是故意考验钱金耐的韧性,因为目录上的产品可是既多又杂,有许多很不容易找到,但钱金耐还是带着一丝成功的喜悦高兴地离去了。

一个月后,当供销科长渐渐忘记这件事情的时候,钱金耐背着沉重的箱子,汗流浃背地、气喘吁吁地按照订单预约时间准时上门送货来了。供销科长彻底被钱金耐特别能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的精神感动了,他高兴地拍着钱金耐的肩膀说:“小伙子,你将来必定能成大事业!有你这种精神,还有什么困难能难倒你!”

钱金耐具有温州人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气质,当在钢铁业崭露头角的时候,不安分的他又将目光投向了塔里木盆地的石油市场。塔里木,人称“死亡之海”。它曾经掩埋了无数的生命,掩埋了无数创业者的欲望,但它却没能吓倒钱金耐。

钱金耐走遍塔里木盆地的各个石油工地,取得了一份又一份的订单,不管风吹沙打,日晒雨淋,他总是准时无误地把产品送到各个工地,凭着热情真诚的服务、诚实守信的信用,他赢得了石油基地用户的信任,许多石油客户还主动帮他打电话联系新客户。就这样,钱金耐稳稳地占领了塔里木盆地中石油基地市场。在回忆这段“死亡之海”的创业史时,他说道:“那是一段令人兴奋的季节,我的产品遍布天山南北、塔里木油田”。

1988年春节,钱金耐回到久别的温州过年,温州那种“不靠上帝靠自己,不找市长找市场”的市场经济意识,再次深深地触动了钱金耐大展宏图的欲望。回到新疆后,他就着手扩大市场份额,把经营的规模不断扩大,组建了乌鲁木齐机电物资批发中心,然后和自治区计委合作,组建计委劳动服务公司机电经销部,经济效益年年创新高。当钱金耐在国内市场如鱼得水时,他又把目光投向了中亚各国。制定了东企西进的宏伟计划。为了顺利实现自己的这一宏图,他先后取得新疆和浙江两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在商业物流、商业地产、电力设备工程、外贸进出口、特色农业、旅游酒店等领域组建了10个经济实体,为了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他还组建了亿通、嘉德投资集团两大公司并担任这些公司的董事长。就这样,钱金耐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钱金耐就是为了理想而活的人,他知道自己要追逐什么样的梦想,更知道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要做些什么。正是在梦想的驱动下,他甘于忍受寂寞,只身一人闯新疆,为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而不断奋斗。

在温州人眼里,商场如战场,一定要清楚自己做什么,判断好当前的形势,才能运用正确的方法,取得最终的成功。温州人这种准确定位自己的做法比起许多人盲目地在公司打工要好得多,至少温州人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然后一步一步地去做,成功也就会在不远处等着他们。而那些习惯于盲目为他人打工的人呢?他们仅仅是为了混日子,整天像一个机器一样,按部就班地工作,全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做的是什么。

网易的创办人丁磊说过一句话:“一个人的生活就像在大海里航船,当一个人连自己的目标都不知道是什么时,任何方向对他来说都是不顺的。”

即便再轻柔的微风掠过,律动之后万物皆幻化新颜。面对时刻发生的变化,一名女子曾自这样说道,“我不能让事物保持不变,但我能尽量让事情往好的方向去改变。”她正是温州腾旭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云旭。在过去的15年间,带着一份梦想和自信,她犹如一阵春风,于时间的罅隙中,将自己和周围人引向美好的彼岸。

由徐云旭一手打造的腾旭集团目前已是一家集国际贸易、实业投资、旅游房产等多元化综合企业。旗下拥有TRACE(女装)、宝乐多(童装)等创新品牌和多个国际顶尖代理品牌,销售中心布往上海、法国、意大利、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而十多年前,初涉社会的她只是为了谋生才开始经营服装买卖。

“十几岁的小女孩,很少像她那样不安分的,觉得考大学没希望,就去学做衣服,别人要学三年,她一年下来就出师了。”在徐云旭的母亲眼里,女儿想法很多,像个男孩子,很独立。徐云旭17岁那年,她向母亲借了5000元下海创业。当时的5000元对于徐云旭而言是一个天文数字,意外的是,3个月后,她竟将这笔“巨款”如数还给了母亲。也许,徐云旭天生具有做买卖的头脑,乐观开朗的她还自己摸索出了一套经营“秘诀”,生意渐渐做得有声有色。1993年,19岁的她向父母借了几十万,在藤桥石埠车站的一间近百平方米的房子里,同8名“徐家军”走出了梦想的第一步:创办腾旭公司生产服装。直到2000年,腾旭公司已在25个国家注册,并逐步在美国、意大利等国家的百货设立销售窗口。

2008年初,徐云旭将腾旭的总部搬到了瓯海经济开发区一处占地8万平方米,拥有写字楼、科研楼、厂房,甚至停机坪的大本营。虽然腾旭在外地开拓出自己的市场,但徐云旭对自己的“起步之地”有着一份难舍的感情。她说,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瓯海区政府一直给予了她很多的帮助,作为一名女企业家,她在男性居多的商界才有了自己的位置。

正像徐云旭所说的,每一次的业务拓展都是一种改变,都会带来新的希望。在腾旭一度达到经营高峰时,徐云旭一笔峰回路转将企业带到了产业转型面前,她再一次将自己的梦想放大。把意大利品牌TRACE引入国内,并开始经营童装品牌宝乐多,这是腾旭的一个新起点。TRACE的中文意思是“岁月不留痕迹”。徐云旭的理解则是“一个真实的痕迹”。在她眼里,TRACE应该推崇大自然元素,发现中国之美、创造中国之美。2007年,TRACE登上了国内时尚界的最高舞台——国际时装周的T型台。在一片如潮掌声中,徐云旭更确定了自己当初选择TRACE的初衷:“优雅地工作,浪漫地生活,工作并美丽着”。

徐云旭坦言,她的工作理念已由最初的谋生转变为创业,一边工作一边发现所有美好的事物,这一理念永远不会改变,不管腾旭将来走到怎样一个高度,都不会放弃创业的态度,而她自己也都将保有一份创业的心态去处理每一件事情,而这正是腾旭能够不断尝试创新的创业根本。

2008年,金融海啸在全球爆发,不少人预言2009年全国企业将面临一个较长时间的寒冬。一些企业开始焦头烂额地四处奔波,并开始放慢前行的脚步,转而采取缩减产值、以退为主的保守策略应付此次金融海啸。

然而,在腾旭集团里依然是一片欣荣景象。徐云旭平静地坐在新的办公室里,她说,目前腾旭的主要业务方向是开发并推广TRACE女装品牌。截止2008年,公司已陆续在法国、上海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档百货开出TRACE品牌专柜。徐云旭说,2008年,他们企业的产值继续保持平稳上升,计划2009年将开出更多的品牌专柜。“2008年的金融危机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大影响,因为我们几年前就开始了产业转型,从单纯的订单制衣到综合化经营,如今,我们需要更多的市场”。对于危机重重的2009年,徐云旭显得很自信。

腾旭集团总部的装潢让人过目不忘,在时尚的装点中,气球、服装相片等布置都给人以一种家的氛围,细心的人会发现,微笑总是时不时地出现在腾旭员工的脸上。“我比较爱憎分明,对有些事情会不理解,但闯荡在外,我已经改变了很多。”徐云旭说,在和别人发生矛盾时,特别是对待与员工的关系上,现在的她,学会了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她说,遇到一些不理解的事情,先不要恼怒,给对方和自己多一些时间,肯定都能够彼此理解。“因为市场和业务拓展的需要,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引入人才,希望有更多的人进入我们的大家庭。”

坐镇大厦中的徐云旭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怀揣梦想的女孩,她已经实现了自己曾经的夙愿,并且开始环视全球,策划着下一个宏图基业。

梦想是成功之源,也是成功的动力,没有梦想就无法理解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不知道自己想获得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而所谓的成功就是梦想的实现,没有梦想也就无所谓成功。不管是什么时候,在创业的时候,还是在企业发展的时候,温州人总是不断地思考着自己应该做什么,不断地寻找着更加适合自己的机会。于是,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中前进。

3.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不一样的思维:

穷人:做事不要好高骛远,能做好小事情已经不错了,不要老想着做不切实际的事情。在我看来,能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安安分分地领取工资就很好了。

温州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要想获得成功,尤其是获得巨大的成功,首先要有远大的目标,然后才踏踏实实地去做,努力向目标迈进。目标要远大,做事要踏实才是成功的保证。

一个人的心有多大,志向就有多大,将来的成就就有多大。心大的人才会产生伟大的志向,志向伟大的人才会产生出天赋神授一般的精神力量和旺盛斗志,这种力量和斗志鼓励他们去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并最终取得成功。有这样一句话:“取乎上,得乎中;取乎中,得乎下。”意思是说:如果目标定得很高,取乎上,则得乎中;当目标定得很一般,较之得乎上容易完成时,取乎中,反而会得乎下。实际上这句话是告诉大家,事情在操作过程中往往是要打折扣的,所以要想把事情做好,必须要有很大的欲望,才能“取乎上,得乎中”。

温州人似乎天生具有“当将军”的精神,他们总是心比天高,尽管他们缺乏资金和技术。但是,他们却总为自己设定远大的目标,他们踏踏实实、努力拼搏,一步一步去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心比天高的温州人是怎样在生意场上驰骋的。

在这里我们所要说的这个人,来自温州,可熟悉他的人更觉得他是个大连人。他在18岁这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独自闯起了关东;在大连,他白手起家,用15年时间打造了国内屈指可数、具有国际水准的购物中心……他就是吴云前,大连百年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1988年8月,吴云前只身来到大连。如今,他领导下的百年城集团已成为业界瞩目的商业地产新秀。

1971年,吴云前出生于温州乐清,可以说,他正出生在好时候,良好的教育使他成为一个有着良好品质和性格的人,从小他就严格要求自己,并给自己定下了宏伟的目标。他刚来大连时,做的是服装生意,在刚来的一年的时间里,他转遍了大连的大街小巷,很快,他发现青泥洼桥的学校很不合理,他就下定决心以后自己一定要在青泥洼桥盖大商场。他把他的这个想法跟周围的人说了后,别人却说他是“痴人说梦”。但吴云前并不觉得自己的理想有什么不妥,他认为人应该有目标和憧憬,相信“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吴云前在大连闯荡了15年,这15年成就了一个温州青年神奇的财富成长故事。

进入商业地产领域是吴云前最冒险,也是最成功的一个尝试。在大连,商业地产曾一度成为大连各行各业投资的热点,业内人士在评价大连商业地产“存在局部过热的问题”的时候,吴云前毅然投身到了这个新的行业中来。

吴云前选择在大连最繁华、商业竞争最激烈的青泥洼桥,开始了第一个商业地产的项目——百年城,这个地方正是吴云前刚来大连一年的时候所发下的誓言中说的那个地方。对于大连商业地产的过热,吴云前并不是没有看到,他之所以作此决定,是有他的理由的,当时,有很多世界顶级品牌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落脚点,将专卖店开到富丽华和香格里拉,心细的吴云前看到了这个机会。他的投资并不是盲目的,他有他的商业考量,他的目标是那些最具消费能力的消费者。

事实证明,吴云前的这个决策是正确的,虽然大连有很多商业地产项目失败,那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的定位,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而吴云前却清楚自己的定位,所以他才一举成功。建成这个商业地产项目后不久,百年城集团又选择在二七广场建成了温州城,吴云前这次是将目光瞄准了普通老百姓。

吴云前的这两个项目都获得了成功。现在,百年城和温州城都已经成为大连为数不多的商业地产行业的赢家。

吴云前的生意经很特别,他不像一般的企业家只注重自己的才能,他更注重人脉的力量。他有一句话说得好:“今天你光有商业机会和经营能力是不够的,你要有一帮专业的人才,还需要有社会资源,也就是现在讲的人脉资源的结合。”吴云前曾用5000万投资一个主题餐厅,很漂亮,也很到位,当时还从台湾请了很多人来策划,可最终以失败告终。对于这件事情,吴云前是这样说的:“之所以失败,因为当时在大连不适合做这种主题餐厅,我们可能是太超前了,所以失败了。”这件事情带给吴云前的不光是教训还有经验。此后,他开始试着给自己的公司定战略,他的目标就是要做专业化的公司。

吴云前对自己的定位也很奇特,他不觉得自己的工作就只是专门经营公司,他反而认为,专业的事情要由专业的人来做,他的工作就是广交朋友,发现和组织这些专业的人,然后将各种资源整合起来一起达成共同的目标。在他眼里,真正的专家是最令他佩服的,而坚持学习,不断进取的人正是他最欣赏的。能把他最佩服的人和最欣赏的人集合在他的公司,那就是他最高兴的事了。

吴云前非常欣赏李嘉诚的一句话:“前10年,创业非常艰辛;后10年,我进入到了高速发展的阶段。”这句话对吴云前的感触很大。他从小出来做生意,在逆境中的成长使他懂得了成长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所以,虽然现在他已经很成功了,但他还是不忘锻炼自己。

吴云前很欣赏狼的品质,他很喜欢一本名为《狼图腾》的书。“狼懂得等候机会,它的团队精神和忍耐力是非常强的。”吴云前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可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事业上获得成功的他丝毫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他的同事称赞他一天就能成为半个专家。这并不是拍马屁的话,说明他的学习能力真的是很强的。对于任何经济管理方面的学识,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像楠溪江以及叶适这些永嘉学派,他谈起来如数家珍。他认为,永嘉学派当年提出的“义利说”,正是温州人今天经济活动的写照。

吴云前以自己身为温州人而自豪。他理解的温州人勤劳、肯吃苦、头脑灵,只要看准了一件事情,就会坚持做下去。温州人对生意没有大小的区分,并没有北方人所固有的认为小生意不赚钱的观念。他们把“小生意做大”,积少即可成多。他还认为温州人所特有的“朋友、义气就是商业”的人脉观念也是帮助温州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温州人不但老乡之间愿意合作、易于相处,即使到了外乡,他们的适应能力也很强,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社会,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温州人遍布世界的局面。

不管做什么事,一定要有目标。目标是成功的向导,只有树立远大的目标,一个人才会有意识地根据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最终获得成功。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自身的潜能就发挥得越充分,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人之伟大或渺小都决定于志向和理想。伟大的毅力只为伟大的目标而产生。理想如果是笃诚而又持之以恒的话,必将极大地激发蕴藏在你体内的巨大潜能,这将使你冲破一切困难和险阻,达到成功的目标。

4.老板都是“苦”出来的

不一样的思维:

穷人:人之命,天注定,胡思乱想没有用。我现在的工作挺好的,没必要去吃大苦、受大罪,我为什么要去吃苦创业啊?

温州人:一个人无论做任何的事情,都要花费一番苦功。只有经过无数血汗、苦泪和工夫的磨砺后,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物。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任何一种本领的获得都要经由艰苦的磨炼,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要想化茧成蝶,蜕变时的那次阵痛一定是要经历的。每个成功的温州老板都是一路“跌打滚爬”过来的。

威力打火机公司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金属打火机生产企业,它的老板徐勇水当年为筹集创业资金,将东北的铝锭“倒运”到温州卖。由于没钱雇人,他自己搬运铝锭上火车,结果被脱手的铝锭砸伤脚;为了“押运”车皮,他几天几夜没敢合眼。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如今有200多万温州人遍布全世界。他们不愿意待在生活安稳的家中,而是走向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面临着无法预料的困难与艰辛,甚至生命危险。他们忍受着孤独寂寞,忍受着夫妻、骨肉分离的痛楚。

20世纪80年代中期,市场经济政策刚刚放开,温州人就外出打工、做生意,20年来,这些远离故乡的棉花郎、修鞋匠、钥匙大王等人,不仅挣到了血汗钱,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学会了经商的基本法则。当他们挖到第一桶金的时候,当他们的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些人或回乡创业,或在异乡扎根发展,一个个成为了老板,走向了富裕。

许多不愿意吃苦的人都认为温州人的行为很不可思议,甚至有点看不起他们。但是,许多年后,这些睡地板的温州人都成功了,小企业成了大公司,小资本成了大财富,这时候,大家才意识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古话在温州商人的身上得到了验证。

如今身在西班牙的华商李汝龙就是地地道道的温州人,而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的脑子里有这种“吃苦中苦,做人上人”的信条。

1990年的时候,李汝龙已经赚到了两万美元,这在当时,他已经算得上一个彻彻底底的万元户了,他本可以在家乡做点小生意,安稳、平静地度过一生。

但李汝龙没有,他心里的不安分因素又开始蠢蠢欲动,经过反复思量,他最后决定带着全部家当,去海外创业。

人离乡贱,虽然李汝龙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现实的残酷远比自己的设想要严重得多。刚到法国的李汝龙打算从零开始,为了谋生,他制作起了皮包,眼看生意刚刚有点起色,灾难就发生了,他刚刚赚到的20多万法郎被一伙骗子骗光了。

而就在当时,李汝龙的两个儿子也从国内到了法国,由于李汝龙刚刚被骗,身无分文,3个人只好蜗居在一处9平方米的房间,这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要知道,在国内,李汝龙早已经拥有了一幢400多平方米的豪宅,相较之下,当时的居住条件和国内简直是天壤之别。

但李汝龙没有放弃,他只是把这种艰苦条件当作自己奋斗的动力。有一天,李汝龙发现,法国有很多不要的碎皮,他就用这种廉价的原材料来制作箱包,意想不到的是,用碎皮制作出来的箱包竟然受到了当地人的青睐,这令李汝龙兴奋不已。

但不幸再次发生了,当李汝龙准备扩大公司规模的时候,他又遭到了一伙匪徒的抢劫,刚赚到的一桶金再次消失。

这时,温州人骨子里那种不服输的精神再次充盈在李汝龙的脑子里,他仍然坚持做皮包生意。

有一次,李汝龙看到了一种款式新颖的皮包,然后联系皮包厂家,学习制造工艺,自己开始制作这样的皮包,最后他取得了成功。之后,他拥有了千万资产,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皮包商业王国。

实际上,身体上的苦并不算什么,许多温州商人在刚开始的时候甚至被人看不起、被人侮辱,这种心灵上的苦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但是,温州人却能够默默忍受。在他们心里,为了自己心中的事业,他们可以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苦。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种吃苦的精神在温州人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原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率江西党政学习考察团在温州考察时这样说道:“这里的企业都能积极进取,主动性很强,我们学习温州的经验,主要是学习温州精神。这是一种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披荆斩棘、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而这一点,也正是温州商人区别于其他商人的独特之处。

有人认为,温州商人这种肯吃苦的精神主要来源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

温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独特的地域文化决定了这里的人喜欢“独”而不喜欢“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一统”的思想占据了主流,温州商人似乎缺少了优越性。但是,当市场经济时代来临时,温州商人的独立精神就迸发出来,这种能量使温州商人身上具有无可比拟的特点,那就是肯吃苦与自强不息。

温州人在许多人眼里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能吃苦”。创业初期,温州人大部分时间在挤火车、汽车中度过,没有座位,就钻到座位底下睡一觉,打地铺是家常便饭,黄建峰也不例外。

1978年,黄建峰就来到了东北推销阀门、电器等小商品。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加上对市场行情不了解,他只有在各地跑业务,希望能拉到一些客户。冬天的北方气温已降到零下30摄氏度,他也坚持在外跑业务,路上“形单影只”。他经常穿梭于东北三省各地之间,为了节省晚上住宿费,他每次要挑选夕发朝至的列车,晚上就在火车上度过。

1984年,黄建峰在哈尔滨租了一个固定柜台做电器销售,结束了六年的“游击”生涯。

随后,温州人善于抢占商机的天性再一次在他的身上得到体现。当时,就在人们纷纷踏进流通领域时,手头有创业资金的黄建峰在1998年正式退出经营了20年的流通行业,独辟蹊径搞农业产业化,斥巨资成立了黑龙江省青冈富海玉米制品有限公司,生产食用酒精。1999年和2001年,黄建峰分别收购两家停产多年的国有制糖厂,而这两家国有企业共有员工2400多名,黄建峰没有让一名工人下岗。这两家制糖厂的复活,保证了当地提供生产原材料的近10万农民的收入。

一个急切渴望成功却又总与成功无缘的人,无须怨天尤人,不妨先问问自己:你是否付出了超乎常人的辛劳?成功是由许多辛酸和汗水所结成的果实,关键是靠平时的准备与辛勤耕耘。有的人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而有的人手捧着金饭碗,却需要向别人讨饭吃。个中的差异,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

5.睡得地板,当得老板

不一样的思维:

穷人:在艰辛的条件下吃点苦还可以,当取得了非凡成就、当了老板之后还要吃苦就没必要了。

温州人:我们能吃苦,受点累算不了什么。我们在很穷时能吃苦,富裕起来还能吃苦;在当小老板时能吃苦,当大老板时照样能吃苦;在没有文化时能吃苦,到了知识时代还能吃苦。我们许多温州大老板常常是“白天是老板,晚上睡地板”。

在温州,广为流传着一句话:“历经千辛万苦,踏遍千山万水,想出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这句话被人们形象地称作温州“四千”精神。能吃苦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温州人吃苦耐劳敢于打拼,将这一美德演绎得更加淋漓尽致。

温州人能吃苦,也许你们也会说,我也能吃苦,受点累算不了什么。好,我们相信你能做到,可是在艰辛的条件下你能吃苦,当你取得非凡成就之后,还能继续吃得了苦吗?也许这才是温州人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所在。温州人在很穷时能吃苦,富裕起来还能吃苦;在当小老板时能吃苦,当大老板时照样能吃苦;在没有文化时能吃苦,到了知识时代还能吃苦。许多的温州大老板常常是“白天是老板,晚上睡地板”。

现任武汉温州商会副会长、武汉万家隆超市有限公司董事长罗云远可谓功成名就,但当初16岁的他开始创业时,身上只有几十元钱,曾经因为走投无路而在武汉街头饿了三天三夜。而现在,他参与投资创建了占地1000多亩的武汉温州工业园,首期投资就接近两个亿。正所谓能吃大苦,才能发大财,罗云远的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987年的一天,16岁的罗云远随身携带了100多块钱走出了家门,出来闯荡了。可是到达武汉后不久,他身上只剩下几十元钱了。罗云远开始担忧起自己的生计来,于是只吃最便宜的清汤面,但接连几天后,连吃面的钱也没了,只好挨了三天的饿。

后来,走投无路的他只好向老乡和朋友求助,借钱租了一个门面,又四处找人,从老乡那里借了一部分货物,一间很简陋的小店面开张了。开始几年,生意勉强能糊口。但他觉得做这行不是发财之道,不久又转入五金行业。这次,他有了货源优势:家乡温州龙湾区是生产五金电料的大基地,亲戚朋友很多做这行。1993年,罗云远在清芬路以每月1000元的价格租下一间30平方米的门面房,他从朋友那里赊货出来做批发。

凭着“亏本买卖”的生意:进的货以低于进价卖,引得客户纷至沓来,销售增长很快。一年过去,高进低出也只亏了两三万元,但厂家“借”给他的货源达到几十万元。罗云远用这些铺货借鸡生蛋,比如卖出货款20万元,再进回100万元的货,就这样生意越做越大。

就在1995年的一天,罗云远和朋友吃饭,他随便问一位在电力系统工作的朋友,下一步有什么动作,对方透露:湖北省电网马上要开始改造。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罗云远凭着一种商人的特有敏感,觉察到了这里面的大商机。他想到:一旦改造电网,肯定需要大量的电表、电线、电缆之类的东西。如果每家每户都需要一块电表,那将是一个多大的市场!

于是,罗云远为了抢占这个商机,第一时间赶赴浙江,找到一家中外合资的五金厂,在无人竞争的情况下,得到了该厂电表的湖北地区独家代理权。而那时的湖北市场上,符合国家标准的电表还不多。就这样,湖北的电网改造历时5年,手握大量优质产品的罗云远一下子就获得了两三千万元的销售额。

但是,这时的罗云远越来越不满足于五金电料市场中那点微薄的利润。他在寻求着更大的商机。后来,在一次世界温州人联谊会上,罗云远得知飞利浦国际照明集团想与国内商家合作建厂,开发中国市场,这令罗云远十分动心。于是,通过一个在法国的温州华人牵线搭桥,他和飞利浦签下了合同。

接下来,罗云远来到广东中山古镇这个世界最大的灯饰市场,斥资1000万元,兼并了当地的一家工厂,凭着当地在原材料、贴近市场等各种有利的资源建起了自己的企业。该企业投入生产后,一年就实现产值2000万元。

这就是那个曾经吃过苦、挨过饿的温州人创下的辉煌。

“能做别人不愿做的事,能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就能挣到别人挣不到的钱”,这是温商赚钱的经验之谈。

现在温商在国内及世界各地,仍以“勤劳,能吃苦”为大众所赞誉。无论天南地北,穷乡僻壤,都有温商的足迹,这种能吃苦的精神正是“温州模式”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

在西班牙的华侨中,西班牙三E公司总裁王绍基先生算是闯荡商海的佼佼者之一。当年踏入商海时,他曾经历了种种艰难、困惑、迷茫、无奈和挣扎。

生于浙江温州的王绍基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曾在杭州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先后专攻指挥和管弦乐器。1985年他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到马德里谋生。初到西班牙,身上只有20美元的王绍基做过中餐馆洗碗工、跑堂,还到邻国葡萄牙跑过小买卖。他在一家小小的成衣加工厂里做熨衣工,度过了一生最困难的时期。拥挤的车间非常简陋,白天在这里做工,晚上也在这里睡觉。没有床,就睡在从马路边捡来的破床垫上。马德里的夏天非常炎热,通风不良的车间气温有时高达40℃以上。熨衣工手握滚烫的熨斗,更是热得难以忍受。王绍基负责熨烫裤子,半分钟必须熨烫好一条裤子,这在常人看来,的确是个又苦又累又紧张的工作。但王绍基坚持了下来,而且时常抽空到中国人办的西班牙语学校学习。在西班牙,语言不通几乎是所有华侨都遇到过的一个难题。不通当地语言,就等于是个睁眼瞎,更谈不上有什么发展。西班牙语用途很广,但却非常难学,尤其是听和说方面。西班牙人语速极快,不经过多年的苦学是听不懂也说不出的。经过苦学苦练,王绍基逐步掌握了西班牙语,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几年的苦心经营,王绍基创办的三E公司已经成为西班牙进口中国商品的主要合作伙伴,而且从2003年起,王绍基又将经商的触角伸展到新闻媒体方面,创办了一家中文报纸《欧华报》,这使他的事业有了更大发展,人生也更加辉煌。

“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就是温商早期创业的真实写照。正是靠这种精神,他们才能在缺乏资源、没有政策支持的情况下迅速将企业的规模做强做大。创业阶段的吃苦,就是要身体力行,老板自己要多行动、多干活,这样既能节约雇人的成本,又能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市场的行情,更重要的还是能够磨炼自己的意志,使得今后能够以从容不迫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商业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