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专项资金管理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

专项资金管理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

时间:2022-07-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川省通江县财政局 张炜近年来,国家对中西部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逐年大幅度增加,特别是专项转移性支付项目多、额度大,增幅快。

四川省通江县财政局 张炜

近年来,国家对中西部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逐年大幅度增加,特别是专项转移性支付项目多、额度大,增幅快。大规模专项资金的到位,为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解决民生和扶贫济困等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还存在项目安排不合理、工程报账进度迟缓、资金到位率差、资金使用效益低等问题和矛盾,个别问题和矛盾还相当突出。如何在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发挥专项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

一、从机制层面上落实科学发展观

多年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分配”理念,严重约束了政府及部门在专项资金使用上的思维和视觉,受益对象的主体性、主导性、积极性无法得到发挥。“政府分配”理念,不仅会让老百姓形成“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的“等、靠、要”思想,同时还会拿钱养懒人。个别地方因分配不公,还会形成强烈的攀比意识,产生和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专项资金管理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坚持公平与效率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机制、体制入手,运用激励约束手段,充分调动和激发老百姓发展经济、改善环境、摆脱贫困的积极性和热情。建议对“个人补贴类”的资金,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沼气池建设、土坯房改造等,尽可能采取“以奖代补”等激励手段,形成“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机制格局,防止“一补了事”。实现政府由“大包大揽”到“奖勤罚懒”的根本性转变。

二、从决策层面上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些地方因决策失误导致经济严重损失的案列屡见不鲜,比如一些乡镇违背老百姓意愿和市场经济规律,好高骛远,动辄搞“万亩示范园”建设,一些地方为迎接上级检查,给领导留下“好看”的印象,发动干部在草坪、空地上连夜加盖地膜等等。这些做法不仅劳民伤财,而且滋生了干部、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民主决策、慎重决策,是对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决策者政治品质、知识能力、政策水平的考验,是对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检验。学习的深度决定认识的高度,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水平和理解程度,直接影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应该切实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从整体上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专项资金才不会“打水漂”,才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三、从监管层面上落实科学发展观

调研发现,社会保障类、直接补贴类资金的到位率较高,但扶贫资金及政府投资项目专项资金浪费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长此以往,就不能把人民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与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相悖。要按照“严格监管、科学监管”的要求,重点抓好四个环节的监控。

1.招投标环节的监控

要依法进行招投标管理,加强对投标单位(企业)的资质审查,杜绝“借壳上市”,大企业中标,小企业施工,违法转包的现象。

2.报账环节的监控

要防止假发票、假花名册、假合同入账,违规套取财政资金。

3.工程验收环节的监控

项目管理部门要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对项目实施情况要跟踪监督到位,切实做到“看现场、看进度、看质量”,落实相关人员的责任。对不负责任敷衍了事、弄虚作假的要坚决查处。

4.收费环节的监控

据调研,某乡镇一水利工程,投资总额18万元,仅白蚂蚁费防治费和设计费就要收取5万多元,还涉及招标、税费等,导致该工程至今无法开工。治理乱收费行为刻不容缓。

5.“勾兑”环节的监控

部分基层干部和个别验收人员法纪意识淡薄,廉洁自律意识差,“不给好处不办事,好处少了乱办事”,增加了工程成本。建议对“吃、拿、卡、要”的典型从严惩处,坚决纠正工程承包中的不正之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