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变迁基本历程及述评

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变迁基本历程及述评

时间:2022-07-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实际上中国会计制度自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由“计划主导型”向“转轨经济型”与“公众模式”并重变迁,中国会计制度变迁与资本制度演进具有互动性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尤其是加入WTO后的第三个阶段使我们不能忽视制度变迁中政治利益集团斗争对制度变迁路径和绩效的主导作用。市场经济会计初步形成阶段的特征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双轨制”。

实际上中国会计制度自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由“计划主导型”向“转轨经济型”与“公众模式”并重变迁,中国会计制度变迁与资本制度演进具有互动性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尤其是加入WTO后的第三个阶段使我们不能忽视制度变迁中政治利益集团斗争对制度变迁路径和绩效的主导作用。

(一)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市场经济取向会计的初期

1980年10月全国会计工作会议提出会计改革问题,1984年10月全国会计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关于会计业务改革的设想(讨论稿)》、《会计改革纲要(试行)》及1985年的《会计法》。以《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国营施工企业会计制度》、《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等一系列行业会计制度的存在为特征。这表明中国会计规范体系一开始便具有高度权威性和法规特征,也可以说是政策选择或法律规范。

(二)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12月19日市场经济会计的初步形成

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与10个行业财务制度。从1985年初第一只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到1990年末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上市公司特殊会计问题便提到议事日程,这也伴随着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的实施。比如由“琼民源”事件而形成的《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深华源”的《债务重组准则》;“诚成文化”的《非货币交易准则》;此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或有事项》等9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发布;收入准则导入风险与报酬是否转移的国际成熟理念及确认的四项原则;大胆引入“公允价值”等。市场经济会计初步形成阶段的特征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双轨制”。

(三)2000年12月29日至2005年的会计准则趋于共识

“双轨制”的理论含义在于:第一,统一的目的是什么?第二,统一性、真实性与稳定性选择顺序是什么?第三,要的是程序理性还是结果理性?第四,中国会计究竟要统一于什么模式?第五,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是什么关系?第六,若只需一套规范,由谁来统一?第七,统一到什么程度?第八,会计规范效果如何检验?第九,如何确定会计改革进度?第十,走渐进式改革之路还是激进式改革之路?对上述十个问题的深刻认识使2000年12月29日《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11月27日《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与2004年4月27日《小企业会计制度》相继制定,同时,出台《借款费用》、《租赁》、《中期财务报告》、《无形资产》、《存货》与《固定资产》6项具体会计准则,这标志着准则开始向企业一般业务推进。覆盖所有行业的统一会计制度正式建立,实际上是行业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体系过渡的产物。

(四)2005年至今会计准则体系确立及国际趋同

新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与2项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构成。38具项体会计准则包括了对16项原有会计准则的修订和新增22项会计准则;2项会计科目与会计报表由金融企业会计科目与会计报表及非金融企业会计科目与会计报表组成。中国会计规范体系是《会计法》(第一层次)统驭《基本会计准则》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这两者为第二层次);第三层次为《具体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第四层次为《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这样,中国会计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模式转变。

从上述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变迁基本历程来看,中国对于会计国际趋同遵循了渐进过程中的提速趋同战略,因为欧美国家经过长期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国际趋同之前必须经历艰难的协调阶段,而中国在这方面阻力较小。此外,中国现阶段仍然属于会计制度政府供给主导型,具有权威性的财政部能够确保新会计制度被有效推行;此外,影响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因素的快速变化也是会计国际趋同的动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事件也是一种会计国际趋同的倒逼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