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企业发展环境变迁的分析

中国企业发展环境变迁的分析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中国企业发展环境变迁的分析1.中国企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因素分析在经济环境因素方面,从图32-1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93~2003年的这11年中,经济因素方面的得分波动情况很大,这也就表明我国企业在这11年的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并不总是有利的,特别是在2000年最为不利,而近期又在市场需求和资源约束方面表现出一些新的动向。

二、中国企业发展环境变迁的分析

1.中国企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因素分析

在经济环境因素方面,从图32-1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93~2003年的这11年中,经济因素方面的得分波动情况很大,这也就表明我国企业在这11年的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并不总是有利的,特别是在2000年最为不利,而近期又在市场需求和资源约束方面表现出一些新的动向。

图32-1 1993~2003年企业经济环境因素

资料来源:根据表32-1绘制。

市场需求在企业发展环境评价体系的所有子因素中,权重值最大,得分高达0.151,表明该因素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在我们所研究的11年间,无论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还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其波动情况都是很明显的。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持续下降,并于1997年降到低谷,之后虽然渐渐回升,但也是极不稳定的,在2002年达到了最高值,这也正好和经济因素的得分值在2002年达到最高相对应。需求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水平的变化情况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外部需求环境。就2003~2004年的市场需求因素而言,进入2004年,居民消费呈现稳步加快的态势,城乡市场活跃程度不断提高,实物消费减少、发展性和享受型消费比重不断增加。同时,需要指出的是,2004年由于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以及实际的落实,农民人均收入也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3]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虽然市场需求因素中存在着一些不利影响,但总体上还是有利的。

从资源约束因素看来,我国企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就十分不利了。一方面,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有所转变,但总体上高投入、高消耗的模式并未得到根本上的改变,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企业对资源的需求量加大,但国内的生产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需求的增长速度。2003年,我国可供消费的能源总量与能源消费量的平衡差额为负的3903万吨标准煤。巨大的资源缺口只能通过进口的途径来满足,大量进口带来的价格上涨必然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利润空间下降。例如,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2003年年均价为每桶27.69美元,较2002年上涨了21.39%,2004年年均价则达到了每桶37.41美元,较2003年上涨了35.1%,而进入2005年,原油价格持续上涨,至6月底每桶原油价格已经突破60美元大关,创下了历史新高(见图32-2)。

图32-2 1993~2005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

注:2005年数据为前7个月的平均价格。

资料来源:http://www.ioga.com/Special/crudeoil_Hist.htm

在我们的企业发展环境评价体系中,中介组织作为市场微观主体,提供信息咨询、培训、经纪、法律等各种服务,并且为各类市场微观主体从事协调、评价、评估、检验、仲裁等活动的机构和组织。到2005年底,中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有5560多家;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5449家,比2003年增长796家,从业人员36233人,比2003年增长8138人,设立固定人才交流场所2490个;截至2002年上半年,全国法律中介服务机构数量达到4.8万多家,从业人员25万多人,其中,律师事务所9000多家,律师12万多人。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我国中介组织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实际上,中介组织的发展改善了企业运行的经济环境,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综合以上的情况我们发现,近年来,企业运行的外部经济环境总体上是得到了改善的,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是正相关的促进作用,但是,也不可忽略其中的市场需求和资源约束因素。

2.中国企业发展的政治环境因素分析

政治因素是仅次于经济因素,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我国于1992年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来,也在积极推行政治领域的改革,企业的政治环境稳步地得到改善,见图32-3。

图32-3 1993~2003年企业政治环境因素

资料来源:同图32-1。

(1)关于政府的改革,主要是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政府经济管理体制。首先,减少政府对企业运行的干预,积极推行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运行的微观主体。其次,减少对资源配置的干预,使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干预度主要体现在财税体制方面,2001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重点对国务院各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有关经济事务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彻底清理,截至2004年8月,国务院部门共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1806项,占总数的50.1%,实现了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另外,在投资方面,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实施,投资体制改革配套实施办法相继出台,减少商务性投资,更注重对公共领域的投资,将更多的支出集中于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如财政支出逐渐向基本建设领域倾斜,以避免同企业“争夺”资源。

(2)在政府机构改革方面,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虽然工作人员和就业人员的绝对量都在上升,但在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就业的人员增加的比例低于其他领域就业人员增加的比例,这就间接表明政府机关的运作效率在提高。在政府各项改革深入进行的同时,各级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以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的有关案件为例,从表32-2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侵犯企业合法权益和损害企业间公平竞争秩序类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在明显加大。当然,查处违法案件数的增加也可能表明另一个问题的存在,即市场中侵犯企业合法权益和损害公平竞争的行为近些年来在增加。

表32-2 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案件情况  单位:件

资料来源:《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年鉴》(2001~2004)。

(3)在法制因素方面,2004年3月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写道:“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权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这就为各种经济类型的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共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于2004年7月1日开始实行的《行政许可法》则对政府的行政许可行为进行了法律方面的规范,使得各种市场行为主体的合法利益能够进一步得到保护。另外,在司法实践方面,各级司法机关也加强了对企业间经济纠纷、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案件的审结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4)就产业政策而言,在“十五”计划实施的这几年间,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三次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演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使得汽车、石化、钢铁等企业的发展带动了众多相关企业的共同进步。在产业布局政策方面,有更多的关于促进企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的政策出台,通过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和企业网络的方式,促使企业间开展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以竞争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在产业组织政策方面,进一步规范市场准入制度,降低行业的进入壁垒,打破垄断格局,规制和反垄断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减少对不同经济类型的歧视性政策,努力促进各种经济类型企业的发展。

因此,在“十五”期间,我国政治因素的发展变化总体上对企业的发展是有利的,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政府的某些行为还未真正规范,例如,地方保护的问题、行业垄断的问题,以及行政执法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当前我国政治领域中存在的、不利于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值得引起重视。

3.中国企业发展的技术环境因素分析

外部技术环境可以成为企业技术进步的公共支持平台,从我国企业技术环境的变化看,总体上是在逐步改善(见图32-4)。

图32-4 1993~2003年企业技术环境因素

资料来源:同图32-1。

我们的研究主要是对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评价,企业之外的科技活动主体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科学研究和开发机构等。企业外部的技术因素要对企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企业外部的科技活动主体的技术成果能否真正进入到企业内部,成为企业内部生产函数中的一个变量,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高校、科研和开发机构的技术成果能否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即技术成果能否实现市场化。企业使用外部技术成果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要素市场进行购买,因此技术市场的交易状况就可以衡量技术成果市场化的程度。从图32-5中可以看到,从1993年以来,我国技术市场成交额是逐年递增的,并且,越是靠近最近几年,增幅越大,技术成果的交易额越高,大体上可以表明企业从外部购买的技术成果越多,因而其发展所获得的外部技术支持就越多。

图32-5 1993~2002年技术市场成交状况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4~2003)。

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为了排除一些因素的干扰,我们使用了技术市场成交额与当年从事科研活动人员的比例这个人均指标来衡量,指标值越大,也就说明科研活动人员人均科技成果的市场化程度越高,企业获得外部技术支持的程度也就越高,计算的结果也和我们这里的分析一致。

着眼于企业外部的技术因素,外部技术活动主体自主创新的能力高低自然也就会对企业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自主创新能力是很难用具体指标去衡量的,因而在评价体系中我们就用全社会除企业之外的、所有职务和非职务的三种专利申请获得批准(授权)的数量与当年申请量的比值来近似说明。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近年来,这个值总体上是递增的,但波动性相当大,而且不稳定。这也就表明:企业外部科技活动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并非总是增强的。

综合以上情况可以看到,近年来,企业外部技术因素的发展变化过程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有利的。但有两方面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技术环境问题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是高等院校、科学研究和开发机构的科技活动与企业的需要相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在某些领域还十分严重。二是自主创新不足,过多依赖模仿创新和引进国外技术,不注重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同时在引进过程中只重硬件而忽视软件。例如,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技术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出口-进口/进出口总额)仍旧为负,见表32-3,这表明我国企业在这方面缺乏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关系。

表32-3 我国高技术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4~2004)。

4.中国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环境因素分析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环境总体上是不断改善,但是从改善的程度来看,有逐步放慢的趋势。同时,在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和潜力方面也表现出一些问题。因此,如何进一步创造有利的人力资源环境,就成为我们分析的重点,见图32-6。

图32-6 1993~2003年企业人力资源环境因素

资料来源:同图32-1。

(1)在人力资源数量方面,呈现出了稳步的增长,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年龄人口的基数庞大;另一方面,中国GDP的增长率表明了国家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这也刺激了就业人口的增加。目前,我国仍属于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总体上看,劳动力短缺的转折点远远没有达到,中国还处在劳动力剩余的发展阶段上。[4]

(2)在人力资源质量方面,从我国不同文化教育水平的构成分析可知,高中及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数量在逐年上升,而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口在逐年递减,这表明了我国人口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还是最大的,远远大于高中及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比例。

(3)在人力资源结构方面,从1993~2003年我国就业人员的产业构成情况来看,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比例在逐年下降,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例在逐年上升,见表32-4。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长期以来占到就业人员总数50%左右,就业人员在三次产业分布中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表32-4 1993~2003年我国就业人员的产业构成情况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有关各年计算整理。

(4)在人力资源潜力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但是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挑战。

5.中国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因素分析

近年来,中国企业金融环境是在逐步改善的,但改善的速度较缓,见图32-7。

图32-7 1993~2003年企业金融环境因素

资料来源:同图32-1。

(1)社会资金充裕度问题。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储蓄的绝对额不断增长。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82321亿元,比上年增长9.9%,城乡居民人民币存款为141051亿元,比上年增长18.0%。[5]

(2)企业的融资结构问题。从商业银行信贷方面看,2003年银行对企业提供的资金约为158996亿元,其中中小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大约为52840亿元,占比33.23%,较2002年的30.77%有所增加。从直接融资方面分析,2004年,我国企业通过发行A股、B股、H股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从证券市场直接筹资1510.91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11.28%。截至2004年10月20日,企业债券当年共发行230亿元,较以前年度的增减幅度不大。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就融资结构而言,企业的融资环境是有所改善的,但仍不理想

6.中国企业发展的国际环境因素分析

中国企业发展的国际环境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近期又呈现出向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变化,这是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见图32-8。

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形势又逐步回暖,虽然美国经济受到恐怖因素的影响曾一度放缓了发展的步伐,但总体上还是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来自国际市场的需求旺盛,我国企业的出口再度猛增。例如,2003年的出口额就比2002年增长了34.66%。因此,在1993~2003年的10余年间,国际市场需求因素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总体上还是比较有利的。

我国企业出口的产品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其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国内生产的低成本,由此而形成的出口低价格。但是,这种产品的大量出口又引发了其他的问题,导致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的原因,关税不能够再作为国际贸易的壁垒。因此,别国就更多地使用了非关税壁垒来阻挡中国企业产品的出口,如技术标准壁垒、环保标准壁垒、出口配额、反倾销调查等。这里以反倾销调查为例来说明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趋势。

图32-8 1993~2003年企业国际环境因素

资料来源:同图32-1。

根据WTO秘书处的统计,我国目前已经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见表32-5),同时也是遭受反倾销调查被采取措施最多的国家,是此类非关税贸易措施最大的受害国,而针对中国企业产品的其他限制措施也是相当之多,并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我国与别国的贸易摩擦在近几年中大大增加了。另外,从近年来所发生的国外侵犯中国商人合法权益的一些典型案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的严峻性。

表32-5 1995~2004年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情况  单位:件

资料来源:WTO网站(www.wto.or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