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米尔格伦实验

米尔格伦实验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耶鲁大学通过报纸广告,付费招募了一些参与者进行一项有关“记忆”的研究。实验的参与者里隐藏着一名预先安排好的、已经了解实验目的的“演员”。但他的身份,实验的其他“真正参与者”并不知情。而那名“演员”则按照之前的约定扮演“学生”的角色,并在实验过程中与实验主导者相配合。那个单词表是需要那名“演员”记住的。

耶鲁大学通过报纸广告,付费招募了一些参与者进行一项有关“记忆”的研究。在测试组中,实验的参与者在实验的开始阶段就收到了关于实验内容的信息:实验的目的是考察以电击为例的体罚方式对被试者学习能力的影响。实验的参与者里隐藏着一名预先安排好的、已经了解实验目的的“演员”。但他的身份,实验的其他“真正参与者”并不知情。通过“抽签”的形式,“真正参与者”们要依次扮演“教师”的角色。而那名“演员”则按照之前的约定扮演“学生”的角色,并在实验过程中与实验主导者相配合。

在实验期间,“真正参与者”和“演员”被一堵墙分开,彼此看不见对方,只能通过声音交流。实验参与者(他们的角色为“教师”)会读出一组配对单词列表。那个单词表是需要那名“演员”(他在实验中的角色为“学生”)记住的。如果“学生”做得不好,就要接受由“老师”控制的机器发出的电击惩罚。“学生”每错一次,电压就要增强15伏特。隔着一面墙,那位配合扮演“学生”的演员其实并没有接受真正的电击,但是这个情况,“真正参与者”们是不了解的。“学生”会根据“教师”施加的电击强度而表现出相应程度的痛苦惨叫(事先录制好的)。当电压增加到300伏,他按照事先的约定,开始敲打墙壁。数次敲打墙壁后,他会开始抱怨自己的心脏问题,此后就会有一个听起来仿佛跌倒的响声。如果电压持续提升,“学生”就停止回答问题了。虽然实验的“真正参与者”们也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很可能是非常危险的,他们随后也确实对这个实验的设计产生了疑虑,但是大多数“真正参与者”仍然选择了继续,并一直按照规定,把电击的强度增加到了最大值450伏。在整个过程中,“真正参与者”们并没有被强迫继续实验。他们本来都是能够退出实验的,然而,来自实验设计者的坚定鼓舞,却足以让这些“真正参与者”们继续对隔墙的那位“学生”实施更多的电击行为。

显而易见,对上司的简单服从并不总是可取的。如果员工总是喜欢躲在领导身后,那么他们一直被领导所忽视并不奇怪。

如彼得·圣吉所说,组织越来越多地要求并且明确期望员工能积极主动,将经验和职业生涯独立地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因此,员工不应该只是被动地服从。目前的学术研究也遵循了这种趋势,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以及员工对领导和组织自下而上所产生的影响。

与个人主义社会文化背景不同,集体主义文化强调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人与人之间彼此往往有更密切的人际关系。因此,集体主义文化中的管理者可能更关注下属的工作甚至与个人生活相关的问题,并使用管理辅导(managerial coaching)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研究者曾认为,组织中的主管—下属关系被认为是家庭中父子关系的延伸[4]。因此,领导者应该对其下属的个人问题和职业发展负责,而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中的下属更有可能感谢来自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因而对权威和领导表现出更多的尊重。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人口结构的进一步演变,研究表明,以“80后”为代表的职场一代具有更开放、更直接的沟通方式,他们对多样性和个人差异的尊重,以及他们前瞻性的思考方向,将有利于员工从自己的角度更主动地关注和寻求个人的发展与创新[5]

在这一章中,我们简要概述了过去几十年里领导者的形象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员工对领导者的影响如何在此过程中变得愈发重要。接下来,我们会讨论不同类型的“下属员工”,并帮助读者发现他们自己所属的类型,以及如何优化自己所属的类型。最后,我们会总结一些对员工非常实用的提示和技巧,从而帮助他们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之上,成为组织中和与上司关系中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