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常态化标准运行机制设计

常态化标准运行机制设计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标准化运行机制的常态化要求医院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常态化运行,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实现标准体系的常态化运行,让每一条标准时刻自动运行在每个岗位、每项业务中无孔不入、润物无声,是医院管理模式创新的最高境界。

一、标准化运行机制的常态化要求

医院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常态化运行,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实现标准体系的常态化运行,让每一条标准时刻自动运行在每个岗位、每项业务中无孔不入、润物无声,是医院管理模式创新的最高境界。

医疗质量安全标准不同于学术或者概念范畴的标准文本和纲领原则,需要时刻在每人每事上发挥约束、提醒、判断的作用;也不同于评审式标准通过一次时点评价给出阶段性分数,像探针一样帮助管理者和业务人员发现问题和警示问题,像灭火器一样熄灭问题苗头。

常态的标准广泛借鉴国内外各类评审评价标准的运行模式;分析了这些标准在日常管理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如易产生“突击达标”面子工程等问题。图3-4是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与一次评审或认证的关联示意,从图中可看出,任何一个标准体系,无论内容多完善、条款多精细、要求多严格、目标多明确,如果运行机制不同,结果会大相径庭。

图3-4 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与一次评审或认证结果的关联示意

以评审式为主体的医院标准化运行机制易呈现,传统的医疗管理、护理管理和行政管理等与标准化管理并行设置,各自为战,见图3-5;“标准化管理”突兀存在,犹如贴膏药,管理者和员工会产生临时性和运动式应对。

图3-5 标准管理非常态化模式示意

在标准化常态运行机制设计中,力争保证标准化管理融合、渗透到各级各类管理业务中,使日常管理活动与标准化运行重合在一个点线面上,见图3-6,以标准化为底座,将各类管理内容、要求、考核和评价镶嵌到标准化平台上,并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发标准化运行网络监测系统,建立面向各部门各岗位的标准运行实时监测、进度跟踪、问题预警、结果反馈与信息发布机制,使标准内容入脑、入心、入行动,联网、带电、见成效。

图3-6 标准管理常态化模式示意

二、标准化运行机制的“规避式”导向

(一)标准的警示与规避作用

医院标准体系要想突出无处不在、时刻生效的特点,应涉及所有岗位与环节,一般来说存在以下两种作用。

第一个层面,是警示的作用。

通过标准的运行与考核,我们可以定期地发现日常操作、执行与管理等方面的失误,这些失误在很多情况下可以通过网络监测、现场定期检查、记录抽查和病历质控等方式得以发现,虽然属于“立刻”亮红灯的“事后”警示,但是只要检查周期和执行力度等方面有所保证和深化,可以起到警示效果、并会对相关人员和部门起到警示和惩罚的作用,对未来潜在问题的预防也有良好的效果。这类标准的作用,多存在于制度执行与管理特点比较鲜明的标准内容,另一个特点是存在于网络和信息监控不易实现的“现实场景”行为当中;这类标准的作用,体现出医院质量与安全标准的一个立足点,让每一个人不敢犯错误。

第二个层面是规避的作用。

一些标准内容规定了时间(例如抢救到场时间)、剂量、次数、先后次序、责任人职称等,量化和明确,体现了关于诊疗操作常规的一些安全与质量的严格规定。这些规定大多来自严谨的科学研究结论、包括一些教训实例的分析结果。这类标准的作用,初步体现出了医院质量与安全标准的一种理想:让每一个人不会犯错误。

(二)立足警示错误 追求规避问题

综合标准体系的上述两种作用,我们能够感受到它们之间的差别:“警示”作用,是“让人不敢犯错误”;“规避”作用,是让人不会犯错误。就目前而言,起到“警示”作用和“规避”作用的两种标准,还处于共存状态,也就是说,还有相当一部分标准只能让工作人员“不敢犯错误”,还无法将错误直接“规避”在萌芽阶段。

应该说,“让人不会犯错误”的场景,无疑更加符合医院、患者、社会的理想,希望最终能够出现所有标准内容都不单是“警示”错误,而是直接能“规避”问题的标准体系,也是进行医院标准体系制定与执行的一个美好的理想。但是,考虑到标准考核的实施方式、技术限制及甄别对象,目前其能否实现还尚未可知。在现实面前,我们希望找到途径不断地接近这个理想。

1.提高规避类标准的比例 将“警示”类标准提升和优化为能够具有“规避”意义的标准可以提高这一比例,而增加“规避”类标准的数量,也能提高这个比例。

2.注重标准设计的前置性设置 具有警示意义的标准,本身是否存在一些能够对于问题的前期症状进行监测与发现的“潜在标准”?具有“规避”作用的标准,是否有可能延续它对于后续业务和相关岗位的“前置性”规避意义?这是有效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