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新坐标和新任务

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新坐标和新任务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论断和新思想,确立了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新坐标和新任务。这是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二是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目前,部分文化产品存在过度娱乐化倾向,原创能力不足已成为文化发展繁荣的一大制约因素,甚至比资金短缺的制约性更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论断和新思想,确立了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新坐标和新任务。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文化传统是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要素。习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

第二,文化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支撑。习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第三,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强盛的外在标志。习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

第四,文化开放是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根源。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融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文化的作用进行了深刻阐发,而且对下一步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指明了方向,涉及了文化生产及再生产的各个环节:

一是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去年12月底,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我国是文明古国、文化资源大国,数字化是让文化资源活起来的基本途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文化建设九大工程,其中一项就是文化数字化建设,包括在文化资源、文化生产、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各环节实现全面数字化,基础是文化资源数字化,包括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电台音频资料、新闻纪录片、老唱片、文化遗产等进行数字化修复和转化。文化资源数字化只是文化数字化的第一步。以文化资源数字化成果为原料,集成运用各种新技术,萃取中华文化之要素,并分门别类标签化,就可以形成“中华文化素材库”。这是文化资源数字化催生的一座文化“金矿”,发掘这座文化“金矿”,对于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变革文化生产方式、发展文化生产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是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文化是在创新中传承、传承中创新,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经济学上把循环往复的生产过程称为物质再生产,文化传承这种周而复始的延续过程也可比作一种再生产,即文化再生产。文化再生产包括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四个环节,创作的成果是作品,作品经过生产环节转化为产品,通过传播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最终进入文化消费。从作品到产品再到商品,文化再生产各环节呈现关联性和继起性,使文化再生产周而复始、延绵不断。

创作是文化再生产的起点。没有好作品,就没有好产品。目前,部分文化产品存在过度娱乐化倾向,原创能力不足已成为文化发展繁荣的一大制约因素,甚至比资金短缺的制约性更大。如何激发人们的创作热情和活力,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原创性作品层出不穷,是检验文化发展繁荣的试金石。创作本质上属于个体行为,但其最终成果是属于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激励创作、保护原创应成为社会行为、国家行为。《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目的就是解决原创能力不足问题,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之中。

三是把体现中华优秀文化精气神的作品,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这就涉及文化生产及文化产业问题。从本质上讲,文化生产是内容生产,是一种特殊生产形态,所创造的是精神文化产品,是用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社会效益始终是第一位的,以牺牲社会效益换取经济效益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允许的。近年来,文化产业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但文化含量没有得到相应提升。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大力引导文化产业回归文化本源,让文化产业牢牢植根于文化传承。

让文化产业回归文化本源,当务之急是要打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节点。文化生产的素材来源于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大多数集中在公共文化机构,属于文化事业,需要建立有效的体制和机制,大规模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唤醒沉睡于仓库里的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转化为文化素材,使其成为文化企业的生产要素。

文化生产数字化是提高中华文明展示水平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有利于丰富文化的表现力、增强文化的感染力,更有利于提升文化的传播力。无论是可移动文物(如书法、绘画、陶瓷),还是不可移动文物(如古建筑),经过数字化加工整理,辅之以专家的权威解读,通过多终端的广泛传播,它们就会走出博物馆,走进互联网、电视机、电子书包、手机以及机场、车站、码头等。文化生产数字化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意义非凡。因为对于“80后”“90后”等年轻一代而言,更习惯于从网络获取知识,各种移动终端更是年轻人的时尚标签。只有把中华文明成果转化为各种数字化产品,才更容易被年轻一代所接纳,悠久璀璨的中华优秀文化才会被代代相传。

四是把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广泛传播出去。文化传播是连接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之间的桥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在国内广泛传播,而且要向国外传播。文化传播体系建设,需要统筹国内和国际、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同时要大力发展出版物发行、广电传输网络、电影和演出院线等多条文化传播渠道,推进“三网融合”,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加快建设文化传播体系,当务之急是打破地区封锁、行业壁垒、城乡分离,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促进文化产品跨区域的合理流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尤其要把文化传播渠道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成全国互联互通的文化传播“高速公路”。

(本文系作者于2014年3、4月间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的作业,经修改后发表于2014年8月5日《人民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