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的科技统计规范

我国的科技统计规范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要了解我国的R&D活动的指标体系,首先要了解我国的科技统计规范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没有建立科学的科技统计规范,对科技工作以及R&D活动没有系统的统计。同时,当年还首次公布了在国际规范框架下调查的我国R&D投入活动的指标数据,使之能够进行国际比较。

要了解我国的R&D活动的指标体系,首先要了解我国的科技统计规范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没有建立科学的科技统计规范,对科技工作以及R&D活动没有系统的统计。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以后,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统计,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部分学者开始进行我国科学技术活动调查统计方法的研究,从理论上、方法上为科技统计的规范奠定了初步基础。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实施了“全国科技普查”,在这次普查中,我国在充分考虑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科技统计工作的规范及其所制定的《科技统计手册》中的指标定义和分类标准,制定了一套科技统计指标体系。通过科技普查,基本掌握了全国科技活动状况的总量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政府科研机构、普通高等学校和大中型工业企业三个独立系统的科技统计年报制度。但是,由于这三个独立系统在统计指标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其统计结果不能反映我国科技活动的整体特征。198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召集有关专家,对国际科技统计规范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参照国际规范修订了我国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并对全国“R&D”投入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1990年,国家科委组织了20个省市参加的“全社会科技投入”调查,这次调查首次对我国R&D活动的范围和口径进行规范,并获得了具有国际可比性的总量数据和结构数据,为建立全国统一的科技统计年报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1年,国家统计局在部门科技统计的基础上,建立了科技综合年报制度。该年报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各部门的统计指标,使我国科技统计基本的总量指标得到规范。同时,当年还首次公布了在国际规范框架下调查的我国R&D投入活动的指标数据,使之能够进行国际比较。R&D数据的公布,使我国在科技统计规范化和国际化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5]

2000年,由国家科技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和国防科工委七部委联合组成全国R&D资源清查领导小组,启动了我国第一次R&D资源清查工作实施方案[6],进一步调整完善了R&D活动的指标体系;2009年,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国防科工局启动了我国第二次R&D资源清查工作实施方案,这次清查无论是调查范围还是指标体系都比第一次扩大了许多,再一次完善了R&D投入产出活动的指标体系。清查范围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在调查年度有科技活动的各类企事业单位;指标体系中则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我国R&D资源的总量、来源结构、分布情况及产出效益,包括了全社会的综合情况、R&D情况、科技活动情况、科技项目情况、科技活动成果情况、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情况;工业企业的综合情况、基本情况、R&D活动情况、科技活动情况、新产品情况、专利情况、技术改造、技术获取及减免税情况、企业办科技机构情况;另外还调查了科研机构的情况和高等院校的情况。通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和不断调整,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完善、科学的科技统计调查制度和与国际接轨的比较规范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