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技术输出的过程

技术输出的过程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技术的输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技术输出者和技术引进者这两个技术输出的主体外,还会涉及政府。政府对技术的输出和引进会有具体的管制和鼓励方面的规定。2.6.1 出口货物贸易方式通过出口货物贸易方式进行技术输出是指通过对外出口新产品、高技术产品、机器设备资本品以及中间投入品的方式,对外进行技术输出。

事实上技术的输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技术输出者和技术引进者这两个技术输出的主体外,还会涉及政府。政府对技术的输出和引进会有具体的管制和鼓励方面的规定。技术输出中的客体是技术,比如专利、技术秘密等。因为技术本身是无形的,它需借助其他的经济活动才能转移,所以技术输出过程中还存有技术输出方式和技术输出障碍(见图7-1)。

图7-1 国际技术转移过程
资料来源:根据谢伟:《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转移效果的评价框架》改编而成,《科学管理研究》2001年第1期。

2.1 技术输出者

技术输出者的意愿和能力是界定技术输出者发挥作用大小的两个重要变量。对技术输出者而言,其对发展中国家输出技术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在现有的全球技术开发和生产的分工体系下,迫使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利用其低工资优势,从事产品装配等低技术、低附加值活动。同时,处于技术领先者地位的且处在寡占市场结构下的跨国公司,作为技术输出者,不愿意向发展中国家企业转移核心技术。

第二种观点,由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发展的趋同,目前的技术供给市场已不是寡占市场结构,相反发达国家的企业会向发展中国家企业转让技术和销售现代资本品设备、新产品,因而会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追赶的机会,发展中国家因此会有实现技术跳跃的可能。

2.2 技术引进者

技术引进者可以是一个私人企业,也可以是国有企业或其他主体。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影响其技术转移绩效:技术吸收愿望和技术吸收能力。技术吸收能力是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指的是企业认识外部新信息的价值,将它吸收并用于商业目的的能力。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不仅表现在引进外部技术,更重要的是使用技术。从技术吸收的关键环节来看,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包括获得、吸取、转化和利用这四个环节。它们是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具体体现,可称之为技术获得能力、技术吸取能力、技术转化能力和技术利用能力。

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包含潜在型知识吸收能力和现实型知识吸收能力。潜在型知识吸收能力强调价值链的上端(技术资源的培育),现实型知识吸收能力注重价值链的下端(技术转化为市场收益的过程)。这两种吸收能力具有各自的独立性,但相互之间存在着互补的关系并共存于企业之中。比如,如果企业获取并同化了那些有价值的新知识,及时地把它们转换到企业的生产系统之中加以利用,那么这些新知识才能够真正为企业带来利润。因此,企业单独拥有较高的潜在型吸收能力或现实型吸收能力并不一定就能够提高企业的绩效。只有将这两种吸收能力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整合到企业中,才会最终改善企业的绩效。

2.3 政府

政府在企业技术输出中发挥着引导者、支持者、协调者、促进者、保护者的作用。政府和市场的互动和定位,直接影响到企业技术转移的效率。政府应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从政策上进行引导和规范,在资金投入上进行扶持,并引导企业加大科技转化资金投入;在利益各方的关系上进行协调,为利益各方提供法律上的保护。

政府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发挥作用:

(1)采取一系列优惠税收政策、奖励政策和引导保护政策,创造有利的环境;

(2)加大研发经费投入,使企业能创造出有社会和市场价值的科学技术知识;

(3)建立技术转移中介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搭建平台;

(4)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特别是风险投资公司的投入,使技术知识尽快产业化和市场化,实现技术知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5)按照严格的标准来评价技术转移的效果。

2.4 技术

技术是技术输出的客体。技术之所以能提高企业的生产率,主要是因为它能带来新产品及新工艺的引入和现有产品及工艺的新应用、原材料的替代或原材料的更高效率应用,可以缩短技术开发周期、提高生产质量、加快制造流程、减少库存量、减少重复工作和废品数量及产品缺陷率、更好地进行产品质量控制等。

一种技术主要有:(1)产品技术:包括产品设计、产品结构、产品性能价格比的规划等;(2)工艺技术:包括产品制造工艺、制造设备、模具等;(3)生产管理技术:包括监督现有生产工厂运行的能力、质量管理能力、生产计划能力、原材料等物流控制等;(4)组织设计技术:为了保证技术有效运用所存在的组织结构,其中心是组织内存在的一套命令、协调和沟通机制。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技术输出中的技术和科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见表7-1)。

表7-1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资料来源:陈筠泉等:《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页。

2.5 技术输出的障碍

在大多数情形下,技术输出的障碍来源于以下几个因素:

(1)文化背景的冲突。技术不仅仅体现在设备、产品和投资中,技术是一个系统,它并不能够一揽子地转移到另一种文化或国家中。成功地转移要求组织、结构和相应的管理机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当政治或文化背景差异较大时,这一冲突会表现得更为强烈。

(2)技术价格上的冲突。技术的输出者和引进者由于所处立场不同,一方可能认为技术研发投入大并且生命周期短,因而要价高,另一方可能会认为技术可多次转移,因而会可能压低价格。

(3)技术控制权的冲突。技术输出者通常会设法通过种种方法减少技术转移的范围,技术引进者相反会设法扩大每一次技术交易的使用范围。

2.6 技术输出方式

通常技术输出会采取很多方式,从大的方面讲,我们一般把它分为两大类:

第一大类是双方通过订立技术转让协议来进行技术输出或出口,这部分的内容已在技术引进部分进行了详细讨论,本章节不讨论。这部分属于单纯型技术输出方式。

第二大类是通过和其他的经济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即混合型技术输出方式。具体包括以下三种方式:通过出口货物贸易方式进行技术输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技术输出和国际生产的非股权形式。前两类渠道并不是要技术输出双方订立正规的技术转让协议,而是技术溢出的体现。技术溢出是指跨国公司在实现技术的当地化过程中技术的非自愿扩散,它是经济外在性的一种表现,也是当今最重要的先进技术传播方式。

2.6.1 出口货物贸易方式

通过出口货物贸易方式进行技术输出是指通过对外出口新产品、高技术产品、机器设备资本品以及中间投入品的方式,对外进行技术输出。

图7-2 国际生产中的外国直接投资、贸易和非股权形式活动关系图
资料来源: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11)。

2.6.2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

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输出技术有多种划分方式。第一种是从技术转移输出方的角度来划分,划分为两种方式即内部化和外部化方式。两者的基本区别是:前者是指在技术输出公司的国外业务中,对技术资产拥有直接所有权、控制权和使用权,而后者则不然。第二种是根据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中,外商所有权的份额来划分,主要是三类即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2.6.3 国际生产的非股权形式

企业为了保持核心竞争力,需要在全球价值链中协调“制造或购买”活动。企业可以决定在内部进行这类活动(内部化),也可以委托其他企业进行(外部化)。内部化中存在跨境内容时,就成为直接外资,货物、服务、信息和其他资产的国际流动发生在企业内部,并完全处于企业的控制之下。外部化的结果可能是产生跨国公司不对其他公司实施控制的公平贸易,也可能是作为一个“中间道路”选项,形成企业间的非股权安排,通过合同协议和相对议价能力来调节东道国企业的运作和行为。

贸发组织出版的《世界投资报告》(2011)提出,现在国际生产已不再仅仅涉及直接外资和贸易这两个方面。国际生产的非股权形式日益重要,2010年产生了2万多亿美元的销售额,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数额中,合约制造和服务外包占1.1万亿—1.3万亿美元,特许经营占3 300亿—3 500亿美元,许可经营占3 400亿—3 600亿美元,管理合约占约1 000亿美元。

非股权形式包括合约制造、服务外包、订单农业、特许经营、许可经营、管理合约及其他类型的合约关系,跨国公司通过这些关系协调其在全球价值链的活动并影响东道国公司的管理,而并不拥有其股份。

非股权形式的一个关键优势在于:这是与本地公司之间的灵活安排,跨国公司的内在动机是通过传播知识、技术和技能,投资与开发其业务伙伴独立发展的能力。这就为东道国经济体提供了相当大的潜力,通过就业、增值、创造出口和技术引进等若干影响发展的重要渠道,进行长期产业能力建设。在东亚、东南亚,还有东欧、拉美和南亚的一些经济体,电子、服装、制药、信息技术服务和业务流程外包等部门的非股权形式公司已经通过获取和吸收技术技能,凭借自身力量成长为跨国公司和技术领袖。

通过非股权形式获取和吸收技术并不一定必然会促进引进技术的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一个关键因素是本地非股权伙伴的吸收能力,具体表现为其现有的技术基础、是否有可以接受新技术培训的工人以及将获得的技术转化为新商业活动的必要条件,包括监管框架、商业环境和融资可能。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跨国公司和本地非股权伙伴相对的谈判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