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服务业增加就业的理论分析

发展服务业增加就业的理论分析

时间:2022-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人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的就业比重逐渐下降,而制造业、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将不断上升。然而,我国服务业就业的结构却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殊性。再者服务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因而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高于工业。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人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的就业比重逐渐下降,而制造业、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将不断上升。[17]因此,就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是,当制造业的就业结构超过农业时,出现第一个转折点,表明制造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开始强于农业;当服务业的就业结构超过制造业时,第二个转折点出现,表明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开始高于制造业。然而,我国服务业就业的结构却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殊性。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率高,劳动力供给资源十分充裕乃至过剩,在数量上为服务业就业人口的增加提供了足够多的供给保证;再加上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劳动力就业体制发生了变革,隐性失业显性化,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部分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于是,新增加的和从其他行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纷纷涌向服务业,致使服务业的就业人口逐年增加。1952-2013年,服务业从业人员从1881万人增长到29636万人。[18]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但由于“后发优势缩短了劳动密集型工业结构的滞留时间,现代工业的资本密集度和生产率水平远高于欧洲国家工业化初期”,[19]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部门过早过快地出现资本排斥劳动的现象,结构性失业与其他各种类型的失业交织在一起,直接将就业压力推向服务业。目前,我国的服务业要完成发达国家后工业化时期吸纳就业的任务,因而在工业化任务还未完成、第一个就业结构转折点出现之前,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就于1994年率先超过了第二产业。[20]但是,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仍然比较低,不仅大大低于64%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的平均水平。多年来,我国服务业的结构偏离度一直为负值,并呈曲折起伏状态。服务业结构偏离度是指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减增加值比重所得的差额,如果这一指标为负值,表明服务业具有吸纳就业的能力,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再者服务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因而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高于工业。

另外我们可以用就业产值弹性来进一步说明各产业增长带动就业的能力。所谓就业产值弹性是指某一时期内某一行业就业量变化百分比与产值变化百分比的比值,它可以用来反映某一行业产值增加对就业的带动能力,即该行业的产值平均每变动1%,劳动力相应变动的百分比。

表5 1998年-2013年中国三大产业的就业弹性[21]

资料来源:依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所得

从表1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就业弹性最小,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最大,这表明在此期间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就业带动能力最强,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