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穷困到首富的传奇人生

从穷困到首富的传奇人生

时间:2022-07-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白手起家,偷师学艺成就塑胶花大王。两年后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因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病逝。为了生计,14岁的李嘉诚便被迫辍学,担负起家庭重担。在李嘉诚的带动下,香港也成为世界塑胶花生产的最大基地,李嘉诚被人们称为“塑胶花大王”。这一招奠定了李嘉诚成为香港首富的基石。认购量超过发行额的65.4倍,创下香港股市的历史。

  白手起家,偷师学艺成就塑胶花大王。

  1928年7月,李嘉诚出生在广东潮州一个普通教师之家,父亲曾是当地小学校长,饱读诗书的他对儿子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孩子以诚为本,以诚待人,因此给儿子取名为“嘉诚”。

  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李嘉诚全家逃难到香港。两年后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因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病逝。为了生计,14岁的李嘉诚便被迫辍学,担负起家庭重担。他最初在舅父庄静庵的钟表店里当学徒,17岁时,他辞去了钟表店的工作,开始做一家五金制造厂的推销员。刚开始做推销工作时,李嘉诚因没有工作经验而屡屡碰壁,因此他白天工作,晚上买旧书来自学。渐渐他发现推销有术,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首要是勤奋,其次是头脑灵活。他还总结出,做推销必须要有信心,而且要熟悉所推销的产品,设法让客户感到产品是廉价而优质的。李嘉诚花了1年时间,业绩便超越其他同事,销售成绩是第2名的7倍,成为全厂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

  几年推销员的生涯中,李嘉诚走南闯北,踏遍了香港每一条大街小巷,对市场的动向了如指掌。由于出色的推销成绩,李嘉诚18岁就做了部门经理,两年后又被提升为这家塑胶带制造公司的总经理。推销生涯不仅丰富了李嘉诚的商业知识,而且也使他结识了很多好朋友。同时,在推销过程中,也使他学会了宽厚待人、诚实处世的做人哲学,为他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战”结束后,香港经济恢复生机,各种商品消费急增。李嘉诚看准发展趋势,义无反顾地辞去推销经理职务。1950年,22岁的李嘉诚在叔父、堂弟的帮助和指导下,筹集5万港元创办了长江塑胶厂(现在的长江实业有限公司),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市场需求量大,李嘉诚诚信经营,初战告捷。到1955年,业务渐入佳境,开设了分厂。

  1957年,李嘉诚决定塑胶厂不再生产玩具和家庭用品,改为生产供家庭装饰用的塑胶花。当塑胶花在各大商场刚一露面,就被抢购一空,香港一时形成塑胶花热。为了生产出更多样式的塑胶花,他还放下大经理的身份,跑到意大利的工厂去当杂工偷师学艺。很快,长江塑胶厂成为香港塑胶花行业的龙头老大。在李嘉诚的带动下,香港也成为世界塑胶花生产的最大基地,李嘉诚被人们称为“塑胶花大王”。

  李嘉诚每日都在寻求着塑胶业的动向信息。一天,他在翻阅英文版《塑胶》时,读到一则简短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已开发出利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塑胶花,并即将投入批量生产,推向欧美市场。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类价廉物美的装饰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塑胶花也会在香港流行。李嘉诚抓紧时机,亲自带人赴意大利的塑胶厂。由于厂家对新产品技术保守与戒备。李嘉诚以这家工厂招工的形式进入工厂当杂工,等收工后,把观察到的整个生产流程记录在笔记本上。李嘉诚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领。回到香港,李嘉诚研制出了塑胶花,填补了香港市场的空白。

  进军房地产,蛇吞象控制和记黄埔

  塑胶花不仅使李嘉诚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称号,也使他掘得第一桶金。1958年,李嘉诚在北角购入一幅地皮,兴建一幢12层高的工厂大楼,留下数层自用后,他把其余的楼层全部出租。大厦落成后,香港物业价格随即大升。李嘉诚发觉房地产大有可为,于是开始把资金投放到地产市场,缔造以地产为龙头的商业帝国。

  1960年,李嘉诚在柴湾购地兴建了12万平方米的两座工业大厦。在香港经济迅速发展的60年代初期,香港的港岛和新九龙中心地段地价猛升。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地少人多,寸土寸金。其他都可通过进口来解决供需,只有“住”必须通过自己承建来满足,因此,房地产行业将会是最稳健、最有投资潜力的新兴产业。洞察先机的李嘉诚,率先一步跨入地产界。他小心翼翼,将自己的经营方针定为稳健发展。并技高一筹地将经营塑胶花工厂所赚取的利润,及第一幢工厂大楼的巨额收入,源源不断地投资到房地产经营上。

  1967年,由于香港局势动荡,地产有价无市,到处贱价抛售物业,也导致地价暴跌。李嘉诚审时度势。他一方面稳固大后方“长江工业公司”的经营,继续在塑胶业中独占鳌头;另一方面以低价购入大批急于脱手的楼宇,兴建的工厂大楼全部用来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风暴平息,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急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

  这次他的策略是只买不卖,全都用来兴建楼宇。具体做法就是不卖楼花,不贷款,不按揭,只租不售,有效地避开银行挤提和地产危机。20世纪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达630万平方米,出租物业超过30万平方英尺,每年收租就达400万港元。1971年6月,李嘉诚正式成立了负责地产业务的长江置业公司。

  李嘉诚初入地产行业,选择谨慎稳健发展。面对地产界的主流新风潮,李嘉诚冷静分析银行按揭。他得出地产商的利益与银行休戚相关的结论。正所谓唇亡齿寒,一损俱损。因此,过多依赖银行未必就是好事。根据高利润与高风险同在的道理,李嘉诚制定了方略:资金再紧,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卖楼花;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他输不起也赔不起,因此只租不售的稳健策略在当时也是很符合他一贯性格的。这一招奠定了李嘉诚成为香港首富的基石。

  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些地皮和楼宇重新升值,李嘉诚大赚一笔,一举超过香港头号地产大王英资置地公司。李嘉诚再一次显示了他独具慧眼、远见卓识的才能。1972年7月,长江置业公司易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李嘉诚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年11月,长江实业开始上市,上市24小时不到,股票就升值一倍多。认购量超过发行额的65.4倍,创下香港股市历史。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

  20世纪70年代后期,李嘉诚又瞄准了老牌英资财团太古洋行下属的青洲英泥公司,他购进青洲英泥的大量股票,坐上了这个香港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水泥公司董事局主席的宝座。

  此外,1973年初,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股票在英国伦敦挂牌上市。1974年5月,长江实业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CIBC)联合组成恰东财务有限公司;同年6月,长江实业在加拿大温哥华挂牌上市。1975年,李嘉诚与CIBC合作购入北角赛西湖边的高级住宅区。1年后盈利1.3亿港元。至此,李嘉诚的大名为地产股市界所熟知,行内人士为这位以火箭速度崛起的地产强人冠上了“超人李”的美称。

  20世纪70年代末期,李嘉诚以市值6.93亿港元的长江实业成功收购市值62亿港元的和记黄埔,当时各报刊纷纷用醒目的标题,形容李嘉诚以小搏大、以弱胜强的收购为“蛇吞大象”。据说,和记黄埔当时是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财阀所控制的最大上市公司,拥有大批码头、货仓和地皮。由于管理保守,导致集团公司资金流动缓慢,且收入极低,为使公司维持下去,便大量发行债券,公司负债累累,从而使股票市值贬低,在1973年和记黄埔又受到股市大跌和世界石油危机的影响,加上和记黄埔主人祈德尊家族经营不善,亏损近2亿港元。1975年汇丰银行以1.5亿港元解救,条件是和记黄埔出让33.65%的股权,汇丰成为和记集团最大股东,但后来还是继续亏损,1979年9月,汇丰主动将和记黄埔22.2%的股份割让给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有限公司,使长江实业成了和记黄埔的控股公司,轰动当时整个香港,并令股市狂升。这是香港历史上第一次由华人企业吃掉英资财团。1981年1月,李嘉诚被选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和记黄埔集团也正式成为长江实业旗下的子公司。到1984年,长江实业已拥有和记黄埔40%的控股权,并得到大量的土地资源,李嘉诚再次投资2.4亿港元开发黄埔花园物业,获利60亿港元。

  1985年和1988年,李嘉诚又先后投资43.9亿港元,收购葵涌7号货柜码头,目前,和记黄埔旗下已拥有世界最大的货柜码头公司,每年盈利超过16亿港元。

  1985年,李嘉诚以29亿港元购入港灯集团股权,一举将香港港灯纳入长江实业旗下。1986年底,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开始进军通信业,其电话公司成为香港信号系统及移动电话最大经销商,和记传呼公司成为香港最大的传呼公司。

  多元化并购,新兴财技铺就财富路。

  之后,李嘉诚又展开一系列收购。1980年8月,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与“会德丰”组成联营公司,用10亿港元购入两幢大厦,5个月后又以22.3亿港元价格将它们卖给10家公司组成财团,仅此一项交易,长江实业就赚了3.5亿港元。这两年时间,李嘉诚通过与其他地产集团联合,承担了一系列大型项目,3年内,长江实业的利润增幅超过了10倍,如此高强的盈利能力,在香港实业界十分罕见。

  与此同时,李嘉诚一方面减少甚至停止直接购入地皮,另一方面加速物业发展,尽快出售。果然到1982年,世界经济衰退波及香港,地产业开始滑向低潮。李嘉诚旗下公司不但避免了影响,还盈利达5.25亿港元,在当时实属难能可贵。衰退持续到1983年,又遭遇了中英双方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投资者信心受影响,地产股市一下子跌入了谷底,两年前高价出售的工业用地跌价达90%以上,几乎所有地产公司都受到冲击。

  当时,李嘉诚收购的和记黄埔起到重要作用。和记黄埔由于执行了李嘉诚的减缩策略,在这期间不仅没有买地,反而及时将拥有的土地卖出,从而资金充足。1981年,和记黄埔纯利达7.9亿港元,1982年,利润增至9.49亿港元,在衰退至谷底的1983年,纯利增至11.67亿港元。

  1984年初,李嘉诚下令和记黄埔公司把近几年的盈利约20亿港元向股东分红派息。长江实业一次分得7亿元现金。长江实业及时运用这笔现金,在地价低廉时大量地吸纳地盘和建造楼宇。当年,长江实业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

  1984年9月,中英双方在北京签署关于香港回归的联合声明。香港人心渐趋稳定,恒生指数回升,地产业重新走向兴旺。

  这时,李嘉诚开始大规模进军海外,1986年,李嘉诚在石油价格低潮时,收购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控股权。当年9月,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以6亿港元购入英国皮尔逊公司4.99%的股权,这家公司的全球性业务包括石油、传播业等,半年后李嘉诚转手售出,获利1.2亿港元。其后和记黄埔又购入英国大东电报局2.45%的股权,收购克拉夫石油公司21%的股权。同年12月,和记黄埔通过与港灯以各占50%的股权合作组建子公司,以27亿港元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43%的股权,1991年,又增购赫斯基石油公司股权至95%,总投资80亿港元。1988年,李嘉诚又联手李兆基、郑裕彤及加拿大帝国银行属下的协平世博发展公司,以32亿港元买下温哥华世界博览会黄金地段,建筑加拿大规模最宏大的商业中心和豪华住宅群。之后,李嘉诚又将扩张的目标转入亚洲各地。

  在港口业务上,1997年,李嘉诚取得了巴拿马运河两个港口集装箱货场25年的运营权,由此掌握了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洋的通道。在收购英国伦敦泰晤士河港货场后,1999年,李嘉诚又收购了世界最大规模的荷兰鹿特丹港货场50%的股份,成为欧洲最大的港口运营企业。目前,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的港口业务在世界20个国家的42个港口运营超过300个船席。

  到1987年,李嘉诚旗下已有四大上市公司: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及其分出的嘉宏国际,其市值占香港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3.7%,远远压倒正陷于债务困境中的香港置地公司。李嘉诚也跃居香港首富。

  1987年,李嘉诚联手“新世界”的郑裕彤、恒基兆业的李兆基和中信的荣智健等巨头,决定利用当时股市高涨,筹集巨额资金收购在债务中挣扎的置地公司,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财团,在吸纳了部分“置地”股票后,公开宣布:愿意以每股17港元的价格,全面收购“置地”,从而拉开了这场收购战的序幕。不过由于突然爆发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香港股市突然暴跌,收购被迫中止。但在这次危机中,李嘉诚再次显示了他的机警,即香港股市突然暴跌前夕,他旗下的公司发行新股,集资100亿港元。

  1988年5月,李嘉诚联手的华资财团再次以18.43亿港元收购“置地”。为防止“置地”摊薄手中股份,他决定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尽快结束收购。

  进入20世纪90年代初,李嘉诚加强了与港岛新兴财团的合作。1990年,李嘉诚以30亿港元购买了香港诸如合和、爱美高、熊谷组、加怡等14家上市公司的可兑换债券。

  作为金融工具,债券是一种保守的投资,买入债券只享有收取利息的权利,却不能分享公司增长成果,但李嘉诚购买的债券是1~3年期限可兑换为股票的债券。如合和实业因承担国内广东虎门沙角发电厂、广深珠高速公路、广州环市公路及泰国铁路等大型工程,后市看好,李嘉诚随即把投在合和的债券兑换成股票。利润达3亿多港元。利用资本市场等新兴商业赚钱手法,投资既省力又稳健。

  到1994年,李嘉诚所管理的企业税后盈利达28亿美元。1999年,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集团税后盈利达1 850亿港元。2000年初,李嘉诚次子李泽楷夺得香港最大电信公司——“香港电讯”的控制权后,李嘉诚家族直接控制的本地上市公司市值达7 840亿元,加上李泽楷旗下盈动、电讯及盈科保险的市值,总市值达1.3199万亿元,李嘉诚家族占香港股市总市值近三成。此外,也是在当年,李泽楷也取得了英国、德国和意大利3G牌照。目前,李氏家族在不断加固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向新经济领域的进军步伐,如新媒体3G等。其麾下公司拥有遍布世界的港口、全球性的移动电话业务、加拿大的大型能源公司、分布在亚洲各地的超市,以及各种其他业务。

  2009年,李嘉诚家族的总市值约为10 000亿港元。他所经营的业务包括房地产、金融、酒店、石油、电力、电话及超市等,产业遍及世界五大洲。李嘉诚熟知现代股份制运作方式,他一系列的大型收购使控制的资产急剧上升。他以160亿港元的投入控制着市值达1 370亿港元的上市公司,其杠杆比例为1︰8.2,这是借股份制和财团运作为我所用的成功典范。

  如今,82岁高龄的李嘉诚仍神采奕奕地参加公司活动。他表示:“我依旧没有退休,现在我60%的时间花在公务上,40%的时间花在私人基金工作上。”身为家族企业的创始人,李嘉诚依然在长江实业中心的顶楼里运筹帷幄,指挥着他一手创立的商业帝国。至今他仍坚持每天清晨起床,在打高尔夫球和游泳锻炼后,便投身于一天忙碌的工作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