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消费哲学解读的特点与主题

消费哲学解读的特点与主题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研究方法上,各学科对消费的研究是科学的、实证的,而马克思主义对消费的研究则采用哲学方法,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方法。那么,消费哲学解读的核心是消费与人的生存发展的关系问题,这是消费哲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它的逻辑归宿。消费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都是以企业为出发点来研究消费行为,关心的是销售额的提高和企业利润的获得。

社会科学各门具体学科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学科研究的进一步深化,需要哲学的指导,反过来,哲学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推动了哲学自身的发展,并为哲学的研究和发展寻找新的生长点。

过去传统的理论研究中,不同的学科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经济学只研究经济现象,心理学只研究心理现象,社会学只研究社会现象,现在,随着学科的渗透越来越密切,任何一个对象,既可以从某种特定的学科来加以研究,也可以同时从其他的学科来研究,例如,基因克隆技术本来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但它引发的相关问题同时可以从心理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角度进行研讨,一种现象不可能只有一种学科属性,相反,任何现象都可能同时成为几种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而学科的发展常常要求它自己寻找和发现新的研究对象,而且,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观察事物的视角、立场和方法,即使是对同一对象的研究,不同的学科由于其视角的不同,对该对象的研究侧面也不同。而且哲学研究有其自身的特点,用哲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问题,那么,简单的、普通的问题也会成为哲学问题。所以,消费不仅是具体科学研究的问题,我们更应该从具有方法论功能和普遍指导意义的哲学的角度给予更深刻的、总体的把握,从而对消费行为进行哲学理论指导。

首先,消费的哲学解读具有总体性的特点。哲学对消费的研究应当对各学科关于消费的研究材料加以概括和总结,形成具有普遍有效性的一般理论,以宏观地统摄各学科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各学科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的观点和理论,以推动各学科的消费研究,然后从哲学的高度,对消费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做出哲学所特有的解答。在研究层次上,哲学是在各学科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各学科消费研究存在的共同问题,来展开自己的研究。哲学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直接地研究生活中的各种消费现象,它必须在各学科消费研究材料基础上进行研究,它是对各学科消费研究的再研究,因而它不是经验研究,而是批判性的、反思性的研究,所以我们说这是消费的哲学研究而不是科学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各学科对消费的研究是科学的、实证的,而马克思主义对消费的研究则采用哲学方法,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方法。在研究范围上各学科只是对一定范围内存在的消费现象进行研究,具有确定的研究对象和边界,哲学则涉及一切社会领域的消费现象,是对消费进行总体性的研究。

其次,消费的哲学解读具有重视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特点。每门学科的视角、方法和范式不同,所以,对于同一研究对象,各门学科仍然可以从各自的视角、方法和目标出发,对该对象的某个方面、范围或层次有所侧重,如果说消费经济学侧重的是消费行为的经济意义和后果,消费心理学研究消费者心理,消费社会学强调消费的社会性质、社会意义、社会动机、社会过程和社会后果。那么,消费哲学解读的核心是消费与人的生存发展的关系问题,这是消费哲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它的逻辑归宿。从马克思人学理论出发,我们应该把人的发展与人的消费紧密结合起来,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消费的价值目标。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为我们研究消费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方向。

消费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也涉及到人,但是,在经济学对消费的分析中,消费者被假设为经济人,实现消费的活动被视为体现人类利己主义观点的活动。在经济领域,人们消费的目的被看作效益最大化的行为,这方面,斯密曾经作过深刻的剖析:“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一定是不行的。他如果能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的多了。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做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得到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所需要的相互帮忙,大部分是依照这个方法取得的。我们每天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7]“看不见的手”调节指导利己的经济人的活动,使个人达到原来期待的目的,也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得到增长,使个人消费水平得以提高。但消费的经济人假设使人们只注意到消费过程中纯经济因素的分析,忽视大量的非经济因素的存在;只注意到经济利益的追求,忽视非经济利益的存在;只关心经济需求的实现,忽视人们丰富的社会需求的满足。

社会学提出“消费社会人”的假定,因为社会既包括经济因素,也包括其他非经济因素,使用这个概念,有助于我们在消费理论研究中,建立起人的思想,正确地把握住经济因素和非经济的因素在消费中的不同作用。但是,实际上社会学的所谓消费“社会人”的假定仅仅是从微观的、应用的角度研究消费的社会人,其主要的解释范畴是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家庭、消费者社会阶层、消费者社会群体等等。

哲学解读消费也是以人为基础,但是是从整体的、宏观的、思辩的角度,把人作为类的概念,来研究消费过程中作为消费活动主体的人的生存、发展、人性、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和社会的关系等问题。

鲍德里亚曾经明确地批判了建立在经济学和社会学基础上的消费理论。在他看来,经济学和社会学不能胜任对消费主义的分析。经济学将在市场中行动的个人视为自由的“理性人”或“经济人”的假定,社会学使用的诸如“个人偏好”等范畴以及含有对个人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概念,都无法准确把握消费主义的实质,消费不仅仅是同生产发生相互关系的经济现象和客体范畴,而且它总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实现和在人们的整个生活制度中表现出来,并且是受每个人的价值观、消费观所引导的主体性活动。

第三,消费哲学解读具有特殊的概念体系。从消费行为的发生地之一市场的角度来分析,市场上存在着三种类型的人:一是产品的生产者,二是产品销售者,三是消费者。消费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都是以企业为出发点来研究消费行为,关心的是销售额的提高和企业利润的获得。消费心理学研究消费者心理活动机制,应该是站在消费者利益和企业利益的中间,但实际上其研究是暗含着企业如何提高利润这个目的。消费的哲学解读是以消费者为研究目标,研究通过消费如何能够进一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人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它并不忽视市场上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行为目的,相反将生产者和销售者作为消费者行为过程中的一方,研究消费者与之互动的过程,只有消费者实现了人的发展的目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才能最终实现各自的目的。

哲学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研究消费的概念工具和出发点是有差异的,消费哲学解读的基本概念是:消费观念、消费异化、消费与人性、消费与人的生存发展、消费的价值、消费的伦理、消费的意识形态性、消费的评价等。

以上的分析,决定了消费哲学解读的主题。

引言部分着重阐述了当前消费问题凸显的背景,消费哲学的研究缘起,以及消费哲学解读的特点与主题。

第一章是消费理论研究概述,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消费的理论阐述。当代中西方社会消费思想研究现状述评以及消费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只有把消费纳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把对消费的研究与人的生存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为消费的研究找到深刻的基础。消费哲学研究的实质就是关于消费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综合分析了社会科学各学科消费研究材料的基础上,考察了消费哲学的涵义。从消费的质和量,消费方式等角度考察了消费的属性和类型,消费与生产的关系,消费力与生产力的关系,消费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等。

第三章对中西方历史的消费思想进行了考察。主要考察了古代传统社会、近现代社会和初露端倪的后现代社会等不同历史时期消费思想产生的历史基础、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对不同历史时期消费思想的分析是消费哲学解读的理论基础,是树立文明消费观的前提。

第四章试图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基本出发点,解决消费问题在人与自我关系方面的矛盾——关于消费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这是消费研究的价值目标。主要从消费与人的需要;消费与人性;消费与人的主体性;消费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这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第五章解决消费问题在人与人关系方面的矛盾——消费的异化和消费主义。主要分析了异化消费的含义,形成基础,价值尺度,异化消费心理机制,异化消费的本质。异化消费与人的虚假需要。消费异化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出现的原因和分析。对消费主义进行了评析,分析了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在全球化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文化帝国主义的倾向,强调了应对消费主义的对策。

第六章试图解决消费问题在人与社会方面的矛盾——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和消费的价值评价问题。所谓科学消费,是指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消费的评价应以公正原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社会生产力原则、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原则。关于消费的哲学解读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理论方法的前提下,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进行考察的,以期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消费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原则。

【注释】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79-80页。

[3]Baudrillard也译作博德里拉、波德里亚、博德里亚尔、布西雅等。

[4]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58页。

[5]Lee Martyn J:Consumer Culture Reborn: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Consumption,London:Routledge,xⅲ.

[6]米勒(Arthur Miller):《代价》,1985年。

[7]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3-1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