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消费哲学的研究缘起

消费哲学的研究缘起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消费问题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长久、最普遍存在并且与人类社会相始终的问题,“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以前和在生产期间都是一样。”如何在这种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保持我们民族在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中的独立性、民族性和本土化特征等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努力增加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拓宽消费领域,引导合理消费。

消费问题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长久、最普遍存在并且与人类社会相始终的问题,“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以前和在生产期间都是一样。”[1]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国家都与消费密切相关,而且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生产、分配、交换,还是哲学、文学、艺术,最终都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幸福,为了不断地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为了消费。没有一种问题能像消费问题一样与人类生活直接相关,也许正是它的这种日常性和熟识性使消费问题长期游离于哲学的理论视野之外,直到当代,消费问题不仅在经济生活中,而且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才凸显出来,引起学界广泛的关注。

首先,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较早地进入了所谓的“丰裕社会”(加尔布雷思)、“大众高消费社会”(罗斯托)、晚期资本主义的消费社会(詹明信)、“闲暇社会”或“有计划消费的官僚社会”(列裴伏尔),所以,关于消费问题系统的研究最早开始于西方。

马克思曾在《哲学的贫困》中描述过资本主义从前商品到商品再到商品化阶段的演进过程。特别是到了商品化阶段,“人们一向认为不能出让的东西这时都成了交换和买卖的对象……甚至像德行、爱情、信仰、知识和良心等最后也成了买卖的对象……这是一个普遍贿赂、普遍买卖的时期,或者用政治经济学的术语说,是一切精神的或物质的东西都变成交换价值并到市场上去寻找最符合它的真实价值的评价的时期。”[2]鲍德里亚[3]认为,商品化阶段只是商品阶段数量上的扩展,消费社会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第四阶段。因为,随着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逐步出现了某种断裂:“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需求曾经是要建立他们的生产条件。……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为了生产的需要,必须使消费得到满足”[4]。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消费和生产的主从关系颠倒过来了,西方社会已从传统的以生产制造为中心的社会转变到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这种转变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贯穿于许多社会活动之中,几乎所有重大的变化都同消费密切相关。消费是“联结经济与文化的社会活动”,它既是经济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进行交换和沟通的渠道,也是“资本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领域”[5]。消费在社会和文化生活中从原来的边缘变成了中心,“许多年以前,一个人如果难受,不知如何是好,他也许上教堂,也许闹革命,诸如此类。今天,你如果难受,不知所措,怎么解脱呢?去消费!”[6]消费越来越成为人们自我表达的主要形式、身份认同的主要来源和逃避痛苦的重要手段。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消费在当代西方社会已经超过了宗教、政治等的重要性,发展成为一项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和创新来维持的主要的社会活动。尽管各种社会群体的消费水平各不相同,但是,现在每个人都在消费,而且消费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拓展,似乎任何东西都能成为消费的对象,西方似乎真正步入了所谓的“消费社会”。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主义通过跨国公司、网络、大众传媒广告把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扩展到全球范围。消费主义成了资本主义建立世界体系、进行全球化的重要手段,是资本主义文化霸权的表现,消费主义潮流对全球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消费主义思潮通过“可口可乐化”、“麦当劳化”、“好莱坞化”、“迪斯尼化”、“美国化”等商品和观念也对我国的消费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物质产品的消费上,而且也表现在精神文化消费的大众化、通俗化和西方化上。如何在这种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保持我们民族在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中的独立性、民族性和本土化特征等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第三,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不仅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也是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的消费行为、消费生活、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有必要研究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过程对传统消费行为和观念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在经济关系上奉行的是“一大二公”的原则。生产资料、各种资源要素和产品被尽可能多地归集在公有制门下,通过行政手段来调配,忽视消费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而市场经济有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即等价交换规律,等价交换只能在供求双方平等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任何道德、法律或行政权力方面的不平等都会使等价交换原则扭曲,都会导致市场经济关系的紊乱;而且,产品消费构成了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商品交换和消费实现利润,返回到货币形式并再投资到再生产过程中,才能开始资本的再循环。只有处理好消费问题,才能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消费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消费更显示出其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市场经济越发展,人们的收入越增加,消费需求就越上升。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越发展,消费品的供应越丰富,消费内容也越丰富。

消费已纳入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之中,已成为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确定的“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温饱、小康、生活比较富裕的目标,都涉及消费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全国人民过上小康生活,并逐步向更高的水平前进。努力增加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拓宽消费领域,引导合理消费。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充实精神生活,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第四,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后,中国经济运行的过程当中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变化:买方市场由局部走向全面。某些产品的“过剩”首次成为困扰中国经济的难题,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总需求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消费需求相对疲软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因素。内需主导综合经济的格局已逐渐形成。

从经济学的收入恒等式(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可知,在生产过剩、出口受限的条件下,增加总需求的办法,只能是增加居民消费和政府购买。作为一个实行计划经济多年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选政策自然是财政政策,如发行国债,增加政府开支,扩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然而,政府行为对经济的作用只能是短期的。由于受税收收入限制,政府的负债能力同样有限。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步完善,市场的作用已越来越大,总需求的扩大最终要靠私人消费的增加。于是政府的操作对象由投资领域转向消费领域,中国政府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政策,这是完全及时的,通过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能够促进生产发展。

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战略方针。我国政府为了充分发挥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加上人们实际生活内在需求的变化都使消费问题在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第五,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基础薄弱,而且面对全球性的环境危机、生态问题,如何建立一种合理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对经济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文化的建设、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环境的保护,都具有重要价值。可持续消费的问题同样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总之,消费在人们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消费过程中的矛盾不断暴露出来,这些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方面。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表现为消费不平等、不合理、异化消费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表现为人们无限制地消费,对自然资源无限制地消耗;在人与自我关系方面表现为人们片面追求物欲,导致精神空虚,精神性生存状态失落;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表现为西方社会消费主义价值观对人们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我们在新的世纪应该确立一种什么样的消费观念,这是需要人们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和回答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