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解决客户问题的培训方案

解决客户问题的培训方案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小企业都怀揣一个梦想:有朝一日,不小心接到一个大项目,再包装一下融个资,立马招个三五百人,摇身一变,成企业家了。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西门子冰箱被砸事件,就是一个例证。同时他声称,如果西门子2周内解决不了问题,他将召集所有该品牌冰箱有问题的用户,集中砸毁。

中小企业都怀揣一个梦想:有朝一日,不小心接到一个大项目,再包装一下融个资,立马招个三五百人,摇身一变,成企业家了。然后便有了派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然而,当企业规模膨胀后,几乎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个问题:效率大幅降低。可能大家不信,说社会化大生产,不就是为了提高效率而产生的吗?怎么机构一大,每个人像螺帽一样在不同的螺丝上旋转着,反而速度会变慢呢?

大生产理论讲的是在传统社会中,像富士康这样的加工型企业,将一件产品的所有加工流程进行分解,采用流水线作业的模式进行协作。这样,通过专业人士,负责他擅长的一个生产环节,就可以使整体效率达到最高。这便是我们上中学时,所了解到的方法。还记得卓别林的经典电影《摩登时代》中那个颇具讽刺的片段:一个拿着大钳子的工人,每天都要对着生产线上的螺母拧。结果下班后,远远来了一个穿双排纽扣衣服的妇女,他也习惯性地上前去拧。

但不要忘记,这种协作分工,提高的是生产型企业的生产效率,而非服务型企业的决策效率。如今,互联网时代正悄悄改变着整个商业社会的规则。过去的大佬,经过数十年的积累,以一座巨大的金字塔般的姿态,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他们关心的,不是修建和维护这座金字塔用了多少人力,而是这种巨人般巍峨英武的气势。然而现在,玩法变了,外界更关心的,不再只是商品背后厂家的大小。因为接触信息的方式变了,人们更愿意在家里听着音乐,吃着水果,通过淘宝、天猫或京东商城,根据买家的评论,来判断商品的好坏。信息的无时差传播与客户购物习惯的改变,决定了大企业很难再依靠人海战术,与那些“小而美”的企业对抗。人员,有时反而成了负担。臃肿的机构,多层级的决策机制,使那些笨重的大象转身困难,根本无法及时应对客户需求的瞬息变化。相反,那些人数较少,效率更高的企业,因为对顾客需求的高契合度,没过几年就上市的案例,却比比皆是。

再让我们深入一点来看,为什么大机构将难以适应时代的变迁,这就牵扯到未来整个社会的组织变形问题。过去的组织其实都可以称之为树形组织,内部像树一样,有根、有干、干上生枝、枝上生叶。每个人,无论在政府里还是企业中,都是一个分支,上面有领导,下面有小弟。但未来的互联网社会,可能就不是这样了。冯仑在他的《野蛮生长》这本书里,就前瞻性地预测了未来可能会出现的两种组织:

一种叫“突击队型组织”,就有点像美国大兵在阿富汗的那种组织形态:大后台加小分队的形式。大后台是五角大楼所提供的云计算数据,而真正在阿富汗山区以一敌百打仗的,是3人一组的机动小分队。

另一种类型的组织叫“基地型组织”。这种组织是靠共同的信仰,依赖“内激励”来发展的,而不是领导觉得你一年到头干得好,给你发多少年终奖。

无论以上哪种组织类型,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都是靠强干的小团队。他们不可能长得很大,否则,将失去快速反应能力。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西门子冰箱被砸事件,就是一个例证。网络名人罗某发现自己家的西门子冰箱门关不上了,便打了他们的客服热线,然而沟通了两次,均不满意。于是,他将自己家的冰箱拉到了北京的西门子中国总部楼下,在数家媒体和大量市民的围观下,举起大锤,把冰箱砸烂。同时他声称,如果西门子2周内解决不了问题,他将召集所有该品牌冰箱有问题的用户,集中砸毁。后来我看到,不少网友认为西门子的危机公关没做好,听说一位负责公关的员工也受到了处罚。然而在我看来,问题哪里出在公关呢!你让一家典型的树状组织型企业,在遇到这样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个体时,快速反应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这样一颗百年老树内部,故事很可能是这样的:客服接到第一次电话后,先用标准的话术解释了一番,虽然客户并未平息,但公司不会当回事儿。可没过两天,客户又打来了,而且态度坚决。一看碰上较真的主,客服部立马将问题通过邮件,转给了生产部。生产部的主管收到邮件,先转给某位员工,安排其负责跟进,主要是安抚。这个员工心想:不如当子弹飞一会,过两天再联系。结果电话打去,客户非常坚决,要求更换。该员工发现自己搞定不了,又将情况告知了主管。主管犯愁了,一阵纠结后亲自打了电话,可发现人家根本不吃你这套。怎么办?部门没有这个权限,写邮件给总监吧。总监是个老外,不巧这个主管英文不好,先用中文打了个草稿花了1天,又花了1天去翻译。好不容易给总监发去,结果人家正好休假了,只能去找他的Backup(总监不在时的候补)。Backup说,你怎么这么笨啊,冰箱门故障,也可能是配件的问题,你给采购部发邮件,让他们也协助确认。主管一听,有道理,姜还是老的辣!这样或许责任就不在我们这儿了。结果一番你来我往的邮件内耗,又是一周过去了。客户忍无可忍,就有了故事开头时的那一幕。

在大型树状组织中,许多叶子上下交错重叠,阳光只能照在一部分叶子上,这就会出现一种现象:那些同样吸收了养料的叶子,因为躲避在暗处,并不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这和某些员工的状态不是一模一样吗!我们曾去一家机构蹲点,和主管假装在谈别的事,实际暗中观察并记录几位业绩落后的同事一天的工作。结果令人震惊:他们绝大多数时间,其实有意无意地做着和业绩没多大关系的事,以他们的节奏,看似忙碌地浪费着他们的时间,并乐在其中

先讲一个词PE(Professional Effectiveness)——专业效能,我们整本书所讨论和想要解决的,其实都是围绕它展开的。在这里,我们尝试从3种浪费时间的情况入手,先解决时间占有率的问题。然后再结合“暗时间”的概念,找出掣肘效能的真正原因。

首先请问,你认为效能是什么?有人马上说:不就是业绩。错!那叫产值,不是效能。效能是指时间的占有率:相同的资源和营销水平的两个人,通常效能高的人,同样的时间里,产值一定更高。因为产值≈效能×资源×营销技巧。后两者,我们已经或将要在其他章节中详述。

影响时间占有率的第一个因素称为上工率(Availability)。上工率不光是指每天是否准时上下班,而是你人在办公室了,有多少时间用在了销售这件事上。比如你刚联络完一个客户,这时老板叫你帮他起草一份内部报告,哪怕下班回家写,你总得和他先讨论一下吧,于是,一两个小时就没了。上工率常受到三种因素的干扰。

上工率的第一个杀手是会议。太多的会议开始前,员工并不知道有哪几个议题,每个议题多长时间。于是聊到哪儿算哪,开着开着就成了主管的演讲会、座谈会、批斗会或是茶话会。也难怪大家走进会场前都会把手机带上,明知会议中达不成任何共识,当然逼着他们找别的乐子。一种景象特别常见,会议中主管吐沫横飞,号召那些业绩差的人要加把劲,朝某几个方向努力。被点到的同事一阵点头,坚决表示:领导指哪我打哪。结果,一场谈话竟然就这样愉快地结束了。我想问:加把劲代表每天增加多少工作量?那几个方向具体打算怎么做?什么时间前要做完?根据经验测算如果做完了是否能完成指标?还差的部分怎么做?所有这些问题,没人去较这个真。所以周复一周,每次会议讨论的都是方向性的东西,而非具体进度或工作量的审视。那么对于员工而言,会议不是占用了上工率又是什么呢?

另一类影响上工时间的因素,虽然每天都在发生,但并不被重视——等待时间。比如客户说好2点来看房,你吃好饭,1点50便等在售楼处了。临近2点,客户电话来了,说路上堵车,大概晚一刻钟到。在这百无聊赖的一刻钟里,你很可能与其他同事聊几句,或随手翻翻报纸打发时间。差不多2点15分时,客户又来电话,说到附近了,但好像没找到你说的那条路。你和客户确定了一下他目前的位置,边指导着他怎么开车,边大步走到门外,准备迎接。好不容易,你看见一辆奥拓向你缓缓驶来,心凉了半截,但仍用力地挥了挥手。等到他绕着停车场转了2圈,终于找到车位时,你一看表,已经快2点30分了。你看,从1点50分到2点30分,这等待的40分钟,虽然看上去不可避免,但不能算在上工时间里。

第三种上工率杀手是工作项目的转换时间,又叫切换时间,这是由人的大脑决定的。在开始一项新任务前,大脑必须有一定的“预热”时间。举个例子,你看了一会书后,忽然有点倦意,忍不住打开浏览器看起了新闻。十分钟后,你想起来还要看书,但要回到最理想的状态,却需要一段时间去集中精力,把记忆中的相关知识再次激活。假如这个“热身”需要15分钟,那么看似10分钟的上网,其实花了25分钟,这也不能算在上工时间里。

影响上工时间的最后一种因素是被干扰与不相干的中断。比如朋友的一通闲聊电话、一条微信公众号的推送信息、被领导临时叫去干杂事。有2个方法,大家可以试试:一种是知难而上,知道干扰无处不在,就干脆锻炼自己的抗干扰能力。毛主席年轻时,为了训练这种能力,专门带着书去喧闹的大街上看,时间久了,你双耳屏蔽无效信息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另一种是知难而退,因为知道自己经不住诱惑,就干脆切断一切可能的干扰。比如拔掉电话线、关闭手机,制造一个安静的环境,让所有人都找不到你。可大多数人有这样魄力吗?手机一会没响,都担心是不是坏了。

影响时间占有率的第二个因素是产能利用率。它意味着,即使你排除万难,在没有任何干扰和中断的情况下,把时间都放在了营销上了。但由于自身技巧或方法不足,仍然会导致时间的损耗。比如一个新厨子,手脚不够麻利,老师傅做一盘西红柿炒鸡蛋,从备料到上桌只用5分钟,而他需要8分钟。你不能说他主观不努力,他也在厨房里忙了一身汗,但由于技能不够熟练,就是产生了3分钟的损耗。

时间占有率的第三个影响因素来自工作质量和客户自身的错误。工作质量与时间占有率之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汽车召回事件了。还记得2010年第一季度,因丰田所生产的一款车,在美国公路上发生了一起油门卡死导致的忽然加速事故,被媒体广泛报道。丰田无奈之下,开始在全球召回该型号的车,后又涉及了其他车型总计几十万辆。50岁的丰田章男跑到美国国会,又是鞠躬,又是道歉。这还是面儿上的,事后我看了摩根大通的分析报告,因这起召回事件,给丰田带来的所有经济损失(含诉讼和品牌等损失)高达50亿美元,并使丰田走下了世界第一的神坛。所以因客户不满而产生的事故处理时间,是吞噬效率的又一黑洞。

客户错误对时间占有率产生的影响,算在你头上貌似有些冤枉,但其实你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客户来办业务,其他资料填得差不多了,忽然发现忘带证件了,交易完成不了,你只能等他回去拿。结果他回去后,冷静下来一想,又对办不办业务产生犹豫了。你又得在电话里进行沟通解释,再不行还要上门一趟。虽然没带证件的问题出在客户这儿,但如果我们能提前帮客户想到并提醒,就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

以上内容,基本概括了影响时间占有率的重要因素了。不知大家还记得吗?在本小结开头的产能方程式中,我用了一个“约等于”号。也就是说,效能提高后,产能的问题算是基本解决了,但还差一步,即要考虑一个隐含的系数,即“暗时间”的运用。

“暗时间”这个词近些年开始流行起来,讲的是我们在一个时间段中做了一件事,可能并没有涉及推理的过程。而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件事物,加深经验教训对你未来的指导作用,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思维时间,也就所谓的“暗时间”。如果我们能利用坐车、等待等这些碎片化的时间,总结和推理现有脑中做营销的思路、技巧和方法,则效能就有机会像自然吸气的发动机加上了Turbo增压技术,迸发出更强劲的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