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搭好人情网再走天下

搭好人情网再走天下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的人际关系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便捷、最经济、也是最可靠的资源。陈加枢权衡再三,最终决定向文艺发展。按常理推测,退役后的陈加枢要进入剧团或者文化馆之类的地方,原本是小事一桩。上海人对温州人有偏见,对推销员更是没有好态度,许多单位连门都不给开,听说他是来推销的,再不问第二句话便拒之门外。中国是一个讲人情的社会,有人情走遍天下,没有人情寸步难行。

传统的人际关系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便捷、最经济、也是最可靠的资源。温州人就是这样依靠亲戚朋友,亲帮亲,戚帮戚,积少成多,逐渐富裕起来。

每个人都想创造人生,每个人也都想改变世界。我们的传统教育一直在向人们灌输一种思想,改变人生或者改变世界的含义就是干大事,就是创造历史,就是流芳百世。这样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培养的会是什么人?我们很少意识到,对于世界的改变其实就是对于自我的改变,这种改变很可能是极其细微的一件事,也可能只是一种态度、一种做法。

在普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温州金乡镇,陈加枢却读到了高中毕业,毕业之后便进入了部队。这一切似乎是命中注定。陈加枢看看自己周围,这些年外出当兵的人不少,回来后被好好安置的并不多,极少数运气好的进入了乡镇企业或者乡镇养路段、农场、渔场一类的单位工作,更多的人回到家乡当农民。汽车兵、文艺兵,被安置的可能性相比较会更大。陈加枢权衡再三,最终决定向文艺发展。

无数的事实证明,一个对自己的人生有着较早计划的人,其成功的可能性比没有计划的人要大许多倍。陈加枢就是较早计划的一个,后来的人生道路也基本按照这个计划在进行。

1975年,高中毕业的他顺利地穿上了军装。新兵连生活结束后,部队又根据他的特长将他分到了师文工团,他如愿以偿地当了一名文艺兵。部队的4年让他增长了知识、扩大了见识。1979年,他完成了服役,回到家乡苍南县,等待分配工作。

在一个偏远的小县,文艺人员是极其缺乏的,中国的机制十分重视文艺,一个经济再不发达的县城也要建立好几个剧团,还有文化馆、文化站一类的机构。按常理推测,退役后的陈加枢要进入剧团或者文化馆之类的地方,原本是小事一桩。

可陈加枢去文化馆报名,人家竟没有录用。后来,县里的各文艺团队统一招干考试,他也都去考了,结果名落孙山。他得到小道消息是,某些领导的子女被安排进去了,尽管他们是连简谱是什么都不知道。

这是极容易让人气馁的遭遇。

陈加枢从复员安置费中拿了点钱,带着订单便出门跑推销。当时金乡的推销员主要跑一些大城市,那里经济条件好,用一个校徽什么的,没有几个钱,能承受。他选中的第一个地方是上海,那里是中国的经济之都,从温州去上海又最方便。

万事开头难,当推销员,开头更难。一个一个单位上门,逐户逐户推销。上海人对温州人有偏见,对推销员更是没有好态度,许多单位连门都不给开,听说他是来推销的,再不问第二句话便拒之门外。在上海跑了整整一周,走了无数个单位,他连一单生意都没有签下。此时,陈加枢开始考虑,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行业?转而又想,为什么不适合?为什么那些学历不如自己、脑子没自己灵活、阅历没有自己广的人,他们能够干?会不会是自己没有找到方法?他开始认真地思考这几天的经历,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即使是搞推销这种事,仅仅靠努力、吃苦或者陌生拜访是不够的。中国是一个讲人情的社会,有人情走遍天下,没有人情寸步难行。既然如此,自己何不在这上面动点脑筋?他当文艺兵期间曾跑过全国很多地方,有些单位对自己印象还不错,何不动用这些社会资源

第二天,他买了一张去太原的火车票,下车后直奔太原矿务局。陈加枢当兵时曾多次到太原矿务局演出,和他们有较好的关系。这个矿务局管着很多煤矿,辖下有很多学校,他和分管教育的负责人关系不错。他先是打通了矿务局的关系,由矿务局主管教育的部门发了一个文,陈加枢拿着这份文件一间学校一间学校地跑,一个星期里他签下了价值7000元的校徽合同,他从中可赚到3000元钱。这笔钱对于陈加枢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从此开始,他打开了推销之门。尽管辛苦,回报却也算丰厚,至少比当一名文化干部要强得多。

手里有了一定的业务往来单位,生意就好做得多。比如在太原矿务局属下学校推销了校徽之后,他又推销其他一些产品,这些学校每年都会给他一些订货合同,他便有了相当稳定的销售收入。

对于推销员来说,一旦有了固定的业务客户,他们就会思考下一个问题:与其将生产环节的利润让给别人,不如自己来干。制作校徽的工艺并不复杂,技术含量不高,一般人只要训练几个小时便可以上机。此外,金乡的徽章推销员队伍非常庞大,而徽章生产水平却很低下,厂家虽多,质量却难以保证。陈加枢想,自己何不办一间厂,用质量、规模以及管理来和其他厂家竞争?不远的将来肯定会有更大的厂出现。与其让别人来创建这样的厂,不如自己来。1983年,陈加枢找到另外4位朋友,共同出资2万元,购买了一套旧设备,开办了自己的徽章厂。

陈加枢虽然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前景,可他并没有一开始便投入大笔资金建一间上规模的厂。可见其做事深思熟虑。他毕竟没有办过厂,没有搞过管理,一下子将摊子铺开,万一驾驭不了,后患无穷。他办的这间小厂可以说是一次练兵,带有很强的实验性质。

尽管这只是一间小厂,可在金乡已经创造了很多第一。首先,这是金乡第一家用机械设备生产徽章的工厂,此前的那些生产作坊都是用一种脚踏机械,属于半手工性质。陈加枢将制作徽章的过程完全机械化,为了能够熟练操作机械,还特意从上海请来了师傅,专门负责厂里的技术。

这样一间工厂使得徽章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又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为日后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此时的陈加枢很难说有怎样的理想或经世抱负,充其量也就是看到了一种希望之光。对于他来说,要做的事便是将这一束光紧紧地抓住,让自己的人生从此有一种全新的景象。他已经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在创造崭新的人生。至于这份事业是否能够给整个世界带来什么,那时他大概是不会去想的。从这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使命感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是后天通过学校培养的。使命感的产生,是你站上人生的某一平台之后,这个平台所赋予的。

几年时间里,陈加枢的徽章厂发展迅速,在整个金乡迅速成为最大的徽章厂。陈加枢有了基础,也有了方向,要大踏步向前迈进,将企业做大。

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之后,将会迎来企业的分化期。经营管理好的企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营管理差的企业,人员不稳定、产品质量不过关。有些人便想将企业转让,另一些人则想将企业扩大,协议兼并便由此展开。

陈加枢抓住机会,兼并了几家小作坊,然后于1985年投资29万元建起了一家更大规模的企业,命名为“金乡徽章厂”,员工达到100余人。此时,他已经成为金乡徽章企业绝对的领头羊。

陈加枢档案:陈加枢,1950年出生于金乡,毕业于金乡中学。1975年入伍。新兵连生活结束后,部队又根据他的特长将他分到了师文工团。1979年,他复原回到家乡苍南县,准备去文化馆报名,没有被录用。后来,县里的各文艺团队统一招干考试他都名落孙山。进入文艺界无望的陈加枢转而进行推销工作。1983年,27岁的陈加枢与朋友合伙开办了自己的徽章厂。1985年又合伙投资29万元,招收70名工人扩大规模,正式创办“金乡徽章厂”。现任浙江省苍南县金乡徽章厂董事长、浙江省礼品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苍南县礼品行业协会会长。2008年被评为“苍南县十大改革开放风云人物”。

陈加枢的事业为什么能有如此之快的发展?铭牌生产是一个老行业,而且主要技术在上海。上海的生产厂家规模大,机械先进,更有熟练工人和高级技术人员。在金乡,陈加枢的技术和设备都领先于同行,可在全国范围内他的那点设备还只能算是破铜烂铁。

说到底,就是凭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同。当时,上海的徽章厂按计划经济运转,他们所有的产品均列入国家计划。某些机构需要该类产品时,会向国家申请,再由国家下达计划。但这办法显然不符合用货单位的需求。一间学校需要校徽,他们希望半个月最多一个月之内便能交货。如果先报计划,然后审批,再向具体生产厂家下达生产指令,仅这一过程可能就需要几个月。

私营经济还有个竞争优势,便是机制灵活,免不了会有一些灰色手法,比如回扣。当时全国范围内刮起回扣风,与温州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在一个旧的经济体制即将分崩离析之际,谁占有新体制谁就有优势。

温州人的致富经:今天你有商业机会和经营能力是不够的,你是否有一帮专业的人才,还需要有社会资源,也就是现在讲的人脉资源的结合。

——大连百年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云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