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搭好改编剧本的架构
把儿童文学作品改编为儿童戏剧剧本时必须根据儿童的特殊心理特点、剧本改编要求和舞台演出需要作必要改动。剧本改编最重要的是逻辑性的发展,为能有效地完成作品的改编,须依照剧本架构要项来进行改编。其架构内容大致包含下列几项。
(一)角色
儿童戏剧中的角色安排最重要的是个性化,这种个性化是独一无二的。主要体现在:音色的处理、标志性的肢体动作或者口头禅、外貌特征、颜色表征、鲜明的个性特征等等。如《皮皮·长袜子》中的皮皮火红的头发,向两边翘起的两根辫子,小土豆鼻子,满脸可爱的雀斑,过人的大力气……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在这个剧里,其他角色也毫不逊色:不管是两个笨贼,还是两个呆警察,或是假装优雅的布鲁斯太太,或是马戏团的演员们,每一个人都有极其鲜明的特征。
(二)故事
改编时既可以忠于原作的故事,也可以将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结局稍作变化或延伸,但创编者必须致力于透过剧情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并朝向一个满意的结局前进。
创编者要在已建立的背景中进行摸索,使角色置身其中再开始进行情节的拓展,这时需处理好:故事发展的主脉朝结局的发展脉络;主角如何进行探索达到剧本的主题;故事发展中的伏笔如何处理;剧中人物关系如何安排能更好地服务主题;剧中矛盾冲突怎样结合儿童心理特征;剧中人物是否有一个梦想……如台湾九歌儿童剧团的《爱上白雪公主的小矮人》,以最小的小矮人半月奋不顾身的展开为白雪公主寻找解药的艰难历程展开。透过小矮人与白雪公主的互动,一段寻求“爱的真谛”的过程,让小朋友了解纯真又无私的爱的意义,传达一股真爱的清流。如《皇帝的新装》,在改编时淡化皇帝出丑的环节,突出表演了皇帝和大臣害怕、焦虑的情节,力图让儿童理解皇帝和大臣们并不是坏人,他们只是因为爱慕虚荣才上了当。
总之,儿童戏剧的结局应该是圆满的,无论角色曾经遇到任何苦难,观众都愿意分担困难,分享快乐。
(三)结构
可以用一张大纸,试着将事情从开始到结束的发展顺序列出,其实这就是故事的雏形。接下来就是在这个中规中矩的雏形上制造意外,这时需思考好运歹运的转变或者极度快乐时突然变成危险的紧张关头。需要找出不同的气氛、紧张的时刻、高潮迭起的时刻,特别是前半场结束前留下的伏笔。试着从实际面想象如何制造危机,或事件逆转不可或缺的原因。只有清楚地思考了这些问题才能有助于剧情的铺陈和剧本结构的架构。
(四)动作
在剧本创编时设计好有特征的戏剧动作,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以增强感染力,达到良好的表演效果。检验在舞台上动作设计是否到位,可以闭着眼睛试想成视觉画面。如果动作过多,整个舞台显得杂乱主题不够突出,这时可以用台词来替换或者精简动作,把多余的一系列动作设计成典型的个性化动作。如果动作表现的机会不多,可以用追逐的技巧来代替,或利用道具增加动作的数量,或利用慢动作,或采用默剧代替。总之舞台上的动作设计要紧紧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让舞台保持流动性,并且找到惊奇点,使观众保持乐趣并时时处于警觉状态,渴望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五)语言
如果原作中没有叙述人语言,改编时应尽量提炼、概括原作的叙述内容,并把它转化为人物台词或舞台提示。如环境描写改为舞台布景,人物的身份介绍、行动路线(含上、下场)、表情动作、感情交流通过剧中的舞台提示说明,有的则可写进台词里。在设计每一个角色的语言时,同样需注重个性化。如有一些角色说方言,那另一些则说普通话;角色语言要紧扣性别年龄段;动物角色的语言要模拟动物声音的典型特征;设计“口头禅”;说话方式紧扣角色性格特征呈现多元化:油腔滑调的、低声优雅的、结结巴巴的、粗声粗气的、贼眉贼眼的、大声坦率的……也可设计一些无意义的声音,如机器人用单一音节的声音说话等。
(六)剧场元素
剧场元素就是剧场技术的运用。改编时应考虑到灯光、音效、布景、服装等元素。在进行改编时要对剧场的设备资源进行了解,才能使剧场的功能得到以发挥,而不至于纸上谈兵。
最后要仔细推敲全剧,确定剧情的发展是否逻辑性强且张弛有度,人物个性是否鲜明形象,剧场元素是否运用恰当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