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乡共同发展需要实现包容性增长

城乡共同发展需要实现包容性增长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城乡共同发展和经济包容性增长在基本途径上是一致的。

一、城乡共同发展和包容性增长具有一致性

在发展过程中,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思想,让城市的发展包容农村的发展,让经济增长的成果更多地包容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城乡共同发展和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具有一致性,表现在:(1)经济包容性增长和城乡共同发展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城乡共同发展,从近期目标上看,是要通过加快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从长远来看,城乡共同发展,是要在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经济的包容性增长,从近期目标上看,是要通过经济增长途径、方式的调整,通过对经济增长成果分配的调整,既解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又使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人的人民群众能够公平地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长远来看,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既要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又要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最终达到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可见,城乡共同发展和经济包容性增长在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2)经济包容性增长和城乡共同发展在实现的基础上是一致的。经济的包容性增长首先是一种增长,要实现经济增长成果的公平共享,让经济增长的成果惠及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并使经济的增长能够包容社会的建设,包容环境的改善,包容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以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为基础,从某种意义上看,没有增长就没有包容,包容性增长的基础是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同样要建立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因为,无论是城乡发展差距的缩小,还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无论是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还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无论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还是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无论是农业科技的发展,还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必须建立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所以,经济包容性增长和城乡共同发展都需要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基础。(3)城乡共同发展和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在实现的途径上是一致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有很多的途径。比如,可以通过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可以通过推进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推进城镇化建设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可以通过加强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可以通过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并大幅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但是,城乡共同发展,最终要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最终要通过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来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从实现的途径上看,是要通过对经济增长途径、方式的调整,通过对经济增长成果分配的调整,既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又使经济增长的成果惠及社会全体成员,让社会全体成员能够公平地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包容性增长首先是一种增长,没有增长,也就没有包容。所以,经济的包容性增长仍然要通过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来实现。可见,城乡共同发展和经济包容性增长在基本途径上是一致的。(4)经济包容性增长和城乡共同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城乡的共同发展和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既能够让城市的发展更好地包容农村的发展,让经济增长的成果更多地包容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让经济增长的成果更多包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更好地包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从而推动和促进城乡的共同发展。城乡的共同发展,又能够逐步缩小城乡在发展上的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在收入、生活水平、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改变城乡的二元结构,促进包容性增长的实现。既然城乡共同发展和经济包容性增长是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过程中,就要把城乡共同发展和经济包容性增长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二、走城乡共同发展的道路需要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

走城乡共同发展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做出的正确选择,我国坚持走城乡共同发展道路,就要求实现包容性增长。

第一,我国坚持走城乡共同发展道路,就要求城市的发展包容农村的发展。新中国成立时,我国还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农业国,现代工业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农村人口也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当时城乡之间的差距就已经存在了,只是由于城市的发展水平也不高,城乡之间的差距并不太突出和明显。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生产力和经济社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由一穷二白的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一个初步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国出现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农村的发展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大大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形成了城乡的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不仅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城乡二元结构表明,我国在六十多年的发展中,城市的发展没有很好地包容农村的发展,致使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影响到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在“十二五”及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中,我们既要保持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逐步缩小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又要更加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改变城乡二元对立的现状,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要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让城市的发展更好地包容农村的发展,让经济增长的成果更多地包容农村的发展。

第二,我国坚持走城乡共同发展道路,就要求经济增长的成果要更多地包容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二元结构不仅表现在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落后于工业的生产力水平,农村的发展落后于城市的发展,而且还表现在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低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从收入水平看,进入新世纪后,2001年到2009年,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比一直在扩大,收入差距的绝对数也在扩大。2001年,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比为2.9:1,收入差距的绝对数为4494元;到2009年,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比达到3.33:1,收入差距的绝对数为12022元;2010年,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比缩小为3.23:1,收入差距的绝对数为13190元;2011年,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比缩小为3.13:1,收入差距的绝对数为14833元。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在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方面还有一些隐性的收入,城乡居民之间在收入上的差距就更大。从生活水平看,城市居民在生活水平上也明显地高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个基本数据,恩格尔系数越高,生活水平就越低。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9.4%,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9.1%,相差近10个百分点;2009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5%,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1.0%,仍然差了近5个百分点。从耐用消费品进入家庭的比例看,传统的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城市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没有太大的差距,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些家电产品也基本上进入了农村消费市场,但是在质量上却与城市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一些新的耐用消费品,如轿车、计算机、摄像机、高档手机等,城市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说明经济增长的成果没有能够很好地包容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要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大幅度地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要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让经济增长的成果更多地包容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三,我国坚持走城乡共同发展道路,就要求农村的发展也要包容城市的发展。走城乡共同发展道路,不仅要求城市的发展要包容农村的发展,而且要求农村的发展也要包容城市的发展,实现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的发展的相互包容。农村的发展要包容城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村的发展要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一是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可以为社会提供丰富的、高品质的农副产品,对促进城市的发展、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不仅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而且会有效地增加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三是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还会进一步夯实国民经济的基础,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创造出巨大的国内需求,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带动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只有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的发展实现了相互包容,形成良性的互动,才能真正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