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宏调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宏调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宏观调控抑制住了上海楼市过高的楼价,政府不失时机地推动中低价普通商品住房的运作机制,初步方案已经出台,年度将在全市推开。在此过程中,上海市区两级财政投入了大量的补贴资金,累计约近30亿元。2005年以来,上海加快了1000万平方米重大工程配套商品房、1000万平方米中低价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加快了中低价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

宏观调控抑制住了上海楼市过高的楼价,政府不失时机地推动中低价普通商品住房的运作机制,初步方案已经出台,年度将在全市推开。政府意在确保让最需要的中低收入居民买或租到低于周边市场租售价格的住宅。

对于特大型城市的上海来说,近年来不断探索和实践,多渠道、多方式地改善市民的住房条件,使全市有近百万户中低收入家庭享受到了住房保障;实施旧住房成套改造和“平改坡”综合改造,也使得近90万户普通市民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通过各种住房政策,一步步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这是上海在市民住宅保障上始终坚持的原则。自1987年起,上海以“办实事”的形式推出住房解困制度,先后解决了人均居住面积2平方米、2.5平方米、3平方米和4平方米以下的居住特困户住房问题。从1994年起,上海开始实施公有住房制度出售政策。上海市民可以成本价购入公有住房,并享受各种折扣和税费优惠,不少市民不仅拥有了产权房,还可通过上市交易“得一块”来购置新房。截至2004年底,全市已累计出售公有住房163.81万套,建筑面积8846万平方米,占可售公房的85%左右。2000年,上海又继续探索城镇居民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廉租住房制度,并开始试点,累计已有1.5万余户家庭搬进了廉租住房,今年还将进一步扩大规模。

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上海陆续出台面向普通市民的住房政策,对市民住房条件改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回顾20世纪90年代初时的情景,住房还是上海人的心头之痛:人均4平方米以下的缺房户高峰时占全市户数的60%;1/4的居民把公共过道当厨房,一半以上居民用马桶,40%居民烧煤炉。但截至2004年底,上海市区人均居住面积已由1990年的6.6平方米提高到了14.8平方米;住房成套率由1990年的31.6%提高到了92.5%,数百万家庭改善了住房。在此过程中,上海市区两级财政投入了大量的补贴资金,累计约近30亿元。

纵观上海的各项住房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最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保障型”政策,另一类是针对中低收入居民家庭的“改善型”政策。困难家庭优先,多渠道、分层次解决是这些住房政策的核心。同时,还要兼顾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改善。

2005年以来,上海加快了1000万平方米重大工程配套商品房、1000万平方米中低价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加快了中低价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目前,在两个“1000万”中,配套商品房的运作机制已经形成,仍然确保动迁房源的需求,向重点工程动迁家庭优先供应。中低价普通商品住房的运作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其初步方案已经“出炉”。有关方面在租售对象、操作程序、房源安排和租售价格上作出明确规定,确保让最需要的中低收入居民买或租到低于周边市场租售价格的住宅。

从动迁困难家庭入手的住房租赁新机制也已眉目初显。上海考虑将低保、严重疾病、残疾、孤老等特殊困难家庭作为住房租赁新机制的认定对象,从配套商品房中切出一块作为房源,为他们提供优惠租金的住房。同时还将研究方案扩大承租范围,让在本市财政全额拨款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中工作的上海市民,以及作为人才引进的“新上海人”也能享受“阳光”,实现“租售并举”。

在廉租住房制度方面,重点做好调查摸底,继续扩大享受范围,年内实现1.8万户家庭受益;在旧公房改造方面,试点用减少户数、重新调整平面布局的方式,进行成套改造。2005年,杨浦区将启动约8万平方米试点改造,目前方案正在进一步征求居民意见;“平改坡”综合改造,继续采取政府扶持,多元筹资、有偿改善的机制,规范管理,并在施工方面开展内部邀标试点。

(原文刊于《经济导报》(香港),2005年9月19日(总293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