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增长与区域经济整合之视点

增长与区域经济整合之视点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2.2 开放、增长与区域经济整合之视点同一关税区内的区域经济整合在面对共同关税区外的市场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对外开放问题,以及由此促使的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和市场整合的重构。实证研究揭示,对外贸易政策在区域经济整合格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散。

2.2.2 开放、增长与区域经济整合之视点

同一关税区内的区域经济整合在面对共同关税区外的市场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对外开放问题,以及由此促使的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和市场整合的重构。Krugman和Elizondo(1996),Fujita,Krugman和Venables(1999)等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对外开放过程中的贸易、经济集聚与地区间经济增长差距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揭示,一国内部区域间的经济增长差距将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而逐渐缩小,其理由是:在相对封闭的经济中(如实现进口替代政策的国家),出于节省运输成本的目的,国内企业倾向于在中心地区组织生产活动,并最终在循环累积效应的引导下出现企业、人口和经济活动在中心地区集聚的现象。对外开放以及实现自由贸易后,厂商可以利用国外的中间投入品和最终需求,这种情况会导致厂商在中心地区集聚积极性的降低,从而使一国内部区域间的经济增长差距趋于下降。

作为对上述理论解释的前期经验检验,Ades和Glaeser(1994)对Krugman和Livas(1992)有关对外贸易与地区经济集聚负相关的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他们对85个国家1970、1975、1980、1985年的横截面数据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后发现,贸易依存度与该国最大城市的规模负相关,贸易依存度每上升10%,主要城市的规模下降6%;而贸易壁垒(用进口关税率表示)往往会扩大中心城市的规模,进口关税率每提高1%,中心城市的规模提高约3%。从统计上看,对外贸易有利于缩小经济增长差距。但需说明的是,Ades和Glaeser对贸易与经济集聚之间的因果关系表示怀疑,认为有可能是经济集聚导致了较低的贸易水平,而不是较低的贸易水平将导致经济集聚。

泰勒(Taylor,1996)从经济史的角度探讨了美国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长期趋势,并勾勒出了每个阶段区域经济增长收敛与发散的特征及最终市场整合的态势。泰勒将美国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划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中期的发散阶段、1890—1913年间的收敛阶段、内战期间的发散阶段以及1950年后的快速收敛阶段。他在分析1950年以后的美国区域经济增长快速收敛阶段时,特别强调对外贸易对于1950年后美国区域经济差距快速缩小和市场重新整合的重要性。

Pernia和Quising(2003)以菲律宾为研究对象,利用菲律宾14个地区5个3年(1988—2000)的面板数据,对区域经济增长指标、对外贸易指标、贫困指标和社会指标采用三段最小二乘回归法(three-stage least squares method)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显示,对外贸易确实有利于地区经济增长,出口贸易依存度每提高10%,区域人均GDP将增加0.44%,通过经济增长,贫困化得以降低。但是实证研究同时也发现,对外贸易本身并不能带来区域经济的平衡增长,也就是说,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差距并没有直接关系,并不能降低地区经济差距。

与上述研究所蕴含的对外开放将促使同一关税区内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缩小的理论基调不同的是,Neven和Gouyette(1995),Fagerberg和Verspagen(1996),以及Magrini(1999)认为情况可能正好相反。他们通过实证研究揭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实行更加开放的经济贸易政策后,欧盟国家间人均GDP差距逐渐缩小,可是各个国家内部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却不断扩大。Giannetti(2002)构建了一个模型对此进行解释:对外贸易和贸易媒介的国际间技术溢出能带来国家间的经济趋同,但是由于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专业化分工不同,从国际技术溢出中的受益也不同,高技术产业从国际技术溢出中受益颇丰,而传统产业受益较少,因而,对外贸易可能加剧国内地区间经济差距。随后,Giannetti利用欧洲国家1980—1992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上述观点。核密度图和分阶段的截面数据回归分析表明,在专业化生产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子样本中,生产力差距较大的地区增长速度也较快,即出现了经济增长趋同;而在专业化生产传统产业的地区子样本中不存在趋同。

Hanson(1997)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用1930—1988年的相关数据,考察了对外贸易对墨西哥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实证研究揭示,对外贸易政策在区域经济整合格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散。但是,Hanson认为对外贸易虽然减少了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但是并不意味着向经济的平衡发展转变,对外贸易使得经济活动向接近外国市场的边境地区集中,这造成了新的地区差别,尽管并没有那么极端。

胡大鹏(Hu,Dapeng,2002)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沿海、内地间的经济差距进行了分析。胡大鹏模型考察的是一个包括三个特定地区的世界经济:地区1(沿海)、地区2(内地)和地区0(世界其他地区)。地区1和地区2在资源禀赋、偏好和技术方面是相同的,地区0被简化为一个进口-出口市场。每个地区都有三种生产要素:可耕地、低技术劳动和高技术劳动。每个地区的可耕地和低技术劳动相等,仅有高技术劳动可以在地区间流动。这些要素被用于四个部门:农业、乡镇企业、服务部门和制造业部门。每个地区都被分为农村和城市,农业和乡镇企业仅分布在农村,服务业和制造业分布在城市。不存在要素的国际流动,但存在冰山型运输成本,农民向城市的迁移受到限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胡大鹏证明了贸易自由化增加导致经济向沿海地区(地区1)的集聚程度增加,于是地区间的收入差别也同时增加,即:对外开放(对外贸易成本降低)→制造业在沿海地区集聚→沿海和内陆地区经济增长差距扩大(人均收入差距扩大)。

显然,国内学者有关中国改革开放后各地区经济差异的分析,实际上是在同一制度安排下对资源要素的配置如何导致经济差异的研究,这些研究受新经济地理学影响的痕迹十分明显,并且明显涉及区域经济整合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