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提升农业种植水平,合心互助建设新家园

提升农业种植水平,合心互助建设新家园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提升农业种植水平,合心互助建设新家园——开远市羊街乡老燕子村崔江红一、新农村建设概况1.村庄概况老燕子村位于羊街乡坝区的中部,东、西、北三面有青山环抱,南面临河,风景秀美、交通便利,是开远市羊街乡卧龙谷村委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三大项目的实施,使老燕子村逐渐向生态村靠近。

提升农业种植水平,合心互助建设新家园——开远市羊街乡老燕子村

崔江红

一、新农村建设概况

1.村庄概况

老燕子村位于羊街乡坝区的中部,东、西、北三面有青山环抱,南面临河,风景秀美、交通便利,是开远市羊街乡卧龙谷村委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全村有耕地1500多亩,其中水田和旱地各700多亩。全村现在共有53户,226人,家家都安装了座机电话,部分群众用上了手机。其中,50户村民建有沼气池,45户人家住进了小别墅,40多户拥有摩托车。2007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40元。

2.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新农村建设开始以前,老燕子村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已粗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村内道路和进村道路都已硬化,优质稻“云恢290”生产基地、林果基地和冬早蔬菜基地已基本成形,村民也基本形成自觉自愿打扫门前卫生和村庄公共卫生的习惯,村内环境干净整洁。全村生态良好,村庄掩映在碧水青山之中。早在1999年,老燕子村就争取到开远市农业科技生态示范园建设工程,项目涉及三个主要内容:一是在坡地种植水果400多亩,将原来的荒山绿化起来;二是在农户家中建沼气池50口;三是在河边种甜龙竹,并坚持谁栽种、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三大项目的实施,使老燕子村逐渐向生态村靠近。

3.新农村建设思路

老燕子村新农村建设按照村长的说法是:“新农村是永远也建不完的,今天建好了,停下来不动,明天就变成了旧农村。”因此,新农村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为此,老燕子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建设自己的新农村。村长一直强调,“我们不会提着裤脚去追别人,我们村就是要从我们的实际出发来建设新农村”。根据老燕子村人少田多的实际,老燕子村一直强调土地是银行,认真做文章就能挖出宝来。因此,将优质稻种植、水果种植和冬早蔬菜确定为全村的基本产业,以期通过三大基地的发展,带动全村生产的发展,实现村民生活富裕。但同时,村干部和村民也一致认为:土地开发到一定时候,其产值就会达到峰值,不能再增值,这个时候,就要在其他方面做文章。

因此,老燕子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总体发展思路是:确保优质稻种植成为全村的基本的和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将其确定为村庄发展的主导产业。同时,继续发展林果经济和冬早蔬菜种植。在三大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实际,开始发展果园生态放养,养殖生态鸡。另一方面,在生产领域加强互助,提高全村劳动生产率,发展打工经济。最后,结合已有的生态园建设基础,搞生态农业观光旅游。

二、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从一般意义讲,新农村建设2006年才开始在全国铺开,但就老燕子村新农村建设来说,2006年以来所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大多延续的是前面一段时期:1999年以来的一段时期的村庄建设和发展内容。其内容主要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生产发展、村风文明、社区和谐治理几个方面,时间上大部分都可向前追溯到小康村和特色文明村建设,也就是老燕子村被确定为市委书记挂钩联系的小康村和特色文明村后。

(一)基础设施建设

1.村内道路和进村路

老燕子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涉及道路修建与硬化,村庄公共活动场所的修建。老燕子村在1995年以前,没有与外界相通的方便大道,只有牛车可以通过的羊肠小道,村子里也只有牛车,没有拖拉机等机动车。村长回忆说:“当时,村民要去卖菜、卖粮食或其他农产品,要前一天去跟邻村有拖拉机的村民说好,第二天用牛车将要卖的东西拉到拖拉机可以到的路边,放上拖拉机,才能运到集市去卖。雨季,村民将农产品运到拖拉机上,还要在水边把脚洗干净,换了鞋子才去集市。”因此,1996年,村里开始修石碴路。村民集体将附近的碎石或煤场的煤渣拉来填到路上,这样的路可以沥水,泥也少了。

到了2001年,老燕子进行了村内道路的硬化,当年就完成。同年,村干部提出修建进村水泥路,后来,在村党支部会议上得到了通过,最后在村民大会上通过并开始修建。这条路共修了三年,第一次的路线出现了塌方,后来只好改道重修。进村路是由政府补助水泥,村民自己修出来的,期间甚至没有请过技术指导员。修路的三年中,到了冬季,各家各户的男劳动力都去修路,家里和田里就只有妇女在劳作。

在1999年后的几年中,老燕子村村民共集资50万元,投工投劳6000多个,将村内4.6公里长的道路硬化,从村头修起一条1公里多长的水泥路连接到进乡公路;修建了一条3公里长的农田灌溉沟渠。

2.公共活动场所

老燕子村近年建设的公共活动场所主要是村活动室和篮球场。由州委宣传部协调资金20万元,全村村民投工投劳修建。活动室为混凝土结构,花了15万元,球场用去5万元。在活动室的第二层,专门留了一间图书室,现在,藏书已摆满了一个大书架。一楼有全村开会用的会议室。公共场所的修建,方便了村民日常的文娱活动。

(二)人居环境改善

1.农业科技生态示范园建设既是互助的初步探索,也是生态村的基础

老燕子村的互助合作并不是新农村建设后才有的事。早在1999年沼气池建设、果树栽种和河沟绿化过程中,村民就开始尝试互助。那一年,老燕子村争取到开远市农业科技生态示范园建设工程,在坡地上种植水果搞绿化,在农户家中建沼气池,河沟边上种甜龙竹三大项目。在建沼气池过程中,由政府免费提供钢模、水泥、灶具,村民自己出石料费和技术师傅的工钱。除政府补助外,当时建一口沼气池还需要村民出资500元左右,村里一合计,加上果树栽种和河沟绿化,扣除村民的投工投劳,三个项目还需要群众投入资金6万多元,人均要摊派300多元,而当时老燕子村人均纯收入才1600多元,扣除日常生活开支,每人每年只有四五百块钱的结余。在怎样解决项目资金投入与村民无钱的矛盾上,村民想到了劳动力互助建设沼气池的办法。村里将会水泥活、头脑灵活的人与不会做水泥活,头脑笨一点的村民分在一个组,请林业局的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建池,这样,村民每口沼气池可节省师傅工钱、小工费、运费等400多元,50口沼气池可节省两万多元。再加上互助挖果树坑、互助种甜龙竹,老燕子村化解了资金不足与工期紧的矛盾,通过互助,老燕子村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了三大项目,在2000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开远市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既为生态村建设打下了基础,也对互助合作进行了初步尝试。

2.加强互助,建盖小别墅

2005年,老燕子村民的互助合作有了新进展,互助合作开始向建房拓展。那一年,村里的出纳种橘子富了起来,原来的房子也坏了,就打算建新房子。在与村干部闲谈时说到要借钱,村长提出是不是可以像建沼气池一样,互相斗(筹)钱盖房子。几个人觉得可以,就召开了群众会议议论此事。开始时,群众认为不可行,要是前面盖房的村民不提供给后面建房的村民帮助,那怎么办?为此,村干部想到:涉及钱还是要互相信任的成员在一起组成一个组才行。于是提出不再按沼气池建设时的互助搭配,由村民自由组合成立兄弟姐妹形成的合心组互助建房。村民听后觉得可行,至此,老燕子开始了互助建房。新农村建设伊始,已有6户人家通过互助建设了自己的新家园。

老燕子村民在几年的互助建房中,逐渐形成了成熟的互助形式。首先,几户关系较为亲密的农户邀约组成一个互助组,村干部将其称为合心组,互助组对各成员户的经济实力、家庭状况及建房意向进行分析,按经济实力强弱、现住房的新旧及成员户的意向排序,对经济实力较强、现住房较破旧又想盖房的农户,互助组成员通过互助,帮助其先行建房。对建房者,其他互助组成员无偿提供借款和人力支持。先建房者到互助组其他成员建房时,又向其提供无偿的借款和人力支持。人力支持主要用在拆除旧房子、搬运物资等方面。

通过互助,大部分村民提前住进了小别墅。以2006年为例,群众盖一幢“小洋房”,大概需要13万元左右的资金。当时,村民人均收入才4000元左右,如果没有互助,村民积累这么多的资金,一户4口之家,大概需要7到10年,但通过互助,这户农户只需要有一半左右的资金就可以建房了,剩余不足的资金,其他村民无偿借一部分给他,政府贴息担保贷款一部分给他,同时,补助部分物资和资金给建房农户。仅2006,在政府的贴息担保贷款号召下,全村共贷款88万元,那一年,市里贴息8万多元,村民一分利息也没有给。2007年老燕子村被市委、市政府列入2007年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推进村和抗震安居工程重点建设村后,政府又加大了帮扶力度。需要建两层楼房的农户,政府在资金上给予5000元的补助,水泥补助10吨。对于建盖一层楼的农户,政府补助资金不变,水泥补助5吨。除此之外,政府还给予1~2万元的贴息贷款(期限为1年)。

当然,在村民互助建房的过程中,村里也没有闲着。村干部为全村建房的村民统一订购建筑所需材料,这样做下来,村民在建筑材料上也可以节省部分资金,比一般的零买便宜。一块砖少了两分钱,一吨钢筋少了40元,一吨水泥少了20元。

现在,村民除了互助建房外,还开始了互助还贷款。政府无偿贴息也调动了群众建房的积极性,市里对老燕子村的贴息政策已被固定下来。2008年开始,一般通过扶贫办来协调资金贴息,村民第一年的利息基本没有。到第二年,就会增加利息。

3.整治村内环境,实施门前三包和轮流清扫,保持村内整洁

虽然老燕子村2001年就硬化了村内道路,但由于农户都养有牛、猪等,每家每户门口都有一些粪坑,村民用来堆粪,村里的环境卫生仍然很差。到了2006年新农村建设开始后,老燕子村进行了一次大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村里做了一次大的动员会,动员村民将其拉到田里堆放。同时,23名党员和70名共青团员自发组织起来,先后出义务工1000多个,帮助村民将庭院垃圾和门前粪坑内的垃圾和粪便500多吨清理干净。垃圾拉到指定地点,粪拉到田边地头。原来的20多个粪坑拉来泥土填满,种上了绿化树100多棵。

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同时,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和《村民卫生公约》,在村里实行门前三包制度,一些公共道路和场所划片由党员和团员来打扫。村子中间的道路分成五个组,党员和团员轮流打扫。开始时,有的村民经常会把这事给忘了,村里就通过广播、每15天一次的群众大会来提醒和教育群众。在广播和会上提出哪些地方没有打扫,哪些地方打扫得好。最严重的话语如“分包打扫的地方就像人的脸一样,不打扫就像不要脸一样”,通过长时间的相互提醒和教育,现在,每天打扫门前三包的地方和分片打扫的地点,已经成为村民的一种习惯。按村长的话说,老燕子村打扫门前卫生和村内道路,就像村民洗脸、刷牙一样,是村民的一种卫生习惯。这一点,在两户只有老两口在家的农户中都能够体现出来。当调查者询问一户男主人已经80岁、女主人75岁的老两口:“你们家门前是不是每天打扫?”两位老人都说:“扫啊,干干净净的好在。”另一户只有男主人在家的村民告诉调查组:“门前三包的地方天天都打扫,一般是老婆打扫,她忙的时候,我去打扫。”

(三)生产发展

1.培育三大生产基地

在生产发展上,老燕子村重点抓了三大生产基地:“云恢290”优质稻生产基地、林果基地、冬早蔬菜基地。至2007年,老燕子村的经济收入中,仅优质稻出售就达到112万元。

“云恢290”生产基地的形成与现任村长有很大的关系。1998年,村长通过朋友关系,从弥勒得到了“云恢290”谷种,自己种了3亩,收获后,以每公斤2元的价格卖给了县农业局,3亩共卖得4500元。当时全村正大面积种植杂交稻,每公斤才1元。当时,农业局收购谷子后,问村长是否愿意在全村大规模种植,村长从自身种植一年所得利益中看到了希望,同意了在全村大面积栽种“云恢290”优质稻。从1999年开始,动员全村种植“云恢290”优质稻。由于习惯了杂交稻种植,动员工作也不轻松。按村长的话说,“我那时是逼着村民种优质稻,逼民致富”。最后,全村大面积种植了优质稻,但仍有两三户人家没有全部种,只种了三分之一的水田。到了当年的9月、10月收割季节才开始收割,农业局就把收购车开到村子里来,村民们只要把稻谷从田里收割打出来,就可以卖到每公斤2元。从那一年后,全村到了大季就都种植“云恢290”优质稻。到了2006年,村民已经可以自己提纯种子,每年都能卖出去七八吨谷种。2006年,弥勒县城弥阳镇农科站就从老燕子村买了4吨种子(每公斤4.5元),他们经过加工后能够卖到每公斤12元。同年,受主管农业副市长的委托,老燕子村的村长及其他几名掌握“云恢290”优质稻种植技术的村民开始到附近的村庄去给当地的村民讲解“云恢290”的栽种技术,然后由当地的村干部来老燕子村买种子,然后再分给村民。这样,整个乡自2006年开始大规模地种植“云恢290”优质稻。老燕子村也成了“云恢290”优质稻生产基地。

老燕子村林果生产基地建设是由现任出纳黄兴武提出的。1992年,黄兴武在一次市残联举办的培训上听到开远小龙潭种植蒰柑每亩净赚5000元后,回家带了400多元钱与其堂哥到小龙潭买了蒰柑苗,最后,黄兴武堂哥因家人的反对没有种,黄自己种了0.9亩200棵蒰柑。第五年,1997年,黄的蒰柑获得了2000元的净收入,1998年,收入增加到5000元。早在1995年的时候,黄就私下与村长说:“我们村里的坡地较多,种稻田不合适,种玉米收入低,发展水果,不仅每年收入要比种其他作物高出四五倍,而且还能绿化美化环境,能不能宣传一下,让我们村的后山成为花果山,村里人都有钱赚。”村长听后十分赞同,到1998年黄兴武的橘子收好后,村里争取到了市里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在坡地上种植橘子和李子400多亩。林果在2003年、2004年获得了丰收。以后,有的地方果树开始老化,一些村民开始砍果树。但总体上讲,种林果增加了村民的收入,绿化了后山。仅黄兴武从水果种植中,就已累计获得15万元的收入。

冬早蔬菜种植是近年老燕子村民收入的一条重要渠道。村民在冬季主要种植大棚辣椒草莓。按村长的话说,辣椒只有三分之一的农户能够获利,三分之一的农户能够保本,有三分之一的农户甚至要亏本。但草莓是一定能够赚钱的,只是费工费时。一户人家最多只能种1亩左右,整个冬天就都要奔忙于草莓地中。所以,近年来,村里一直鼓励村民能够种草莓的就种草莓。

另外,老燕子村还在沿河两岸种植了甜龙竹,这也是1999年老燕子村农业科技生态示范园项目中的一个,当时想到种植甜龙竹,主要是听说甜龙竹的竹笋好吃,又能够保住河堤。现在,村民已可以从中受益,在谁栽种、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下,村民已开始出售部分竹子和竹笋。

2.发展生态放养

老燕子村民由于沼气池使用的需要,一直都养猪,虽然近两年受到“蓝耳病”的影响,但村民仍然养猪,少的两头,多的十多头,同时,也养有少量羊,全村大概有100多只。以前没有通路的时候,村里还养牛,使用牛车做交通运输工具。近年,养鸡也得到了发展。2004年,老燕子村400亩左右的果园不能再种植其他农作物的时候,村长魏显荣就想过搞生态放养。由于时间问题,这个想法一直没有付诸实施,直到2007年才开始实施。2007年,村里鼓励一户劳动力少、田地也少,又想搞养殖业的农户把鸡移到果园内去放养。6月盖了鸡圈,7月进了2000只鸡苗。村里通过协调,让其在其他村民的十多亩果园内放养。等养鸡成功后,再对其经济效益进行评估,评估后给予果园的主人适当的经济补偿。目前,这2000只小鸡已过了喂饲料的时期(小鸡小,找不到食时,还需要喂少量饲料),到了放养的时候。村里打算发展这样的养殖大户10户,把全村的果园利用起来。村长认为,鸡在果园内放养,虽然会上树,但不会吃水果,只会把果园内的虫子、草吃掉,这样,对果树、果园都好。养殖户受益,果园的主人也受益,对老燕子村未来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也是一个基础建设,游客可以食用生态放养的生态鸡。

3.实行“四统一”,扩大生产互助,提升打工经济

在2007年的春耕生产过程中,全村开始实行统防统治和统耕统种。为了实现“四统一”,村干部将农业生产互助组分为四个队,即用水协会、机耕队、栽秧队和机防队。其中,用水协会由村里的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主要负责协调耕作前的用水问题,确保栽到哪家的田哪家就有水;机耕队由村里原有的12名农机驾驶员组成,主要负责对村子的700亩水田进行耕作整理;栽秧队由村子里的50多名妇女组成,统一负责全村田块的插秧任务;机防队负责全村优质稻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这样,家家户户都参与农业生产互助组,不管是哪家都能顺利完成春耕生产。

统防统治是指村上的机防队对村里的粮食作物统一防治病虫害,对于机防队的成员实行免费服务,对机防队外的本村群众,采取农户自己出买药钱,每喷1次药每亩收取3元费用的方式进行防治,通过统防统治,减少了害虫的逃生地,避免交叉传染,提高了防治率,同时,由于大批量地购进农药和使用现代农具,降低了药物成本,节省了劳力。统耕统种是指村集体的机耕队对全村的田地实行统一耕作。机耕队是2008年才成立的,村里通过多方筹集资金购买旋耕机,机耕队共有12名成员,每耕一亩地,村里给予其10元的补助。

另外,配合“四统一”,村里还启动了“集零为整”建设标准化农田工程,即将农户零散的土地调成一块,并配套建成沟、渠、路、田一体化的农田,并打算将200多人耕种的田地交由50多人管理,把节省下来的劳动力用于建设村内公共基础设施和开发第三产业,尤其是打工产业。调查中,村民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户农户夫妇俩都在附近的沙甸打工,男的一个月能够有近2000元的收入,女的也有1000多元。当然,调查中也发现,要完全将自己家的稻田交由别人全权管理是不可能的,这一想法很难付诸实施,村民现在仍然需要进行日常管理,主要是栽种后的灌溉、除草等。

通过“四统一”和生产互助,老燕子村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按2007年的工价算,每亩水田仅在大春栽种上就要花费220元左右,现在搞互助形式,每亩田农户只用花费90元就可以完成了,全村700亩水田,就可省下9万多元。同时,原来要45天才能完成的春耕生产,现在只用15元就可完成了。调查中,一户拥有17亩水田的农户告诉调查组,按今年的工价,都请人来栽秧的话,他至少要2000多元的费用。今年通过互助,最后自己只补了互助组成员380元。

2008年,老燕子村在生产互助的基础上,成立了优质稻合作社,农机服务合作社,市里为此奖励了村里1000元。市长还在7月21日这天亲自向村长授牌。

4.集体购置大型农机,降低村民生产成本

以前,老燕子村没有旋耕机,家家户户养牛,用牛去犁地,到了冬季和春耕时期,邻县弥勒拥有旋耕机的私人就把农机开来帮村民犁田,一个季度从村里拿走几万元。村干部看了后,觉得村里应该自己买。村里通过群众集资一部分、集体出一部分、向政府申请一部分资金,买了4台旋耕机,一台大型的,花了13万元,三台小型的每台8600元。现在,12名机耕队员开着村里的农机帮村民犁田,一亩才收60元,而自己村的犁完了,可以帮别村村民犁,每亩120元。

(四)村风文明

随着生产的发展,老燕子村村民富起来了。村干部担心村民有余钱后就会赌博,因此,村里将禁止赌博列入了村规民约之中。在村规民约中,甚至严禁与赌博可能挂钩的一切游戏如扑克、麻将等。另外,老燕子村近两年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向所有农户发放了《公民道德教育知识问答》、《创建首批云南省文明城市市民须知》和《开远市民读本》等宣传资料。同时,每年坚持在村民中开展“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等。至2007年底,全村有“十星级文明户”43户,占农户数的81.1%,有“八星级文明户”10户,占农户数的18.9%。

(五)社区和谐治理

1.定期的群众例会是和谐治理的关键

自1995年现任村长魏显荣上任开始,以村长为主的村干部就觉得村里经常开开会,什么事都向群众讲清楚,工作就好开展,群众做起事来也积极,干群关系才会好。为此,村里定下了每隔15天召开一次村民大会的惯例。有事的时候,村里可能一个星期就召开一次会议。渐渐地,村里的例会成了村干部向村民汇报工作,讲述下一步工作安排的会议。后来,村干部又开辟了新内容,“村长答群众问”,在每次例会的最后,由村民向村长提问,村长给出答复。

目前,村民例会已成了村干部与民交心,全村群众共同商讨全村大计的例行会议。每到会议召开,每户人家至少到会1人,多的几个成年人都到。如上面提到的只有老两口在家的人家,75岁的老大娘说:虽然我们不种地了,13亩田以每年8000元租给别人去种了,但还是参加了春耕前的动员会,在会上听说了全村搞互助栽秧、统耕田、统一打农药。在全村栽完秧后,村里还举行了“关秧门节”,全村人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一顿饭。

没有重要事情的时候,村民例会就成了村干部向村民征询村庄发展意见和对村干部提意见的会议。在例会上,村民也形成了举手顺序发言的习惯。按村长的话说,“老燕子村村民例会是不会出现大会下面开小会的情形的”。

2.逐渐增多的全村集体活动是社区和谐治理的重要保证

以前,老燕子村除了互助建房的村民在主人家一起吃饭外,最多的集体活动就是红白喜事。近年来,村里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开始扩大和尝试一些集体活动,以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实现社区的和谐。2008年已过的“关秧门节”,就是村里的一次尝试。原来,村民只是自己在家里杀只鸡就过了,现在,全村都栽完秧后,大家聚在一起,杀头牛,共同庆祝春耕后的喜悦,比自己在家里过热闹多了。调查组访问过的没有再种田的老夫妻,也参加了村里的“关秧门节”,他们都觉得这样很好,村子也热闹。

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村长认为应当增加这样的机会。所以,村里已经决定在2008年10月稻谷收割后,在村里举行“庆丰收节”,到时邀请市里相关部门的领导及全村在外工作的人员回村与大家一起过节。村长还强调了要邀请调查组的成员。另外,村长认为,以后每年春节前,要组织全村吃“团圆饭”,即到了冬腊月,全村人要像过年一样吃一顿团圆饭。

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自新农村建设在全国铺开以来,老燕子村新农村建设已搞了两年多,在两年多的过程中,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效:

一是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自2006年开始到2007年底,老燕子村新建了42幢小别墅,一年多的时间,该村79%的群众提前8年住进了小别墅。加上原有的3幢和预计2008年完工的5幢,全村94%的农户拥有了别墅。还有一户只有两个老人在家,且年事已高,包括不会再建别墅的农户在内。

在人居环境改善方面,除了部分群众住进小别墅外,村民自发在村内搞起了绿化,乡里也争取并补助了一些花草栽种。村民还在庭院内种起了枣子、石榴等经济林果,使得村庄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青绿相间,碧草生辉。

二是村风文明得到提升。老燕子没有人赌博、也没有人偷盗。村民从早上出门,一直到晚上回家都不用担心会发生盗窃现象。调查期间,村长和调查组一起到两三公里外的地方去吃饭,他的摩托车都没上锁,他认为没有必要上锁。回到村里,村长还开玩笑似的告诉调查组,他放在摩托车上的衣裳内还装有钱,他从来不担心会被别人拿走。老燕子村也因此被评为州级文明村,接着又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三是经济得到发展,产业更加生态化。经济发展方面,老燕子村2005年人均纯收入4290元,到2006年就已达4800元,2007年达到6240元。从产业上看,通过新农村建设,老燕子村已从原来只有农业种植开始发展到打工经济、生态放养,虽然下一步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还没有启动,但已经开始探索农业种植峰值后的新出路,产业更加合理。

四、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经验

1.将土地确定为生存所依,从土地中掘宝

老燕子村一直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来确定发展的方向。从老燕子村近年发展的成就看,土地相对宽广,将土地当做银行,走品牌化之路,是其成功的基本经验。村民从水田多发展出优质稻种植,并走向高技术的谷种提纯和技术推广。从山地即坡地较多和气候条件出发,发展林果种植,增加收入。概括起来说,在土地上做文章,将土地当做自己的银行,是老燕子村成功的基本经验。

2.从建设互助到生产互助,降低建设和生产成本,使不可能成为可能

老燕子村取得较大成绩的另一条基本经验是村民之间的互助。老燕子村民的互助从建设沼气池开始,逐渐向建房、生产方面扩展。沼气池建设的互助,降低了村民的建设成本,促进了全村集体项目的完成,同时,将闲散劳动力组合起来,为村庄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免费劳动力。建房过程中的资金互助使村民提前住进了小别墅,提前还完贴息贷款。生产上的互助,使村民能够提前完成春耕任务,降低村民田间作业的难度。加上“四统一”的实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部分村民能够转移出去打工。在整个互助过程中,增进了村民之间的感情,促进了社区和谐。

3.政府适时给予支持,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

老燕子村新农村建设需要强调的经验是村民主体作用的发挥,但是,在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的过程中,没有离开政府的适时推动。1999年,甜龙竹由政府免费发放种苗,400亩果树政府每棵补助1元的种苗费,沼气池建设,政府技术人员给予亲自指导。在优质稻发展方面,2003年和2004年进入发展低谷之时,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抬着流动黑板到田间地头去向村民讲解栽种技术,并收购村民所收获的稻谷。到了村民们互助建房之时,政府又通过无偿贴息一年,向每户农户提供1~2万元的贷款担保。而在2008年村民组建生产合作社时,政府又通过奖金的形式给予鼓励。可以讲,老燕子村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与村民主体作用的发挥,与政府的适时助推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4.通过例会,与民交心,实现社区的有效治理

老燕子村近10多年来,将村民大会制度化、例行化,通过例会来共商村庄发展大计,不但增强了村庄治理的民主化成分,还实现了村干部和村民心灵的沟通,在全村大部分意见一致的情形下开展互助和其他各项工作,效率更高。通过这样制度化的会议,村庄实现了有效的治理。

5.集体购置农机,集体管理,既方便群众生产,又增加集体收入

老燕子村在生产上之所以能够互助合作,并壮大集体经济,开展集体活动,与集体农机的购置分不开。四台农机的使用,使村民在耕田方面就能够省下每亩60元的耕田费,也不用再到其他地方去请别人来耕田。同时,扣除机耕队队员每亩10元的补贴和耗费的油钱,村里还可以有一点收入。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