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开放发展理念提升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以开放发展理念提升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十年来,中国经受了各种挑战和考验,已经从世界舞台的边沿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为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的重要推动力量。坚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要坚持统筹好农业“走出去”和“引进来”两个方面。目前我国农业开放水平不高,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农业“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尚未充分体现。

近十年来,中国经受了各种挑战和考验,已经从世界舞台的边沿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为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的重要推动力量。农业对外开放取得了积极成效并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新的发展。农业对外开放服务于国内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对外交往需要的重要性得到双重提高。世界格局的调整、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农业对外开放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更加复杂的挑战。

基于三十多年农业对外开放的实践经验,我国形成了科学系统的推动农业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坚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要坚持统筹好农业“走出去”和“引进来”两个方面。农业对外开放是一项涉及部门多、工作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对照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我们要努力完善政策、增加投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形成工作合力、加强队伍建设等。

“十三五”期间,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步发展,农业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提高。更高层次的“引进来”,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更好地利用国外先进生产技术、机械装备及高端人才等现代要素,缓解国内紧缺农产品供求紧张关系,减轻国内资源环境压力;更大规模地“走出去”,有利于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升我国在全球农业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增强我国利用国际资源调控国内农产品价格的能力。但同时,国内外主要农产品价格倒挂的趋势短期不会改变,国际农产品对国内市场压力加大,部分产品对外依存度会不断走高,从而给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调控带来更大压力;国际农产品市场投机炒作及传导影响也会加深,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增多,农业对外投资竞争压力会进一步加大。

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在世界农业大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5年,我国获颁完成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目标证书,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完成了5000万美元信托基金合作总协定磋商,在世界粮食计划署、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重要平台发挥了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

精彩论述

——新华社记者 林晖

目前我国粮棉油糖生猪等重要农产品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相结合的价格支持政策,在成本不断上升、国内价格持续高于国际价格的市场环境中,国外农产品不断涌入国内市场,国家收储粮棉等重要农产品的数量急剧上升,财政负担猛增,高价原料冲击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经营困难,现行价格支持政策难以为继,国家已围绕棉花、大豆探索建立目标价格制度。“十三五”期间,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采取差价直补和定量收储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完善棉花和大豆目标价格制度,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补贴效率,适当下调玉米临时收储价格,创造条件将玉米纳入目标价格制度,逐步探索将目标价格制度扩大到稻谷、小麦等重要农产品领域。扩大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范围,稳定生产者收入。

进一步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夯实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动力。价格是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关键信号,不仅是供需两侧信息的传递者,也是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连接点。现行托市政策将补贴与价格合为一体,政府定价取代了市场价格,扭曲了市场结构。这不仅增加了粮食收储成本和财政压力,农民也没有获得补贴的全部实惠,还抬高了下游粮食加工企业的原料成本,导致国外农产品进口量激增。更重要的是,价格信号失灵使得农民片面追求高收益作物种植,无益于调整农业结构。在稳定口粮生产的前提下,以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以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农产品定价机制,通过价补分离提高价格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引导农业生产向优势产区和规模大户集中,以市场力量实现调结构、提品质、降成本、去库存等改革目标。这也有利于缩小国内外农产品价差,逐步提高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程度,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农业开放水平不高,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农业“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尚未充分体现。要加快制定农业“走出去”战略规划,明确重点区域,主攻周边,巩固非洲,拓展拉美,力争局部率先突破。鼓励采用资源开发、市场开拓、对外投资、技术合作等方式,重点进入仓储物流、营销网络、粮食生产基地等关键领域,提高农业走出去成效。完善财政、金融、税收和保险等境外农业投资政策支持体系,设立国家农业“走出去”专项发展基金,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创造规范有序的制度环境。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农业“走出去”,鼓励和平等支持国有和民营企业更多更快地“走出去”,培育世界级粮商和农业公司。

加快农业“走出去”,拓植全球资源正当其时。从农产品价格的角度看,近年来国际粮食价格正处在低位,从国际市场获得农产品的成本较低。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2016年1月份平均食品价格指数为150.4点,已是自2009年4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从农业资源禀赋的角度看,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尚有约40亿公顷土地可供开垦,是现有耕地面积的2.5倍。加快推进农业“走出去”,其意义不仅在于保障重要农产品进口来源稳定,也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破解农业结构性供需矛盾,更是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培养形成中国自己的国际性大粮商,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全产业链布局,以市场化运作连通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要素市场,加强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进口渠道的控制力。另一方面,将农业“走出去”融入国家整体战略考量,开展共赢型农业国际合作,助力落实“2015后发展议程”。

随着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国内市场价格高于国际价格的差价越来越大,关税及关税配额的国内市场保护功能显著弱化,“十三五”期间,我国高成本农产品受到国际低价农产品冲击压力加大。要充分利用WTO边境保护措施,围绕我国重要农产品,加强反补贴反倾销措施和“农业协定”中特殊保障措施的触发条件及应对办法研究,借助大国地位,联合具有共同贸易政策诉求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形成统一政策立场,通过WTO多边谈判机制,建立基于农业资源禀赋的公平贸易规则,争取享受类似欧盟和日韩等农业资源短缺型国家的边境保护措施。借鉴日本和韩国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经验,在与各国自贸区谈判中,按照有保有放的原则,放开一般农产品贸易,确保口粮免受进口产品冲击。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树立全球思维,就是看问题不能只着眼于国内,而要跳出国内、突破本国资源禀赋的思维限制,从全球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农业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实施农产品进出口、农业“走出去”、优化全球农业治理结构等战略,依托全球农业资源、借力国际市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