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乡风文明促进新农村建设

以乡风文明促进新农村建设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黄小军 樊泳雪一、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老燕子村是开远市羊街乡卧龙谷村委会所辖的一个自然村,位于羊街乡坝区的中部,东、西、北三面由青山环抱,南面临河,风景秀美、交通便利。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预计将突破5000元。

黄小军 樊泳雪

一、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老燕子村是开远市羊街乡卧龙谷村委会所辖的一个自然村,位于羊街乡坝区的中部,东、西、北三面由青山环抱,南面临河,风景秀美、交通便利。全村有农户52户、村民226人,有耕地1000多亩,其中水田500多亩,200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60元,比开远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951元高出1309元。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预计将突破5000元。目前,老燕子村52户农户家中全部安装上了电话,开通了有线电视,50户农户建有沼气池,全村拥有40多辆摩托车,村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人数达100%,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走在了全乡乃至开远市的前列。

1.确立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2006年2月,开远市羊街乡老燕子村被列入开远市第一批新农村建设重点扶持村。市、乡两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围绕“建立新机制、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家园、塑造新风尚、培育新班子”的总体目标,根据该村实际,以乡风文明建设入手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宣传发动上突出广泛性;在安排部署上突出整体性;在结合实际上突出针对性;在形式载体上突出创造性;在狠抓落实上突出实效性,创新领导机制,找准工作切入点,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老燕子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加强领导,成立机构,当好“指导员”

开远市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全局上指导整个新农村建设工作;乡、村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由主要领导负总责,具体抓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为确保老燕子村新农村建设能从本村的实际出发,不盲目跟进,不重复建设,羊街乡专门组织了工作组到老燕子村挨家挨户进行其经济状况、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村民的想法等方面的调查。调查过程中,还通过召集理论学习活动,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来广泛征集村干部的意见,在深入调查、广集民意的基础上制定了老燕子村的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在建设中,该乡还多次召开党委扩大会,及时传达省、州、市政府的相关会议精神及安排部署,专题研究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使驻村指导员的思想随时与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保持一致。

此外,老燕子村党支部还在驻村指导员和卧龙谷村党总支及村委会的帮助下,制定和完善了《村规民约》、《环境卫生治理制度》、《星级文明户评比制度》等,使该村各项工作都做到有章可循。

3.深入宣传,统一思想,当好“宣传员”

老燕子村通过座谈、召开群众大会、广播宣讲、设置宣传栏等形式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目的和意义进行深入宣传,使全体村民在建设自己美好家园中做到认识一致、行动一致,确保群众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2006年4月份以来,该村召开村民大会5次,村民小组会6次,党员会1次,走访群众20多户。

4.上下协调,左右沟通,当好“协调员”

主要是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对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汇总、研究和处理,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理事会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除了负责建设过程中的矛盾调处以外,还负责建设后公益项目的管理和维护。二是积极与市有关部门协调,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和物资,在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投资近20万元建盖村科技文化中心,完善了文体活动场所,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加了群众的精神财富。

5.探索新思维,创新工作方式,当好“创新倡导员”

在新农村建设的民居改造中,老燕子村率先推出了“互助建房”新模式,使村民们住上了欧式风格的小别墅,加快了民居改造的进程;在环境卫生整治中,老燕子村推行群众包干责任制,建立卫生保洁长效机制,破解了村内公共环境卫生无人管的难题。为鼓励创新,使这些好方法、好模式得到推广应用,当地政府为老燕子村购买了手推车、撮箕、扫把等保洁工具,同时组织人员对好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提炼和宣传,在新农村建设中鼓励创新、引导创新,营造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

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目前,老燕子村在软件管理上,该村的环境卫生、生态保护等工作已经纳入了村规民约的管理;在硬件设施建设上,该村总长2公里的村道路全面实现了硬化,沼气使用率达到90%以上、道路及庭院已全面绿化。由于软、硬件建设较好,老燕子村已经通过省级文明村的初步审核。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

在以乡风文明建设入手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老燕子村在抓好发展生产的同时,通过采取倡导尊师重教之风,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法制培训,组织文艺活动,成立村义务巡逻队五项措施,狠抓乡风文明建设,树文明新风,使老燕子村村民在“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实现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相互促进,同步增长。

1.倡导尊师重教之风,抓人才培养

老燕子村人深知“社会和谐”和“生活富裕”同等重要,为此,经济发展了的老燕子人把人才、法制建设和培训新型农民摆在了重要位置。该村设立专项基金,专门组织村民大会,对考取重点院校的学生进行公开表彰奖励,在村内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近几年来,村内没有出现过适龄儿童失、辍学现象,全村共培养出2名大学生、8名中专生。此外,村干部还积极与市、乡政府联系,邀请农业局的专家到田间地头对村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村民的种植水平。2006年,村里共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5期,参训村民达300多人次,村内学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风。目前,全村有52人取得《开远市农民技术资格证书》。

2.建盖村科技文化中心,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老燕子村投资19.5万余元建盖了210平方米的村科技文化中心,并在开远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局等部门的支持下,按照农村文化室的建设标准,配齐、配全了价值1.78万元的广播、电视、音响等设备以及VCD、课桌椅等设施,设立了党员电教室、联防队、妇女之家、老年协会等机构,使村内的各类组织有了自己的“家”,使村民有了参与各种科技文化活动的牢固阵地。

3.重视教育抓法制,培训新型农民,增强发展后劲

“有了知识还必须懂法,不能做法盲”。这是村干部在召开群众会上经常说的一句话。为了让群众知法、懂法和守法,村干部除经常利用广播、电视、会议、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定期宣扬助人为乐、遵纪守法、团结友善、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等良好品行外,还专门邀请有关人员到村里为村民上法律课,通过宣传教育,尊老爱幼、诚实劳动、团结互助在村里蔚然成风,无证结婚、非婚生育、抢生超生、吸毒、赌博、盗窃、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等事件已被杜绝。为加强村内治安,老燕子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自发成立村治安联防队,每天晚上义务在村内巡逻值班,为本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2006年10月中旬,村治安联防队就及时制止了一起流窜人员盗窃变压器案,为该村挽回经济损失6万元。

4.积极组织各种文艺演出活动,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老燕子村成立村文艺队,逢年过节时,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自编、自导、自演节目,歌唱社会主义新生活,歌颂党的新政策,既增加了节日的喜庆,又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了村民。每逢敬老节来临之际,村文艺队都以演出文艺节目的形式向全村5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庆贺,村文艺队用彝族花灯调编排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节目还在开远市组织的农村文艺会演中获得好评。2006年,该村就组织群众开展各种文体活动15场次。

在新农村建设中,老燕子村通过上述五项措施抓教育、抓阵地、抓载体、抓队伍,塑造文明乡风,增加群众的精神财富,形成团结互助、文明和谐、积极健康的新风尚。老燕子村通过“互助建房”模式,阔步推进农民住房改造工程,使农民住房条件在短期内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通过团结互助的形式,克服独家独户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短缺的困难;通过团结互助,无偿将旧瓦、旧木料送给邻近贫困的龙树坡村苗族同胞,支援他们的新农村建设。

新风尚在老燕子村树立起来了,陈旧的陋习自然没有了生存的土壤,老燕子村村民自觉抵制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各种不良风俗习惯,移风易俗,婚嫁、丧事简办,在“钱袋子”变得越来越鼓的同时,他们的视野也变得越来越深邃,胸怀也变得越来越宽广。现在,老燕子村已被各级政府授予“小康示范村”、“生态示范村”、“青年文明村”、“省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1.以住房改造为切入点的村容村貌整治成效显著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老燕子村针对政府资金投入有限、个体独户经济实力单薄、农村贷款困难等现实条件,结合农村实际,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创新思维,以互助建房为切入点推进农民住房改造工程,确实改善了农民的住房条件,并促使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互助建房”模式是几户关系较为亲密的农户邀约组成一个互助组,互助组对各成员户的经济实力、家庭状况及建房意向进行详细分析,按经济实力的强弱、现有住房的新旧及成员户的意向排序,对经济实力较强、现住房较破旧又想盖新房的农户安排先行建房。对建房者,其他互助成员无偿提供借款和人力支持,随后,当其他互助成员需要建房或维修房屋时,先行建房的农户除偿还借款外,还提供不少于该农户给自己提供的劳动力数量,直到所有互助农户都建盖或维修了新房为止。正是通过这种互助方式,不仅使全村家家户户住进了“小洋房”,而且使邻里关系得到了显著改善,实现了家家户户团结和睦的目的。该模式首先由村民黄兴武提出,经村干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和建议,并认真分析研究后认为,实施互助建房对于尽快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十分有益,便在全村推广实施。

在推行互助建房中,老燕子村始终坚持自愿参与、循序渐进、整体推进、科学规划的原则,在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下,不一蹴而就,不相互攀比,因地制宜,对整个村庄的房屋建筑、道路、公共服务和活动设施等进行了科学规划。目前,开远市有关部门已帮助老燕子村制定了新农村规划建设,并对“互助建房”户提供建筑设计和工程质量监督等便民服务,把事关群众利益的好事办实。

从2006年2月份推行“互助建房”以来,老燕子村已有6户村民在互助组成员的帮助下,住进了300多平方米的“小洋房”。在首批建成的“小洋房”中,通过核算,抛开互助组成员投入的人力劳力不计,建盖好的每幢“小洋楼”投入在13万元左右。在“互助建房”模式下,建房户出资6至7万元,互助组的其他成员为建房户筹集6至7万元的借款。若按照该村现在人均4000元的纯收入、户均4人、每幢楼造价13万元算,每户农户独自建房,至少要花十年左右的时间,而推行互助建房后,参加互助建房的农户可以提前5年住进“小洋房”,快速改善住房条件。由于互助建房好处多,村民们参加建房的积极性很高,纷纷要求报名参加互助建房。现在,老燕子村建房理事会计划到2007年初建成40套“小洋房”,使全村76%的农户的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老燕子村不仅在住房改造方面团结互助,在农业生产上也相互帮助,没有进行建房的农户主动帮助建房户栽种大春,收割小春作物,建房户把拆下的旧瓦、旧木料无偿地送给邻近贫困的龙树坡苗族村民,支援他们的新农村建设。

住房改造工程的顺利推进调动了村民建设美好家园的激情,村民紧紧围绕“五乱治理”和“六化工程”[1],集中进行村容村貌整治,积极投工投劳改善公共基础设施。目前,该村的进村道路、村内主要道路及巷道已全部硬化,硬化率达100%,建成占地面积210平方米的科技活动中心一幢、公厕1个、篮球场1个、垃圾池1个,安装路灯8盏,建沼气池40口,待建11口,栽种绿化树120棵,制定了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完善了《村规民约》,使村民形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2.以优质稻、经济林为产业支撑,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老燕子村从1999年开始种植优质稻云恢290,经过7年的努力,优质稻种植面积从最初的3亩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亩,产值从4600元增加到90多万元,已经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一大特色支柱产业。2000年,老燕子村的群众利用后山坡地种植了400亩蒰柑发展经济林果,现在,林果业每年可为全村带来20多万元的收入。在新农村建设中,老燕子村除利用后山坡地增加种植水果外,还在沿河沟两岸种植甜龙竹50余亩,兴建沼气池40口,带动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的发展,在农户自己家的院子内种植了枣子、石榴等果树4000多棵,充分发展庭院经济。

在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老燕子村还积极想办法壮大集体经济。针对农业生产灌溉难的实际,老燕子村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集体筹资建起了一个泵水站,由集体从村民的泵水管理费用中提取部分费用注入集体经济,作为村集体的统筹资金,既实现了集体有收入的目标,又方便了村民的灌溉。其次,老燕子村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计划投资10万元,兴建一个采石场,采石场建成后,有望每年为集体经济增收近20万元,使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

由于农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目前,老燕子村被开远市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开远市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对此,老燕子人编了一首三字歌:“经济林,郁葱葱;生态园,瓜果香;讲科学,调种养;粮满仓,钱满兜。”

3.转变作风强组织,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农村,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只有党员干部充分发挥表率作用,才能带动村内各项工作的开展。老燕子村的村干部认准这个理,并按这个理开展工作。

村民小组长魏显荣带头试种优质稻云恢290,带头发展经济林,带头进行旧房改造,在一件又一件为群众办实事中,村干部以他们一点一滴的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使干群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和谐。在住房改造中,为了替群众节省材料费,村干部与驻村指导员一起去为村民批量订购砖头、水泥和钢筋等。2006年上半年,村干部两次放弃了村委会组织的外出度假机会,为村集体节约一分一厘用于村庄建设。

为巩固和发挥好组织的作用,加强班子的建设,老燕子村结合“云岭先锋”工程和先进性教育等活动的开展,不断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建设制度、村集体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和“三会一课”制度,建立和完善了村规民约、公共卫生群众包干责任制,成立互助建设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明确了村干部的职责,使各项工作都能做到有章可循、有人管事、有责可追。

四、新农村建设取得的经验和启示

建设新农村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老燕子村的新农村建设让我们认识到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这实际上是老燕子村的经验。

1.广泛发动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只有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广大农民自觉投身到建设中去,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得到广泛、深入开展。在工作中,羊街乡紧紧围绕“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这一原则,通过多渠道、多层面的宣传发动,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有力地激发了农民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热情。尤其是通过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充分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实践证明,发动群众工作搞得好的地方,新农村建设就搞得好。

2.培育主导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要切实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就必须培植产业,持续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强大的经济支柱。羊街乡的优质米、冬早蔬菜属传统主导产业,应做强做大,使之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挥各村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如老燕子村民小组发展的优质米和经济林果两大主导产业,在短短的几年内就使该村的农民人均收入由1000多元跃升到4000多元,这毫无疑问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互助建房提供了可靠保障。

3.以文明新风助推新农村建设

老燕子村以乡风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做法,说明了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是文化建设,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城乡贫富悬殊是我国当前一大待解难题,减小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先进科学与文化的提升;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离不开广袤农村土地上农民的安居乐业,同样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浸润与影响。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重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

4.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硬件设施的同时,该乡狠抓了文明村创建工作,使精神文明的创建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两促进,共发展。如结合各示范村的实际,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积极开展“除陋习、树新风”宣传教育及“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的创建活动等等,都潜移默化地为新农村的建设注入了文明和谐的新元素。

5.强化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保证

规划不好是城市建设最大的浪费,在农村也一样。规划先行是新农村建设坚持标准、提高质量的主要保证,在工作中,该乡坚持“规划先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因势利导,规划先行,保证了新农村建设的质量。

当然,在看到开远市羊街乡老燕子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其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一是由于农户自身基础条件不同,新农村建设发展不平衡;二是农民群众的整体生产水平不高,质量意识、商品意识薄弱,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各类专业协会工作运转困难;三是村子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投入困难,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列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云南大学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