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扶贫为主要手段建设新农村

以扶贫为主要手段建设新农村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曲靖会泽县:以扶贫为主要手段建设新农村赵艳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的政策措施,全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正在进行各种尝试。可以说“三村四化”是会泽新农村建设的前奏,新农村建设是“三村四化”的承接工程。个人激励机制主要为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自2006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每年对

曲靖会泽县:以扶贫为主要手段建设新农村

赵艳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的政策措施,全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正在进行各种尝试。曲靖市提出了“三村四化”的具体设想,即“以小康村、文明村、和谐村建设为目标,坝区以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住房新型化、社会和谐化;山区以农业产业特色化、道路房屋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团结互助和谐化为途径,把中央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进一步明晰化、具体化”。

在这一总体思路的指引下,曲靖市紧紧围绕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万名干部下乡助推“万元增收计划”[1]的实行和“财政投入千万元撬动亿元民间资金”的实际行动,全面展开了全市的新农村建设活动。2005年新农村建设市专项财政投入4500万元,在此基础上多方面发动社会捐助,撬动个人捐资捐物价值1亿多元,企业集体捐资近4000万元,民间资金共达1.4亿多元;2006年市、县财政投入增至5000万元,从2006年起,市、县两级将新增财政收入70%以上投入新农村建设,期望建立政府投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金融扶持、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六大机制”,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建设。

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制度,采用多种方法激励社会各界参与新农村建设,对在新农村建设中作出贡献的功勋者进行奖励,对业绩突出的乡村干部破格提拔等八项制度以及其他涉及奖励、用人、用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形成了一种人人争先、多方支持的良好氛围,使得曲靖市新农村建设在一种有力、有序、有效的良好状态下向前推进。

本报告分析的是曲靖市下属的会泽县大海乡鲁纳箐村在市县“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思想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各司其职,团结一心,以综合扶贫开发为龙头,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初步经验。

一、“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中的会泽县

1.县情简介

会泽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东岸、曲靖市西北部,地处东经103°03′~103°55′、北纬25°48′~27°04′之间。东邻宣威市和贵州省威宁县,南与沾益县、寻甸县毗邻,西接东川区、巧家县,北与鲁甸县接壤。县境东西最大横距8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38公里,总面积5854平方公里,山区占95.7%,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北温带等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2.6℃,年平均降雨量817.7毫米,年均无霜期210天,年平均日照数2109.8小时,年总辐射每平方厘米133.4千卡。全县最高海拔4017米,县城钟屏镇,海拔2120米。会泽县城距曲靖市区254公里,距省会昆明373公里。2005年底,全县总人口数为9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6.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2.3%,非农业人口7.2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57人。共有2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4.5万人,占总人口的5.0%,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

通过对以上县情及这次调研所获信息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会泽县是一个农业人口比重大、工业不发达、大部分农村处在高寒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人口受教育程度低的贫困县。基于这样的现实,农村建设工作一直以来既是县委及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早在2004年,会泽县就在曲靖市委、市政府“三村四化”发展思路的指导下,以“万元增收计划”的实施为契机,把农村建设工作作为中心来抓,并把重点放在典型乡镇村的具体建设上,为之后的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三村四化”是会泽新农村建设的前奏,新农村建设是“三村四化”的承接工程。所以,会泽县的新农村建设被定义为“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工程。

2.全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政策

在会泽县的新农村建设中,县政府充分发挥了作用,不仅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详细规划,而且通过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和各种资源,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农民主导、企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具体来说,县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主要做了如下工作,并总结了一些经验。

第一,财政倾斜,推动新农村建设起步。全县筹集了专门的配套资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保障。从2006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600万元,并积极争取省、市财政支持,凡经批准列为年度建设的村,在市级财政每村补助30万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由县财政拨给启动资金10万元,经检查验收达到标准后,根据建设规模、建设质量,区分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由县财政拨给5至15万元补助资金,有条件的乡(镇)和村委会自身也积极投入配套建设资金。

第二,把智力扶持作为有效保障。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千个支部帮千村、万名干部下基层”的具体措施,以单位挂钩扶持到村,干部结对到户;科技培训到村,技术指导到户;扶贫项目到村,资金扶持到户作为基本工作策略,确保帮扶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

第三,成立专门机构,协调上下左右关系。县农办成立了“三村四化”建设办公室,专门负责“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和日常工作。办公室于2006年2月和7月两次分组检查了全县35个建设村的项目实施情况,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宣传,并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指导各乡(镇)抓实抓好建设工作,全面掌握全县的建设情况。乡镇政府也成立了由书记为组长的建设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有关项目建设原料的采购,并具体组织指导项目实施。

第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会泽县的激励机制主要有干部激励机制、企业激励机制和个人激励机制。干部激励机制提出对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开拓创新、无私奉献、业绩突出的干部,经过考核符合选拔任用条件的,给予优先提拔任用,特别优秀的则破格提拔任用;企业激励机制,主要是为了促使各类企业定向培训和使用农民工。凡依法使用农民工超过本企业用工数50%以上的企业,财政列支企业所得税地方部分的50%用于扩大再生产,使用农民工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财政列支企业所得税地方部分的三分之一,并视农民工就业情况给予企业负责人一次性奖励。个人激励机制主要为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自2006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每年对在新农村建设中作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和单位进行表彰,具体标准是:捐资捐物3万元以上(含3万元)、5万元以下的个人给予通报表扬;捐资捐物5万元以上(含5万元)、10万元以下的个人授予“新农村建设热心人”荣誉称号;捐资捐物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20万元以下的个人授予“新农村建设功德奖”;捐资捐物20万元以上的个人授予“新农村建设突出贡献奖”,并对新闻人物、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第五,多种方式扩大宣传力度,使新农村建设深入人心。会泽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注意到农民才是建设主体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标语等媒体形式以及座谈会、群众会、分组挂户等多样化的方式对农民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各种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把宣传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坚强动力,做到“三个强化”:即强化主题宣传、强化典型宣传、强化成效宣传,着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积极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一些乡镇结合自身实际,还创新了宣传方法。例如:新街乡鉴于本乡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实际,为使全乡群众领会新农村建设精神,并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向外出务工人员发出了关于开展“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的动员信。通过以上宣传工作,使新农村建设深入人心,有效地激发了全县广大群众积极投身于“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第六,组织参观学习其他地区的成功建设经验,激发基层管理者的热情,提高工作能力。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导作用,离不了各级基层领导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作为最基层的村干部,领导着农村基层组织,他们对新农村的认识和建设热情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为此,一方面是对全县支书召开新农村建设动员培训大会;另一方面通过参观学习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扎实开展打下坚实基础。2006年8月组织了全县的村支书到江阴张家港市委党校学习培训,并参观考察经济强村华西村、三房村、新长江村、永联村等。对参加学习的村支书要求写出参观学习心得及以后的工作打算,提高了全县村干部的新农村建设热情,达到思想统一,提高工作能力的目标。

第七,全县建设规划目标。深入理解新农村建设实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指导各乡镇新农村建设规划。从2006年起,通过5年时间,以行政村为单位,每年集中力量扶持30个村,通过培育特色高效产业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农村工业化;以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产加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为主的农业产业化;以建设美观适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人畜分居的住房新型化;以构建团结民主、家庭和睦、富裕平安为主的社会和谐化的“四化”建设,带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努力构建符合“三村四化”标准、具有会泽特色的小康、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到2010年,率先建成150个基本符合“三村四化”标准的行政村。

二、大海乡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

1.乡情介绍

大海乡位于会泽县境的西南部,最高海拔4017.3米,最低780米,海拔高差3237.3米;全乡总面积33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470亩,其中坡耕地25385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9.2%,人均耕地面积1.1亩;林地面积18.1万亩,森林覆盖率32%。乡政府驻地海拔3150米,距县城28公里。2005年末辖22个村民委员会,182个村民小组,217个自然村,7339户2.81万人,乡镇企业27个,从业人员200人。工农业总产值3622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8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8元,人均有粮327公斤;主产农作物有马铃薯、包谷、燕麦、荞子和少量的水稻,主要经济收入靠养殖业劳务输出。立体气候突出,形成了高、中、低三个气候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2800米以上的冷凉山区,种植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

2.大海乡新农村建设指导思想及其规划

在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大好形势下,大海乡结合自身实际,深入领会各级政府新农村建设的思想,确立了大海乡“1233141”发展新思路,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一个主题);坚持基础设施和扶贫开发两个重点(两个重点);实施科教兴乡、可持续发展、开放带动三大战略(三大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民营经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大工程(三大工程);培育壮大畜牧业这一支柱产业(一个支柱产业);做强做大低温蘑菇、中药材、马铃薯、文化旅游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四大优势产业);着力突破一项工作——劳务输出(一个突破),坚持走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富民的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围绕这一思路以及上级有关部门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制定了全乡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方案,按近期、中期、远期把全乡219个自然村先后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近期(前五年)纳入的是大脑包、绿荫塘、二道坪、坪箐、都米都五个村;中期(第六到十年)实施的村是鲁纳箐、泥得箐、银洞、炭棚、河沟、梨树坪、观音岩、凹黑、大山、下新村;后期(第十一到第十五年)的前三年实施到石板沟、黑箐、布多、刘家村、小江、大菜园、二荒箐这七个村,后两年进行查缺补漏。建设内容主要是以村庄道路硬化、墙体粉刷、解决人畜饮水、改厕、改厩、改灶、道路亮化、市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公共垃圾池建设、墙体美化、通电、标志牌设立等方面进行改造。

规划原则是将一些地理位置有优势、位于交通主干道、经济情况较好、干部群众素质较高、新农村建设热情较高、较为积极的村,选为一期的建设示范村,目的是使有限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效,从而对其他村的建设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大海乡的这一规划原则是对市县新农村建设规划思想的一种因地制宜的完善。按照市县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应该优先建设各乡镇条件最差、最偏远,经济状况最恶劣的村。但是,考虑到大海乡地处素有滇东北“小西藏”之称的高寒贫困山区,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属全省特困乡之一,同时全乡总体教育水平低,农民的思想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设初期动员村民开展工作会有诸多困难,最主要的是新农村建设资金有限,所以就对市县的指导思想作了这一因地制宜的修改完善。这个修改的过程是一个互动过程,是在征询村民、村干部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协调各方面利益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

调查中,乡干部还提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一个小插曲。按县上的规划还应选出一期中的重点示范村,即重点中的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推动各方面建设,实现整村推进,达到最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大海乡在确定市县一期重点示范村时,最初是确定大脑包村,后来因为该村干部不积极,没有及时组织群众做出建设规划,村民对新农村建设反应也不够积极,乡政府担心项目建设中不能很好地动员各方面力量,担心项目不能如期完成,从而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另外,考虑到绿荫塘村是乡政府所在地,产业结构具有多样性,农民经济收入相对来说高一些,经济条件更好、地理位置优越,会东公路(会泽至东川的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且绿荫塘村已成功建立了低温蘑菇种植基地,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渠道,可以通过组织其他村民对这一基地参观学习,充分让群众领会一种由穷变富的精神,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后乡政府改变了最初的方案,把绿荫塘村确定为一期建设的重点示范村。

3.新农村建设进展及成效

经过为期近一年的规划建设,新农村建设目前在大海乡稳步推进,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其主要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是主导。考虑到全乡村落分散,条件各异,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许多村甚至还没有实现路通、水通,这已成为严重制约村庄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乡政府集中力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到目前为止,建设取得了如下成果:完成各种水利工程198件,其中管引工程22件,43.95公里;建蓄水池23个,蓄水460立方米;取水坝3件,长35米;三面光水沟4件,长2.65公里。共投资102.5万元,其中上级补助49万元,群众自筹27.2万元,以料折资16.3万元。解决1876人、1736头(只)牲畜的人畜饮水问题;新增灌溉面积250亩,水土流失治理1.3平方公里;新建沼气池200个,节煤改灶450口。扩大移动通讯的覆盖面,启用了都米都、坪箐等村的移动通讯机站,由原来的移动信号只覆盖政府周边村扩大到覆盖全乡,使覆盖率扩大到100%,在村级已安装了电话220部。有线电视用户达135户,并开通了广电、电信宽带网络,部分单位还实行网上办公。另外,还加强了村组公路网络建设和乡村公路的养护工作,不断提高通车能力。

第二,组织建设是依托。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既不是政府也不是其他的社会组织,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能是农民自身。但是,分散的农民是无力对纷繁复杂的市场作出预期,并抵抗其强大的冲击力的。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大海乡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突出了各种农民组织的建设工作,通过以本地各种特色产业为依托,以建设各类农民协会的方式,把农民组织起来。到目前为止,大海乡主要有“马铃薯营销协会”、“牲畜营销协会”、“优质蘑菇产销协会”、“中药材产销协会”、“冬早蔬菜营销协会”等。这些协会具有完善的协会章程、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和详细的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真正实现了农产品的搞活流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同时,在帮助农民组织各种协会的基础上,乡政府还注重加强农产品信息服务工作,及时为农民提供各类有效信息,引导农民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销售,不断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第三,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带动经济发展。大海乡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突出经济建设中心,探索多种农村增收渠道。结合大海乡自身地理位置因素、气候条件、资源状况的实际,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坚持主导产业强村,面向市场,创新思路,找准比较优势,培育种养营销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

目前初步形成了大海乡特有的一些产业,如低温蘑菇种植和雪上一枝蒿种植。其中,低温蘑菇种植发展势头良好,全乡已建成大棚192个,种植品种有百灵菇、杏鲍菇、金针菇、鸡腿菇、大球盖等,仅绿荫塘就建成大棚160余个,成为具有一定示范带动力的低温蘑菇种植基地。在大棚的建盖过程中,政府还大力提供资金支持,农户每建一个大棚,乡政府从财政上无偿补贴2000元,(补贴最高标准6000元,即每个农户最多补助3个大棚),其余的由农民自己筹集,对筹资确实有困难的农户,乡政府以多种简易担保的方式,鼓励信贷解决资金困难。例如,担保人只要是国家工作人员,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就可以为农户提供借贷担保。

第四,教育培训是重点。大海乡政府组织了多次、多样化的农民培训班。主要是让村里一些掌握了特有种植技术的种植能手为大家提供各种农业栽种技术培训课程。如绿荫塘村的低温蘑菇种植大户师金乾,多次在乡政府的动员组织下为全村的蘑菇种植户讲解种植技术,免费为全村的农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乡上还经常举办不定期农民培训班,由乡政府出面,邀请一些公司、研究所专家和技术人员做专门的指导。例如,曾多次邀请曲靖新意公司、云南省食用菌研究所的技术人员驻村入组深入大棚对农户进行蘑菇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指导。

上述全县的政策措施及乡政府的贯彻落实情况,可以从大海乡一期重点示范村绿荫塘获得更多佐证。目前该村规划项目的建设已经完工,并通过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检查,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成功典范和宣传楷模。大海乡政府于2006年8月和10月分别组织了两次全乡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干部参观学习,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具体来说,绿荫塘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了以下主要成绩: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成效突出,切实加大了以水、电、路为主的硬件设施建设投入,实现乡村道路硬化7480平方米(每平方米约15元),墙壁粉刷19800平方米(共投资8万元左右),墙壁美化图24幅。在这些活动中,乡政府提供沙、石、水泥及技术工人,共计20万元,村民投工投劳参与建设。到目前为止,建设过程中村民人均投工投劳15个,基本做到了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初步完成了“五改”中的改路、改厩,剩下的改灶、改水、改厕,还需二期项目进一步跟进。改圈项目政府补贴实物价值15万元,基本实现每家盖猪圈两个,每个猪圈造价400元。规范了粪堆、草堆、柴堆、石堆、土堆的堆放。重点抓了绿化、美化、亮化、净化、道路硬化工作。并在村庄、道路两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2006年共植树2000余株,群众生活环境有较大改观,面貌焕然一新。

其次,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开展“十星级”[2]文明户的创评活动,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到目前为止,共评出七星级以上文明户251户,其中十星级56户,九星级69户,八星级77户。通过创评,广大群众看、学、比、超思想不断增强,群众文明程度得到提高,乡村精神面貌得到改善。

最后,找准渠道,确保实现万元增收计划。主要是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为支撑,通过大力发展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商饮服务业及劳务输出实现农民增收,农村致富,初步完成新农村建设一期规划项目。

访谈中村干部认为绿荫塘新农村建设获得成功:一是充分动员群众,实现双向互动,调动了农民的建设热情,保证工作按时按质完成;二是把握工作艺术,善抓主要矛盾。正像村委会主任反复谈到的,做群众工作时,妇女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妇女地位提高了,在家中的决定权已超过半边天的作用,为此在工作有困难、矛盾无法解决时,做通妇女工作成为关键中的关键。

当然,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也不可否认还有许多问题和困难。反映最多的:一是项目承接性不够,主要是村庄道路硬化过程中,为了环境美化、规范整洁,拆除了一些路边的厕所。但由于建设后续资金迟迟不到位,改厕建设没动工,给许多农户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二是项目设立没给村民一定的选择性和灵活性。许多农户反映低温蘑菇种植是一个投资大,风险高的项目,自身掌握技术能力有限、家庭经济实力不强,不敢贸然投资,希望做一些投入少、风险小、易掌握的项目,但大海乡新农村建设项目扶持仅限于低温蘑菇种植的大棚建盖,使扶持效果受到影响。

三、等待中的鲁纳箐村

1.村庄概况

鲁纳箐村是大海乡所辖的22个村委会之一,属云南省政府确定的4000个贫困村之一。鲁纳箐是彝语,意为“有茂密森林的深沟”。该村距乡政府6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17个自然村,最低海拔2630米,最高海拔3640米,其中村委会驻地海拔2810米,主要农作物有马铃薯、燕麦和中药材。全村土地面积1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852亩,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649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5%,人均耕地面积0.9亩,林地面积7840亩,已开发利用面积6400亩,可开发利用面积700亩。2005年底全村总人口508户,1890人,其中男性1086人,女性804人,劳动力1012人。高中文化5人,初中文化59人,小学文化525人,文盲、半文盲423人。外出打工劳动力435人,占全村劳动力资源的42.9%,其中长年外出劳动力263人。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7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7元;粮食总产620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04公斤,贫困人口699人,贫困面达37%。

2.新农村建设行动

以上资料显示,鲁纳箐村目前总体上仍然十分贫困,资源贫乏,经济条件落后。尽管如此,在大海乡其他村委会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活动示范带动下,全村上下对新农村建设充满了期盼。2006年4月,村委会曾积极争取大海乡一期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项目,“两委”班子制定了本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并就这一规划特别召开了数次全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对规划的具体内容、项目、实施办法进行了广泛讨论。规划内容主要是以大海乡三村四化建设方针为指导,结合鲁纳箐村的实际,围绕改厕、改圈、粉刷墙壁、道路硬化、房屋翻修等常规项目展开。最后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上报乡政府批准。

但是,在乡政府的总体规划中,鲁纳箐村的新农村建设被安排在第二期,也就是应该在2010年以后才能实施,所以该村的申请没有获得批准。从鲁纳箐村自身来说,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如经济贫困、信息闭塞、自身发展能力有限等,无力独立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这样,鲁纳箐村新村建设的规划和想法就只能暂时搁置。具体说来这些困难主要有:

首先,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冷凉,山高坡陡谷深,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全村耕地都在海拔2630米以上,没有一点水田,多数耕地还是陡坡地。加之气候冷凉,适宜种植的作物单一,只有马铃薯、燕麦和中药材。另外由于人均可耕地面积仅0.9亩,土地贫瘠,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35%,许多农户粮食只能基本自给,吃、穿、用都主要靠马铃薯,使多数农户只能维持粗放的简单再生产,很难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其次,人均受教育程度低,外出就业困难。全村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劳动力人口仅5人,初中文化的不到60人,小学文化的有525人,有近400个劳动力没有受过正规学校教育。村民这种低水平的受教育程度,一方面使开发本地资源,实现村庄经济发展缺乏各种文化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外出打工常常只能从事一些报酬低、又苦又累的体力活。即使这样还经常找不到工作,甚至倒赔路费。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就了解到一农户的儿子外出北京打工,三个月没找到工作,最后钱用光了只好回来,前后路费、生活开支花了2000多元。可以想象,对于年总收入不足3000元的三口之家来说,意味着近一年全家的经济将陷入困境。即使外出打工冒着这样的风险,在本地经济落后,各种条件恶劣的情况下,许多人还是选择外出打工。目前全村共计435人外出做工,占全村劳动力的43.0%,其中全户外出做工的有31户,68人。他们大多数在昆明及昆明附近的建筑工地务工,通常男的每天能赚30元,女的每天能赚25元。

再次,地理位置偏远,信息闭塞,缺乏商机。鲁纳箐村距县城35公里,距乡政府6公里,村里没有集市,赶集只能到距村10公里以外的大脑包村集市。这一点通过我们在鲁纳箐建立的家庭收支台账也可窥见一斑,不少农户三个月赶一次集,因此,才有一次收支行为发生,支出事项也仅限于一些生活必需品,如盐、洗衣粉等的购买。

最后,基础设施落后。一是缺水严重。虽然自来水覆盖了73%的农户,但由于设施老化,加上水源匮乏,短水、断水十分突出,用于农作物灌溉基本为零;二是道路交通仍然闭塞。到目前为止还有两个村民小组不通公路,运输仍靠人背马驮。其余5个村民小组,除小公窑村民小组可以利用一部分大海草山的旅游线路外,剩余的4个村民小组的道路坡陡、弯急、路窄,常年处于半通状况,且含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尽管条件这样艰苦,但村民自身仍在努力改变村庄的贫困面貌。结合鲁纳箐高寒冷凉地区的气候优势,少数村民2002年开始种植人工中草药材,如野生雪上一枝蒿的驯化,川乌、草乌的引种等。村民希望借此能实现产业的多样化,并扩大收入渠道。但是,因为市场把握能力低、信息闭塞、销售渠道有限等原因,这些尝试还没有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就即将夭折。目前一个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无法找到产品销路,只能依靠一些小商小贩收购药材,价格常常被压得很低,三年来雪上一枝蒿的价格从2002年的120元一斤剧跌到2005年的20元一斤,今年可能也只能在25元左右一斤。过低的收购价,使许多中草药种植农户都亏了本,打击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为此,今年的药材种植面积大大下降,全村只种了100多亩,比去年少一半多(雪上一枝蒿80亩、川乌16亩、草乌4亩、马卡0.1亩)。

3.村民心目中的新农村

在2006年10月30日至11月7日为期10天的调查中,我们在村里住了三天,用访谈的方式和村民进行了大量的交流。目的是了解村民心目中的新农村以及对本村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想法。各种座谈和访谈发现,村民心目中的新农村和村干部心目中的新农村有很大区别。村干部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结合各地实际,循序渐进,不能盲目效仿,急躁冒进,特别是和县里组织参观的华西村、三房村、新长江村、永联村等发达地区成功建设的新农村相比,自身的基础太薄弱,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村民则一方面对新农村建设有着极大热情,对新农村建设改变本地贫穷落后面貌寄予厚望。这一方面来自附近绿荫塘村的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是电视、广播报道的一些发达地区新农村的成功典型,使村民对新农村建设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期盼能通过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撬动,使本村的经济有大的发展,村庄环境有显著改善,过上“吃饱穿暖,没有太多忧虑”的生活。

另外,村民对新农村建设也存在一些误解,主要是:(1)建设主体定位不清。在大部分村民心中,新农村建设是一种政府提供资金、村委会争取项目、村干部规划建设项目、村民投工投劳实现村庄建设的活动,例如,在我们所做的80个样本农户的调查中,对于“您对政府、村委会、村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什么具体建议”的问题,约有60%的农户认为上级政府应加大建设项目投资,村委会应积极向上级政府申请项目来改善生活水平;12%的认为村委会应积极向上级政府申请项目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13%的认为村委会应积极向上级政府申请项目来建设村庄道路、修缮房屋;6%的认为村委会应积极向上级政府申请项目来修路、架电线。由此可见,几乎所有样本农户都完全寄希望于村委会和上级政府,而对自身需要什么项目、什么样的项目对本村持续发展更有效、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何种作用都不是很清楚。村民这种等、靠、要思想忽视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新农村建设因此成了“上面叫做什么就做什么”;村委会是“争取项目”,能否争取到项目甚至成为衡量村干部能力和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上级政府则完全是“给钱”。(2)把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简单化,多数人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把墙壁粉刷、墙面美化、道路硬化。很少人认识到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重要性。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指责群众建设自身家园的积极性不够。事实上,对于像鲁纳箐这样的贫困村,各方面条件很差,外界投入带动对村庄建设是必需的。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区分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

四、问题及建议

1.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目前全县新农村建设正紧张有序地开展,并已获得一定的成效,取得了一些初步经验。特别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方面有了显著改善。但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文化建设不可偏废。文化娱乐在人的幸福指数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丰富的村民文化娱乐活动,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在一些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的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将有重要意义。但在鲁纳箐村的建设规划中,我们没有发现太多文化建设活动,并且,在其他平坝村寨也没有村民文化娱乐,甚至在全县各乡镇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汇报中,也鲜有这方面的情况反映。对此,村干部给我们的解释是: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多高地山坡,村民居住分散,加之,村民大量外出务工,开展经常性的文化活动有困难。

其次,规划建设中存在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比如一些村在规划中把墙壁刷白作为重要的新农村建设项目,甚至在路边的墙壁上还特意画上一些图案;有的村则强调政府给钱盖房子。这种形式主义在项目执行中,容易造成村民的误解,也不利于从长远角度帮助村民实实在在发展生产,改善生计状况。正如一位村干部所说“墙壁粉刷得再白,如果马铃薯都没有吃的,也不是新农村”。

最后,强调基础设施建设,忽略经济发展。规划中过于强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拟开展大量的硬化道路建设活动,忽略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等一些对农民来说更重要、对农村发展更具有持续力的项目。

2.措施建议

针对会泽县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待完善问题,我们有如下建议:

首先,动员农民是根本。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引导,一定不能越俎代庖,应该在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在了解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群众意见和本地实际,对新农村建设做科学合理规划。要彻底改变目前存在的忽视农民主体地位,群众工作不到位的不当做法。

其次,软件建设要跟上。这里的软件建设主要是指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各种力量的整合,改变这种分散的、单个农户的弱势地位,改变其决策的盲目性和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高成本性,进而承受住市场冲击,接受各种考验。

再次,加强智力帮扶。应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各种人才到农村,实现乡村建设中的智力扶持。一是鼓励各种适用型农业技术人才扎根农村,以现代农业科技手段开发本地资源,实现农村的智力扶贫,科技致富。二是建立健全各种公共服务,目前农村看病难、孩子上学难等问题依然非常突出。例如,在鲁纳箐,由于村庄散落,缺乏医生,设在村委会的村卫生室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村民看病只能到乡政府所在地。

此外,增强村民的自主性。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应给村庄、特别是村民予更多的自主性,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正像鲁纳箐现任党支部书记所谈到的,要把鲁纳箐村建设成像华西村那样的新农村,显然是不可能的。

最后,加大扶持力度。像鲁纳箐这样的高寒贫困山区,所需建设项目与自身条件本身很好的村相比,显然需要更多的外部投入。建设项目及资金应结合实际,区别对待,给予倾斜。为此,省政府有关部门应深入研究贫困村寨的新农村建设路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投入力度。这一点对于云南特别重要,因为我们到2010年要建的13万个村中,毕竟有2.7万个是贫困村。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社区发展研究中心科研人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