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与新古典主义对立的凯恩斯主义

与新古典主义对立的凯恩斯主义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凯恩斯主义的“灵魂”就在于,它认为投资者的不确定预期是决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波动的最根本原因。这是被后凯恩斯主义者竭力强调的一个基本命题。另一方面,凯恩斯主义对货币和信贷市场运动的理解,也与新古典主义的理解不同。

凯恩斯主义的“灵魂”就在于,它认为投资者的不确定预期是决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波动的最根本原因。这是被后凯恩斯主义者竭力强调的一个基本命题。

这个根本性命题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所谓“未来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用罗宾逊等人的话来说,就是“时间是不可逆的,未来是不可未卜先知的”(罗宾逊和伊特韦尔,1982)。有关未来的信息不完全这个事实,是人所公认的。但有别于新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中的“不确定性”概念的特征在于:一方面,对于未来事件,人们不可能像新古典理论假定的那样计算出一个确定的风险概率;另一方面,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也不与现在的任何事件之间存在任何确定的相互联系。任何预期都包含着人的任意猜测、一时冲动、投机心理和其他种种心理因素——预期本身是不确定的、不稳定的。新古典主义“假定事实和预期是在确定、可靠的形式下给定的”,“概率计算法被认为能使不确定性像确定性本身一样成为可计算状态”(Keynes,1937),然后用这样构造的理论所推导出的结论来描述市场经济的现实。这种理论和方法,在凯恩斯看来是错误的。

2.在凯恩斯主义理论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不在于一般的未来不确定性,而是在于投资者预期的不确定性。因为正是这个因素,从根本上决定着总需求水平的不确定性。在构成总需求的两个部分中,消费需求主要取决于当前的收入水平和人们的消费倾向,因而是较为稳定的。[5]而投资需求,在凯恩斯理论中最根本地取决于投资者对投资未来收益即资本边际效率的预期;由于经济本身的不确定性,这种预期总是不正确、不确定的。同时按照凯恩斯自己的说法,投资者的预期行为本身,也不是取决于“历史结果”,或某种确定的规则,而是取决于投资者的投机、冒险动机、心理不稳定因素等等,也就是所谓的“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Keynes,1936:第11、12章)。[6]这样,经济本身的不确定性都会体现在投资活动当中,投资行为的不确定性又加剧了整个经济的不确定性。而正是这种投资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总需求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商业循环的周期性波动(Keynes,1936:Chapter 22)。此外,由于每个投资者的预期都是不确定的,当人们“认识到我们自己的个人判断没有什么价值以后,我们就会转而依靠世界上可能了解情况的其他人的判断。也就是说,我们会努力顺从多数人或一般人的行为”(Keynes,1936:第11章),于是便会发生由突然的普遍心理崩溃导致的经济崩溃,普遍繁荣之后会紧跟着突发的危机。

凯恩斯也提到了投资需求的大小,还取决于利率的高低,但这与IS-LM模型中所说的投资取决于由经济体系所决定的当前利率[I(i)],而利率取决于可以以确定的函数形式来决定的货币供给[M/P=L 1(Y)+L 2(i)],并不是一回事。凯恩斯的货币投机需求概念,最本质的因素也同样是不确定预期,即关于利率未来变化从而债券价格的未来变化的预期的不确定性。投资的利率弹性低,根本不是什么特例,而是凯恩斯主义所认为的一般情况。从投资的净收益角度考察,它取决于同样由投资者的“动物精神”所决定的资本边际效率与预期利率变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凯恩斯主义对货币和信贷市场运动的理解,也与新古典主义的理解不同。他主要强调了货币作为信用手段的性质,指出“货币的重要性本质上导源于它使现在和未来发生联系”。因此,不同于新古典主义者认为利率是仅由货币持有与购买债券的替代关系决定的,凯恩斯认为信贷利率本身取决于投资预期收益的高低:当预期收益高时,人们就会争相借债投资,支付利率高些也不在乎;反之,当人们信心不足时,信贷需求减少,利率就会下降。所谓“灵活偏好陷阱”或“绝对利率”,实际上根本不是一种特例,而是萧条时期(不是危机暴发时期)必然情况:那时由于资本家对未来信心不足,因此无人借贷投资,从而必然使利率降到最低点,无论怎样增发货币,也无法刺激投资。按照IS-LM模型,应该出现的情况是繁荣期利率低,萧条期利率高,但经验事实并不能证明这一点;相反,人们常看到的恰恰是繁荣期利率高,萧条期利率低,这正说明了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循环和货币信贷关系的理解的确比新古典主义要正确一些,而IS-LM模型并不能正确地描述资本主义信贷市场的一般运行规律。[7]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凯恩斯特别强调了“内部货币”的作用,强调了私人之间的借贷关系本身能够创造或减少货币(私人信贷关系的膨胀或收缩),使国民经济中的货币量发生变化。正是基于这一点,才会出现政府货币发行增加,利率却会因私人信贷(内部货币)收缩而并不降低的情况。

3.投资者的预期之所以能够引起经济的波动,是因为他们掌握着收入分配权。投资者预期的变化,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可以通过两种渠道影响分配。一个是所谓“利润加价”。后凯恩斯主义者指出,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价格实际上是由企业主按照利润加价的原则决定的,而作为企业主的投资者也掌握着定价权。当投资者预期未来经济的赢利前景为好时,定价时加到成本上去的利润率就高,价格也就高;普遍的价格提高使工人的实际工资W/P降低,同时使资本家的利润收入事实上提高,投资的源泉也就扩大。反之则反是。

另一个渠道是信贷膨胀。投资者预期投资的未来收益率较高,便导致投资活跃,投资需求扩大。这一方面引起信贷膨胀,货币即支付手段(私人支付手段)增加,另一方面导致需求膨胀。这两方面的作用使得价格水平上涨即通货膨胀;在一定的货币工资水平上,价格的提高,导致实际工资的下降,会使雇佣工人人数增加,生产扩大(Marglin,1984:94—95;他把这种机制称为“资本家的信贷垄断权”)。由于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拥有获得信贷的优先权,只有他们能够通过这种办法提高利润收入,工人不能以同样的办法行事,因此,作为资本家的投资者便总能实现根据自己的预期所决定的投资计划。

这就说明:(1)利润加价权和信贷优先权事实上构成了资本家手中的国民收入的分配权;(2)较高的实际利润率和较高的投资率实际是资本家较高的预期利润率的结果。资本家投资越多,利润就越多。这就是凯恩斯在1930年的《货币理论》中提出,后来在1940年的《如何支付战争》中再次使用的“寡妇的魔坛”[8](widows cruse,Keynes,1930:139)和卡莱斯基的名言“资本家得到他花费的,工人花费他得到的”(Kalecki,1933:13)的根本含义。后凯恩斯主义者强调分配关系在经济波动中的决定性意义,正是基于这一理论。

同时,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货币工资刚性”根本不是实现充分就业障碍或失业的原因,而不过是在需求不足时产生失业的一个一般条件,仅能被用来说明为什么当总需求不足时会发生失业,当实际工资因价格上涨而下降时工人们仍愿工作,从而能够在货币工资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总需求的扩大而扩大就业。新古典理论认为医治低的就业率必须削减工资,而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失业的根本原因在于需求不足,其原因正在于此。

投资的多少决定利润率的高低,同时也就表明了凯恩斯主义理论中投资决定储蓄这一命题中有别于新古典主义的内容。我们知道,在新古典主义看来,国民经济中的一切收入,都表现为一般的就业者或消费者的收入;而储蓄的大小,只取决于总收入的高低和消费偏好或消费倾向的大小,并不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比例。因此,凯恩斯在短期分析中提出的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决定储蓄量大小的理论,是较容易为新古典主义理论家所接受的,并且事实上也可以被新古典主义的理论所兼容。但是,凯恩斯主义者提出的将收入区分为资本家的利润收入和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利润中的储蓄比例与工资收入的储蓄率不同(甚至假定储蓄全部来自利润,工人消费全部工资),从而投资者可以通过改变分配比例而改变储蓄的理论,都是与新古典主义理论无法相容的。因此,在新古典主义理论中,一是分配取决于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投资越多,资本的利润收入应该越低,而不是像在凯恩斯主义理论中那样越高;二是储蓄的决定与分配比例的变化根本无关,而不像在凯恩斯主义中那样,总储蓄倾向的高低也取决于分配比例的变化。

总之,与新古典主义相对立的凯恩斯主义表现在:(1)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不能由一般均衡体系进行描述,而必须由处于一维的历史时间中的不确定过程加以描述。(2)决定投资的不是作为成本的现行利率,而是预期收益,即取决于投资者的“动物精神”;投资的利率弹性低,不是一种特例,而是一般情况。(3)不是利率决定投资,相反,是投资需求的大小,决定借贷利率的高低;“灵活偏好陷阱”,是萧条时期的一般情况,而不是引起萧条的偶然特例。(4)不是工资刚性引起就业水平低,相反,工资刚性只是由总需求不足引起的非自愿失业的一个一般条件,也是说明为什么总需求扩大可以降低失业率的原因。(5)投资决定储蓄,不仅是乘数效应的结果,也是由于投资的变动能引起收入分配比例变化的结果;不是利润率高、储蓄率高,导致投资增加,相反是投资越多,利润率越高。

由上可见,笔者并不一概地否定本章第1节中所阐述的各种理论内容属于凯恩斯主义的体系,而是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对这些理论及其相互关系作出解释,揭示凯恩斯提出的理论中,究竟有哪些是真正独具特色的,又有哪些是可以被新古典主义接受的;或者,在被后人所认为的凯恩斯主义理论中,有哪些是已经被人按照新古典主义的精神加以改造过的,从而搞清楚凯恩斯主义作为一个真正有别于新古典主义的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