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未来年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未来年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面向未来30年的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受到多重因素共同影响,未来全球经济格局将发生何种变化?这些问题都会对未来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目前公认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据我们预测,到2050年,长三角城市群会成为超大的世界级城市群

面向未来30年的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受到多重因素共同影响,未来全球经济格局将发生何种变化?科技革命和环境问题会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变革?在此背景下中国会呈现什么样的发展格局?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本身目前又面临哪些桎梏?这些问题都会对未来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要判断未来30年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必须先对其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和判断。

其一,未来30年,科技革命和环境问题将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主要约束力,两者相互作用将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新技术革命浪潮正在改变着全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支撑点。未来30年,随着科技研发、试验和应用深入推进,新技术及其产品将给全球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国际交往等方面带来革命性变化。其中,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下一代通信网络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将催生出新的商务模式和服务业态,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将成为全球产业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全球经济将进入“互联网+”和“工业4.0”时代。另外,纳米材料、3D打印、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生物医药等技术也将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扩展生产和生活空间,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

未来30年也将是全球生态环境的制约作用日益凸显的一段时期,如气候变暖、资源短缺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所有国家和地区都面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将逐渐兴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

其二,未来30年,如果中国发展趋势保持不变,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国内发展环境日趋完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人口结构问题也日益显现。

未来30年,伴随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进行,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将进一步完善,经济结构将进一步趋于合理化,国内消费需求将由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而得到较大程度释放,从而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同时,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将基本完成,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占比会有较大提高。

此外,未来30年也是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1978年到2014年,中国的城镇人口由1.72亿增加到7.49亿,年均增加1603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则从17.91%提高到了54.7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另外,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在2014年联合发布的《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报告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大约会有10亿人生活在城市里,城市化率预计将达到70%左右。按照这一估计,未来15年,中国仍将新增近2.5亿人的城镇人口。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将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而逐渐得以解决。

未来30年,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将基本由城市群主导,中国目前的区域发展正逐渐由传统的四大板块战略向新的三大战略转变,即“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城市群在这三大战略的实行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将继续引领中国发展,中西部一些城市群也将不断发育成熟并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以城市群为依托,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将构成我国的区域发展主轴。

其三,未来30年,中国经济将在集聚中走向区域协调发展,以城市群为重要载体,以市场为主要资源配置力量,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毋庸置疑,中国经济内部差异很大,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差距都很大,对于这种“差距”,我们要辩证来看。比较乐观的看法是,“差异”意味着“潜力”,从经济学上讲,则意味着实际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存在着向潜在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迈进的可能。通俗来讲,就是大家所说的“导致了‘结构红利’”。中国存在着明显的“结构红利”现象,只要资本和劳动力可以从低生产率的部门和地区向高生产率的部门和地区的不断转移,中国的经济生产率会不断地保持高速增长。劳动力在国际上存在着大规模的空间转移是不可能的,但在一国范围内,这种转移是一定会有的。这是大国经济与小国经济的重要区别所在。像以前的“亚洲四小龙”,由于经济腹地小,劳动力成本提高后劳动力又不能从国外转移进来,导致产业只能向国外转移。

那么,中国经济增长在地理上将呈现什么样的大的空间格局呢?可以预测,未来10年,中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会提高得更快,但是从空间上看,中国经济在聚集中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增长在地理空间上仍然会被“极化”,长三角城市群等东部沿海城市群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极点”,即使在中西部地区,增长也不可能是遍地开花,也会出现多个城市群与增长极。近几年来中央政府陆续将各类地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也说明了中国经济在空间上已经由“条状”变为“块状”,经济增长在城市群空间的聚集也已被决策者看到。这里面有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应该看到,市场的力量客观上会导致区域差距的存在,没有绝对的区域平衡,只有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的协调发展并不是追求总量意义上的均衡发展,而是追求人均意义上的平衡发展;并不仅指经济意义上的平衡发展,也包括人均生活质量与社会福利方面的平衡发展。从这个角度考虑,可以简单地说,经济增长应该由市场去决定,而由于不平衡发展引起的社会问题必然通过社会体制改革来解决,而社会体制改革恰恰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对于政府来说,促进地区间的生活质量平衡才是更为根本的区域平衡政策,而其中一件特别重要的事,就是在地区间适度地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其四,未来30年,长三角城市群将是最为成熟的世界级城市群,协同发展竞争力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与此同时,长三角城市群未来仍面临一些挑战,一定程度上将倒逼区域的转型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目前公认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2014年,长三角两省一市的常住人口达到1.59亿人,经济总量按当年汇率进行折算达到2.10万亿美元。据我们预测,到2050年,长三角城市群会成为超大的世界级城市群,其经济总量将大大超越“亚洲四小龙”的经济总量。同时,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具有区域联动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坚实基础,在区域一体化方面已经初见成效,与国内其他城市群相比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然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也面临一些桎梏,将影响未来30年的发展趋势。首先是资源环境的挑战,能源、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的制约将日趋严重,污染物排放的环境吸收容量也将趋于饱和;其次是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未来长三角城市群乃至中国的人口红利都将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再次是城市治理的挑战,随着经济外向性的提高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如何实现本土文化和国际文化的融合,解决城乡、交通、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将成为长三角城市群能否健康有序运行的重要因素;最后是行政分割的挑战,在目前现行的制度环境下,地方本位主义导致的行政分割是制约长三角城市群走向融合的最主要因素,也是长三角城市群未来协同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