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医药商业供应链合作的市场特征分析

医药商业供应链合作的市场特征分析

时间:2022-06-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3章 我国医药供应链的相关研究3.1 医药行业背景分析一、医药市场的特殊背景医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除了具备一般商品的基本属性外,还因供给与消费之间因知识差异太大存在特有的信息不对称,具有一般商品所没有的特殊属性:1.很多药品的使用权和选择权是完全分离的。医药商业前20强企业的销售规模增长迅速,增幅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第3章 我国医药供应链的相关研究

3.1 医药行业背景分析

一、医药市场的特殊背景

医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类似的商品还有军火、民用武器等),除了具备一般商品的基本属性外,还因供给与消费之间因知识差异太大存在特有的信息不对称,具有一般商品所没有的特殊属性:

1.很多药品的使用权和选择权是完全分离的。就一般商品而言,消费者不仅是其的最终使用者,而且也是其的选用和决定者。选用何种商品、消费多少都由消费者自己决定。商品的使用权和选择权是统一的。而药品比较特殊,对于处方药,虽然患者需要,但医师才能有决定权(即处方权),即患者的选择权是无条件的让渡给了医师,自己既不能选择何种药品也不能决定使用数量。

2.药品在消费环节价格弹性几乎为零。由于人类的疾病种类繁多,不同的疾病症状需要不同的药品,因此药品市场的细分市场很大,很多药品彼此不能相互替代。在目前专利制度的保护下,一般首个上市的新药品几乎处于完全垄断(寡头垄断)的地位,加上人类对同伴死亡的恐惧和伦理观念,除非还有新的选择,否则对于治病救人急需的药品,几乎也没有价格的选择余地。这些因素使得一些药品在市场上具有很高的利润。

3.很多时候药品使用的实际付款者不是消费者自己,而是政府或保险公司。由于医疗事业带有公益或半公益的性质,世界很多国家通过政府医疗保险制度或商业医疗保险制度对药品的消费实行了一定程度的补助。例如我国,属于医保目录中的甲类药品报销(补贴)比例100%,即全部由医保基金掏钱,乙类药品也报销50%~90%。因此,很多药品市场的最大付款者是政府,其次是保险公司。这种特殊的消费关系使药品行业的发展除受普通的竟争影响外,还与政府或保险的政策息息相关。特别是政府医保政策的调整可以直接影响药品的消费方式和医药行业的经营模式。

二、医药品的制造、流通与消费

1.医药品的制造

20世纪上半叶以前,中国还是一个缺医少药的农业大国,人均寿命不到45岁。新中国建立后,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疫情和改善疾病治疗水平,提高人均寿命,中国开始走上了一条医药工业自力更生、开拓发展之路。1950年代初期,虽然制药生产自我配套能力水平很低,但已经能够生产化学原料药约40种。1966年到1978年期间,制药行业总体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同期世界水平相比仍停滞不前。1978年后,随着国家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医药品的制造和销售业迅速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医药品的制造和销售总额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目前,我国药品制造企业已有7160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6324家。2010年中国人均期望寿命已经接近74岁,标志着我国也进入了医药保障大国的时代,并且开始向医药保障强国迈进。

医药品的制造除研制、生产质量的保障以及商标受到严格的政府管制外,其过程与一般制造业的运作过程基本相同,但其技术密集的程度远高于一般制造业的平均水平。按医药品的制造工艺或方式分类,主要有化学制药、生物技术制药、植物药、医疗器械和卫生材料等制造业。按制药单位性质分类,又有医药企业制造、医疗单位自制药等。从制药的研发技术和配方管理分类,又有专利药品和非专利药品,不同国家对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基本相同。按医药品的用途分类,有原料药、防疫药品、治疗药品、保健品和治疗器械、辅助治疗器械和卫生材料等等。从世界范围看,医药品制造业在制造业中总的比重虽然不大,但其高成长性却十分显著,如我国医药工业产值的年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2%~20%。从国际制造业的结构看,产业集中度很高。如2007年国际排名前10位的医药制造企业如辉瑞、琼森、史克、施贵宝、杨森等10大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集中度达到54%。

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制药企业,2003年上半年,医药制药企业为6391家,其中国有企业占26%,集体企业占14%,民营企业占20%,三资企业占40%。我国制药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市场集中度不高,截至2009年,90%以上企业仍属于小型,全国医药企业前10强只占国内市场25%的份额,产业结构明显不合理。另外我国医药行业产品结构也不合理,长期处于低水平、重复生产,很多产品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由此导致很多企业生产开工不足,能力闲置。此外整个医药行业的新药开发能力弱,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品种雷同现象普遍。

表3.1 我国医药制造业市场集中度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医学年鉴》(2005、2006、2007、2008)

2.我国医药流通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国有药品经销企业11958家,零售药店74204家。医药流通业的总体情况可以概括为“一小二多三低”。随着市场发育完善和市场竞争的强化,企业间重组和兼并增加,企业经营模式和战略调整也逐步到位并完善,业界情况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医药流通业的情况开始转变:

“一小”向“一大”转变:一小主要指流通企业规模结构中的比例以小企业为主,即行业集中度小。据统计,目前我国药品流通商几乎90%为小型企业。据2005年行业报告分析,2004年排在前三位的药品经销商是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九州岛通集团有限公司,分别实现商品销售123.5亿元、97.2亿元、61.7亿元,但三家加起来仅占全国市场的12.8%;全行业中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药品流通企业只有6家,超过20亿元的有17家,超过10亿元的有39家,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企业不到总数的5%。但到最近,情况大为变化。2008年排在前三位的仍然是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九州岛通集团有限公司,但3家企业的医药销售总额已经达到773.37亿元,比2004年增长1.73倍,三强加起来已占全国市场的19.21%。医药商业前20强企业的销售规模增长迅速,增幅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二多”变化不大:一指流通企业的数量多,二指流通产品重复多。现阶段我国持证的医药流通企业有13万多家,其中医药批发企业1.65万家,医药零售企业11.5万家。我国药品生产企业新药创新研制能力及制剂水平低下,截至2006年,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化学类一类新药只有65种,仅占我国销售药品种类的2.6%,仿制药品达95%以上,经常出现上百家药品生产企业生产同一药品。药品生产的低水平重复导致药品流通企业所经销的产品种类重复。

“三低”的情况逐渐变化。三低是指企业集约度低、利润率低、管理效能低。2003年行业利润率仅为0.7%, 468家重点企业中,有127家亏损,亏损额达3.36亿元。以居全国医药销售额第六位的山东省为例,2004年药品流通业销售收入净额97.23亿元,同比增长10.28%,却亏损1.3亿元,比上年增加5400万元。但2008年,全国20强企业销售规模增幅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中,国药控股有限公司增幅达到48.23%;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达到44.57%;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达到37.94%;乐仁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达到29.57%;云南省医药公司达到29.51%;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达到27.43%;国药集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达到24.72%;湖北九州岛通集团公司达到23.68%;哈药集团医药有限公司达到21.37%;重庆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达到19.69%。利润幅度也稳步增加,如一致药业和国药股份2008年中报报告利润同比增长分别达到28.1%和45.72%。原有的管理方式简单粗放,导致管理效率低下的情况有所改善。2003年全国仅有少数企业初步建立了物流信息管理及业务支持系统。但2008年,全国已形成了一批区域性龙头企业。如南京医药构建了基于药事管理服务为特征的现代集成化供应链,使经营业绩稳步增长。医药流通企业的规模逐渐增强,市场集中度也逐年提高。

表3.2 我国医药商业企业规模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我国医药行业年度报告(2003~2009)

表3.3 中国医药商业集中度的变化 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统计年鉴.

3.我国医药品的消费

医药品市场与一般消费类产品市场也有所不同。一是医药品销售商业有企业进入门坎,需要严格的行业认证;二是代理机构的企业数相对较少,低于制造业的平均代理机构水平;三是医药销售既不同于传统的分销管道方式,也有别于直销的方式。在中国总数5000万的营销大军中,医药营销人员就占了其中的5%。四是主要销售对象不是最终患者而是医疗机构。从销售终端的机构看,主要是医疗机构、零售药店、诊所或卫生所。根据2003年IMS(艾美仕市场调研与咨询公司)统计的资料,我国的医疗机构、药店、诊所或卫生所的销售比例为80%、15%、5%。而美国的上述比例则为50%、15%、5%(资料来源: IMSHealth Report)。显然,医疗机构既是最大的消费终端,同时又是患者(最终消费者)最大的消费代理,把医药品从制造环节与消费环节联系起来的除医药品商业企业(即销售商)外还有医疗机构。2007年我国医疗机构数量达27630家。因此,医药品行业的厂商合作既有与其它行业厂商相同的一面,又有其十分特殊的一面。

目前研究对中国医药市场环境的判断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市场处于急剧变动而又高速增长的状态之中;二是中国医药市场逐渐成为世界医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医药市场已经完成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的转变,进入了全面竞争与微利经营的时代。但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供需失衡引发无序竞争。一些学者观察出我国现代医药物流已经迅速崛起,外资企业开始部分进入中国药品分销市场。还有学者通过对医药市场各板块的详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医院的处方仍是医药营销的主流市场,城市医疗市场”一元独大”的局面没有根本性改观;非处方药(OTC)市场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以农村和城市社区为主的第三终端开始崛起。

3.2 医药供应链的相关研究

一、医药供应链的定义

1.药品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的规定,狭义的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广义的药品还包括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医药包装材料等。药品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根据药品原料来源分为化学药、中药、生物药;根据药品治疗疾病的领域分为心血管用药、抗感染药等;根据药品是否原创分为创新药和仿制药;根据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公众自我选购及使用的风险与效益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本文所研究的医药主要关注的是狭义药品定义中的处方药,因为规制政策对处方药供应链的影响更为巨大,而非处方药供应链的市场运行规律则与一般产品供应链的市场运行规律相类似。医药供应链作为一种特殊的供应链相关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一般将医药供应链定义为:医药或服务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流动,目的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提供部门的绩效同时减少成本。该定义指出了医药供应链的主要节点成员,包括新药研发部门,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医疗服务提供部门(医院和诊所等)以及最终消费者。

2.医药供应链及其管理的定义。目前对医药供应链没有明确的、公认的学术定义和标准,学者们在借鉴供应链定义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对供应链的理解,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医药供应链管理则是以提高药品质量、医疗服务水平以及医药供应链的整体效益为目标,把整条供应链看作一个集成组织,“链”上的各个企业都看作合作伙伴,对采购过程、制造过程、交付过程、分销过程和返回过程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笔者认为杨昌(2007)对医药供应链和医药供应链管理的定义最为典型和全面。他提出医药供应链是一种在为患者提供医药产品或医疗服务的共同目标下,由对整体药品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有关键性影响的若干药品原料供应商、制药商、医药物流公司、医药商业公司、医院和药店、患者等组成,并在政府部门监控之下的动态增值网链结构模式。本文认为,由于这个定义涉及到了医疗服务和患者的内容,而分析这部分内容需要的不仅仅限于经济学或管理学的方法,只能是一种较为广义的定义。为研究方便,还是不包括服务和患者内容的较为狭义的定义更为实用。

二、对医药供应链的研究

在供应链的初始研究中,对供应链理论分析的研究较多,目前,对不同行业供应链的研究也逐步展开,除了汽车、钢铁等制造业以外,很多学者对垄断行业如石油、烟草行业、旅游以及传统行业如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也从供应链的视角进行分析和研究。但从供应链的角度对医药行业特别是我国的医药行业进行研究的还比较少,从近年来高校博士对医药行业研究的选题情况可以得到部分佐证(表3.4)。

表3.4 近年来国内高校对医药行业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资料来源:根据CNKI硕博论文查询整理

1.对医药供应链绩效的研究

供应链绩效评价作为供应链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使供应链节点企业及时了解自身绩效状况及其对整个供应链绩效的影响,适时调整决策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益,以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

杨昌(2007)针对中国医药行业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现状,从过程角度对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医药供应链和医药供应链管理进行系统深入分析。总结中国医药行业经营管理的特点,构建出医药供应链模型。对医药供应链的节点组织和约束组织进行分析,指出它们对医药供应链绩效的增益影响。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并给出了医药供应链代理循环、订购循环、补货循环、生产循环和采购循的运作流程形式化表示,为建立医药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奠定了基础。

郭又荣(2007)主要针对医药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应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医药供应链绩效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开展了模型原型计算及评价过程的数据模拟,找出当前医药供应链实际运作中的根源性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措施。

2.对医药供应链的其他研究

王艳(2009)认为依托第三方物流在医药行业中的蓬勃发展,对医药供应链的流程进行了重组和优化,提高了医药供应链的运行效率。

钮立红(2010)对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面对医药行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各信息流在供应链各环节不能充分沟通和共享而形成的信息孤岛问题,对医药供应链的管理信息的共享问题进行了研究,从信息化的角度对医药供应链中的信息流问题进行了探讨。

3.对医药商业供应链的研究

表面上看医药商业供应链与一般供应链相类似,表现为只要企业从原材料供应部门购买活性或非活性物质并按照配方进行生产加工和包装,然后通过分销商、医疗服务提供部门最终流向用户,但是医药供应链却具有其特殊性:

(1)药品的特殊性。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与其他商品相比有明显的特征,及生命的关联性、高质量性、公共福利性和高度专业性,医药供应链要求在生产、流通、销售环节都严格保证药品的质量,并符合国家的药品标准。

(2)规制的重要性。由于对药品的需求和供给的特有自然规律,药品市场在许多国家受到严格管制。政府一方面需要保证患者能够及时获得药物和治疗,另一方面又要平衡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给予一定的利润空间。

(3)医药供应链的复杂性。医药供应链的复杂性一方面是由于药品规格、品种、批次繁多,不同的药品的生产、流通、存储、销售要求不同,因此带来了医药供应链管理上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医药供应链参与主体多,除新药研发部门、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医院等医疗服务提供部门外,还有政府、保险机构、以及在国外一些国家的GPO组织等,不同的主体间相互间又相互作用和影响,提高了医药供应链的复杂性。

还有一些学者对国外典型的医药商业供应链也进行了研究:如美国的药品分销以零售渠道为主,药房和零售商店占市场份额59%,而各类医院、诊所等医疗机构仅占到整个市场份额的27%。新兴的药品流通如邮购,在药品流通份额中也占了一定份额。因此,美国药品流通模式主要以”企业—(批发商)—药房—消费者”形式,流通的中间环节很少,这是因为美国企业在巨大竞争压力下的重组和兼并的情况多并且迅速。这种模式会促使批发商、零售商不断提高分销效率以降低运营成本,扩大经济规模以获得规模效益,同时又积极采用电子商务手段使得交易电子化、自动化,既为高效率运营提供技术支撑,又能为营销活动提供专业化和增值服务。

3.3 医药商业供应链合作的市场特征分析

药品市场实行的是单向价格管制,即管制销售最高价却不管制买家的出价。因此,药品流通或经销商经营效益除了企业自身管理的因素影响外,其价值链合作端出口终端销售机构的影响很大。机构购买者不仅能够利用价格管制的便利影响药品流通企业的盈利,也能够利用流通或经销商内部的互相竞争压低药品购买价格,还可以要求流通或经销商提供范围更广或质量更高的服务。

一、医药商业供应链合作的市场特点

近年来,随着终端市场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零售连锁药店的发展,市场中供与求的关系一直在相互变化和互相均衡中发展,但由于受价格管制和信息不对称的双重影响,在医药品销售市场供销双方的市场博弈中,总体上,终端机构主要是医疗机构占据市场优势的地位。这种情况促使生产商与经销商进行合作以联合应对医疗机构这样的终端。医药商业供应链合作的市场特征见图3.1所示。

图3.1 医药商业供应链合作的市场特征示意图

集中批量购买增加了生产商与流通商合作的动力。药品的终端机构购买者主要是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医疗机构主要是医院。由于医生具有药品使用的处方权和选择权,加上医院收入的一部分来源于自己的药房加价,我国药品消费相当大部分是在医院里发生的。医院因此在与流通或经销商进行价格谈判时,一般具有比普通市场的机构买家更高的讨价能力,会占有主导优势。医院通过政府规定的招标采购或网上集中采购制度,向所有的药品生产企业或药品流通企业发布所需采购的药品名单,由药厂或经销商报价,然后由药品委员会研究决定医院最终采购哪家药厂或经销商的产品。由于投标存在激烈的竞争,制药厂或经销商只能在合理的范围内尽量迎合医院的降价要求,因此招标采购制度使生产商和流通商通过合作来降低流通成本,使投标药品尽量具有相对的价格优势。

医药销售的第二个终端是零售药店。近十多年来,连锁药店企业数量的激增,各连锁药店企业都希望以低价吸引普通购买者。为了维持低价销售的利润,零售药店必须采取一切措施来降低药品的进价,包括采用连锁经营集团或药店联盟采购等集体采购方式,利用大批量采购数量的优势来压低流通或经销企业的出货价格。

一般药品差异性不大或可替代程度高的特性也会增加药品市场的竞争。由于我国药品生产仍然以仿制为主,经常一种普通药品有上百家药厂生产。重复性严重的情况使得终端购买者有很多的选择。尽管一些专利药品的竞争对手较少,但因为存在很多替代性治疗的药品品种,销售终端仍具有采购优势。

医药品流通市场还面临药品流通终端购销合一趋势的压力。由于传统的药品流通或经销企业主要通过经销或批发实现盈利,业态的利润来源构成非常单一,都来源于在药品购进价格的基础上按照某一比例的再加价销出。许多以分销为主营业务的经销商,经销药品成本是其整个经营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强烈的压价意识,在向更上一级经销商购进药品时,一定会想方设法地压低药品的购进价格。而终端机构因零售价格的管制和竞争因素等的限制,也会尽量降低零售价,造成零售利润空间的压缩。因此,随着利润空间的减小,终端购买者为了增大利润空间,也开始向上一级流通渠道渗透,增加药品经销的业务范围,即零售商的后向一体化。如北京嘉世堂连锁药店开设药品经营公司直接从药品生产企业订购,这无形之中也增加了对一般经销商的市场压力。因此,由于市场形势的变化导致各种压力的加大,医药产业合作除了传统的促进合作的因素外,还要不断增加新的合作以应对各种趋势的变化。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从市场演变趋势压力导致实际合作效果的角度看,企业合作的确可以通过提升真实的价值,如增加企业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交易和生产过程的改善、订货和库存管理的优化、药品供货质量的提升等创造企业经营效果,来实现合作企业之间的多赢。

二、医药商业供应链合作的主要途径和形式

企业要达到通过合作创造更多价值并形成更强群体的目的,除传统产销链的合作优化,使药品生产到用户传递的过程效率最高并效益最大化外,按价值链理论分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在企业价值链方面的合作,共同提高竞争优势,也就是以某条价值链为基础的一系列企业的合作;二是产业集群化合作。在医药行业产业链上合作,以提高整个产业的优势来达到单个或集群企业实现竞争优势。即把合作的范围扩大到整个行业的产业集群,通过整体优化达到个体提高的效果。

传统产销链合作是企业活动的基本内容和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合作内容主要是药品生产和流通环节过程中,各环节企业之间通过协议或合同完成药品价值的传递与增值过程。从合作内容和关系看,产销链合作与其他行业没有基本的差别,只是合作链条上的企业可能都要受到医药行业的政府管制,不像其他行业的企业那么容易进入。

按照价值链理论,企业的价值增值或创造过程可以分解到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中去,各个环节经营管理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及效果,共同影响并决定整条价值链的收益。例如,在某条价值链的一些增值环节上,也许这家企业拥有优势,而在另外一些环节上,也许那家企业拥有优势。在合作过程中每家企业都通过不断调整自身的增值活动来适应价值链上的其他企业,从而达到拥有环节优势互补的企业在合作中发挥出整体的集合优势,也就是经济学中常说的“木桶效应”。随着技术进步不断加快、消费需求变化的迅速,医药品市场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社会生产的分工也随之深化。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增值过程被分解成更长或更细的链条。这些价值链的延伸或细化导致了市场竞争范围的扩大和形式上的演变。原本某条价值链中企业与其他价值链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成企业所在价值链体系与另一价值链体系整体之间的竞争,即表现成为价值链群之间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某条价值链整体优势的发挥,不仅取决于这个链条上单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而且还取决于整条价值链上所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水平和效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的演变,医药全球产业链的生产体系也已逐步形成,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已不局限在一条价值链或一家企业之内,甚至也不局限在某一个国家之内,原来分布在一家企业内的某一价值链过程也可能分布扩展到全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不同企业,这时的价值链合作就逐渐扩展到了整个行业的产业集群。这时,单个企业可以摆脱大而全的困扰,集中精力提高核心能力。同时也可以摆脱受制于空间或时间限制的市场交易,使企业资源流动更加灵活和自由,真正实现行业产业链生产经营的一体化发展方向。而产业集群化是产业优势与区域优势结合的有效产物,医药产业集群化是将医药产业中相同、相近企业聚集到某有一定条件或优势的区域,进而吸引相关的医药服务机构也进驻该区域,然后集合形成的一个有效的医药经济群体。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表明,产业集群的本质也是一种生产组织合作方式,它通过对产业集群的有效培育与发展实现多种目标,在经济竞争中产生出很强的竞争优势。

医药行业无论通过何种途径达到集群的目的,都要借助具体的合作模式才能实现。而具体的合作模式的形式有多种划分:按合作关系划分,有委托经销(代理机构)、买断销售、直销和协议经销制;按合作主体划分,有制造商与经销商、经销商与制造商、经销商与经销商、经销商与零售商等;按合作形式划分,有合资(参股)经营、合作经营、一体化经营、协议合作。按合作协议形式和时限划分,有长期(战略)协议、短期协议和单项协议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