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涉农供应链的特征分析

涉农供应链的特征分析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6 涉农供应链的特征分析2.6.1 两种性质的生产并存涉农链中包含有农业生产过程,而农业生产兼有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生物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特点。因此,涉农链在进行基于时间的竞争时所反映出的整体响应速度和针对性,将成为评价涉农链效率特性的重要指标。

2.6 涉农供应链的特征分析

2.6.1 两种性质的生产并存

涉农链中包含有农业生产过程,而农业生产兼有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生物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特点。即使狭义上的农业生产结束,农副产品进入后续加工及物流阶段,其生命属性和“生长”活动还将不同程度地持续至最终用户。涉农链整体上的这种集合属性构成它与非涉农链的根本区别。

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流通生产相比存在着巨大差异。表现在:农业生产高度依赖自然环境,风险大;农业生产要素的时空变异大;农业生产和运营过程可控性差,不确定性大,量化规范化难度大;农产品产出不具有完全的同质性;农业投资回收期长,吸引资本的能力弱。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生产还有与农业物流紧密联系为一体的特点——生产过程就是物流过程,所以农业生产物流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其好坏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效果。这种生产过程与物流过程同一化并在生产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的特征在工业生产、进而在非涉农链中都是罕见的。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角度看,农业生产和运营系统在人为设计性上不如工业;事实上,农业的生产函数形式十分复杂,影响因素多且有复杂的交互作用,这些因素的人力可控性也差;人类对农作物自然生产进程及其“工艺”过程的了解和认识并不像工业那样十分清晰,即涉农链中农业过程的“黑箱”特征比较明显。这些特征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涉农链集成和优化模式上与非涉农链的巨大差异。

总的看来,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并存性,构成了涉农链的本质属性。这一属性直接衍生或与其他因素相结合形成了涉农链的诸多其他特性,可以说,它是形成涉农链其他特征的重要基础或根源。

2.6.2 物流约束性及路径复杂性

涉农链中物流主体具有多样性,既有加工企业、运销企业,又有农户(农户可视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涉农链物流客体主要为农副产品及其中间产品、产成品。当然也包括其他辅料、包装物等。涉农链物流环境具有全方位性,农业包含农林牧副渔等子行业,其作业场所基本涉及我们所知的大多数地理环境。涉农链在物流工具上也是种类繁多,层次不一。既可以是飞机、火车等现代物流工具,也可以是小四轮、马车等低级物流工具,甚至可以是个体的人。物流环境的全方位性以及物流工具的多样性等因素综合起来,决定了涉农链一体化物流在联结模式种类上呈几何级数增长,加剧了物流路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涉农链物流约束性表现在两个互相关联的方面,一方面涉农物流能力(包括物流管理和物流基础设施等方面)制约和影响涉农链的范围和绩效。例如光明乳业在建立冷链和提升物流系统能力以前,其液态奶的营销半径被局限在加工厂方圆300公里以内;另一方面宏观物流环境、国家物流政策、农产品行业规范及标准化等对涉农物流形成外部约束和局限。物流约束性的重要根源在于涉农链物流客体的特殊性。由于农业原料及其制品一般具有内在本质生物性、供应季节性、性状不稳定性及易腐败等特性。从用户的角度看,对其则有食用(饲用)、营养、安全、卫生、感官、理化等要求。这些特点决定了涉农链对物流管理能力和物流技术因素的高度依赖。反过来看,物流能力又制约了对客户价值实现的程度及涉农链竞争绩效的高度。

物流路径的复杂性主要源于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和农产品消费的普遍性。涉农链中涉农物流过程可描述为:农业投入物以工厂或工业城镇为起点,经由各种运输方式到达农村,直至千家万户(这一过程物流路径呈强发散性);经过农业生产、收获等环节后,农产品由少聚多,由支线向干线汇聚到制造厂或分销商(这一过程呈强收敛性),经过加工(或流通加工)后,向分销商、零售商扩散(呈中度发散性),最后从各零售网点扩散至千家万户消费者(呈强发散性)。

物流路径的特征模式可概括为:强发散性+强收敛性+中度发散性+强发散性。这一特点决定了涉农链中一体化物流的控制上的高难度、管理上的复杂性,物流硬件投资上的巨大性。这一特点的影响不仅表现于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流通方面,也很突出地表现于一些全方位快速扩张的企业身上,如伊利、双汇、光明等。而非涉农链中的一些生产资料用品基本不具有这一特征;此外非涉农链中许多日用品物流虽然在供应链下游也体现出强发散性,但在上游却不表现出“强发散性+强收敛性”的特点。

涉农(食品)供应链[37],其不同类型的节点的数目构成呈现典型的两头大,中间小的形状。Grievink[38](2003)列示了六个欧盟国家的食品供应链中利益干系人(Stakeholders)在每一个层级上的数目(见图2-5),并形象地称其为“沙漏”。

图2-5 食品供应链节点构成的沙漏图

2.6.3 时间竞争的双向性和局限性

基于时间的竞争(Time-based Competition),是由George Stalk第一次明确提出的。他强调“时间是赢得竞争优势的下一个源泉”。Giovanni Azzone[39]和Ashok Kumar[40]对时间如何产生价值的原理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通过改善时间绩效可以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对外部来说,顾客可以更快地得到他们所需的产品,由此可以带来更高的市场份额,能以更高的价格销售产品,利润增加;对内部来说,减少了不增值活动,带来更高的效率和生产率、更低的管理费用、更快的资金和库存周转,从而降低了成本,也使利润增加。此外,Richard J.Tersine[41]认为不断压缩提前期能够使企业达到“订货型生产”的理想生产环境。

理论上说,任何供应链的形成和构建,都是基于对特定用户的需求做出响应的需要。因此,涉农链在进行基于时间的竞争时所反映出的整体响应速度和针对性,将成为评价涉农链效率特性的重要指标。

(1)涉农链在时间竞争的策略方向上具有双向性。

在非涉农链中,时间竞争策略的基本指向就是加速,即尽可能地缩短产品开发、发布、加工制造、销售配送、服务支持等时间长度(均值)及减少它们的波动幅度(方差)来参与竞争。而在涉农链中,时间竞争在策略指向上,不仅包括正向加速(一般意义上的加速);而且还包括逆向加速,即削减和抑制农副产品有机体自然生长(呼吸、光合作用、熟化、腐化)的速度,以使其具有更大的经济价值。例如对生鲜品保鲜、冷藏以降低生物体活动强度,培育晚熟品种以均衡后续生产和供应等措施。美国Cagene公司1993年培育和研制的延熟保鲜转基因番茄,增强了番茄产品时间竞争的柔性和针对性,并降低了贮藏保鲜等物流成本。

(2)涉农链在在时间竞争的潜力方面又受到诸多局限。

首先,涉农链中农业环节生产和运营周期十分漫长,其长周期与农产品加工、流通的短周期形成鲜明对比,形成涉农链的“速度陷区”,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农业周期压缩的潜力有限,时间竞争受到局限。其次,涉农链农业环节在响应用户需求时,其响应方式与后续环节存在着巨大差异。农业生产和决策在时间上整体刚性很强,调整的柔性差。另外,涉农链各关联子系统在信息传递、物流系统协调与集成上标准、格式、规则(特别是通信模式)统一性差,从而也约束了涉农链基于时间竞争的整体优化空间。最后,涉农链中农业节点时间竞争的工具很有限。在制造业时间竞争中常用的系统简化和整合、标准化、偏差控制、自动化等方法在农业生产环节运用很困难。

2.6.4 供应商构成的特殊性

涉农链供应商构成的特殊性主要源于涉农链中农副产品生产商的特殊性。农产品生产的主体既可以是独立的农户,也可以是农场,还可以是农工商综合公司等,从核心企业的视角看,它们都是不同层次的供应商。农户作为农业生产主体和核心企业的供应商,具有多重身份属性:自然人、法人、管理者、决策者、劳动者等等;其行为模式比较复杂,决策的理性与非理性并存,并受农户个人的文化素养、偏好、心理状态、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而波动;在对市场信号和经济信息的认知、判断、反应上,既可能是理智定夺,也可能是盲目跟风,还可能是由于大起大落阵痛打击后而心灰意冷——即“调整失灵”;从数量特征上看,农户作为供应商其数量弹性很大,有时可少至百十号人,有时又可以多至成千上万甚至更多。如伊利带动了20多万农户进行牧业生产和原奶供应。

2.6.5 需求不确定性,敏感性和个性化趋势

涉农链中农业原料及其制品绝大多数属三F(Food食品、Food饲料、Fabric纤维)范畴。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副产品及其制品的种类和品牌日益增多,流通渠道日益复杂,消费者对价格、品质、服务等日益敏感,购买偏好和习惯也更加捉摸不定。总体看来,农副产品消费模式已由温饱型向质量型、服务型转变。从供应链的角度看,整个涉农链需求端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敏感性和个性化趋势。①需求个性化是买方市场下消费者消费模式变动的总趋势。个性化的实质就是差异化,它在客观上加剧了农副产品市场的细分化,同时也反映了消费者对“农民生产什么,工厂就加工什么,消费者就吃什么”这一传统模式的摈弃。②需求敏感性主要反映在消费者对农副产品的质量、安全、卫生、价格等日益关注和重视。这一趋势客观上要求加强涉农链的集成和协调。③需求不确定性,既反映在不同地区消费者对同类农产品需求的差异和变动性上、也反映在同一地区消费者在不同种类农产品之间以及同一农产品不同品类之间频繁的选择和变换上。

综合起来看,消费者需求模式的演变对整个生产、流通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能否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并快速响应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获取竞争力的关键。很显然,要达成这一切单靠企业自身的孤立努力是很难达成的,因此对传统涉农链加以再造或者构建新的涉农链便成为当务之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