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系统

时间:2022-06-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3 知识管理系统目前,计算机中存储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概括而言,知识管理这种新的管理思想和实践的产生基于以下原因:①知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和动力是知识管理产生的外部因素。②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是知识管理出现的直接动力。③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知识管理产生的物质技术保障。

4.3 知识管理系统

目前,计算机中存储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找到有用的知识,使之顺利转化为生产力,成为人们在信息领域奋斗的新课题。知识管理,包括知识发现、知识提取、知识利用等几个部分,把这些部分转化为信息系统,就是所谓的知识管理系统。

4.3.1 知识管理的起源与产生背景

“知识管理”一词最早出现在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于1988年发表的《新型组织的出现》一文中,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信息资源的管理,从这一点上看,它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深化与发展。二是对人的管理,知识不只来源于编码化信息,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来源存在于人脑中的未编码的知识。这一点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归根结底指导我们行动和最终做出决策的恰恰是这些隐性的知识。

知识管理思想是基于知识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重要地位而提出来的,是新经济增长理论在管理领域的对应产物。知识经济使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管理的主要资源由信息转向知识,管理方式由等级管理转向网络管理,员工的教育由被动培训转为主动学习,企业的技术文化由单纯技术知识转向综合知识,企业之间由竞争战略转向合作战略。概括而言,知识管理这种新的管理思想和实践的产生基于以下原因:

①知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和动力是知识管理产生的外部因素。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充分利用高科技成果,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新经济,对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分配方式、资源配置、经济结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为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中的知识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②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是知识管理出现的直接动力。科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生产关系的形成,出现了全球利益,全球盈利又进一步促进了知识创新和科技发展。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必须不断进行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成为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所追求的直接目标。

③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知识管理产生的物质技术保障。知识源于信息,人类既要通过信息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又要根据所获得的信息组成知识并不断地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进了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手段,扩大了信息获取的范围,并使信息交流以更为高效的方式进行。

由于知识管理崭露头角,对它的定义因为强调的角度不同而不完全一致。美国德尔福集团(DelphiGroup)创始人之一卡尔·弗拉保罗提出了被广泛引用的定义:“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员工的脑海里,是员工所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管理就是有效地实现这两类知识的互相转换并在转换中创新。瑞典的卡尔·斯威比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为“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从而建立了一个了解企业隐性智力资产的框架。著名知识管理学者,美国的维娜·艾利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

综上所述,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目标是使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促进知识创新并最大限度地开发企业员工的智力资源。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的对象是人和信息;知识管理的工具是信息技术;知识管理的本质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并作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知识管理的职能是知识发现、知识需求、知识源匹配和知识运用;知识管理的特点是重视知识对创新的贡献,重视对知识的科学整合和有效地运用到组织的各个环节。

通俗地讲,知识管理就是让恰当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呈现给恰当的人,从而做出恰当的决策。在企业中进行知识管理就是要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创造的知识有效地进行分类、加工和储存,通过一定的知识共享机制让这些知识发挥作用,从而为企业创造新的知识和新的财富

4.3.2 知识管理的基础内容

构建知识管理系统,首先要了解知识管理的基础内容。

(1)显性知识及其获取

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是可以用语言、文字、图形等表现出来,能够书面表达,可以编码、数据库化的知识。显性知识是容易获得、容易理解、能够交流的知识。

①个人获取显性知识的方法。对于个人来说,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其一,个人通过学校教育,可以系统地、完整地、正规地获取知识。教育是生产知识的产业,学校是个人获取知识的最好也是最重要的场所。其二,个人利用搜索引擎,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知识。目前,全球网络已经成为史无前例的最大机器。数字化、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各种专用数据库、特色数据库成千上万,其中囊括了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知识,并且大多数数据库都以网络化形式存在,全球网、局域网等应有尽有。利用这些数据库网络可以进行任何事物、任何主题知识的特定检索或专题检索。其三,数据挖掘技术是知识获取的常用工具,它能将大量分散的历史数据和详细操作数据转换成集中统一的信息,并从中查询和提取出用于决策的信息。其四,通过专利进行成果转让以获取知识。知识转化为科技成果之后,成果转让也是他人获取知识的常用方法。其五,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如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等获取知识。

②企业获取显性知识的方法。对于企业来说,知识决定着企业的价值。首先,企业可以通过创建企业知识库的方式保存企业的显性知识。企业的显性知识由以下各项组成,即企业基本信息、企业组织结构信息、产品服务信息、基本流程信息、顾客信息等,通过知识清单展示公司内外的所有信息资源,便于员工获取知识。

其次,通过建立知识网络,保存并获取企业的显性知识。这包括企业内部知识网络和企业外部知识网络,例如供应商网络、用户网络、专家网络、与相关政府部门的网络等,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网络获取知识。

再次,通过绘制知识地图,保存并获取企业的显性知识。知识地图起到一个向导的作用,它本身并不是知识。知识地图的特点是指出拥有知识的人,并告诉组织中的人们,当他们需要专门知识时到哪里去找。这是一种采用智能化的向导代理,引导检索人员找到目标,指引用户系统阅读各种资料。企业拥有一幅好的知识地图,员工们就可以方便地找到知识源。

最后,提供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工具,是知识获取的重要保证。高新机器设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仅打破了信息交流、知识获取的时间限制,而且使交流和知识获取形式更为直观。因此,公司提供知识获取的技术设施、软硬件平台,是获取知识的物质技术保证。

(2)隐性知识及其获取

1958年,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波兰尼在其代表作《个体知识》中首先提出了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或Implicit Knowledge,又译为默会认识或默会知识)的术语。在波兰尼的整个思想体系中,默会认识论居于核心的地位,也被公认为是他对哲学的最重要的贡献。波兰尼认为:“人有两种类型的知识。通常称作知识的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知识,这只是其中的一种类型。没有被表达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比如我们在做某件事情的行动中所掌握的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记住一个我们并不信服的数学证明不能给我们的数学知识增加任何东西”,只有理解进而信服了数学证明,才能说掌握了数学知识。这种理解就是一种隐性知识。

所谓隐性知识,指未表达或难于表达的知识,是个人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有些可能永远也不会被记录下来(或形成文档)。如一个机械师,他拥有大量的关于如何装置小汽车或卡车的隐性知识,而这些知识只有在他去教他的学徒或者将这些知识写成某种可用的格式时,才可以被利用。必然地,这些隐性知识是主观的和个人的,但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被分享,传授知识的过程对其他人是很有帮助的,对于组织成功地完成一项工作也有很重要的价值。而将知识表示为某种格式比如逐步操作的视频指南或者一幅图表,便产生了知识的人工制品,隐性知识也因此转化为显性知识。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或Codified Knowledge)指的是已经被解释、记录或编成文档的知识。在一个组织中,当隐性知识尚未表示成显性知识时,机会有可能就此失去。因为其他的组织可能已经利用了这些知识并获得了竞争上的优势。正确地区分这两者也是至关重要的。

隐性知识是个人的、由情景限定的,很难交流和表述,其主要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具有主观性。隐性知识只有转化为显性知识后,才能按照显性知识的获取方法完成知识获取。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实际上是将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集体显性知识的过程。一般从如下几个方面促使隐性知识显性化:

①创造一个宽松的交流环境和交流机制,使人的智慧有自由翱翔的空间。属于个人的主观的隐性知识是创新的原动力,有价值的东西来源于人的大脑,因此它难以被监控,也很难强迫人们去做,只有在人们愿意合作的环境下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应该设法创造一个利于知识产生的环境。比如,一些企业建立的午餐会议机制就切实可行,特别是专业人员,利用午餐时间交流其领先技术和所拥有的知识,其他员工一边吃饭一边听其演讲,相互即时地提出一些问题,不但方便沟通,更有利于员工献计献策,促使其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进而获取知识。知识宽松交流的方式还很多,诸如建立BBS论坛、企业内部互联网络等。

②建立知识创造激励机制。激励就是通过调整外因来调动内因,从而使被激励者向着激励预期的方向发展。因此,激励实质就是一个通过外因来调动内因,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激励作用增加了知识员工的积极性,促使员工努力创造知识,加速头脑中蕴涵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物质激励是激励的核心,对员工实行物质激励,内容一般包括奖金、福利、住房、保险、提高工资、晋升职务、发放津贴、任职资格、员工持股等,从而激发员工个人的使命感,加速个体头脑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应该看到,知识创新只有经常化,企业才能不断获取新知识,才会占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③建立研发机制,加大研发奖金投入。研发是知识创新并应用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将大量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关于研发机制,世界经合组织将研发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以现象和事实为基础所从事的试验工作或理论工作,其主要是为了获取新知识,称为基础研究;第二部分是对原始资料进行调查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个特定应用领域或具体的使用目标以获取新知识,称为应用研究;第三部分是指生产新材料、新产品和新设备的科学研究和系统试验,将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用于新工艺、新系统和新的服务领域,称为开发研究。其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目的都在于获得与课题有关的或者是相关的知识,开发研究则是对上述途径获得的知识进行系统应用。

(3)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比较

表4-1列出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特征:

表4-1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比较

img55

(4)知识创新

在知识管理过程中,人的隐性知识在挖掘显性知识的价值中扮演了主角。对显性知识做出的选择、甄别、过滤和分析,依赖于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和知识积累所做出的预见和判断,是使信息展示其价值的关键,也是使信息为决策、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关键环节。在信息分析中投入的隐性知识越多,经过加工的信息与用户的需求就越贴近,信息的增值幅度就越大。信息增值的状况直接决定了新知识生产的成本和质量,对于知识密集型机构来说,信息是原材料,对这些信息加工和分析的专业人员是知识创造者。只有源源不断地向这些机构输入信息,才能支撑这些机构的持续性创新活动,只有拥有高质量的专业人员,才能在这些原材料中提炼出真知灼见和知识精华。一旦信息的流动中止,创新活动也可能随之中止;一旦专业人员素质下降,知识的创新成果也将相应减少。

在将信息转换为知识的过程中,人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个性化的、突发的、复杂的和难以预测的。因此,它要大量调用知识工作者的经验、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是想象力,在原有知识的积累上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对于以知识为基础的机构来说,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人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的技术技能和技术秘密、工作中的经验和判断力、决策时所具有的洞察力和前瞻性都是隐性知识的直接体现。

4.3.3 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

有人类社会就有管理活动,管理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诞生,最初的管理活动也就开始形成。人类是社会性的群体,在这一群体中,无论自觉不自觉,每个人都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结成一定的关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保卫自身安全,或从事其他的社会活动。因此,人类从一开始就存在人与人和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的方式、方法。管理是对人、物、事等所组成系统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控制的行为,这就是人类的社会管理活动。人类社会管理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11年,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首次提出了管理理论,同时也标志着管理科学的诞生。科学管理理论,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反映了管理活动的规律性,使管理由经验上升为科学。我们身边的管理无处不在,社会有政府的公共管理,学校有学校的教学管理,理财有财务管理,物业有物业管理等,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它所发挥的作用,假如管理混乱、管理无序、管理不科学,我们将无法生活、工作、学习。

信息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资源,渗透在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之中,因而信息管理是人类最基础的管理活动,没有得到科学管理的信息将无法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反而会产生信息对抗、信息干扰,造成信息误导,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同时,信息资源浩如烟海,只有经过有效获取、科学加工和有序管理,才能成为可利用的资源,才能使信息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减少信息资源的浪费。所以,信息管理是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是信息经济的起点。

在信息管理过程中,我们将对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信息符合我们行为的目的,为我们的社会实践服务,指导社会实践,解放生产力,提高工作效率,发挥经济效益。信息资源管理就是运用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对信息活动中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技术、设备、机构等)进行科学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确保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的过程。

人类的信息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20世纪40年代以前是信息的手工管理时期。这一时期凭借个人的知识与经验对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存储,它以图书馆为象征,着眼于文献信息资源的收藏管理。20世纪80年代为技术管理时期。这一时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造为主要内容,着眼于信息流的控制,解决信息的存入、组织和取出,实现了机器代替手工,提高了信息的处理速度和效率,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对信息进行远距离的传输,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开发。80年代之后为信息资源管理时期。这一时期着眼于对人类信息过程的综合性、全方位控制和协调,一方面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强调信息资源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直接要素和直接生产力;信息资源也是重要的管理资源,在管理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各种管理都离不开信息管理的支持。

信息资源的管理是指通过对信息的搜集、组织、传播和检索,实现其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有序、从存储到传播和利用的过程,包括微观上对信息内容的管理——信息组织、检索、加工、服务等,及宏观上对信息机构和信息系统的管理。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品种和数量的剧增,人们面临浩如烟海的信息不知所措,出现了所谓“信息爆炸”与“知识饥渴”的矛盾,即人们被信息所淹没,但又找不到所需要的知识。这是社会实践和信息管理水平的矛盾在新的条件下的反映,于是有人便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概念。在知识共享的基础上,强调知识的利用和知识的创新,将信息管理推上一个新的阶段。

21世纪,信息、知识占据社会发展的主导地位,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开始取代物质经济。同时,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也开始主导着社会发展,这就是知识管理模式。

美国学者马夏德与霍顿将信息管理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物的控制、自动化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商业竞争分析与智能管理和知识的管理。可见,知识管理在历史上曾是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一个高级阶段而已,只是由于形势的变化和管理实践的发展,知识管理才开始从信息管理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管理领域。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知识共享,使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合适的人和组织,以实现最佳的决策。人类的知识活动包含三个环节:知识创造、知识交流和知识利用。其中,知识交流是联系知识创造和知识利用的纽带,知识交流的目的在于知识共享。任何知识最初只是“私人知识”,不通过传播输送到社会上就不能转化为“共享知识”,只有通过传播,使其在社会上流传和应用,才能实现它的价值,知识管理就是要创造一种知识共享的氛围。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工业经济时代主要是技术的创新,而知识经济时代主要是知识的创新。对信息管理和服务来讲,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就是要确立知识管理和服务在信息管理和服务中的核心地位,形成科学的知识价值观和知识创新观。知识价值观是对信息价值观的升华和发展,它强调在社会整体性发展和结构性发展中信息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知识资源的关键性作用,而知识创新观是以知识等智力要素作为创新资本,科学汇集、有效分流、高效组织和有效分析知识资源,把知识管理和服务作为促进知识增值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知识联系,推陈出新。

总之,知识管理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对信息的管理,这是基础;另一个是对人的管理,注重信息与人的结合,在实现知识共享的基础上,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赢得竞争的优势。知识管理有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创新能力的结合,其目的是提高组织中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可以说它是信息管理科学的一个飞跃。

4.3.4 知识管理技术及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技术,是人们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知识并加以利用的方法和手段,它不仅包括获取知识阶段,也包括知识加工和知识使用阶段。但目前,我们提到知识管理时,大多仅指知识管理的加工技术,因为不同的知识加工方法,会需要不同的知识获取方法和不同的知识使用方法,但通常来讲,知识获取方法要远多于知识加工需要的获取方法。知识管理系统则是集成这些方法和技术的信息系统,即知识管理系统提供获取知识、加工知识、利用知识的计算机功能模块。同时,知识管理系统还应该有较好的通信手段,以便在恰当的时候把恰当的知识/信息传递给恰当的人。

(1)知识管理技术

在知识获取阶段,可以说现在有多少种显性/隐性知识获取方法,在计算机领域就有多少种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不同的是,在这里需要对获取的知识进行适当编码、对知识获取过程中相关的外部要素要进行数据抽取、记录。另外一个新兴起的知识获取方法,是借助各种搜索引擎的帮助,在系统内部甚至于在互联网世界里搜索相关知识。

在知识使用阶段,要把通过知识加工方法加工过的数据进行未来情况预存或进行辅助决策的工作。因此,这里需要大量的人机交互界面技术,把计算结果显示出来,并给予充分的柔性接口,使得决策者可以根据经营进行参数的修改,进而进一步进行多方案预测。

在现实生活中提得最多的知识管理技术,是知识加工技术。在理论中,知识加工技术有很多种,例如逻辑推理技术、神经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器学习、时间序列分析、数据挖掘技术等。在实践中,企业通常会使用这样一些工具来支持知识管理,如知识地图、分类方法、企业搜索引擎、电子协作工具、信息仓库、专家体系、数据挖掘/知识发现体系、基于案例的推断/问答工具(通常以帮助界面和联系呼叫中心的方式出现)、电子学习和学习管理体系、企业信息门户、知识资本评估工具等。

这里以数据挖掘技术为例,简单介绍一下知识管理技术可能涉及的方法。

数据挖掘(DataMining,DM)是指从大量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其表现形式为概念(Concepts)、规则(Rules)、模式(Patterns)等形式。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或挖掘知识,是“从数据中挖掘”,而不是“挖掘数据”。类似术语还有如数据开采、知识挖掘、知识发现、知识提取等。

在企业环境中,数据挖掘可以发现最有价值的客户,可以使组合销售更有效率,可以用最小的成本发现欺诈等。

数据挖掘技术通常分为两类:描述类和预言类。在描述(Description)类方法中,主要了解数据中潜在的规律;在预言(Predication)类方法中,通常用历史数据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数据挖掘方法有很多种,如关联分析、序列模式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异常检测分析等,如图4-2所示。这里只简要介绍几种方法。

img56

图4-2 数据挖掘技术的方法

所谓关联分析包括简单关联、时序关联和因果关联等,指分析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事件或实体之间的依赖性和相关性。其典型应用是货篮子分析,发现关联规则来指导产品的货架存放和交叉销售。

img57

图4-3 关联分析中的支持度和可信度

所谓分类(Classification),首先从数据中选出已经分好类的训练集,在该训练集上运用数据挖掘分类的技术,建立分类模型,对于没有分类的数据进行分类。例如,对信用卡的申请者,分为低、中、高风险者。可见,类的个数是确定的、预先定义好的。

所谓聚类(Clustering),指将物理或抽象的集合分组成为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过程。它把分类对象按一定的规则分组或类,这些组或类不是事先给定的,而是根据数据特征而定的。在一个给定的类里,这些对象在某种意义上是倾向于彼此相似,而在不同的类里的对象差别较大。

img58

图4-4 聚类分析示意图

(2)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作为实现知识管理的计算机系统,是一个具有知识管理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的软件系统,是一种融管理方法、知识处理、智能处理乃至决策和组织战略发展规划于一身的综合系统,是知识管理的实施平台。

传统的知识管理系统强调把知识加工方法集成到信息系统中,通过对信息系统中大量数据采用加工方法,找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一些规律和趋势,以便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比较典型的如专家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

当前的知识管理系统除了要求在信息系统之上集成知识加工方法外,更强调从系统的操作中提取规则,即企业的一切操作都由信息系统来支持,同时,系统对企业的所有活动加以记录,以供后续分析;当规则提取后,企业需要通过无障碍的沟通方式,把恰当的信息送到恰当的人面前,即系统要识别不同人物在企业中的不同角色,同时有多种通达方式(企业局域网、即时消息、无线通信等)可以联系到当事人。因此,当前的知识管理系统更侧重系统的无所不在性和网络集成性。

4.3.5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人机交互系统,离不开搜索引擎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为知识发现及选择系统提供大量的原始数据,模型库为知识发现及选择系统和知识挖掘系统提供模型和方法,知识库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它按照一定的知识表示方法,集中存放关于企业内部各专业领域的知识和与企业有关的外部环境的相关知识。知识库的设计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运行效果和运行效率。

企业通过搜索引擎和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将收集的信息存入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作为企业进行知识获取的来源。当企业需要获取新知识时,通过模型库选择适当的方法,由知识发现及选择系统从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中进行知识提取,将提取出的知识存入知识库。知识挖掘系统利用知识库中已有的知识,用模型库中存在的知识挖掘方法实现知识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化。企业员工通过Internet或企业内部的局域网对挖掘出的知识进行学习、消化并将显性知识转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与其他员工实现知识共享。最后知识应用系统将知识与企业运作相结合,来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产生效益,并将此次新产生的知识和方法分别存入知识库和模型库,以备下次循环使用。

不同的企业按照自身特点量身打造知识管理系统,具体的系统架构也有诸多差异,需要企业领导、员工及IT技术人员通力协作,以保证系统架构的适用性。图4-5是一种基于Web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架构。

img59

图4-5 基于Web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架构

随着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兴起,基于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知识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企业员工使用网络浏览器,通过基于Web的知识管理系统获取知识并考虑如何提取知识,发现隐藏于其中的各类关系和规律。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能够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提高企业效率,增加市场竞争力。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架构随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相关理论和技术还未发展成熟,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知识管理系统架构,如基于网络的协同知识管理系统架构、基于知识地图集的知识管理系统模型架构等,应用的方法也是各不相同,如分布式搜索、分类编目、智能代理、数据挖掘方法等。这些都值得企业管理和相关技术人员持续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