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波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城市竞合研究

宁波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城市竞合研究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宁波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城市竞合研究张学超城市间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孤立发展到相互竞争,到相互合作,再到合作性竞争的演进过程。浙江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六市纷纷推出各自海洋经济发展战略。2012年9月,国家批准设立舟山综合保税区。

宁波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城市竞合研究

张学超

城市间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孤立发展到相互竞争,到相互合作,再到合作性竞争(即城市竞合)的演进过程。

城市竞合是指一个城市在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时代,通过资源(特别是信息、知识资源)、市场等经济要素共享和开发与其他城市或竞争主体开展合作来实现城市经济活动的良性竞争,从而达到城市间“双赢”和“多赢”的战略目标。其本质是竞争,合作目的是强化城市自身的竞争优势,获得更大利益。它产生聚散效应和融合效应,在全球层面表现为全球城市体系的形成、首位城市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加大、多极多层次世界城市网络体系的形成;在区域层面表现为产业簇群和区域城市集聚簇群——全球城市区域、城市群,城市竞争由功能联结转化为战略联结;在城市层面主要表现为新产业的发展。城市竞合的战略目标是建立和保持城市间动态合作竞争关系,最终实现共赢。

一、浙东沿海城市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及举措

从地理位置看,与宁波同处浙江东部的沿海城市有嘉兴、杭州、绍兴、舟山、台州、温州六市。浙江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六市纷纷推出各自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一)嘉兴

根据《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嘉兴市实施方案》,嘉兴规划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强市,2013年、2015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分别达185亿元、250亿元,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6%、7%。重点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包括海工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制药、海洋清洁能源等;现代物流业,构建浙北大宗商品物流中心。“十二五”期间,嘉兴将大力实施滨海开发带动战略,积极发展临港工业、现代港口物流业、核电关联产业和滨海旅游业,打造海洋产业基地。

嘉兴港后方是发达的内河航运网络,有条件实现海河联运,正积极谋划与沪甬等国内大港合作,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喂给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多功能综合性港口。

(二)杭州

杭州拥有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及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机构,拥有浙江大学、杭州海洋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中船重工第七一五研究所等国家级海洋研发中心,拥有“浙江省远洋渔业技术转化应用平台”、杭州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杭齿前进、富阳运动休闲用船区块经济等是有代表性的海洋领军企业。2009年联手嘉兴,在独山港区合建一个具备海河中转、可装卸粮食和集装箱等功能的4个万吨级泊位、年吞吐能力近500万吨的现代港口物流中转基地。

“十二五”期间,杭州将发挥海洋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加快海洋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重点发展涉海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水综合利用等,2015年初步建成服务全省的海洋科技研发创新中心。海洋新兴产业将突出发展涉海服务业,择优发展涉海先进制造业,鼓励发展现代海洋渔业。

(三)绍兴

据《绍兴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绍兴“十二五”时期将以滨海新城为主战场,依托陆域经济,打造特色海洋产业集群,建设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建成浙江省海陆联动发展示范区。通过“一核两区九园”,打造全省大宗商品物流配送中转中心和中国纺织国际物流中心,全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杭州湾南翼海洋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长三角海洋新材料产业集群和全国重要的海洋新能源产业集群,沟通沪杭甬、辐射金衢丽的港航物流服务基地、省内山海联动的特色休闲旅游基地、辐射东部沿海地区的海洋工程服务基地;初步形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临港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等四大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海洋工程服务、港航物流服务、滨海休闲旅游、海洋科技研发等海洋现代服务业,提升海洋现代渔农业;确立全省港航物流“三位一体”服务体系重要节点地位,2015年增加值100亿元以上。

(四)舟山

舟山以“海天佛国,海都港城”著称,有大小岛屿1390个,海岸线2440千米,可建码头岸线1500千米。拥有临港产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海洋运输、海洋渔业五大涉海特色经济,确立了以港口市、以港兴市、主攻海洋经济的思路。2011年3月14日,舟山群岛新区正式写入全国“十二五”规划,其功能定位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实验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2年9月,国家批准设立舟山综合保税区

根据“十二五”规划,舟山重点发展的海洋产业主要包括:一是海洋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宁波和舟山石化成套设备、港口机械设备,包括自升式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深水水下采收系统等领域,建成我国重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基地。二是海洋服务业,重点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旅游业、涉海商贸服务业、海洋信息与科技服务业。三是临港先进制造业,以船舶工业为重点,集中建设舟山船舶产业基地,发展海工装备、高技术船舶、船艇、船用设备领域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四是现代海洋渔业,重点是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业、水产品精深加工和贸易。

(五)台州

台州是海洋资源大市,拥有“港、涂、渔、景、能”等海洋优势资源,领海和内水面积约6910平方千米,岸线630. 87千米,500平方米以上海岛687个、居全省第二。“十二五”规划的发展主线是“主攻沿海、创新转型”,核心是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重点建设海洋产业集聚平台等五大平台和石化产业基地等八类临港特色产业基地。主要涉海产业有临港新兴工业,包括沿海能源(华能玉环电厂)、船舶修造、石化等;港口海运业;海洋渔业,包括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及市场流通;滨海旅游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包括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淡化等。重点布局的区域为“一港”,即台州组合港;“三湾”,即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六区”,即椒江口综合经济区、温岭滨海综合经济区、乐清湾综合经济区、三门湾综合经济区、临海滨海综合经济区和海洋生态经济区。台州目标是建成全省乃至全国循环型临港产业示范基地、“三项一体”港航物流重要基地、对台经济合作区、海岛综合开发利用试验区。

(六)温州

温州1996年、2003年分别提出“海上温州”、“海洋经济强市”奋斗目标,2011年12月成立的温州海洋科技创业园是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创业服务为一体的海洋科技孵化器。2012年3月28日,温州获批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洞头是全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和省一级海岛开发开放综合改革试验区,目标是打造国际旅游休闲岛。南麂列岛被列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中的“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新格局,作为重要海岛进行海域发展生态保护、滨海旅游开发。温台沿海产业带是省委、省政府规划的三大产业带之一,将形成“金色产业带”、“蓝色产业带”、“绿色产业带”,即先进制造产业带、海洋产业带、生态型产业带,建设成为能联动环杭州湾地区、辐射金衢丽地区、呼应长三角与珠三角开发的国际性产业集群集聚区、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陆海联动开发先行区。规划建设中的温州沿海产业带,北起乐清湾港区,南至苍南金乡,区域范围达1300平方千米、涉及6个县(市、区)的40多个乡镇、220多万人口。

当前,温州海洋产业结构单一,海洋经济增长来源主要靠电力、交通、旅游、投资等少数行业带动,临海工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海洋综合管理力量偏弱。发展海洋经济,须以温台沿海产业带为南翼、与福建海西经济区接轨,还需引进大批海洋产业人才。

二、宁波与浙东沿海六市的竞合分析

宁波与其他浙东沿海六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及主要产业如表1所示。可以发现,七市的战略竞合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竞合领域主要包括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海洋先进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等。

(二)现代海洋工业

1.临港重化工业,宁波、舟山、温州、嘉兴等市均有涉及,竞合重点主要是修造船、铁矿砂、大化工等重化工业。

2.港口开发、岛屿开发与海洋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港口开发。目前,浙东沿海七市港口群初步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态势,“一体”即为宁波—舟山港,“两翼”中的“北翼”即为嘉杭绍三市港口群,“南翼”即为温台港口群。宁波—舟山港应充分发挥“鹰首”作用,以参股、参建等多种方式,促进自身及两翼城市港口群的开发、建设与提升,提升浙东沿海港口整体能级。二是海岛开发,宁波、舟山、台州、温州等均有岛屿正在开发或待开发。三是涉海交通、通信及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三)现代海洋服务业

竞合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滨海旅游业,七个沿海城市各具旅游特色,海洋旅游资源也比较丰富,应携手共同打造浙东沿海特色旅游线。二是商贸物流业,宁波、台州、温州三市均规划发展对台商贸合作。三是涉海科技服务业。杭州积极研发海水淡化装置,努力打造海洋科技研发创新中心;宁波、温州也提出了海洋科技发展的意向。

(四)现代海洋渔业

宁波、台州、温州、舟山等市均提出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或建设海洋牧场。

三、龙头引领,七市联动,合力打造浙东沿海蓝色发展带

以宁波—舟山、温台产业带为海洋产业发展主承载区,发挥杭州海洋科技服务优势,七市联动,合力打造“浙东沿海蓝色产业带”、“浙东沿海蓝色旅游带”,努力构建海洋科教服务区,形成增长强劲、辐射力强、生态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浙东沿海蓝色发展带。

(一)以宁波为龙头,合力打造“浙东沿海蓝色产业带”

1.联手舟山,共建大宗商品贸易物流联动平台。甬舟联手,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吸引集聚更多贸易商于两市发展,促进商贸业规模与效益提升。加快贸易物流联动发展平台打造,不断完善信息传递、金融结算等功能,实现信息流、贸易流、物流、资金流的畅通。健全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加快物流商集聚发展,确保货物的物流渠道顺畅。通过大宗商品交易专题培训班等方式,加快物流贸易人才培养,吸引大宗商品交易专业贸易物流商汇聚两市。加快政策创新,合理设计税费体系,加大财税引导力度,努力构建有利于贸易物流联动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商贸物流业同步繁荣与壮大。

2.合力共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一是合力发展海洋新材料产业。以宁波中科院材料所为中心,重点辐射嘉、杭、绍、舟、台五市,共建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基地。二是合力推进新能源开发。推动宁波与舟绍温等市联手,共建海岛风电场和太阳能电站;与台州联手,科学推进三门湾核电建设;适时启动建设舟山、象山、台州等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三是合力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围绕船艇、航机配套设备、港口机械与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能利用先进设备等领域,实施错位发展,促进七市涉海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壮大。促进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将产业链链节进行跨城市布局,使各市共享发展收益。引进数控等关键技术,加强尖端技术合作开发,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水平。四是合力推动海洋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继续推进杭州海水淡化工程;七市合理分工,共同参与海洋生物医药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配送,促进海洋生命健康产业发展。五是合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七市合理分工,共同发展节能装备、环保装备、资源循环利用、低碳技术、节能环保服务等产业,共同打造涉海节能环保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带。六是联合开发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杭甬为龙头,统筹温台地区,联合开发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智慧城市联建,打造“智慧浙江”。

3.巩固提升传统涉海优势产业。一是石化产业,促进宁波与沪嘉舟温联手,共建浙东石化产业带;二是船舶产业,推动宁波与舟温嘉台等市合作,以万吨级以上船舶、特种船舶、多用途集装箱船舶及船舶配套产业为主,共同优化修造船产业供应链;三是钢铁产业,结合杭钢搬迁、宁钢续建,整合提升不锈钢产业,延伸高端产业链;四是汽车产业,建设甬杭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形成特色、品牌和集群优势;五是造纸产业,以宁波中华纸业为龙头,甬杭嘉联手共建浙江高档造纸产业基地;六是模具产业,甬台强强联手,以模具大型化、精密化、多元化为方向,联建大模具产业带。

(二)以宁波为中心,合力打造“浙东沿海蓝色旅游文化带”

浙东七市旅游资源丰富性和差异性兼具,旅游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客源市场相似、旅游活动形式表现多样,有利于开展区域旅游“竞合”。嘉兴为“江东第一都会”,南湖革命文化、蚕桑丝绸文化、硖石灯彩文化声名远扬;绍兴以越文化和水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为主,杭州以历史文化与山水旅游资源和产品为主,而宁波“海、湾、桥、港、江、湖、泉、阁、寺、古镇与现代生态村落”齐俱,“东方千年商埠”底蕴丰厚;舟山海岛旅游以“海天佛国、海洋文化、海鲜美食、海滨休闲”为特色,台州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为“中华第一灯”,“台州乱弹”名列浙江四大乱弹,雕、嵌工艺声名远播;温州“东南山水甲天下”,拥有“寰中绝胜”雁荡山和“天下第一江”楠溪江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及“绿色生态博物馆”乌岩岭和南麂海洋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七市应建立区域竞合机制,抓住杭绍甬同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合力打造“浙东沿海蓝色旅游文化带”,塑造大旅游区域新形象,联合开拓旅游市场,合力推动浙东沿海城市旅游业的繁荣。

(三)以宁波为核心基地,合力打造海洋科教服务区

依托浙江海洋学院、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及将于2013年设立的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七市联建海洋科教文化创新体系,打造海洋人才培育高地。

1.推动海洋院校整合,提升专业实力。打造专注海洋经济发展,国内一流、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海洋高校——浙江海洋大学,规模化培养各类、各层次涉海专业人才,助力浙江乃至全国海洋经济发展。

2.构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以宁波—舟山为基地,通过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等多种方式,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建立全省海洋经济产学研基地。嘉、绍、杭、台、温联动,成立海洋相关职业学校,培养实用型涉海专业人才,促进海洋成果产业化。

3.强化师资培养引进。加强涉海各类高端专业人才引进,引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加强现有师资的内培外训,提升专业执教水平。加大创业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打造一支高端创新人才队伍,为全省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4.健全涉海专业人才关爱机制和“一站式”服务体系,落实人才在安居、配偶就业、子女入托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相关待遇,积极营造引进人才、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

(四)以宁波为主力,合力推进海洋基础设施开发与建设

一是大力实施港口开发。以梅山保税港、舟山金塘岛等港口建设为重点,加快宁波—舟山港开发;以内河港区、滨海港区、外海港区为重点,加快绍兴港口开发;以“一港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台州港区开发;以独山、乍浦和海盐3个港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嘉兴港建设;以乐清湾、状元岙、大小门岛三大港区发展为核心,加快温州“一港七区”建设,打造温州大港。二是加快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体系,建设疏港高速及其连接线,推进宁波—舟山港、嘉兴港、台州港海铁联运工程,加快杭甬运河等江海联运工程。三是积极加强甬、舟、绍等市的涉海建筑业合作,加快传统建筑业向海洋建筑工程服务业拓展延伸。谋划设立海洋建设工程技术服务中心,建设海洋工程服务基地。四是推进沿海和海岛地区蓄水工程,以杭州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为技术支撑,建设象山、六横、洞头等10万吨级海水淡化工程,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五是联建海洋防灾减灾网,包括海洋防灾减灾预警预报体系、安全生产和海上船舶应急救助体系、堤防和渔港改造升级等。六是推进高速信息网联建,建设覆盖大中型海岛的高速信息网络。

(五)七市联手,共建海洋生态蓝带

1.联建海洋生态文明带。一是聘请专业机构,科学编制浙东沿海蓝色发展带海洋生态区划。二是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结合各市自然环境、海洋资源与海域空间的开发利用现状,逐步实现各市海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人居环境的不断优化,以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不断改造海洋捕捞业、运输业和海水制盐业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海洋增养殖业、海洋新能源、海洋旅游业和海洋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积极勘探新的可开发海洋资源,促进深海采矿、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发电等潜在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2.跨区域海陆污染同步监管防治。建立区域海陆污染联防机制,严格落实海洋功能区划,依靠科学技术,加强综合治理,有效控制入海污染源和污染物总量,降低海洋污染程度,减少海域污染面积,遏制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

3、有序实施海洋生态建设和修复。一是采取以减淤、加强水动力,控污、改善水环境,及提高生物多样性为中心的海洋生态修复措施,实施海堤改造及湾区整治工程,拓展海域面积,增加海域纳潮量,增强水动力条件,促进港航可持续发展;二是推进海域清淤整治,加强沙滩保护与修复;三是通过海域增殖放流、设立海洋综合保护与利用示范区等举措,加大海洋珍稀物种保护力度,有序修复和改善海洋生态系统。

作者单位: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