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波海洋产业的比较

宁波海洋产业的比较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环境管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基于青岛、宁波海洋产业的比较刘 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的环保政策,与此同时,学术界引发了诸多对于政府环境管制是否会对产业竞争力产生影响和如果产生影响会产生怎样影响的讨论。增加环境成本带来利润最大化水平降低,产业竞争力下降。

我国环境管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基于青岛、宁波海洋产业的比较

刘 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的环保政策,与此同时,学术界引发了诸多对于政府环境管制是否会对产业竞争力产生影响和如果产生影响会产生怎样影响的讨论。近些年,我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环境保护的责任也随之加大,环境管制趋严,大多数产业领域将会有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对于那些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应重点发展,对于那些拥有较强潜在竞争力的产业应大力培育,对于那些在可预见到的未来难以获得竞争力的产业应适当放弃。实施较严格的环境管制究竟会对我国产业竞争力带来机遇还是挑战?中国的海洋产业在日趋严厉的环境管制下不同地区又会受到怎样不同的影响?本文将基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战略转型背景,比较我国环境管制对青岛与宁波两市海洋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提出适用于各自区域的相应措施,以实现区域产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文献综述

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竞争力二者关系问题的研究始于贸易方面,多为研究大范围贸易扩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比较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程度的环保政策对国家间贸易结构和比较优势变动的影响、自由贸易与环保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后来发展为对于产业间竞争力方面的研究,主要有环保与产业竞争力、环保与产业规划、特定区域的环保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发展环境产业。

(一)国外研究综述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环境保护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问题,国外学者进行了诸多研究。相关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传统观点。认为,环境管制越严格,产业竞争力越弱。环境成本包含于企业成本内,环境管制使得企业成本上升,阻碍国内企业在的竞争。而且还会导致恶性循环的发生,产业竞争力的削弱使得出口产品更加没有市场,污染型产业更加流向本国。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Palmer、Simpson和Bradford。相关文献的研究一般是通过增加经济最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再去求的最优解。Palmer[1]认为,同样的一个经济模型,增加约束条件的话,最优化解水平降低。增加环境成本带来利润最大化水平降低,产业竞争力下降。Simpson和Bradford[2]则认为,我们可以观察出环境管制前后产业竞争力的变化,发现环境管制对产业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只是仍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

第二种观点是修正观点。认为,环境管制越严格,产业竞争力越强。技术创新使得企业产成本降低,甚至弥补环境成本带来的损失,最终环境管制政策会提高产业竞争力。当然,这是在一定条件基础上实现的,环境管制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并且企业也愿意或者能够自发配合进行技术创新,这样环境管制才能最终显现它的产业竞争力促进功效。Porter[3]首先提出了相关观点,引发了学术界就该问题更多的思考。Porter和Van der Linder[4]指出,传统观点的观点根源在于它只是从静态上考虑到环境管制措施的实施会导致成本增加,而若从动态角度去考虑,那么环境管制很可能会使得从设计产品到工艺技术再到切实生产等各个环节出现创新,从而使得产业的竞争力有一个很大的提升。虽然环境管制增加了企业成本,但是促使企业为减少成本而加强创新的动力更大,使得因此带来的收益大大超过环境成本带来的成本增加所造成的损失。Eliste和Fredriksson[5]通过利益集团游说模型的建立为他们的观点提供理论依据。该理论模型认为,随着对环境的质量需求越来越高,生产补贴、污染税这两政策变量同时会增加。那么通过游说政府,污染型产业有可能得到由于环境管制使得成本和费用增加的补贴,这样,补贴和税收政策改变了,对环境的高质量需求会使得出现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的情况,产业竞争力因此增加了,反而不会降低。

最后,一些其他观点认为,研究环境管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还应考虑很多其他的因素。U lph和Valentini[6]指出,若把贸易模型看作一个Cournot博弈均衡,各国则不会对环境政策属于哪种类别而有特殊偏好;若把贸易模型看作一个Stackelberg博弈均衡,就生产者剩余方面来讲,国家福利会改善。Sartzetakis和Constantatos[7]指出产业竞争力的大小除了跟环境管制强度相关,跟环境管制形式等也有关。另有学者持有这样的观点:环境管制强度对产业竞争力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实证研究方面,一般都是对相关理论的各种检验。通过对相关实证研究的观察发现,实证研究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依据,加强了人们对二者关系理论的理解,但是由于使用的研究方法、对象、时间等不同,各学者研究出来的实证结果其结论也大相径庭。指标的选取上,有时存在遗漏重要指标或者选取指标不当的现象,或者指标选取缺乏充足的理论依据;实证研究离不开数据的搜集,更多时候会出现理想的理论模型中的变量量化起来缺乏相关数据甚至没有数据,导致结果可信程度较低,解释力度不够。

(二)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学者对于环境管制和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较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

环境管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张小瑜[8]认为,环境管制对一国贸易主要有竞争力和市场准入两方面影响。环境管制影响市场准入,阻碍了部分产业相关产品的出口,造成产业竞争力下降。凤亚红[9]的研究结果表明,环境管制有利于相关企业进行各方面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但前提是政府应该采取刺激企业自觉减少环境污染的措施而非使企业与出台的措施相对抗,作为企业也应该转变自身观念,把政府环境管制政策视为自身发展的新机遇而非障碍,要自觉积极地采取各项行动进行各环节的创新,采用科学方法解决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不利因素。赵细康[10]认为环境管制对产业竞争力不起决定因素。因为他对二者进行了相关性检验,发现环境管制与产业竞争力二者关系没有规律可循。

环境管制与污染型产业的转移。夏友富[11]指出,外商通过直接投资把污染型产业转向我国,这种现象是存在的,而且加重了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曾凡银、郭羽诞[12]指出,由于发达国家环境管制较发展中国家严格,承担的环境成本增加率较高,获得的利润增加率较低,发达国家出于获取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倾向于将污染型产业转向环境管制相对较弱的发展中国家。潘申彪、余妙志[13]对FDI增长和环境污染增加二者进行了因果关系的检验,采用的是1986年到2003年的数据,以江苏、浙江、上海三省为例,以利用的外资额和排放的废气量作为指标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三省的FDI增长和环境污染增加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

环境管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赵细康[14]就环境管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构造出了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模型;研究了环境管制和技术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构造出了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模型;创建了权威性的、极富学术价值的环境管制强度评价模型与体系。傅京燕[15]通过创建环境—竞争力矩阵研究环境管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结果为:作为发展中国家,出口产业中的污染型产业普遍受到环境管制的负面影响;环境管制政策可能会是一项新非关税壁垒措施;环境保护会成为各国进口产品的主要考虑方面,是一国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国内外学者对于环境保护和产业竞争力的关系研究,其思路与方法对本文启发很大,例如环境保护强度与产业竞争力指数的回归分析、技术创新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等。但也存在以下几点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目前学术界关于环境管制与产业竞争力关系的研究多数侧重于从国家的角度进行,研究对象主要为发达国家。而具体到不同区域其正负影响、影响程度等差异都比较大,有着各自区域的特点。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经济面临着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一时增长的窘境,而想要经济持久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保护。

(2)目前学术界关于环境管制与产业竞争力关系的研究多数是以所有产业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国外学者大多反对污染避难所假说,而我国学者大多指出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只是争论在于产业转移伊始是否以转嫁污染为动机。本文认为每个产业都有其自身特点,而且同一产业内部结构不同也是该争论的原因之一,与第二产业关联密切的产业其环境管制的边际效用较大,影响或正或负。

(3)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指标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加上环境量化分析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从定量角度作出的判断往往与实际有较大偏差,有时甚至结论相反,尤其是我国统计工作起步较晚,统计口径不一致。

二、环境管制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理论

环境管制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途径主要有:(1)环境管制措施使得企业相关成本和费用增加,与此同时便会促使企业提高商品价格。环境管制强度越大,环境成本内部化对企业的经济负担越重,产业竞争力越低。一国或地区的产业市场份额下降,势必影响其竞争力。(2)环境管制措施在增加了直接产品的成本同时,也会波及相关产品,给相关产品的产业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3)环境管制措施导致的企业成本增加、价格上升会减少消费者需求,致使产出减少,出口可能随之减少。(4)环境管制措施能够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加大绿色科技创新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受时代因素、环境管制强度和科技创新程度等因素影响,该积极效应可能会在长期内出现,甚至超过消极效应。

环境管制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理论主要有环境竞次理论、污染避难所假说、生态倾销假说、波特假说。

(一)环境竞次理论

环境竞次理论认为:短期内,环境管制会使得一国或地区相关产业部门成本和费用增加,因此各国为使自身产业竞争力免遭负面影响,自然存在降低环境管制强度的动机,导致“竞次效应”。各个国家次优的环境管制综合起来使得整体环境标准水平趋低,产生恶性循环,造成环境污染加剧。例如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每个国家为了自身的经济发展都主观或客观上存在加大排放的动机,因为这样的话不管别的国家有没有加大排放,自己都是获利的,至少不吃亏,纳什均衡为各国都加大排放。

(二)污染避难所假说

污染避难所假说的理论来源是H—O理论。要素禀赋差异是各国互相进行贸易的分工基础。环境要素作为一项新的考虑要素成为成本的一部分,环境成本内在化使得环境要素富裕国拥有环境要素比较优势。由于环境成本依国家环境管制强度而定,各个国家环境管制程度不同,贸易的开放性、市场的自发性、要素的流动性造成污染行业流向环境管制较弱的国家,一般是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它们无形中作为了发达国家污染行业进行生产的“避难所”。

(三)生态倾销假说

生态倾销假说指出,各国环境管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发达国家一般环境管制较严格,发展中国家较宽松。环境管制程度的强弱决定了国家自身为此付出的成本,这样,发展中国家在成本上会拥有环境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环境成本内在化实现程度较低,真实产品成本要高于实际中的,这样对发达国家来说便构成生态倾销。

(四)波特假说

波特假说是波特于1991年提出的,他认为环境管制致使经济成本加大是一种静态结果,如果从长期动态去考虑环境管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环境管制带来的科技创新刺激作用会给产业竞争力带来积极影响,而且随着时间的累积,该影响会越来越显著,甚至超过消极影响成为主要影响。有研究表明环境管制刺激科技创新的效应其条件未必满足,但波特假说至少可以说明这种积极效应存在的可能,也间接给出了减少其消极效应的渠道。

三、我国及青岛、宁波的环境管制与海洋产业竞争力状况

(一)概念界定及海洋产业分类

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其相关活动的总和。[1]海洋相关产业是与海洋产业具有投入产出经济联系的产业。海洋产业竞争力是一国的海洋产业相对于别国的比较竞争力。

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服务、海洋保险与社会保障业、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地质勘查业、海洋环境保护业、海洋教育、海洋管理、海洋社会团体与组织22类,海洋相关产业包括海洋农林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涉海建筑与安装业、海洋批发与零售业、涉海服务业6类。[2]

(二)我国环境管制与海洋产业竞争力状况

1.我国环境管制状况

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第一次环保大会举行以来,全球环保意识增强,我国环境管制力度趋严,对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也不断增加。2000年至2009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情况(2000—2009年)

数据来源:《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0)。

2.我国海洋产业竞争力状况

管理海域的使用、发展海洋科技与创新、加强海洋上的合作、海洋经济的减灾防灾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都非常重要,海洋环境的保护近年来尤其受到重视。环境管制代指一个庞大的法律体系(郑军,2003)。1994年《中国海洋二十一世纪议程》提出中国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国家海洋局等相关部门制定出诸多相关政策、法规,并相应地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服务体系,促进了国家海洋产业的发展。2009年,我国确权海域面积达17. 8万公顷,发放海域使用权证书5327本,受理并办理海洋倾倒区案件100余件,新批准建设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6处。[3]我国海洋产业历年总产值如表2所示。

表2 我国海洋产业历年总产值(1996—2009年)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1997—2010)。

通过表2可以看出在我国环境管制背景下海洋产业总产值仍是每年递增的,而且三产结构正在向着“三、二、一”良性结构发展。

(三)青岛、宁波环境管制与海洋产业竞争力状况

1.青岛、宁波环境管制状况

作为实施“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的举措之一,各省、市纷纷出台各项有关海洋的环境管制政策。山东省自1991年提出“海上山东”这一发展战略以来,做出了较完备的创建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部署,并制定了较完善的海洋产业环保优惠政策。目前山东省有6个海洋科技产业开发示范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长山列岛海洋科技综合开发区、荣成湾海洋水产技术密集区、潍北卤水化工技术产业区、胶州湾海水利用示范区、日照海域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示范区。浙江省也一直在积极将本省海洋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为建设港船强省而努力,推进临港大产业的结构优化。目前浙江省有三个海洋经济区域,宁波、舟山海洋经济区、温台沿海海洋经济区、杭州湾两岸海洋经济区。2009年,环渤海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海洋产业总产值分别为12051亿元、9466亿元,合计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67. 2%。[4]

2.青岛、宁波海洋产业竞争力状况

山东省的青岛市与浙江省的宁波市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两市都是沿海港口城市和国家计划单列市;所在区域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联系紧密,既有竞争也有合作;中国城市经济排名一直很接近;海洋资源丰富,海洋产业是它们的新兴主导产业;地处太平洋西海岸,港口是两市经济列车的龙头,是极其重要的海上运输枢纽和贸易口岸;制造业都较发达。两市也存在着一些区域差异,企业构成方面,青岛以国有企业为特色,而宁波以民营企业为主;市场化方面,宁波要大大高于青岛;引进外资方面,青岛领先于宁波。

青岛市凭海而立,因海而兴;宁波市以水为魂,倚港衍生。以后文中所提数据2007年为例,青岛市的海洋经济主要产业总产值为1130亿元,总产值构成中三次产业的结构构成比例为7. 5∶43. 7∶48. 8;宁波市的海洋经济主要产业总产值为2011. 9亿元,总产值构成中三次产业的结构构成比例为3. 6∶82. 1∶14. 3。可见,两市虽然海洋经济均发展较好,但海洋产业年产值还是存在一定差异,宁波较高,而且海洋产业结构也不尽相同,青岛较合理,宁波海洋经济总量较之青岛高但第二产业比重应适当降低。因此,研究我国环境管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以这两个城市的海洋产业为例进行比较,旨在探索我国环境管制对不同区域尤其是两个比较相似但又有所不同的区域其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有何不同。

数据来源于《中国海洋年鉴》(2008)、《中国环境年鉴》(2008)、《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8)、《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8),[5]还有相关省市环境公报、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以及网站数据等。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两市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数据

四、我国环境管制对青岛、宁波海洋产业竞争力影响的相关分析

(一)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由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本文以对两市环境保护投资作为环境管制强度的替代变量,以海洋产业的总产值来表示海洋产业竞争力。宏观层面上的环境投资用两市的环境保护投资额指标来表示,中观层面的产业产值用两市的海洋产业经济总产值指标来表示。数据为1995年至2009年15年的数据,由《中国海洋年鉴》《青岛统计年鉴》《宁波统计年鉴》等直接或间接得出。相关的数据如表4所示。

表4 相关分析的数据

(二)相关分析及其结论分析

1.相关分析及其结论

通过SPSS16. 0软件分别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矩阵,如表5所示。

表5 相关系数矩阵

注:**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令经济指标为Y,环境指标为X。青岛、宁波两市的回归方程分别为:

散点图分别如图1和2所示。

图1 青岛市散点图

图2 宁波市散点图

通过散点图可以看出:两市的环境管制与海洋产业竞争力均有着明显的正向关系;环境管制强度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两市海洋经济总产值分别增加0. 016和0. 027个百分点,宁波市环境管制与海洋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影响系数较大,青岛较小。

2.结论分析

两市的环境管制与海洋产业竞争力均有着明显的正向关系,这与两市经济的长久开放性有着密切关系,环境管制所带来的环境优化、科技创新等正向效应在市场上更能发挥作用,弥补环境成本增加所带来的负向效应。

两市的这种正向效应程度不同,这与两市的海洋产业内部结构有很大关系。根据前文的相关数据,宁波市海洋经济第二产业比重较大,海洋经济第二产业中诸如船舶制造业、海洋油气业等有着极大的产业关联效应,能够很好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第二产业与环境状况最为密切,对环境污染越加管制,所获得的产业竞争力越高。根据表5我们可以看到两市的海洋产业产值绝对数宁波占有比较优势,这与环境因素以及环境之外的其他因素都有关系,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很多,比如宁波市临近上海、杭州等发达城市,而环境管制只是其一,本文核心问题是比较环境因素对产业竞争力造成的不同影响。

五、政策建议

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应当根据环境管制对各自区域的不同影响采取相应的对策,根据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发展海洋产业,实现我国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青岛和宁波两市的环境管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为正,政府应制定并执行既可以进行污染治理又可以推动产业发展的环境管制政策,加大海洋环境保护的宣传和财政投入、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严格涉海项目的审批标准等。产业经济的发展会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但我们也应看到产业经济的发展也会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支持,青岛、宁波两市产业经济的发展根本上还需要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与引导。

(一)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青岛与宁波两市虽然环境管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均为正,但是程度不同,两市的海洋产业结构的不同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应采取促进海洋第三产业发展的措施,推动海洋产业结构向“三、二、一”的理想结构发展,选择和确定主导产业,促进海洋产业竞争力质的提升。重视发展海洋经济第二产业,发挥其产业带动作用,同时注意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发展环保产业,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发展传统污染产业的新兴替代产业,促进产业的竞争力,实现海洋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最终目标:海洋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加快港口的国际化转型升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加大,海洋产业同世界联系更加紧密,要从每一个临海地区、城市出发,融入国际,参与竞争,发挥自身独特优势,走产业国际化之路。要加强建设港口基础设施,丰富港口功能,提高港口的辐射和纽带作用,推动发展区港一体化。发挥港口特色优势,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旅游产业,并对国外污染产业的进入进行合理限制。

(三)抓住市场的发展机遇,以港兴市

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由青岛承办,对青岛市的整体经济尤其是海洋经济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宁波市自古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同样具有很高的声望。两市应抓住市场机遇,以港口振兴城市的发展。

(四)实施“科技兴海”的战略

两市本身都具有海洋科技方面的优势,尤其是青岛市海洋科研院所颇多,海洋资源丰富多样、海洋环境复杂多变、海洋开发技术需求较高等,决定了实施“科技兴海”的必要,以实现海洋产业的良性发展,创建海洋科技产业城。

参考文献

[1] Palmer K.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Innovation:A PanelData Study.Working Paper,Cambridge,Mass: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s Research,1995.

[2] Simpson R.D.,Bradford R.L.Taxing Variable Cost: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s Industrial Policy.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6.

[3] M ichael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New York:Free Press,1991.

[4] Porter M.E.,Van der Linder.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conomy-

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

[5] Eliste P.,Fredriksson,PG.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Government Assistance,and Foreign Trade:Theory and Evidence. Washington:M imeo,1998.

[6] U lph A.,Valentini L.Environmental Regulation,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Discussion Paper,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Economy,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New Policy Optiona,Potsdam,1990.

[7] Sartzetakis E.S.,Constantatos C.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1995.

[8]张小瑜.经受环境保护飓风的考验——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对贸易的影响.贸易,1999(2):18-22.

[9]凤亚红.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研究.陕西:西安科技大学,2004:56—62.

[10]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竞争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1]夏友富.外商投资中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现状、后果及其对策.管理世界,1999 (3):109—123.

[12]曾凡银,郭羽诞.绿色壁垒与污染产业转移成因及对策研究.财经研究,2004 (4):102—108.

[13]潘申彪,余妙志.江、浙、沪三省市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的因果关系检验.贸易问题,2005(12):76—81.

[14]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竞争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5]傅京燕.环境规制与产业竞争力.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6]曾凡银.生态环境与中国竞争力.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7]彭海珍,仁荣明.国外关于环境管制与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经济纵横,2004 (3):61—63.

[18]唐文钰.环境因素对贸易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9]程其其.环境规制对我国产业竞争力影响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

[20]白泉旺,俞海山.环境成本内在化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贸易,2008(4):30—34.

[21]李坚明.环境政策与产业竞争力的亲密关系.台湾综合展望,2004(4):109—121.

[2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66—121.

[23]林云华,张德进.我国造纸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与发展对策.贸易问题,2005 (4):17—20.

[24]吴国松.我国环境保护强度对产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07(11):34—38.

[25]肖红,郭丽娟.中国环境保护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贸易问题,2006(12):92—95.

[26]王齐.环境管制对传统产业组织的影响.东岳论丛,2005(1):202—206.

[27]冯杰,荣朝和.关于地域或城市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与方法探讨.经济地理,1999(6):23—26.

[28]胡建绩,张锦.基于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产业经济研究,2009(4):38—43.

[29]袁媛.中国环境管制对产业竞争力影响研究——以造纸业为例.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30]尹晓波.环境保护与产业竞争力关联问题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31]刘文剑.环境压力下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2]田东娜.知识经济下区域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为例.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6).

[33]牛波涛.资源与环境约束下山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34]曹丽达.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模型研究.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0).

[35]孙洪芬.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9).

[36]谢立新.区域产业竞争力论——以泉州、温州、苏州三个地级市为例.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0).

[37]狄乾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以辽宁省为例.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38]沈荣姗.环境管制对产业竞争力影响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

[39]金碚.产业竞争力研究.经济研究,1996(11):41—42.

作者单位:中国光大银行宁波市分行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发〔2003〕13号。

[2]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0794—2006)的《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

[3]源自《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0)。

[4]源自网站数据。

[5]由于部分指标涉及的2009年和2010年相关年鉴数据缺失,为保证数据同期可比性,所有指标的数据均取自2008年相关年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