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集群的成长机制

产业集群的成长机制

时间:2022-06-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产业集群的成长机制产业集群作为经济成长与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与政策制定者的关注,他们试图寻求建立一种框架来模式化这种经济现象,但是“由于集群现象出现于不同的地理尺度上并包括了不同程度的部门细节,因此,寻求那种能用来解释不同类型经济集聚现象的通用模型将会是徒劳的”。[13]19世纪早期的冯·杜能是最早将空间因素引入到经济分析中的经济学家。

第三节 产业集群的成长机制

产业集群作为经济成长与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与政策制定者的关注,他们试图寻求建立一种框架来模式化这种经济现象,但是“由于集群现象出现于不同的地理尺度上并包括了不同程度的部门细节,因此,寻求那种能用来解释不同类型经济集聚现象的通用模型将会是徒劳的”。(帕帕乔治,1983)[9]但是,基于不同空间不同时期的不同行业的集聚现象,毕竟是相关生产要素、制度条件的结合物,其内部应该有着某些机制上的相似性,即使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也恰恰印证了这种判断——多样性与差异性是产业集群的共性。无论何种形式的产业集群,都将经过萌芽、发展、成熟和衰退等生命周期阶段,尽管某个阶段经历的时间和产生的效果不尽相同。因此,如果能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无疑具有探索性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集群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企业进入市场的政策因素、有效的技能、完善的基础设施、适宜的区域社会关系网络、良好的制度安排等因素,在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基于企业集中、市场集中与要素集中的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演化过程,需要经过萌芽、发展、成熟与衰退等阶段,在不同阶段,各种因素的作用及作用强度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某些时空条件下,当这些要素不经意的“偶然”地集中作用于某个区域某个产业时,或者某个区域某个产业有效地将那些资源聚集与整合于内部生产、交换等分工协作体系时,产业集群将会因之而生并发展。综合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区位因素、社会关系网络、分工协作体系、知识流动与创新等因素对产业集群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一、区位因素、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中的区位因素

区域集中是产业集群的现象和主要特点,根据波特(1998)的定义,企业群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在地理上的集中。一个标准的企业群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空间上的接近——企业之间相距1公里(市中心)到500公里不等,平均每平方公里有50家企业左右;[10]从事同一个产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或者提供辅助性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横纵向分工发达,是一个密集的社会协作网络等。传统观点认为,包括运输费用、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生产标准、文化差异等在内的运输成本与经济活动的集聚程度之间存在着关系:运输成本低于某些临界值,集聚现象便会发生。[11]但是,技术创新、市场规模、生产要素流动性等也将对产业集聚产生影响。上述因素在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马歇尔认为,同类产业的生产集中主要原因是:地理集中的产业能培育专业化供应商;同行业厂商的集聚有利于创造出一个稳定的劳动力蓄水池;地理上的接近有利于信息的传播。[12]在空间经济学中,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与否决定于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的平衡。[13]19世纪早期的冯·杜能是最早将空间因素引入到经济分析中的经济学家。在他的模型中,一个孤立的城市的供应品由周围的农民提供。他假设各种农作物的产量、运费均不相同,各种农作物有不同的种植方式。他的结论是,农民间的竞争将会使地租呈梯度状分布,地租以城市为中心向外围逐次递减,城市的地租最高,距离城市最远的耕地地租为零。[14]冯·杜能的模型解释了经济活动围绕城市中心向外扩散或者经济活动逐渐向城市中心集中的一般规律,即某种商品的单位价格(包含运输成本)越高,这类产品的生产越倾向于集中在中心区,而价格水平较低的产品生产倾向于分布在边缘地区。

(二)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

当然,当知识外部性对生产区位空间集中的程度具有重要影响时,就需要引入更多的因素。Krugman(1991)指出,生产区位地理集中的程度是由运输成本决定的。运输成本与运输的平均距离成反比变化,运输成本越高,生产的地理集中程度越低。类似的,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其生产区域地理集中,假设这与投入品的来源紧密相关。因为对自然资源高度依赖的产业倾向于将企业定位在接近自然资源的地方。所以产业中自然资源的投入比例越高,生产区位的地理集中趋势越强。此外,资本密集的产业也倾向于地理集中,因为生产主要集中在几个企业上。也就是,随着资本密集程度和规模经济作用的加强,只有少数的几个大企业可以在最小有效规模MES之上存活。[15]20世纪中叶以来的经济地理学认为,“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但市场规模反过来又受到劳动分工的影响。这种循环关系意味着一国可能会经历自我加强的工业化(或者无法实现工业化)”,据此推演,“一个地区可能会经历自我加强的集聚过程”,[16]也可能不会形成集聚。归其原因,是由影响劳动分工与市场规模关系作用的一些基础性力量或者其他相关因素决定的。

生产的地区集中与区域经济特别是城市发展有很强的关系。Shahid Yusuf(2004)认为,通过各经济单位结成网络,产业集聚使城市集群效应得到深化和细化,而城市集群效应又与城市的生产力密切相关。经济集群效应主要表现在:不断增加的回报,通信方面的外部性,较低的交易和搜寻成本及更高的人力资本收益。而且,经济规模较大会使经济更趋稳定,交通成本也随之降低,这又极大地促进了集聚的形成,避免公司的分散。[17]Fujita和Thisse(2002)也认为,较低的交通成本、较大的产品差异性促使生产单位或经营机构趋向地理集中。其原因在于,产品差异性缓和了价格竞争,从而使得公司聚集在一起经营比单独经营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增加了消费的规模经济——任何一个用户可以在同一区域寻找到所需要的成本较低的商品或服务,既减少了搜寻成本,又可以清楚地甄别同类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大量同类产品的集聚,客观上可以降低采购的风险,[18]从而保证采购者生产与经营的连续性。生产或经营集中在某一个城市或区域,能够产生两个方面的经济效应,一种是“本地化经济效应”,是指在特定次区域内由于公司集聚所带来的效率;另一种是“城市化经济效应”,是指在特定次区域内由于许多不同种类的经济活动的集中所创造的效率。

二、隐性契约与产业集群

(一)集群内的隐性契约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人们通常用“弹性专精”来描述集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合作,从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来看,“外包”是集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合作的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由于集群内企业的资产专用性不同,企业对交易的依赖程度不同和实力不同,[19]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也不同。因此,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中,解决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的问题始终存在。专业化生产是产业集群产生的初始条件,也是产业集群中企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之一。企业的专业化生产使得企业间交易的依赖程度增强,一个企业对某一交易关系的依赖性越强,说明该交易关系中的企业的资产专用性越强,随着资产专用性的增强,缔约后违约的风险就会加大。缔约后机会主义行为和资产专用性之间的具体关联体现在所谓的“可挤占准租金”。[20]现实中,由于契约的不完备,企业往往愿意采取一体化的方式防止机会主义行为,交易费用理论也对这一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解释。可以通过隐性长期契约解决集群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不是法律上的强制手段。这种隐性契约指的是集群中的企业间通过理性的博弈分析过程,从而最终选择最优的策略,而在此策略下,企业间的合作状态会自动达到一种均衡,即实现一种自动实施的制度安排。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具有自我实现功能,不需要任何外在的监督和调解,因此,与显性契约相比,隐性契约节约了实施成本。

在完全信息情况下,如果博弈可以无限次重复的话,“以牙还牙”对于任何一个局中人都是最优的策略。将这一结论运用到集群企业间的合作博弈中,如果企业都抱有要长期稳健经营的思想的话,而且集群内的信息是完全的,那么企业间的这种博弈便可以看成是无限次重复的囚徒博弈。在完全信息情况下,不论博弈重复多少次,只要重复的次数是有限的,唯一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是每个参与人在每次博弈中选择静态均衡战略(假定静态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唯一的),即有限次重复不可能导致参与人的合作行为。特别地,在有限次重复囚徒博弈中,每次都选择“坦白”是每个囚徒最优的战略。在此,“坦白”被认为是囚徒理性的选择,即非合作型战略(对集群内的企业而言);相反,“不坦白”则是囚徒非理性的选择,即合作型战略(对集群内的企业而言)。我们假定对局的次数为N,可以从第N次即最后一次分析:此时,如果企业A是理性的话,它会作如下推理:如果博弈是无限次的话,采取的是“以牙还牙”的策略,但现在是最后一次对局了,即使我采取违约行为,你也无法报复了,因为已经没有下一次了。因此,企业A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即选择“不合作”。同理,企业B也会做与A相同的分析,因此在最后一次对局中,双方均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双方均不合作。不仅如此,企业还会进一步推理,如果在第N次,对方会采取“不合作策略”,那我在第N-1次还采取合作策略又有什么意义呢?我的合作是得不到任何回报的。因此,在第N-1次企业就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依此类推,最终的结局是企业从一开始就不合作。如果这样的话,现实中的产业集群就不存在了,就更谈不上契约保证了。然而,这一结果与现实中的情况不一致,即集群内企业的合作行为还是频繁出现的,理论分析与现实情况出现了背离。KMRW定理通过引入不完全信息解开了这个悖论。

KMRW定理是以克瑞普斯、米尔格罗姆、罗伯茨和威尔逊四位经济学家名字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命名的。[21]他们通过将不完全信息引入有限次重复博弈中,证明了局中人对其他局中人的战略空间的不完全信息对均衡结果有重要影响,合作行为即使是在有限次重复博弈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只要博弈重复的次数足够多(不一定非要求博弈是无限的)。

(二)集群内企业合作行为与策略

通过在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行为选择引入博弈分析,使防止机会主义行为的隐性契约的内在作用机理更加明晰了。这对于规范集群内企业的合作行为提供了理论保证。然而在集群发展的现实中,我们看到经常会有一些企业的“背叛”行为发生,使对方蒙受了很大的损失,以至于会让一些企业的经理人认为,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是不可靠的,因此,还是会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在一体化经营上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使企业又重新走向“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轨道上,这与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是背道而驰的。在明确了防止集群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的隐性契约的博弈基础后,关键问题是如何使得存在于集群企业间的这种隐性契约的约束力发挥作用。

如果信息是完全的,那么企业间的无限次合作就变得十分重要,因为无限次的完全信息重复动态博弈的均衡结果将导致企业间的长期合作。对于产业集群而言,如果在现实中能够使集群内接近于信息完全状态,那么集群内企业经营的长期预期就十分关键,因为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如果企业知道合作何时结束,那么它就会有机会主义行为。在信息完全的情况下,如果集群内的企业都能够理性地对自己的战略做出选择,理性地对待与合作伙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对企业的经营有长远预期的话,那么集群内的企业就会建立一种长期的互惠合作关系,而这种关系的维系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强制,即达到自我实施。

当然,对于现实中的大部分企业集群而言,集群内的信息是不完全的,而且集群企业间的合作只能是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进行,也不可能完全做到“无限次博弈”。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两方面需要注意:一是对于企业一开始的合作诚意,即上面分析中提到的p的取值。上面的分析告诉我们,哪怕p取很微小的值,均会有合作的均衡结果出现。可是如果p取0的话,合作的均衡结果将不会出现。这就是说,在信息不完全的集群里,企业如果一开始就抱着“一体化经营比较保险”的思想,就等于说此时的p取0,这时企业间是很难达成合作协议的。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能够让集群内的企业知道其中的道理,即懂得“游戏规则”,如果集群内合作的企业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话,现实合作过程中的p的取值就不会为0。这一点正是目前集群内的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家族企业应该深思的问题。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在以上的博弈分析中,我们假设合作型的参与者对对手的理性战略选择,即对对手的非合作策略的反应是“针锋相对”,这就要求参与博弈的企业必须是产权明晰的独立的利益主体,即企业必须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而不是承担过多社会职能的行政单位,唯有这样的企业才有动力为自己的决策负责,对于博弈对手的战略选择才会理性地采取“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策略,而这一行为正是达到最后合作的均衡结果的必要条件。而在现实中有很多的企业集群是在政府的撮合下建立的,集群内的企业没有组成集群的内在要求,企业也不是独立的经营实体,还是依靠在政府的保护伞下,因此,这样的企业是绝不会有动力采取“以牙还牙”的策略的。而对于在这种合作状态下的企业而言,隐性契约无法自动实施,维持合作就只有依靠外部力量的强制实施了,因此,这对于进入集群的企业的微观治理结构提出了要求,也就是说,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在中观的产业层面发展产业集群的同时,不能忽视企业治理结构的微观保障,只有这样产业集群才会健康地成长。

三、产业集群中无形资产的形成与Solow-Swan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扩展

(一)产业集群中的无形资产

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和学者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一般来说,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地区发展的产业组织模式,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手段,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反过来说,经济发展又进一步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产业集群提供了更高的平台。两者之间的关系见图13-1。

由于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集聚和内在紧密联系,使得企业之间形成一种共享的资源。这种资源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有形的共享资源一般包括公共的基础设施。无形的资源则是产业集群能够发挥其整体价值的核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能力

凯勒(Keller,2000)通过工业化国家R&D支出对本国产品的影响,探讨了技术扩散的距离特征。他认为技术是地区化而不是全球化的,这主要是因为知识外溢效应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弱。群内企业使用技术相似,容易吸引大批专业人才,从而形成创新能力共享的“邻近效应”。另外,群内企业拥有的相似文化背景促进了企业对外溢知识的接受和吸收,专业化分工和合作也加强了创新能力共享的“社会化效应”。

2.信息平台的共享

产业集群可以建立共同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每个企业都可以根据信息平台提供的信息拓展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图13-1 产业集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3.集群品牌

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和集群的整体形象,提高了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区域品牌是集群企业共享的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

4.集群文化

文化是一种长期积累起来的深层次的东西,它是难以模仿的。不同的集群具有自身特点,在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过程中,会形成特有的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的机制,会形成一种默契的交易竞争规则,这就是一种潜在的文化。[22]

(二)Solow-Swan模型的基本假设和Solow-Swan方程

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之所以受到政府和学者的推崇,主要是因为它所形成的无形资产在发挥作用。下面我们把由于集群而导致的无形资产和集群内部的区域资本存量结合起来,重新分析Solow-Swan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探讨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1)基本假设。如果生产函数是Y=F(K,L),并且满足以下假定:

规模报酬不变,即对任意的λ>0,有F(λK,λL)=λF(K,L)。

当资本或劳动力趋于无穷大的时候,资本或劳动的边际产出趋于零;当资本或劳动趋于零的时候,资本或劳动的边际产出趋于无穷大。这就是所谓的“稻田条件”(Inada conditions)。[23]

令y=Y/L,k=K/L,则Solow-Swan方程为ΔK=sf(k)-(n+δ)k,其中δ是折旧率,即人均资本增量等于人均储蓄减去资本广化。稳态经济增长的条件是ΔK=0,sf(k)=(n+δ)k。

(2)产业集群对Solow-Swan方程的扩展。设产业集群形成的无形资产为M,假定产业集群形成的无形资产总量随着区域资本存量的增大而增大,而且呈线性关系,即M=mk,其中m>0。

根据I=S;S=sY;ΔK=I-δK+M⇒ΔK=sY-δK+mK

ΔK=sy+(m-δ-n)k

稳态条件是ΔK=sy+(m-δ-n)k=0

假设生产函数满足CD生产函数Y=F(K,L)=KαL1-α(0<α<1),再根据y=Y/L,k=K/L,得到CD生产函数的另一种形式:

y=Kα

根据稳态条件ΔK=sy+(m-δ-n)k=0得到:

由上式可以看出,随着产业集群集聚程度的增加,即m的增大,如果满足δ+ n>m,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都会增加,如图13-2所示。

图13-2 产业集群集聚程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