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旅游发展理论

旅游发展理论

时间:2022-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旅游发展理论一、旅游系统论一般系统论的创立者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他认为系统概念在现代科学、社会和生活中已经获得了中心地位,人们在其努力的许多领域强调“系统方法”和“系统思维”的重要性。大旅游发展理念是在旅游无烟产业的发展受到质疑、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观念得到广泛支持的背景下出现

第二节 旅游发展理论

一、旅游系统论

一般系统论的创立者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rtalanfy),他认为系统概念在现代科学、社会和生活中已经获得了中心地位,人们在其努力的许多领域强调“系统方法”和“系统思维”的重要性。对于整体和系统来说,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理解其元素,还需要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欧文•拉兹洛,1998)。20世纪70年代,对于旅游系统论的研究广泛展开。1972年,美国著名旅游规划专家甘恩(Gunn)提出旅游功能系统概念,认为旅游功能系统由旅游者、交通、信息和促销、旅游吸引物和服务五个要素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图2-2所示。

2002年,甘恩(Gunn)对原有旅游功能系统进行修正,进一步完善了该系统,如图2-3所示。新的旅游功能系统由供给和需求两个基本系统组成。在供给子系统中,吸引物、促销、交通、信息和服务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它们共同作用,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

img5

图2-2 旅游功能系统模型

img6

图2-3 旅游功能系统模型

1979年,澳大利亚学者雷珀(Leiper)抓住旅游者空间移动这一典型特征,将旅游定义为客源地、目的地及旅游通道相连的空间系统。其后,澳大利亚旅游学者威尔(A.J.Veal)进一步发展了雷珀提出的旅游系统模型。这一模型也被称为O-D对模型(Origin—Destination Pairs)(郭长江,2007),如图2-4所示。1985年,米尔(Mill)和玛瑞森(Marison)从管理学和市场学的视角出发,提出旅游系统是由市场、旅行、旅游目的地和营销四部分组成的供需结合的复合系统(见图2-5),这一模型与甘恩(Gunn)1972年提出的旅游功能系统模型非常相似。

img7

图2-4 O-D对系统模型

img8

图2-5 旅游功能系统模型

米尔(Mill)和玛瑞森(Marison)的模型中,把甘恩(Gunn)模型中提出的吸引物和服务两个要素合并成一个要素,即旅游目的地。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依赖,共同作用,任何要素的变化都将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一个有效运行的系统模型主要表现为人与信息的空间流动(李文亮,2005)。

1987年,美国学者米歇尔(Mitchell,1987)从经济学角度出发,以目的、结构、区位为行,以需求、供给、联系为列构造了概念矩阵模型,即N-S对模型(Need—Supply Pairs),如图2-6所示。米歇尔认为旅游业是综合性的产业,除了供需双方外,还存在多方之间的联系,这一判断,对于更好地理解旅游业的关联带动效应和产业特点有很重要的价值。

img9

图2-6 概念矩阵模型

1996年,美国学者Z.H.Liu提出旅游系统环境由内部环境、运作环境、宏观环境3个圈层构成,强调旅游发展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内部环境包括政策、规划、市场化、金融等,运作环境包括竞争目的地、竞争产业、旅游供给等要素,宏观环境则由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要素构成(王迪云,2006)。

1998年,国内学者吴必虎(1998)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旅游系统模型,该系统由客源市场系统、目的地系统、出行系统和支持系统四部分构成。该系统将政策法规、环境保证、人力资源教育等因素均作为旅游发展的支持子系统,保障旅游供需的实现,如图2-7所示。

1999年,美国学者科彻(Mc Kercher,1999)将混沌理论和复杂性理论引入旅游系统模型构建中,构建了旅游复杂系统模型,如图2-8所示。在该模型中,旅游系统由旅游者、信息向量、旅游内部影响因素、影响沟通效率的因素、外部旅游主体、旅游外部影响因素、目的地或内部旅游群落、系统输出以及混沌制造者九个要素构成,系统以非线性的方式运行。

img10

图2-7 旅游系统构成

img11

图2-8 旅游复杂系统模型

同年,国内学者王家俊(1999)将外部环境引入旅游系统的构建,并增加输入项和输出项,进一步丰富了旅游系统模型,如图2-9所示。该系统由目的地系统、旅行系统、市场系统、营销系统和支持系统五大子系统构成,外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技术等因素对旅游系统的发展有间接影响。

img12

图2-9 旅游系统模型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旅游业的良好发展与外部环境是分不开的。雷珀的O-D系统模型将外部环境要素置入模型之中,其后,Z.H.Liu、吴必虎、科彻、王家俊等人在研究旅游系统构成中,或多或少的将外部因素考虑其中。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产生、发展、运转、延续无法脱离外部环境。因此,环境观和复杂性将成为未来旅游系统模型和旅游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郭长江,2007)。

二、大旅游

大旅游思想是在旅游业的产业内涵不断扩展、产业影响日益扩大的基础上出现的。熊清华等(1996)首次提出“大旅游”这一概念,并对发展大旅游应具备的条件进行探讨。乔力等(2000)提出应站在更高的高度、从更新的角度对旅游业进行整体的综合考察,提出更有益于旅游业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旅游理念,这种理念,也即大旅游的理念。

侯晓丽、董锁成等(2005)对大旅游的内涵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大旅游由大资源、大产业、大市场、大系统构成,如图2-10所示。大资源从传统的自然、人文资源扩展到所有能够对现代人产生吸引力的事物;大产业跳出传统旅游业的构成,提出加强与第一、第二产业以及服务业的联系,通过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大市场不仅包括本地市场,还应扩展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大系统提出要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在更大范围内开拓区内外各种市场。

徐琳、董锁成等(2007)提出大旅游产业体系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体系,包括由食、住、行、游、购、娱、学七大旅游需求要素所构成的主导产业,第一、二、三产业中由于经济、技术联系而直接与旅游业相关的辅助产业以及由第一、二、三产业所组成的关联产业。大旅游产业体系通过延长产业链,增强与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增加就业机会,缓解资源压力,最终实现大旅游产业的良性运转。

大旅游发展理念是在旅游无烟产业的发展受到质疑、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观念得到广泛支持的背景下出现的。大旅游要求超出旅游业本身探讨旅游业的发展,把与旅游业发展有关的巨系统作为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更高的高度、更宽广的视野去思考旅游业的发展,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发展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效应,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务院2009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大旅游和综合性产业观念”,这是从国家政策角度对大旅游发展理念的认同和印证。大旅游理念对于区域旅游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地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从更广的区域视角和产业视角进行。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应考虑各地联合发展,差别定位,实现优势互补,避免恶性竞争。一地旅游业的发展应充分考虑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关联性,从综合性产业的角度制定规划,推动发展。

img13

图2-10 大旅游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