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刘易斯拐点”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刘易斯拐点”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专栏2.2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它的核心假设是发展中国家内普遍存在的“二元经济”格局,即存在高效的现代工业部门和相对低效的传统农业部门。当一个国家经历“刘易斯拐点”的时候,经济发展即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专栏2.2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它的核心假设是发展中国家内普遍存在的“二元经济”格局,即存在高效的现代工业部门和相对低效的传统农业部门。农业存在过剩人口,农村劳动力持续大规模地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同时保持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等到非农产业的发展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殆尽,“二元经济”就会逐步变成一体化的、均衡的现代经济。

“二元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是由经济学家刘易斯(Lewis,1954)提出的,因此,这个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稀缺的转变,就被称为“刘易斯拐点”。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一个“二元经济”发展的过程。突出的特征是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为工业化提供低廉的劳动力供给,工资增长较慢,雇佣关系不利于劳动者,城乡收入差距持续地得以保持。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变为稀缺。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剩余劳动力被吸收殆尽的时刻,就意味着“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开始消失,从而“刘易斯拐点”到来。当一个国家经历“刘易斯拐点”的时候,经济发展即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如果说“刘易斯拐点”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时点的话,我们也可以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刘易斯转折区间”。在这个转折点或者说转折区间上,已经或者预期会发生的一个现象,就是城乡劳动力成为具有稀缺性的资源,从而导致普通劳动者工资的上涨进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经济改革从农村开始,主要从实行农村家庭承包制起步,农业劳动时间被大大节约,形成了公开的劳动力剩余,农村剩余劳动力便开始了重新配置的过程。2004年中国开始出现的以“民工荒”为表现形式的劳动力短缺现象,从沿海地区蔓延到中部地区甚至劳动力输出省份。作为劳动力变得稀缺的一个必然后果,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城市正规劳动力市场每年都经历着两位数的工资上涨,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垄断行业,也发生在那些主要吸收普通劳动者就业的制造业等行业。作为相对滞后的反应,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也得到相应提高。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很长时间内都将处于很高的水平,占总人口的比重也较高,并且在2005~2015年期间,仍然将保持正增长率,因此,劳动力供给趋势的变化仍然只是增量意义上的。中国劳动力成本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将是低廉的。

根据蔡昉:《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8期)编写。

第三,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无锡经济由于长期以来对于要素投入不断增加和重化工业不断扩张的依赖,已经遭遇了严重的环境与资源瓶颈。无锡具有人口稠密、交通便利、经济基础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优点,但是,当地土地十分稀缺,缺乏原材料和能源,环境基础脆弱,资本密集而且往往是高能耗、高污染的加工工业的快速发展与自身的比较优势尤其不符。

环境的制约对无锡特别明显,2007年的太湖蓝藻爆发,给无锡当地人民的生活与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虽然这次生态危机的爆发存在着各种原因,但其暴露出来的环境脆弱性却毋庸置疑。在水污染方面,2003年无锡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1 520万吨,2005年为50 122万吨,2006年进一步增加到53 751万吨,2008年下降为43 278万吨。污染使无锡的水质恶化情况一度变得非常严重。2004年,无锡市水资源监测中心的资料表明:无锡地区(包括江阴和宜兴)除宜兴横山水库、长江江阴段处于Ⅱ~Ⅲ类水质,其余水体均劣于Ⅲ类水。无锡全年仅有1. 9%的监测断面(点)符合Ⅱ类水标准,却有69. 1%的监测断面(点)劣于V类水。

在空气污染方面,无锡的情况也不容乐观:2003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89 504吨,2004年激增到133 468吨,2005年为149 865吨,2006年略有下降为141 992吨,2008年下降为96 064吨;2003年工业烟尘排放量为21 990吨,2004年激增到41 315吨,2005年为48 268吨,2006年为52 283吨,4年间工业烟尘排放量增加了2. 4倍,2008年下降为44 487吨。根据2006年空气污染物排放量指标计算的排放强度显示:无锡市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是29. 66吨/平方公里,工业烟尘排放强度是10.92吨/平方公里,高于邻近的南京、苏州、常州、杭州等经济发达城市。2008年,我国煤炭消费量预计在26亿吨左右,可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开征碳税等环保税种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环保税种的开征显然会提高无锡经济增长的成本。

img21

图2.9 近年来无锡污染物排放情况

资料来源:《无锡统计年鉴》(2004~2009)。

在土地方面,无锡的自然条件资源十分有限,如果不包括江阴和宜兴,全市总面积仅为4 787.6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 659平方公里),2009年常住人口610万,人口密度1 220人/平方公里,高于邻近的苏州市(954人/平方公里)和南京市(1 092人/平方公里)。全市的山区和丘陵面积为782平方公里,水面面积为1 502平方公里,两者之和约占50%,可利用土地面积狭小。对于无锡相对狭小的行政区划和耕地保护限制来说,建设用地总量不足1 498平方公里,截至2007年底,实际建设用地已达1 22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5. 56%,若扣除太湖水域面积,则达到30.4%。在江苏省内,无锡市的土地开发强度是最高的,并且已经超过国际上设定的20%开发强度的警戒线。

在能源方面,无锡的能源需外地供应,对运输能力、环境和资源负荷都有很高要求。近年来,无锡的工业用电量的年均增速超过22%,能源消耗量的增速超过16%。相对于单位GDP产出而言,经济增长的资源效率较低,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换算,无锡市2009年万元GDP能耗是0. 763吨标准煤,而新加坡在2005年每一千美元GDP的能源消耗为0.162 8吨标准油,日本每一千美元GDP的能源消耗为0. 137 1吨标准油,香港每一千美元GDP的能源消耗仅为0.074 4吨标准油。作为约束性指标,国家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在2006年至2010年期间把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降低经济发展的能源消耗是政府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势所趋,无锡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也必须将能源约束因素纳入考虑的范围。

无锡的经济增长对于投入的依赖,特别是低附加值加工工业的高速增长,与中国经济的宏观背景有着密切关系。目前,国内市场的资源要素价格与世界市场没有充分接轨,存在着严重扭曲,能源、矿产电力、土地、水源、环境等要素的价格受到政府政策的严格管制,没有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及外部性产生的成本。加上各地的地方政府为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竞相压低要素价格,这是导致中国低效率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源。而随着政策的逐渐修正,资源和要素价格恢复正常水平,环境和监管的成本提高,资源消耗型的加工工业将失去原有的国际竞争力,过剩的产能将暴露出来,非但难以保持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还将被迫重组。因此,这样的发展方式也就必然会走到尽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