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

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

时间:2022-07-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是背离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得到矫正。这种处处与经济发展规律相悖的产业结构转换,导致了数次经济负增长。⑥就业结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转换的问题已得到初步的矫正。第三是内向型的国民经济结构得到了矫正。在一系列措施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出现了两个重大变化。很显然,如果依据各种按购买力平价估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计算,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将大大降低。

首先是背离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得到矫正。在资源可以自由流动的经济中,产业结构决定于资源比较优势,并随着它的变动而变动。然而在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期间,产业结构却背离了资源比较优势,造成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建筑业、运输业和服务业占国民收入的份额有的处于徘徊状态,有的处于下降态势等一系列问题。这种处处与经济发展规律相悖的产业结构转换,导致了数次经济负增长。1978年实行经济改革以来,资源配置逐渐向劳动力较为密集的产业倾斜,较好地发挥了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

例如,在工业内部,按可比价格计算,1952—1978年间,重工业和轻工业分别增长了2779.5%和905.2%,前者为后者的3倍多;1978—1997年间,它们分别增长了1195.8%和1349.3%,前者为后者的89%。在农业内部也是如此,表现为劳动利用量小、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相对较少的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降,而劳动利用量大、单位土地产出相对较多的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快速增长(参见图6.2)。随着资源向效率更高的部门流动,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占国民收入的份额都有上升的趋势,背离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已得到初步的矫正。

图6.2 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版。

其次是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转换的就业结构得到了矫正。改革开放以前,政府通过受其控制的“人民公社”组织体系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将广大农民束缚在农村和农业中。虽然从政策上讲,农民可以通过国家招工直接改变(或通过服兵役间接改变)身份,但实际上农民很难得到这样的机会。政府确曾为此作过数次努力,但都因经济衰退或财力掣肘而没有取得成功。例如,1958—1960年,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上的“大跃进”,政府曾将2800万农民动员到城市就业,但终因无法承受由此引发的经济振荡而又不得不把他们强行退回农村。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将农民只能居住在农村,并从事农业生产的户籍和职业的双重管制改为单项的户籍管制,即摈弃了农民不能擅自从事非农生产活动的管制。亿万农民获得了这个权利之后,在比较利益的诱导下,依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非农产业,为扭转就业结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转换这个几十年来一直困扰政府的大难题,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按统计资料计算,在1978—1997年间,仅乡镇企业的劳动者增加量(10223.84万人)一项,就占全国非农产业中劳动者增加量(24671万人)的41.4%。如果再把农民在其他产业中从事非农活动(如独自进城当合同工、临时工、保姆,经商等)考虑进去,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就更大了。根据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所作的大型抽样调查推算,1992年,由农民身份的劳动者完成的劳动量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量已达到40%。

城市中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迅猛发展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统计资料表明,1978—1997年间,在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由2063万人增加到5486万人,增长了165.9%,占该时期全国非农产业中劳动者增加量的13.9%。这一变化为降低城市就业人口的待业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国有企业在扩大非农产业就业量方面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随着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份额已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1997年的49.9%,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份额则由1978年的29.5%提高到1997年的50.1%,变化幅度高达20.6个百分点。就业结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转换的问题已得到初步的矫正。

第三是内向型的国民经济结构得到了矫正。改革开放以来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中国正在从封闭、半封闭经济走向开放型经济。最近20年,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1979年,中央政府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率先实行灵活政策、特殊措施,对外开放;1980年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对外开放经济特区;1984年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海南岛;1985年春决定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1986年以来陆续开放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1988年春决定建立海南省并将其作为最大的对外开放经济特区,在广东、福建建立范围更大的改革开放实验区;1991年又将沿海开放战略扩展为沿海、沿边、沿江开放战略,进而又实行了全方位开放;1992年,进一步实施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战略,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带动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长江流域的开发开放。

在一系列措施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出现了两个重大变化。其一是对外贸易迅速增长,1998年与1978年相比,进出口总额由206.4亿美元增加到3239.3亿美元,年均增长14.8%,其中出口总额由97.5亿美元增加到1837.6亿美元,年均增长15.8%,进口总额由108.9亿美元增加到1401.7亿美元,年均增长13.6%,双双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中国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由1978年的9.8%提高到1997年的36.7%(参见表6.4)。

表6.4 中国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亿元,%)

注:*这里的外贸依存度是依据官方的国民生产总值计算的。很显然,如果依据各种按购买力平价估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计算,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将大大降低。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98中国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第373页。

其二是国外资金流入大幅度增长。签订利用外资协议(合同)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1979—1983年5年平均分别为每年47.96亿美元和28.88亿美元,而1993—1997年5年平均分别增加到925.80亿美元和499.04亿美元,增长了18.30倍和16.28倍;1979—1997年期间,签订利用外资协议(合同)累计额和实际利用外资累计额,分别达到6540.01亿美元和3483.47亿美元。这些变化标志着中国经济正朝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方向迈进,标志着改革前的内向型经济结构得到了初步的矫正。

最后是单一依靠国家积累的投资结构得到矫正。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民间储蓄直线上升,在积累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近几年的全部生产建设资金中,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份额已从75%下降到不足20%,依靠银行贷款和金融市场集资的部分已上升到80%以上(参见表6.5和表6.6)。由民间储蓄为主,政府、企业、居民共同积累的投资结构已替代了改革前单一依靠国家积累的投资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