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雅艺术遇知音

高雅艺术遇知音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高雅艺术遇知音改革开放以后,艺术家们都翘首期盼着文艺阳春的到来。“宝钢虽然是钢铁企业,但我们也要关心、支持文化事业。”1993年12月29日,宝钢高雅艺术奖励基金理事会在宝山宾馆宣告成立。二1994年2月2日晚,上海市政府大礼堂内外张灯结彩,首届宝钢高雅艺术奖颁奖仪式暨文艺晚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高雅艺术遇知音

改革开放以后,艺术家们都翘首期盼着文艺阳春的到来。然而,十多年过去了,上海高雅艺术各剧种、各院团仍然处于资金缺乏、观众寥落的萧条中,文艺人才大量流失,文艺团体举步维艰。高雅艺术面临着经费无着落的困境,走出困境,既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接轨的体制和机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鼓励和扶持。

20世纪90年代初,地处虹桥开发区的上海芭蕾舞团,演员月工资还没有超过300元的,连国际上崭露头角的优秀演员辛丽丽、杨新华也是如此,每次夜场演出,每人只能报销1.2元的夜餐费。上海交响乐团由于经费等原因,创作、演出的机会减少,演员难以施展才华,只能飘洋出海。那些年,总共只有一百多人的上海交响乐团,闯荡海外的演奏人员就有九十多人。“上昆”也难以为继,仅到美国去的演员就有十五六人,都快能凑成戏班子了。

当时,中央乐团的《伏尔加之声音乐会》在京城掀起了一场“前苏联歌曲热”,艺术家们连演23场,盛况空前。一时间,大街小巷到处可以听到《红莓花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等耳熟能详的歌曲,人们敬佩的“译歌之王”薛范走入人们的视野。然而,当上海翻译界准备编辑出版薛范先生和其他翻译家的作品集《世界经典歌曲500首》时,却苦于资金短缺,只好搁置下来。

著名指挥家曹鹏说:“一个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果没有文化的发展,就不可能有道德的支撑。”振兴高雅艺术,不能雷声大雨点小!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宝钢总厂厂长黎明在参加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即刻回到宝钢传达了上海代表在会上的呼声,并就如何扶持高雅艺术在宝钢党委会上进行商讨。

黎明说:“人民支援了宝钢,宝钢要回报社会。支持高雅艺术是国有大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朱尔沛表示赞同,说:“宝钢投产以来,已拿出了数千万元资助社会教育事业。在文化事业方面,宝钢有自己的京剧社,去年拨出10万元扶持上海京剧发展,建立了京剧后援会,今年我们能不能拿出更多资金成立文艺基金会,让钱生利,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支持高雅艺术。”

“宝钢虽然是钢铁企业,但我们也要关心、支持文化事业。”

“目前高雅艺术走向市场还有困难,我们应该支持一把!”

“用基金会的形式可以细水长流,还可以扩大社会影响。”

从阳光明媚到华灯初上,常委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兴奋的笑容。会上决定:一是拿出1000万元成立宝钢高雅艺术奖励基金,用利息奖励和扶持高雅艺术的优秀成果、优秀人才;二是由党委书记朱尔沛代表宝钢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写信,表达全体宝钢人的心愿。

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义举,伴随着热烈掌声传遍十里钢城。

1993年12月29日,宝钢高雅艺术奖励基金理事会在宝山宾馆宣告成立。吴邦国在成立仪式上说:“近年来,上海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考虑文化的繁荣。上海是有七百年历史、有文化基础的城市,一定要繁荣高雅艺术,要有站得住、留得下的优秀作品。企业支持高雅艺术,宝钢带了个好头。我一要感谢宝钢,二要感谢艺术家。”

黎明说:“宝钢是全国人民的宝钢。从宝钢建设开始,上海文艺界的艺术家们就经常送戏上门、为职工演出。宝钢设立高雅艺术奖励基金,只是尽一点微薄之力,这和艺术家们的辛勤劳动相比,和艺术家们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相比,和他们所取得的社会效益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基金会理事长朱尔沛代表宝钢在成立仪式上向社会郑重宣布:宝钢出资1000万元建立宝钢高雅艺术奖励基金,以每年百万元利息颁发宝钢高雅艺术奖,包括作品奖、表演奖、编导奖、园丁奖等奖项;作品奖奖额1万元至5万元,个人奖奖额5000元至2万元。

一时间,上海乃至全国的各大媒体都在醒目的位置刊登消息、配发评论,纷纷赞扬宝钢“繁荣民族优秀文化,企业不忘社会责任”的义举。

1994年2月2日晚,上海市政府大礼堂内外张灯结彩,首届宝钢高雅艺术奖颁奖仪式暨文艺晚会在这里隆重举行。老艺术家们盛装出席,一片喜庆。

舞台上,黎明、朱尔沛等宝钢领导向对高雅艺术有突出贡献的贺禄汀等61位老艺术家,每人颁发了一枚24K纯金、重36克的特别荣誉金质奖章;向获得宝钢高雅艺术奖的李炳淑、王芝泉、闵惠芬、尚长荣、奚美娟等85位艺术家颁发了奖杯;向《留守女士》等23部作品颁发了证书。

历史记录下了这一庄严的时刻:那些很久以前就为人熟悉的脸庞,重新摄录进人们的记忆;曾有过的如今不再年轻的笑容在这里定格,满头的银发、满脸的风霜在闪光灯下,依旧散发着艺术的光华!

在话剧舞台上奋斗了大半辈子、塑造了无数光辉形象的话剧表演艺术家乔奇说:“虽然我们的高雅艺术现在还不景气,但是宝钢的义举说明,振兴我国的高雅艺术是有希望的。”

海派艺术在中国艺术大舞台上铸就了一个又一个艺术坐标,小剧场话剧《留守女士》就是一个鲜明的坐标点。奚美娟、吕凉两位年轻艺术家激动地说:“我们对宝钢的宏伟气魄深表敬意。”

十年前就呼吁“艺术家不要媚俗”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兴奋地说:“宝钢做了一件大好事!”

沪上媒体在报道宝钢这一义举时,用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文艺阳春已经到来”。不久,上海东方电视台文艺频道录制了一档节目,专门把薛范先生从幕后请上了舞台。这位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面容清瘦、身材矮小,坐着轮椅的残疾翻译家,几十年如一日,为我们翻译了大量的俄罗斯、苏联以及其他国家的传世民歌。他一上台就告诉大家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世界经典歌曲500首》终于出版了!他用细弱的声音说:“我从心里感谢宝钢高雅艺术奖励基金。”

随着节目的录制,大家渐渐明白了前因后果。原来,上海翻译界出书资金紧张的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一位与薛范先生不曾谋面的曾姓退休女士四处奔走,热心拉赞助,她想到了宝钢高雅艺术奖励基金,直接找到了基金会秘书处,最终成就了一段佳话。

1995年1月19日,宝钢高雅艺术奖励基金理事会在上海影城决定:拿出40万元资助上海芭蕾舞团,拨给上海交响乐团40万元奖金。

消息传来,艺术家们备感振奋。“上芭”立即召开全团会议,筹划以这笔资金作为创作、演出补贴,配置必要设备,推出新剧目。在我国现代芭蕾骄子的诞生地当年就推出了《唐·吉诃德》、《胡桃夹子》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三部古典芭蕾舞剧。上海交响乐团也被激活了“造血功能”,开始重新占领高雅艺术殿堂——上海音乐厅,流失海外的艺术人才又陆续回归祖国。

1996年7月8日晚,具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上海市少年宫大厅内响起长久热烈的掌声,处于极度困难中的中福会上海儿童艺术剧院获得宝钢高雅艺术奖励基金100万元的巨额资助。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院长金安歌代表剧院,向宝钢敬献了书有“钢水浇铸希望,巨手托起明天”的纪念铜牌。

宝钢高雅艺术奖励基金对普及京剧艺术鼎力相助,可谓细水长流、源源不断。

1995年11月,上海京剧院排演《曹操与杨修》、《狸猫换太子》等剧目,在第二年便由上海辗转北京在中国京剧艺术节上首演,在京城引起很大反响,而后他们在北京大学生中进行巡演,引起青年学生对京剧艺术的浓厚兴趣。回到上海后,上海京剧院又不失时机地发起并组织了一项京剧艺术普及活动——“京剧走向青年”。

基金会在获悉上海京剧院这一旨在“提高青少年的艺术素养,让京剧艺术在青年中继承和发扬”的活动后,马上与活动组委会进行商讨有关扶持事宜,并决定:向组委会资助20万元活动经费。

1996年4月11日下午,春风和煦。组委会安排在宝钢会议中心进行一场“京剧走向青年”活动汇报座谈会。当宝钢党委书记关壮民将宝钢高雅艺术奖专项奖励的定额支票递到上海京剧院院长黎中诚的手中时,会场的气氛达到高潮。尚长荣、方小亚等观众颇为熟悉的京剧艺术家们激情满怀,兴奋地表示,宝钢的资助是对京剧事业最大的支持,更坚定了我们毕生致力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信念!

高山流水谢知音。多年来,上海文艺界乃至整个社会回馈给了宝钢最崇高的赞美——

上海文学艺术联合会为奖掖宝钢在弘扬高雅艺术方面作出的突出成就和卓越贡献,专门制作了玲珑剔透的水晶奖杯——“仙鹤”;

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赠给宝钢刻有中国众多文学名家亲笔签名的铜牌,铜牌上两个大字赫然醒目:“脊梁”;

为感谢宝钢对京剧艺术发展的无私支持,全国首届京剧艺术节将最高奖项“金菊奖”授予宝钢。

宝钢高雅艺术奖励基金,不仅为资金短缺的高雅艺术奉上“久旱”的“甘霖”,更在文明、历史悠久的古国上空奏响一曲“扶持高雅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履行社会责任”的动人乐章!

(施胜国 整理)

编后记

“宝钢不办社会,但要尽社会责任。”黎明的话语已经成为全体宝钢人的企业文化DNA。这是一个特殊年代发生的故事,1000万元在现在看来算不了什么,然而在当年却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宝钢在文艺界资金十分短缺的年代,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设立高雅艺术奖励基金,扶持全社会高雅艺术,取得了难以想象的社会效果,其意义远远超过金钱本身,至今仍传为美谈。

青年感言

从进宝钢开始,我就一直听到这样一句话:宝钢是全国人民的宝钢,是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援建了宝钢。所以当高雅艺术举步维艰的时候,宝钢人站了出来,宝钢人反哺社会的诚心和行动让人动容。

我想,宝钢人对高雅艺术的支持不仅源自对社会的感恩之心,也来自宝钢人内心对高雅艺术的追求。宝钢京剧社就经常与国内知名京剧社交流,钢城上空除了机车轰鸣,也有国粹经典萦绕。谁说钢花铁水与艺术绝缘,宝钢人就是在钢铁的冶炼中,把自己对高雅艺术孜孜追求的韧劲表现得淋漓尽致。宝钢人致力于赋予钢铁生命的绿色,研制成功世界首发的新一代汽车用先进高强钢,实现汽车轻量化;宝钢人致力于提升钢铁生命的效能,实现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产业化,用于国家百万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变压器;宝钢人致力于改善钢铁生命的周期,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研发和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替代奥氏体不锈钢的引擎产品 这些都是钢铁和艺术的完美结晶,是宝钢人反哺社会的“钢铁艺术品”。

时光荏苒,有些东西却历久弥新,比如,宝钢人对社会高雅艺术的扶助,宝钢人对高雅艺术的追求,宝钢人用优质、环保的产品铸就的钢铁艺术 这些都是宝钢人对“严格苛求、学习创新、争创一流”的企业文化最好的诠释。

——宝钢化工公司 夏 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