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产汽车着“中装”

国产汽车着“中装”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产汽车着“中装”1996年6月18日,东海之滨的宝钢厂区,晴朗、无风。紧接着,黎明关于“05板”事件的批示,迅速在全厂传达,引起全厂数万员工的震惊。宝钢高层领导下令要求全力试制。7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鹏批示:“向宝钢表示祝贺。”就这样,双方一路磕磕绊绊,最终酿成了“宝钢历史上最大的事故”。处于“05板”事件阵痛中的宝钢人,此时已别无选择。

国产汽车着“中装”

1996年6月18日,东海之滨的宝钢厂区,晴朗、无风。在厂区的一个食堂里,一群人眉头紧锁,空气凝固。正是午休轻松的时刻,但他们脸上的表情却格外凝重。他们是谁?究竟是什么事,让这群人心情如此沉重?

他们是宝钢冷轧厂的全体干部员工,一个小时前发生了一件事,让大家的心情仍然不能平静。

镜头拉回到当天上午,宝钢每月一次的生产技术综合分析会。

同往常一样,厂部长们相互寒暄,有说有笑地走进了位于宝钢指挥中心大楼十六层会议室。谁也不会想到,接下来的会议竟让他们如坐针毡,一条惊动宝钢上下的“导火索”将在会上引燃。

起先,各厂部负责人依次汇报一个月来的生产技术情况,一切显得波澜不惊。轮到销售部发言了,当汇报到“宝钢‘05板’用户——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因宝钢产品质量问题,已经连续四个月停止采购宝钢汽车板 ”时,“砰!”宝钢集团董事长黎明用重拳敲桌,愤然打断了汇报。

“四个月不订货,你们竟无动于衷?”只见黎明眉头紧皱,严厉的目光扫向在座的人。大家知道,黎明一贯要求严格,但这次却大不相同,黎明离开座位,在会议室来回踱步,怒气难消地继续向每个人“发炮”。说到激动处,抓起一把茶叶狠狠地扔进了他面前的茶杯里。

会议室里的空气窒息般的沉寂。与会者清晰地听到黎明说:“这是宝钢建厂以来最大的事故!是宝钢人无法容忍的奇耻大辱!”面对生产“05板”的冷轧厂负责人,黎明更是毫不留情:“大众不订宝钢汽车板,你们的出路何在?出路就是撤职!”“必须立即采取非常措施,把汽车板市场夺回来!”“这件事必须作为深刻历史教训,载入宝钢大事记!”

一次普通的工作会议,随着黎明的震怒,在宝钢上下如巨石落江,激起千层浪。紧接着,黎明关于“05板”事件的批示,迅速在全厂传达,引起全厂数万员工的震惊。

但也有人私下议论:是不是小题大做了?是啊,宝钢供应上海大众制造桑塔纳轿车的“05板”总数不过千把吨,不到冷轧厂全年总产量的千分之一,其销售收入当年在宝钢237亿元的销售总额中可谓九牛一毛。当时,宝钢在国内市场鹤立鸡群,产销两旺,各类钢板在国内外市场全面开花,“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何苦为了上海大众区区千把吨的钢板大动干戈?

在“产量为王”的背景下,企业也许并不会敏感地意识到用户的难言之隐。

现实的无情和残酷,如一把钢刀,撕开了那段沉重的历史。

1977年9月,中国冶金部首次派员赴日考察。在访问日本钢铁企业途中,遇到了一件让大家羞愤难当的事情。

这天,日方安排考察团到某钢厂参观,中国驻日机构人员随行。驻日机构人员代表国家形象,按照外交部的有关规定要乘坐国产轿车,车前悬挂国旗。

由于行程紧,车队在高速公路上开得比较快,日本轿车在前面开,中国的轿车怎么也跟不上去,对方只得走走停停。后来,中方人员觉得不妥,叫司机冒险加速,这一来,车抛锚了。中方人员无奈,只得坐进日本车里。

看着车前那面五星红旗连同轿车一起被人家拖走,尽管车子抛锚不是钢板的原因,但坐在日本车里的中国钢铁人看到车身钢板的差距对比,顿时心中五味杂陈:“我们搞了半辈子钢铁,还生产不出够格的汽车板!”

在那个年代,驻外用车已是国产最好的轿车,但面板既厚又重,还易生锈,涂漆后光洁度也不好,而日本用的是冷轧板,甚至于热镀锌、电镀锌,轻盈、透亮 此时此刻,他们感觉到的只有心痛。

为了改变落后,上海引进了德国大众桑塔纳生产线。然而,一位随大众汽车前来中国考察的《明镜》周刊记者略带嘲讽地写道:“大众汽车将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并且这里几乎没有任何配件供应商。中国车间里的葫芦吊、长板凳、橡皮榔头,都是我爷爷辈的生产方式

桑塔纳轿车就在宝钢家门口生产,而宝钢却不能提供汽车板。没有人知道,上海大众生产的桑塔纳轿车,1989年产量不足2万辆,进口原料却超过一亿美元。“桑车满地跑,浑身进口料;海尔满商场,没有国产钢”这句当年流行的顺口溜显示了国人的尴尬和痛楚。

痛定思痛,要的是远见和行动!

“宝钢不能生产汽车板,何必投资300亿元!”宝钢高层领导下令要求全力试制。

冷轧厂的人都知道,当年在引进2030机组时,并没有准备生产高等级的汽车板,因为当时的中国市场还没有需求。“未来,汽车板市场潜力巨大,到2000年后,宝钢员工也能买车,我们要抓住这个市场。”听到这句话,不少人将信将疑:“这可能吗?”

被称为“05板”的高等级汽车板,是轿车的脸面。“05”是德国对高档汽车面板确定的标号,不仅其深冲性能要求极高,而且要求有“蚊子站上去都打滑”的表面光洁度,不允许有任何肉眼可见的细微瑕疵,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发达国家能生产。

在没有技术规程、没有生产经验、装备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由技术部、生产部、冷轧厂、热轧厂、炼钢厂等组成的攻关团队,虚心向驻厂的德方专家请教,靠自己摸索,制定了数百条工艺质量标准。经过三轮试验,1990年6月18日,终于首次试轧出“皇冠上的明珠”——“05板”。

这一成就引起了举国震动。7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鹏批示:“向宝钢表示祝贺。”

但当时的这套轧机可以少量试制“05板”,大批量生产的综合成材率极低,整批料判次的情况时有发生,做一吨亏一吨。为了生产汽车板,全线机组还常常被迫停机,影响产能的正常发挥。难怪冷轧厂每到生产“05板”,员工们总感到像是在“走钢丝”。而上海大众也因为宝钢板材质量不稳定,希望重新使用进口板。

就这样,双方一路磕磕绊绊,最终酿成了“宝钢历史上最大的事故”。同样是“6·18”,相隔六年,结局却截然不同。如此吉利的数字,难道是个绕不开的宿命?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

处于“05板”事件阵痛中的宝钢人,此时已别无选择。

1996年6月18日中午,冷轧厂党政领导顾不上吃饭,立即在食堂餐厅召开全厂职工大会,两位领导首先检讨,将黎明的九条批示和讲话精神原原本本地传达给员工。党政领导大声疾呼:“生产不出高质量的‘05板’,我们冷轧厂就永远翻不了身!更无脸见‘江东父老’。现在我们没有退路,只有竭尽全力把‘05板’质量搞上去!”

不仅是冷轧厂,全体宝钢人的神经都绷紧了。在进一步的讨论和聚焦中,宝钢上下都意识到:有差距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差距的漠视;“产量为王”,最终结果就是质量为“亡”。敢为天下先的宝钢,自我加压,再一次把自己推向风口浪尖。“05板”事件后,从宝钢党政主要领导到有关职能部处和生产厂的领导,都扣发了奖金,“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不惜一切代价,哪怕全部给用户无偿使用,当年也必须将丢失的桑塔纳轿车8个面板市场全部夺回来。”

困苦中的宝钢人,直面用户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从用户的原点出发,在差距和需求中寻找突破点。几个月之间,冷轧厂从厂领导、分厂领导,到技术人员和一线操作工,走访上海大众达百余人次;负责质量一贯制的技术部副部长龚斌甚至在一周内跑了三趟。

不走不知道,一走吓一跳。冷轧厂厂长陈守群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带队走访,上海大众的领导就毫不客气指着两块样板说道:“你们看看,这块是进口板,这块是你们脏兮兮的板,差距远了去了,要好好学几年,汽车上的东西不是开玩笑的 ”

后来了解得知:由于宝钢板子发黑,上海大众冲压工人每冲压20张宝钢板就要擦洗一次模具,而用进口板冲压70张才需要擦洗,以至于现场工人戏称宝钢生产的是“非洲‘05’板”。

不仅如此,宝钢的板子冲压完后,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缺陷,工人们还得用油石修磨。冲压线实行的是计件工资,修磨耽误时间,令工人非常恼火,因此,一提到宝钢“05板”,谁都不愿意干。

桩桩件件惊醒“梦中人”。用户的直言不讳,并没有让宝钢人退却,反而令他们更贴近用户。在试冲宝钢板的过程中,陈守群和龚斌经常守在现场。他们戴上白手套,和冲压工人一起,一块一块地翻板子。有时还蹲在地上拿油石磨板子,仔细观察板子的质量状况。起初,工人们并不知道他们是谁,后来当知道他俩是宝钢的厂长、部长时,个个面露惊讶:干活干到现在,还头一回看到这么热心为用户服务的。

在走访的同时,宝钢与上海大众还共同建立“05板”攻关团队,协同推进质量问题的解决;冷轧厂转变观念,大胆设立用户服务组,与上海大众形成互动的联络机制,以备快速响应之需。

令上海大众冲压车间维修科模修股长徐晓清感慨的是,当时,宝钢人与大众生产人员一起,翻班跟踪每一个生产环节,常常一蹲点就是半个月。从那时起,徐晓清也荣幸地成了宝钢的质量联络员,除及时传递各种信息外,还经常被请到宝钢冷轧厂跟踪生产流程、探讨改进方案。

用户一线的隆隆“炮声”,声声入了宝钢人的耳和宝钢人的心。

在紧锣密鼓走访上海大众的同时,宝钢的生产现场也同样在探究问题的根源上马不停蹄。

冷轧厂眼睛向内找问题,从机组“入口”到“出口”成卷,厂领导带队在较短时间内把沿线每一道工序搜了个“底朝天”,逐一筛查影响钢板的质量因素,足足分析整理出了108条。很多“老轧钢”无法想象,仅仅为了一张板子,就有这么多细节需要关注。冷轧厂根据这108条,又逐一列出整改措施和规定,纳入操作规程,落实责任,每项要求100%遵照执行。

“以前生产‘05板’,觉得反正都是轧钢,差不多就行了。现在不同了,心里想的是如何做到完美无缺,不能让板子在我这道关口出问题。”操作工的认识在悄然转变。

“05板”表面脏,是个无法回避的难题。了解这个专业的人都知道,国外先进企业生产同类产品的厂房和设备是全封闭的。而宝钢冷轧厂是敞开式的,精整分厂东面还有个渣土场,东南风一吹,厂房地面很快就落了一层“霜”。在这样的环境中要生产出毫无杂质的板子,根本不可能。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技改项目一时难以展开的情况下,冷轧厂的“小诸葛们”自有一套门道。他们用土办法,给生产线“挂蚊帐”、“搭黄瓜棚”,就是绑上竹架子,然后披上白色塑料布,虽然员工在里面操作闷热异常,但只要没有灰尘落在板子上,再苦也值。

每到设备检修完,员工们不再像以往那样着急开机,而是当起“绣花姑娘”,拿着手电,钻进轧辊中间,仔细检查每个辊子的表面情况,直到确认表面没有一丝灰尘和杂质才算过关。时间虽然拉长了,可质量关口把住了,汗水再多也值得。

生产“05板”反映的是一个企业整体的质量管理水平,追求的是全过程质量控制。面向用户,为了把“每场球”踢好,除了冷轧厂做好“临门一脚”的“前锋”,“后卫”炼钢厂、“中锋”热轧厂以及技术部等各厂部纷纷自我加压,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着。

每次细微改进的试验前后,各厂部都绷紧神经,厂房内灯火通明,领导守在设备旁,确认确认再确认,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有时忙到第二天凌晨。可再苦再累都毫无怨言,他们深知:严格一秒钟,就是离攻关成功又近了一步。

争分夺秒,顽强拼搏,宝钢人拼了!胜利的曙光会如期而至吗?

1996年9月6日下午,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

上海大众冲压车间冲压线旁,宝钢人的目光紧盯着送到大众才30分钟、刚上冲压线的宝钢“05板”。“咣当、咣当 ”当成形的车顶板、车后板呈现在龚斌等人面前时,冲压车间主任评价说:像这样的板子,我们基本满意了。

消息一传回宝钢,所有人都百感交集,因为振奋的背后,是一天当作几天用的不懈努力。“痛”与“苦”的过程,是“05板”卧薪尝胆的攻城拔寨、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汗水和智慧浸染的喜讯接踵而至。1996年下半年生产的“05板”质量一批比一批好。11月22日,供上海大众的一批“05板”表面质量、冲压性能和表面粗糙度等指标均明显提高,返修率从11.8%降至6.14%,接近进口板的先进水平。至此,上半年在上海大众失去的8块面板市场被全部夺回。

“用户满意是产品质量的最高标准”,初见成效的攻关,令广大员工茅塞顿开。如果你问他们“这批‘05板’质量如何”,他们会说:“这得听上海大众的。”

“05板”事件,在宝钢生产质量管理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全厂上下实现了由满足标准向满足用户需求的转变。也正是这次“05板”事件,形成了宝钢生产汽车板的先发优势。后来,经过宝钢人数年的研发和现场持续改进,宝钢三期1550冷轧和1800冷轧吸取了2030机组的经验教训,装备水平更上一层楼,从一开始就按照汽车板生产工艺的要求设计。

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

汽车板已成为宝钢第一大战略产品,不仅产量和质量比翼齐飞,且市场占有率高、效益好,成为中国钢铁业在国内外汽车界响当当的品牌。

2006年,“宝钢高等级汽车板品种、生产及使用技术的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孙延军 整理)

编后记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这是笔者手头正在看的一本书的主题。联想到此次采写的“05板”事件,蕴含的也是这个道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宝钢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钢铁强国的责任。然而,在大干快上的计划经济传统观念影响下,宝钢人也曾有过犹豫和彷徨。如果不是宝钢领导的高瞻远瞩,如果没有用户的“当头棒喝”和宝钢上下的痛定思痛,很难想象今天的汽车板会成为宝钢盈利能力最强的第一大战略产品。

德国一位思想家曾经指出:“历史的必然性所安排好的任务,将要由个人来完成,或者非其所愿地完成。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宝钢人在“05板”攻关中无疑是“命运领着走”的人,因为原点思维的回归,因为使命必达的抉择,成就了历史的必然。

青年感言

作为一个进入宝钢现场三年多的年轻技术人员,特别是宝钢第一条冷轧轧机——2030轧机机组的技术人员,心中多多少少会涌现出自豪感,因为宝钢第一卷汽车板就是从2030轧机下线的。

读完《国产汽车着“中装”》之后,又多了一种滋味,或者说是多了一种责任和压力,宝钢汽车板产品在老一辈宝钢人手里经历了从无到有的“痛”、从差到好的“苦”的产品研发、改善过程,换来的是现在宝钢在业界的良好口碑、是现在宝钢生产的宝贵经验,这些是宝钢人引以为傲的财富,但却不能作为我们恃之以“傲”的借口。

“我们宝钢的产品不怕卖不出去。”这种声音可能在某段时间是适用的,但在钢铁市场同质化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恐怕难以延续。竞争对手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用户要求日益严苛、精细,如果宝钢赶不上竞争对手的步伐,满足不了日益提升的用户需求,试问用户还有什么理由购买宝钢的产品?我们又凭什么来留住他们?我们又依靠什么来吸引更多的潜在用户?

用户就是上帝,今天,我们拿什么来满足要求越来越高的上帝?答案是质量。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只有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高质量产品,才能真正留住我们的用户。

老一辈宝钢人积累的财富我们已经挥霍不起,只有锐意进取,不断进步才能守住我们的疆土,为用户生产出更好的产品,需要我们每个员工的共同努力,同时也是我们每个员工的责任!

——宝钢股份公司 陶 涛

img21

经典故事

“尽可能多做点事,尽可能多承担点责任,尽可能多帮助别人一点。”这是曾乐的人生哲学。他讳言索取,哪怕是必要的索取。就是这位行动的巨人,在简陋的条件下,自筹资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精密焊接试验室。多年后,人们给予这位宝钢工程指挥部、宝钢总厂副总工程师这样的评价:“自强不息,心焊中华。乐于奉献,实干专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